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以待天倾 >

第7章

以待天倾-第7章

小说: 以待天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小僧慌忙点头。老者向他打量几眼,摇了摇头道:“你生得富贵之相,却含早夭之数,日后性情必有大变。亏得身在佛门,倒也无事。”

那小僧道:“去年达摩院的空忍大师遇见我时,也似你这么说,他还劝我万万不可离开嵩山呢。其实我每日挑水打柴、吃饭睡觉,除身子长些,可甚么也没变。”老者沉吟道:“这僧人有些见识。但说不准你离开嵩山,却是无稽之谈。”那小僧道:“他既这么说了,总有道理。我虽不知山外如何,也不愿离开寺院。”老者笑道:“没出息的东西!甘愿做井底之蛙,只见这方寸青天?”

二人说笑一阵,老者将话锋一转,说道:“我前时失手伤你任脉,此后虽打通你‘璇珑’、‘气海’诸穴,但此时若传你运转之法,仍不免……”说到此处,又将余词咽回腹中。原来他近日暗自思量,想自己以数十年深厚内力传入小僧体内,只道他必似自己这般如蛆附骨,不可终日,及后又伤他任脉,自是更增凶险。不料小僧初时吐血逾升,随后却渐渐痊愈,不见有何异样。老者思前想后,不明究竟,那小僧懵懵懂懂,更是无觉无察。

实则他二人均未想到,那日正是老者激愤而发的一掌,方从鬼门关内救了小僧一命。须知老者体内两股力道非一时得来,本有先后之序,只是他心存偏执,一味以本身心法压制新生的内力,方成痼疾。那日他传功与小僧时,两股力道却是同时入体,无先无后。那小僧并无根基,也便无了亲疏好恶,加之两股力道入体时日甚短,均未占住形势。恰此时老者狂怒,击其一掌,震通他前胸任脉,两股力道在一刹那竟合二为一,大半顺势流入任脉之中,应了那句“大命不知,殷福自在”的俗谚。

老者想了一会,仍难解其中微妙,于是放下念头,说道:“实则行气之法,全在呼吸、意念两处。初时循经而动,慎守中规,到得后来,便当脱此羁限,意贯周身。”站起身来,挥袖做势道:“其呼吸之妙,需于深、匀、慢、长上斟酌体会;其意境之幽折跌宕,需于假借虚实上着眼。当知气为力之帅,意为气之本,意即是力,力即是意,动荡则如折峡倒冈,呼吸则如吐雾吞云。”话音未落,一件宽大的白袍忽然鼓荡开来,全身雍雍肿肿,样子十分古怪。

那小僧只觉一股温热的气流迎面扑来,全身不由一颤。说也奇怪,便在这一颤之间,体内有一物竟似受了激发,蓬蓬勃勃地涌动起来,顷刻间瘦小的僧袍向外飘荡,硕胀如鼓。他一生从未经过这等奇事,拍手叫道:“这可真是怪事。有趣,有趣!”

老者见他满脸惊喜,哈哈一笑,收势道:“你看我随便与你说话,却能将真气遍布周身,全不需呼吸导引,那是为了甚么?”那小僧歪头想了想,说道:“老伯伯说气为力之本,意为气之帅,那便是说我只要想着有气有力,便真的有了力气?”老者扑哧一笑道:“你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玩意。若如此领会,定要学得一塌糊涂!”伸指在小僧脸上轻弹两下,又道:“世人多是断章取义、附会牵强之辈,别说创新,便是稍做变通,也不能够。你少林派也好,武当派也罢,武功原有独到之处,为何愈到后来,门下愈出不了傲世之才?只因前代那些个和尚道士,每日里精雕细琢,将本派武功补缀得天衣无缝。他等自以为是千锤百炼的家数,却不知由此一来,已不能给后辈留下伸缩回旋的余地。须知万事万物一旦到了完美的地步,便已走向末路,后人变通不得,只好默守成规,自缚手脚。实则越是博大精深的道理,越是天空地阔,留给人变通求新的余地。今人不明此理,反将好端端的道理当成了刻板的教条,此念何其愚也?你日后若能行走江湖,夫子大侠之流、道貌岸然之辈,必不少见,那时便知老夫所言不谬。”

那小僧不解道:“夫子大侠,那是些甚么人?”老者哂笑道:“也只是些坐井观天,故作矫情的人。”那小僧听不明白,手指放在嘴上,犯了寻思。老者见状,忙拍他额头道:“老夫一时兴起,口不择言,你也无须理会,只记住‘通达求变’四字即可。”那小僧点了点头,又摇头道:“那你适才说的一些话,我也是可信可不信了?”老者一怔,抚掌笑道:“好!少而能主,孺子可教!你心无成见,极易有成。老夫且说个典故与你,看你能否悟出其中道理?”

那小僧道:“是甚么典故?”老者捻须道:“汉武帝年间,曾出了个飞将军,勇武过人,犹擅骑射。一日这将军与手下出外狩猎,正行间,忽见迎面有一只猛虎横伏于道。这将军心惊,也不细看,挽弓射去,一箭正中那猛虎顶门,箭头竟射入两寸多深。”那小僧听到这里,吸了口气道:“这将军好大的力气!”

老者微微一笑,续道:“一干随从见自家将军射中猛虎,齐声喝采,只待猛虎仆倒,便要上前捆缚。谁知等了半晌,却不见有何动静。众人心疑,壮着胆子上前观瞧,原来这将军所射,只是一块状似猛虎的巨石。这将军见了,也觉奇怪,心想我一箭之威,竟能穿入顽石?于是挽弓又射,不想连着数箭,却再不能洞穿石身了。”

那小僧听得入神,皱起眉头道:“想是他力乏了吧?”老者笑道:“这将军当时也似你这般猜想,后人更胡乱臆断,说甚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孰不知人体潜力原本极大,一遇激变,始能发挥无余。这将军最初全当是只真虎,精神自然贯注,心意相通,意力相合,方生出如许神力。及后知是假虎,那般虚实假借的神效便再也发挥不出了。你此时也该知道,我为何无须调息吐纳,便能将真气运布全身了吧?”

那小僧心思敏捷,拍手道:“我知道了,必是你心中想着有一只猛虎伏在你面前!”老者闻言,捧腹大笑道:“你这仍是呆板教条的玩意!须知假借无穷之意,全在虚无中求实切,只要神意逼真,劲气遒放,便做何假想均无不可。”含笑起身,双手随随便便地展开,讲解道:“我此时可假想左手按住一只出林猛虎,右手挽住一条入海狂蛟,但也可假想怀中拢住一群欲飞的小雀,力紧则雀死,力松则雀飞。此时务求以全身收笼小雀,断不可只以手足为功,若神意饱满,劲气空灵,便有几十只欢雀,也难脱出我所设区囿。”说话间一件白袍又飘荡开来,一头长发也随之浮起,但见衣发兜转相顾,忽飘忽裹,霎时似布下一张大网,逸气将丈余内尽皆罩住。

那小僧看得瞠目结合,忘了喝采,直到老者收势坐下,方吐了口气,定下心来。老者见他满脸惊羡,也甚得意,说道:“此神意假借,务要以全身感应,方生神效,一旦流于局部,即成偏面,那便面目全非了。你少林自负有七十二艺,其中却尽是修习局部之法,甚么金刚指、柳叶掌、龟背功、铁膝功,那都是乡野草莽的玩意,算不上甚么好功夫。至于武当派那几套绵拳软剑,也不过是欺世盗名的手段,个中漏洞百出,令人做呕。”说罢嘿嘿冷笑,状极轻蔑。

那小僧与他相处有日,虽觉他言语深奥难懂,然行止间洒脱不拘,全不似寺中僧侣古板愚腐。他在寺中每见长辈,必是垂眉低首,气不长出,而在老者面前,却觉颇为随便,时而如沐春风,时而又横生妙趣,尽可畅所欲言,无须顾忌。当下趁老者高兴,索性东一句、西一句地与他聊个没完。

二人说了半天,老者见小僧天真烂漫之情尽现于言表,正色道:“我适才与你所说,虽是行功根本,却也是最高深的所在。你年少智浅,切不可存了妄想,胡乱臆断。须知毫厘之失,便是千里之谬。这功法看似飘忽,实则点滴处皆藏凶险。你若练得不妥,流于虚幻,不但一无所成,且要累及自身。”

那小僧见他神情冷峻,不敢再胡乱开口。老者又警斥几句,便将行气时许多细微关节传授与他。此后数日,小僧依法修习不提。

这一日小僧清早醒来,只觉胸口憋闷不畅,忙依老者传授之法疏导气血。不想只练一会,便感头痛难忍,心悸异常。他惶恐起来,不敢再行,过了一柱香光景,方觉略有平复。

近日来那老者每天督促他修习不辍,也甚疲惫,这时尚未醒转。那小僧呆坐良久,禁不得心猿意马,胡思乱想:“这些日我随老伯伯练功,虽觉身子健壮了许多,可夜里总是被心口莫名其妙的阵痛惊醒,再也无法安眠。尤其近几日,更感体内似有两只小兔蹿跳,如按老伯伯的法子运功压制,只需一会儿,这两只小兔便嘶咬不休,难抑难止。莫非老伯伯的法门本就如此?为何又不似他说的那般周正平和?”他几日来越练心绪越烦,此刻更有些坐卧不安,无意间挥手拍向身旁一块青石,叭地一响,尺余厚的青石竟裂开一道窄缝。

他凝视石上裂缝,心头一震:“想不到我手上竟生出这等力气!看来老伯伯传的法子断不会错。我这里胡乱猜疑,若被他知道,他定会生气。”正思间,忽见老者翻了个身,口中哼了两声,似在极力忍痛,不禁又想:“如老伯伯所教之法不错,为何他每日辰、西二时全身栗抖,口涎长流,痛楚不堪?”

他自小孤苦无依,心却甚宽,平日除吃饭睡觉,诸事都不理会。此时细细想来,全无头绪,也便放下念头,自我安慰道:“我连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还想这些做甚么?老伯伯让我如何练,我便如何练,总之不令他失望便是。”既存此念,心下便即释然。

光阴倏忽,转眼已到大寒时节。这小僧衣衫单薄,却不觉如何寒冷。他此时内功已有小成,虽感体内愈来愈是异样,也不挂心伤神,只道本该如此。老者见他进展奇快,十分欣慰,却又常在欢喜之时,露出几分忧虑。尤其最近几日,竟不大搭理小僧,只一人呆坐苦思,半日无言。

这日二人用罢早饭,老者道:“你此时内力已有些根基,若假以时日,自会更进一步。只是你手少阳心经与足少阴肾经愈来愈不相恭,便如我当年初习时一般情状。老夫思之再三,终是不解。按说万物俱是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人体也有心肾两处,相生相克,不易调和。谅来心属火性,肾依水理,我以暗柔之力抑火之刚,以雄强冲生之法顺水之柔,俱是玄门正理,何以这多年来,始终不能凑功?”说到这里,连连摇头,继而又道:“近日我参照平素所学,思得一法。现今你初识功理,我二人不妨一试,或许能生效验。”

那小僧见他颇为焦躁,不觉将心中想了很久的一句话脱口说出:“我看练不练成,也无甚要紧。我与老伯伯终日在此相伴,不也甚好?”老者不悦道:“你年轻识浅,哪懂得世上的许多好处?大丈夫立于天地间,自当纵横寰海,如何能长久雌伏?”那小僧嘟囔道:“我见寺中师傅每日安闲,并不似老伯伯说得那般。”老者眉锋一凛道:“你寺内皆皓首穷经之辈,做得甚么大事?你小小年纪,便思避世偷安,也不愧赧!”那小僧低头不语,心下却不以为然。

老者似颇为激动,背手走了几步,冷笑道:“天下无英雄,方使竖子或名。老夫二十年不入江湖,更不知成就了多少小辈?”坐下身来,神情悲怆。那小僧不敢搭讪,心想:“我每日在洞中吃住,省了许多活计,只想这里是人间一等的所在。老伯伯却为何不愿久住?”

忽听老者喃喃道:“红尘虽非乐土,出世也是妄谈。你少林僧自以为觉悟因果,却不知遁入空门,只是另一种迷惑的起因。嘿嘿,世人如我,世人如我!”。电子书下载

那小僧见他神色有异,恐其癫狂起来,又生变故,忙引开话题道:“老伯伯说想通一法,不知有何奥妙?”老者转回心神,说道:“老夫近日思及,以武当三丰真人所传太极之意,以求圆转顺遂,倒是可行。他所传之法讲究轻灵圆活,往复不竭,与我素日所习大致相合。此法颇俱调理阴阳之效,再补以我心经上运转之法,想必不会有差。只是我心脉前受重创,虽得勉强维续,却一直不敢强行此法,目下有你在我身边,方敢一试。”那小僧“哦”了一声,始知老者为何急着传功与他,寻思:“我若能帮老伯伯治好伤病,岂不是好?但不知他那些法子我能否学会?”

却听老者又道:“我多年受困,日夜苦熬,不免有了癫狂之症。若行此法,须先疗此疾,不然行功之时,恐生意外。”说着心绪转好,拉住小僧道:“前人曾传下‘十三针’之法,治愈狂症,颇俱神效。其法乃是以针分剌‘人中’、‘少中’、‘隐白’、‘大陵’等十三处穴道,下针之时,先后次序不可颠倒。老夫虽知其理,苦于不能自行施为,今虽无针,但你运内力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