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白话史记 >

第121章

白话史记-第121章

小说: 白话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大(tà;i,太)同“太”。 ②翕(ì;,戏)如:配合一致。 ③纵:放开。 纯如:和谐。 ④皦(jiǎo,皎)如:清晰。 ⑤绎如:连续不断。 ⑥乐正:即“正乐”,整理那些错乱的乐曲。 ⑦《雅》:《诗经》的一部分,包括《大雅》和《小雅》。《颂》:《诗经》的一部分,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古者《诗》三千余篇①,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②,始于衽席③,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④,《鹿鸣》为《小雅》始⑤,《文王》为《大雅》始⑥,《清庙》为《颂》始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⑧,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⑨。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⑩。



①司马迁关于古代有《诗》三千余篇的说法缺乏根据,目前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②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 ③衽席:本是床席,这里指男女情爱。 ④《关睢》:《国风》的第一篇,所以说“《风》之始”。这是一篇有关男女爱情的诗歌。乱:音乐的尾声。《风》:即《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国风》。 ⑤《鹿鸣》:是《小雅》中的第一篇,为贵族宴会诗。 ⑥《文王》:《大雅》中的第一篇,为歌颂周文王的诗歌。 ⑦《清庙》:是《颂》中的第一篇,为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 ⑧三百五篇;《诗经》的总篇数。 ⑨《韶》:舜乐名。 《武》:也作《大武》,西周乐曲名。 ⑩六艺:为《诗》、《书》、《易》、《礼》、《乐》和《春秋》六种经籍的总称。



孔子晚而喜《易》①,序《彖》、《系》、《象》、《说卦》、《文言》②。读《易》,韦编三绝③。曰:“假我数年④,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⑤。”



①《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 ②《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文字简略,但隐晦难懂。故后人对其进行了解说,这些解说的文字称为《易传》,共十篇,故也称《十翼》,这就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彖》:即《彖辞》、《易传》中说明各卦基本观念的篇名。《系》,即《系辞》,《易传》中总论全部《易》理的篇名。 《象》,即《象辞》,《易传》中解释爻辞语句的篇名。 《说卦》,是《易传》中解释八卦性质和象征的篇名。《文言》,《易传》中解释《乾》、《坤》两卦卦辞的篇名。③这句意在说明孔子读《易》勤而刻苦。 韦,熟牛皮条。古代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用熟牛皮条穿起来的。 三绝,多次断开。 三,并非确数,其言多也。 ④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⑤彬彬:文质兼备,兼通文辞和义理。



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①。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①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孔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绝四⑤:毋意⑥,毋必⑦,毋固⑧,毋我⑨。所慎:齐⑩,战(11),疾(1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3)。不愤不启(1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5)。则弗复也(16)。



其于乡党(17),恂恂似不能言者(18)。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19),唯谨尔(20)。朝,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21);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22)。



①文:文献。泛指学问。 ②行:实践:行事。 ③忠:忠恕。 ④信:信义。 ⑤绝:杜绝。 ⑥意:揣测。 ⑦必:武断肯定。 ⑧固:固执。 ⑨我:指自以为是。 ⑩齐:同“斋”,斋戒。 (11)战:战争。 (12)疾:疾病 (13)这句的意思是说,孔子很少谈及的是利益,如果谈到,就与命运和仁德连系起来。 (14)这句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难,烦闷发急的时候,不去启发开导他。愤,烦闷发急。 (15)这句的意思是说,举出一个道理,不能触类旁通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 隅,方角。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 (16)弗复:不再重复。 (17)乡党:乡里。 (18)恂:(xú;n,旬)恂:谦恭的样子。 (19)辩辩:能言善辩。 (20)唯谨:指态度谨慎小心。 尔:罢了。 (21)訚(yí;n,银)訚如:和悦而能直言的样子。 (22)侃侃:和乐的样子。



入公门①鞠躬如也②;趋进,翼如也③。君召使傧④,色勃如也⑤。君命召,不俟驾行矣⑥。



鱼馁⑦,肉败⑧,割不正⑨,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⑩,虽童子必变。(11)。



①公门:国君的宫门。 ②鞠躬:恭敬的样子。 ③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或径释为“快走”。 翼:谨慎的样子。 ④傧:迎接宾客。 ⑤色勃:脸色庄重认真。 ⑥俟(sì;,四)等待。 ⑦馁:鱼腐烂。 ⑧败:坏。 ⑨正:指按一的方法、规矩切割。 ⑩齐(zī,资)衰(cuī,催):古代用粗麻布做成的一种丧服。服期以死了什么人来决定,如齐衰三年、齐衰一年、齐衰五日、齐衰三日等。 衰,通“缞”。⑩瞽者:瞎子。 (11)变:指改变脸色表示同情。



“三人行,必得我师①。”“德之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子不语:怪⑤,力⑥,乱⑦,神⑧。



①《论语》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修:修明。 ③讲:讲求。 ④义:指道理。 徙:指前往学习。 ⑤怪:怪异。 ⑥力:暴力。 ⑦乱:叛乱。 ⑧神:鬼神。



子贡曰:“夫子文章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②,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④,博我以文⑤,约我以礼⑥,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⑦。虽欲从之,蔑由也已⑧。”达巷党人(童子)曰⑨:“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⑩。”子闻之曰:“我何执(11)?执御乎(12)?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13),故艺(14)’。”



①文章:文献知识渊博。 章,明显。 ②弥:愈。 ③弥坚:谓不可穷尽。 ④循循: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 ⑤博我以文:用典籍文章来丰富我的知识。 ⑥约:约束,规范。 ⑦卓尔:高超,特出。 ⑧蔑:不能。 ⑨达巷党人:达巷这个地方的人。 党,古时以五百家为一党。达为党名。 ⑩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博学多才却不专一名家。 (11)执:掌握。 (12)御:驾车。 (13)试:指被世所用。 (14)艺:技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波孙氏车子商获兽①,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②,雒不出书③,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⑤,下学而上达⑥,知我者其天乎!”



①车子:驾车的人,其人名商。 ②河不出图:《易?系辞》说:“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传说有龙马从黄河出,背负河图。 河,黄河。图,传说中的八卦图。 ③雒不出书:传说古代有灵龟背负雒书从雒水中浮出。雒,同“洛”,洛水。 ④吾道穷矣:麟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兽,孔子见麟死,以为是自己的死亡之兆,所以哀叹他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实现了。 ⑤尤:责备,怪罪。 ⑥下学而上达:《集解》引孔安国解释说:“下学人事,上达天命。”达天命,即通天道、天理的意思。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中、夷逸隐居放言①行中清②,废中权③。”“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④。”



①放言:《集解》解释说:“放,置也。置不复言世务也。” ②行:行为。 中(zong,仲)清:合乎纯洁清高。 ③废:自我废弃,不追求功名利禄。 中权:合乎权变之道。 ④这句意思是说,孔子既不降志辱身以求进取,也不隐居放言以避世。



子曰:“弗乎弗乎①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②。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③,上至隐公④,下讫哀公十四年⑤,十二公⑥。据鲁⑦,亲周⑧,故殷⑨,运之三代⑩。约其文辞而指博(11)。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12);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13),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14):推此类以绳当世(15)。贬损之义,后有王者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①弗乎:犹言“不行”。 ②病:担忧。 没世:指死亡。 称:赞许。 ③因:依据。 史记:指当时的史籍。 ④隐公:指隐公元年(前722) ⑤讫:止。 ⑥十二公:指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⑦据鲁:以鲁国为中心记述。 ⑧亲周:指奉周王室为正统。 故殷:把殷朝的旧制作借鉴。 故:古,引申有借鉴之意。 ⑩三代:指夏、商、周。 (11)约:简约。指:同“旨”,宗旨,内容。 (12)贬之曰“子”:吴、楚两国受封时都是子爵,但两国都自称为王,与周天子平列。在《春秋》中,仍称他们为“子”,以示对他们的贬削和对周王的尊崇。 (13)践土之会: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召集周天子与诸侯在践土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14)狩:巡狩,即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15)绳:这里是衡、纠正之意。



孔子在位听讼①,文辞有可与人共者②,弗独有也③。至于为《春秋》,笔则笔④,削则削⑤,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⑥。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⑦。”



①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②可与人共:可以与人商量斟酌。 ③独:独自决断。 ④笔则笔: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 ⑤削则削:应该删掉的一定删掉。 ⑥赞一辞:指帮助润改或增加一个词。 ⑦罪:责备,怪罪。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①,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②!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③!”因以涕下④。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⑤。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奠两柱之间⑥,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①方:正。 负杖:拄着拐杖。 逍遥:悠闲自在。 ②太山:即泰山。 太同“泰”。 ③哲人:这里指孔子自己。 萎:枯槁。这里指人的死亡。 ④涕:眼泪。 ⑤宗予:尊奉我的主张。 予,我。 ⑥坐奠:坐着受人祭奠。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①。



哀公诔之曰②:“旻天不吊③,不懸乓焕息埽缕劣嘁蝗艘栽谖虎荩滠溆嘣诰微蕖N睾舭г眨∧岣涪撸阕月散啵 弊庸保骸熬洳幻挥诼澈酰》蜃又栽唬骸袷г蚧琚幔г蝽、狻Jе疚瑁!荒苡茫蓝抢褚病3啤嘁蝗恕11),非名也。”



①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②诔:一种用于哀的文体。 ③旻天:天。吊:善。 ④懀ǎì;n,印):愿: 遗:留下。一老:一位老人,指孔子。 ⑤俾:使。 屏:扔下。 ⑥茕(qió;ng,穷)茕:狐独无依的样子。 ⑦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⑧毋自律:《集解》引王肃曰:“律,法也。言毋以自为法也。”意思是说,没有可以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了。毋,通“无”。 ⑩愆(qiān;千):过失错误。 (11)一人:即寡人,只有天子才能这样自谓,诸侯不得用此,所以子贡谓鲁哀公称“余一人”不合名分。



孔子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①。三年心丧毕②,相诀而去③,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④,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⑤。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⑥,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