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汴京风骚 >

第52章

汴京风骚-第52章

小说: 汴京风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胪母鞲鼋恢闵希坪醵忌料肿乓桓鋈擞啊H擞敖ソデ逦矣衷黾恿诵┤宋铮和醢彩又谢颖壑富樱谋呤俏ㄍ醢彩谴拥穆阑萸洹⒃肌⒄聬⒙兰挝剩切α掣胶偷氖嗝苁钩律偷屯烦聊母痹紫喾刖⑹嗝芨笔刮獬洌换褂汹稍骸⒂诽ㄎ醢彩旁薷璧牡绥骸⑹鎭崱⒗疃ā⑿痪拔隆U媸撬共煌ò。∷婕凑早镆参虺隽俗约赫饬侥昀吹墓露篮图拍露赖梦奕硕曰埃拍梦奕朔炊浴
  这时御堂的门响了一声,皇后身着洁白紧身衫,肩披红纱巾,头戴珠花出现在门口。赵顼吁叹着摇摇头,定了定神。
  “官家,你这是怎么啦?”
  皇帝赵顼抚着皇后:“朕在等那个王安石,在等他的应时治乱方略。真是急人,到现在还不见踪影。朕这几年来别无长进,这耐性可是快要修炼出来了。”说着拉皇后坐在软榻上,接着道:“我们坐着等,等他一年半载,等他五冬三秋。”
  皇后见赵顼半是牢骚,半是愤懑,她明显感觉出君臣失协的阴影。为了分散丈夫的苦恼,使丈夫那颗煎熬欲碎的心能得到片刻的歇息,她倚在丈夫身边,望着赵顼甜甜地一笑,嗔怪地轻声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官家现时越发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赵顼去掉了矫作,恢复常态,抚摸着妻子的手,长长吐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微笑摇头。
  “官家,臣妾带来一件奇异之物,可为官家解忧消愁。”
  皇帝赵顼的神情稍显活跃了一些。
  皇后从袖中取出一部帧装精美的诗集,双手呈交丈夫。
  赵顼接过一看,惊讶出声:“《钱塘集》?苏轼的诗啊!苏子瞻又在作诗了!”
  皇后笑了:“诗人作诗,有何奇怪?这部诗集为皇姐贤惠公主今日午前所赠。皇姐特意关照,愿苏轼笔下的西湖风光,能为官家消愁解忧。”接着皇后依在丈夫肩头随口吟出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官家给苏子瞻找了一个好去处,苏子瞻爱上杭州了,他在用诗句报答官家。”
  赵顼摇着妻子的双手:“谢皇姐关照,谢皇后深情。今晚,王安石迟迟不至,苏子瞻却意外地来到御堂。请皇后先行歇息,朕要打开这部诗集,与苏轼作一次心谈。”
  皇后微笑点头,她要把时间留给苏轼,愿丈夫在与苏轼的“心谈”中能得到启迪和宽慰。她顺手移来红莲宫烛。望着丈夫打开《钱塘集》,自己在内室门旁的一只宫凳上坐了下来,远远地望着开始专心专意阅读苏轼诗作的丈夫。
  今日午前,皇后跟随崇庆宫的皇太后,去庆寿宫向太皇太后请安,适逢贤惠公主进宫探视母亲和祖母。贤惠公主携来驸马王诜镂版印刷的《钱塘集》数部,分呈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同时分赠皇后一部。苏子瞻,人中凤麟、文坛领袖,《钱塘集》立即给庆寿宫带来了少有的欢乐。太皇太后拍膝击节,吟着苏轼的新作,追慕着杭州的绮丽风光,猜度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旅途生活。皇太后吟着“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的诗句,称赞着苏轼的忠耿坦直。诗魂感人,逐臣在外,两宫太后眷念之意终于体现在眼前的贤惠公主身上:太皇太后连声称赞驸马王诜为人重义,行事豪爽,并摘下身上的一只玉佩,赏赐王诜“为大宋文坛做了一件好事”。皇太后更是爱婿胜女,开口要拿出私房白银一千两,赏赐驸马“爱惜人才,俾益朝廷”。皇后虽急忙向皇姐贤惠公主祝贺,但她心中却隐约地浮起一块不曾有过的疑团:苏子瞻的诗果真使皇太后、太皇太后神往如此吗?如此深思厚意的赏赐,是出于对苏轼诗才的叹服?是出于对苏轼人格的敬重?是出于对京都寂寞文坛的感慨?还是出于一种高深莫测的暗示呢?说不定这场天灾、朝争的最后结局,两宫大后终究是要说话的。
  红莲宫烛的光焰跳动着,皇帝赵顼被苏轼的诗作迷住了。
  皇后悄悄地眺望着丈夫,“默默猜度着丈夫读到何处了。是读那首《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吗?钱塘江壮观的海潮在苏轼笔下活灵活现地人化了,那汹涌澎湃、万马奔腾、山飞云旋的雄伟气势和那悬空而照的中秋圆月,似乎都是苏轼胸中思潮的写照。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寄语重门体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苏子瞻不满足于耳闻,在寻求目睹的真相,这两句诗不正是苏轼心底的追求吗?”
  万人鼓噪慑吴依,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
  越山浑在浪花中。
  “苏轼借魏晋名将王濬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的故事喻钱塘浪涛的声威,别出心裁,气势恢宏,情切意远,当是苏轼有感而发吧?”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豁达中带有苍凉,苍凉中满含希望,这也许是苏轼感慨中对官家的希冀。他在歌吟‘江水向西流’,是盼望自己也能返回京都啊!”
  吴儿生长押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第四首是苏轼沉郁的牢骚,第五首无疑是苏轼的理想和抱负了。官家,你也在为苏轼淋漓恣肆、奇雄纵厉的笔墨所吸引吗?也在为苏轼沉重真切的议论而感动吗?”
  皇后猜对了,皇帝赵顼此刻确实被苏轼的诗作《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醉迷了。
  烛光闪动,皇帝赵顼看着看着笑容消失,神情凝重起来。
  皇后又在猜测:官家,你是看《山村五绝》吧?这确是一首招惹是非的诗啊:“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这分明是讽刺官吏的。“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筍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分明是讽刺市易法的。“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言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分明是讽刺青苗钱的。这些话近两年来已经无人敢讲了,可苏轼却仍然在远离京都的杭州嘟囔着。唉,诗历来是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善者可以借来警世,恶者可以用来杀人。不疑苏子瞻的用心,但怕苏子瞻会被无端地卷入冤枉。官家,太皇太后、皇太后称赞这样的诗句,驸马王诜在诗集里收入了这样的诗,你可要审慎于思,千万孟浪不得啊!
  皇后这一次猜错了。皇帝赵顼看完《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后,便没有再往下看,他把苏轼的感慨、追求、愿望和理想纳入了他心底焦虑的“人事不修”的轨道。他神情凝重地沉思,由苏轼而想到司马光。想到司马光的“脚踏实地”,想到司马光作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学士的那段岁月。那时,尽管司马光事无巨细地谏奏呈表,而且执理不让,确实令朕心烦,但朕面对朝政,心里总是充实的,总是有话可讲的,言之有据的。可近两年来,御史所奏皆是喜讯,谏台奏表亦皆是颂扬,朕听之舒心,视之悦目,但面对朝政,心里却是虚空的,虚空得无话可说!天时如此,政争如此,若司马光在朕身边,朕断不会有今日之耳塞目蔽,也断不会有今日之捉襟见肘了。赵顼的心不由飞向身居洛阳的司马光。
  皇后眺望着陷于长思的丈夫,耐不住了,正要移步向前,看看丈夫到底为哪篇诗作而如此,一个宦侍推门跨入,跪倒在皇上面前轻声禀报:“禀奏皇上,翰林学士承旨韩维,深夜有急事请求晋见!”
  皇帝赵顼继续沉思了很久,接着霍地站起,似乎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
  “诏韩维晋见!”
  皇后知道现时不便再留了,她关切地望着丈夫,转身悄悄地向内室走去。
  翰林学士承旨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人,现年五十七岁。他中等身材,头发和两鬓依然乌黑,目光炯炯,给人以干练之感。他是仁宗朝宰相韩亿的儿子,以父荫入官,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有六年时间是在赵顼身边度过的。赵顼为淮阳王、颖王时,他任王府记室参军。他为人正直、谦恭有礼、泊于名位、淡于利禄,故言无所隐。他与王安石交谊甚厚,最初王安石就是借他之力而为皇帝赵顼赏识的。六年前变法伊始,王安石重用其兄韩绛为枢密副使,后其兄与王并肩居相位。为了避亲,韩维只能出知汝州,权开封府。去年,其兄韩绛因与吕惠卿、曾布等相处有隔,求去宰相之位而出知河东宣抚使。今年一月,他被皇帝赵顼调任翰林学士承旨,个中微妙,略见皇帝赵顼对中枢重臣的用心。
  韩维急步走进御堂,看见皇上站着迎候于软榻旁,一股亲切之感涌上心头,急忙趋步向前。不待韩维跪拜于地,赵顼挽住韩维说:“持国先生,御堂之中当如在颖王府一样,不必拘礼了。”
  韩维激动更甚,执意跪倒,叩头禀奏:“圣上,臣深夜打扰圣躬,实出于心焦如焚。三日来,数以万计的流民涌入京都,塞巷蔽街,已使京都糜乱。皇城司不恤流民之苦,派出禁军铁骑挥鞭驱赶,死者遗尸于路,伤者嚎啕于街。大内红墙之外,已有哭声沸起。天子脚下,无恩有刑之举,无异于扑火以油,久必酿成大祸。请圣上明思圣断。”
  赵顼虽然已从宦侍口中得知流民入京的消息,但绝没想到流民之数如此之多,遭遇如此之惨。他喃喃自语:“有如此惨情吗?”
  韩维接着禀奏:“陛下,臣今日午前,乍闻‘皇城司驱赶流民’之说,亦心怀疑异,午后微服出宫察看,方知实情惨于宫中传言十倍百倍。流民悲凄之状,目不忍睹;禁军挥鞭之恶,触目惊心。臣畏惧流民铤而走险,更畏惧陛下临渊不知啊!”
  皇帝赵顼变得严峻,他拳击软榻,怀恨而语:“朕误天下,谁误朕啊?!”
  韩维急忙说出自己思虑的应急之策:“陛下,当务之急,在于稳定民心,安抚流民,勿使流民由饥饿而滋事。臣所思有三,请陛下裁定……”
  赵顼如溺水遇救,急忙挽韩维坐落于身边的宫凳上,坦诚说道:“朕夙夜焦劳,苦于无活民之策,请先生赐教。”
  韩维拱手:“臣所思之一:流民入京,迫于无奈,乞食求生,嗷嗷待哺,万不能以皮鞭相加,如驱强盗,招致遗怨于圣躬。当于京都街巷之内,广设粥棚,赈济流民,若待宾客,以广施皇恩。其所需粮米,由京都殷富之户承担,由皇城司奉命实施。”
  皇帝赵顼点头从谏:“善!流民涌入京都,意在使朕知其灾难之情。朕虽无德无才以感动上天,以雨霖活百姓,但这稀米流粥之食还是应当供给的。”
  “臣所思之二:现京都流传‘上天示警’之说,虽不可全然相信,但却反映黎庶惧灾祈雨之心,此心背向,关系社稷安危。陛下当顺应民情而用之。四月八日,乃佛祖生日,万民敬佛祈雨之事,必然举行。陛下当诏令京都十大禅院举办‘浴佛’斋会,并亲率万民祈雨。雨落,则陛下德动上苍,民欢欣矣;雨不落,则陛下德在黎庶,民无怨矣。敬佛祈雨所需费用,陛下可诏令京都十大禅院自筹,由礼部奉命实施。”
  赵顼点头:“善!朕人事不修,上天已有警示,朕当率黎庶乞求于天,若能得霖雨三日,则旱情解矣。”
  “臣所思之三是……”
  韩维突然停语了。
  赵顼惊诧:“先生何以如此?”
  韩维离座跪奏:“臣将言不当言之语,特请陛下恕罪。”
  “先生大胆直言,朕乐于听闻。”
  韩维再次叩头:“陛下忧悯被灾黎庶,‘减膳’、‘避殿’、‘施粥’、‘敬佛’,恐怕不足以应天变以安民心。愿陛下痛自责己,下诏广求直言,以开壅闭……”
  “先生讲下去!”
  韩维急忙从袖中取出一份草诏双手呈上:“陛下,痛自责己,诏求直言,乃历代明君英明之举,必修人事,必,冶人情,必符天命。臣现任翰林学士承旨,已草诏成文,恭呈陛下裁定。”
  赵顼移红莲宫烛于韩维近处:“先生辛苦了,请读给朕听!”
  韩维遵旨读诏:诏曰:朕涉道日浅,暗于政治,政失阙中,以干阴阳之和,乃自冬迄今,旱馑为虐,四海之内,被灾者广。间诏有司,损常膳,进正殿,冀以塞责消变,历日滋久,未蒙休应。嗷嗷下民,大命近止,中夜以兴,震悸靡宁,永惟其咎,未知攸出。意者朕之听纳不得其理与?讼狱非其情与?赋敛失其节与?忠谋谠言囿于上闻,而阿谀壅蔽以成其私者众与?何嘉气之不久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