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68章

曹操秘史-第68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刘延驻守白马,将其余主力布防在官渡一带。
  面对十多万袁军的进攻,曹操摆出了多梯次的纵深防御体系,而不是将主力分布于黄河一线死守,之所以这样安排,实在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足,难以在正面数百里的黄河沿线分兵把守。
  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是迟滞袁军的进攻,消耗袁军的有生力量,挫其锐气,然后在第三道防线与袁军展开决战。
  但这样的军事部署也冒了很大风险,因为官渡是许县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前两条防线被敌军攻破之后,已经退无可退,必须在这里取胜,否则就彻底失败。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由邺县南下,兵指黎阳,随行的还有刘备。曹军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黄河以南。
  黎阳自古即是黄河北岸的重要战略要地,是进行渡河作战的基地,历来都有许多大战在这里发生。曹军无意在黎阳与袁绍作战,因为在这里自己的部队难以接续,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有被敌军全歼的危险。
  袁绍占领黎阳后,派部将颜良为先遣部队,渡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这项决定却遭到了沮授的反对。
  沮授劝袁绍说:“颜良这个人生性褊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袁绍不听。
  颜良的情况不详,但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但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结果,事实证明沮授是正确的。
  对于袁绍的这次南征,内部有一定分歧,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本土派表示反对,矛盾一度公开化。临行前,袁绍将持强烈反对意见的田丰下狱。
  沮授在袁绍手下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权力很大。在郭图等人的建议下,袁绍将沮授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
  据《献帝传》说,袁绍出发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块,把家财分了分,对他们说:“势如果在,则威无不加,势如果不在,则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个族弟说:“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对手,您何必担忧?”沮授说:“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挟天子以为后盾,我们又刚刚打败公孙瓒,士兵疲弊,主将骄纵,成败已经很明显了。”
  大军还未行动,沮授已经到处散播“亡国论”,袁绍一定有所察觉,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立即发难,但对沮授的信任大为降低。所以,当沮授对重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画脚时,袁绍出于对沮授的反感,想都没想就驳回了。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
  曹操决定亲自北上,解救白马之围。这时候,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袁绍兵多势盛,不宜强攻,只能智取。荀攸建议先置白马于不顾,主力开赴延津,这里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给袁军一种曹军要从这里渡河包抄黎阳的架势,诱使袁军主力向延津对岸一带转移,袁军被调动后,再迅速转进白马。
  这个建议的冒险性有两个方面,一是袁绍看破曹军的企图,不分兵西进;二是袁军虽然分兵,但他们兵力足够多,既能迎击延津之敌,又能加强白马的攻势。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一样:白马丢失,曹军大败。
  曹操认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荀攸的建议值得尝试,于是放弃亲自驰援白马的方案,转而进军延津。袁绍果然中招,将进攻白马的一部分主力调往延津。
  曹操看计策成功,便以张辽为主将组成一支轻骑兵,以闪电之势急驰白马。张辽领命,并请求让关羽同行,曹操同意了。
  关羽投降曹操后,与张辽、徐晃二人志趣相投,关系很好。他们三个人都是从敌方阵营归降的,也许因为有共同的经历,更容易谈得来。曹操很欣赏关羽(壮羽为人),但是发现关羽好像没有久留的打算,就让张辽去摸摸关羽的底。
  张辽说明意图,关羽叹道:“我知道曹公厚待我,然而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能背叛他。我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但我会报答曹公以后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如实转告曹操,曹操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关羽很有义气。
  据《傅子》一书说,关羽对张辽讲了那一番话后,张辽心里犯了嘀咕,原话转告,怕曹操生气杀了关羽,不如实转告,又觉得对不起曹操对自己的信任。最后张辽还是如实说了。
  在白马前线的颜良,一直以为主战场在百余里之外的延津,没有想到突然有一支劲旅向自己杀来,仓促应战,结果打了败仗。此战关羽立下大功,亲斩敌方主将颜良。
  关羽力斩颜良,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曹操预感到关羽有可能走,立即对关羽给予厚赏,想留住他。但关羽去意已定,他把曹操赏赐给自己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留下一封信,离开曹营找刘备去了。曹操手下人想追赶,曹操说:“他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在后世很受追捧,被称为武圣,其实不是因为他的勇猛,而是由于他的为人做事。关羽的为人在此事上表现得很突出:不为利所动,所有的事都以义为先,做事很讲究,即使离开,也让人挑不出理来。
  刘备此时已投靠袁绍,关羽刚杀了人家的大将,袁绍那边恐怕正给颜良开追悼会呢,关羽偏偏敢在此时投奔。这就是关羽,心里只想着义,其它的一概不多想。袁绍对跑过来的关羽既恨又爱,最后还是没说什么。
  在关羽重新回到刘备身边之前,一直在公孙瓒手下效力、公孙瓒失败后下落不明的赵云听说刘备在袁绍这里,也专程来投奔。刘备客居在袁绍这里,手下的主要武将张飞、关羽、赵云总算聚齐了。
  曹操虽然解了白马之围,但自知袁绍的大军随后便到,于是决定从白马撤军。袁绍果然指挥主力渡河,对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
  据《献帝传》记载,沮授建议不管白马,拿下已经唾手可得的延津,凭借这里的渡口优势,将主力源源不断运过黄河,之后巩固延津,使其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进可以直取许县,退可以从容撤回黄河以北。
  沮授的话袁绍特别不爱听,在袁绍看来此行压根没有战败撤回这样的选项。同时,首战即在白马挫败让袁绍大失面子,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袁绍非拿下白马找回面子不可。
  沮授站在黄河边上叹息说:“黄河啊黄河,我知道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于是以身体原因请辞。袁绍很生气,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图来统率。
  曹操料定袁绍会命主力来攻白马,他下令白马军民全部随军撤离,但向哪个方向撤退却让他颇费思量。
  白马属兖州刺史部的东郡,沿黄河向东不远就是另一个军事要地濮阳,此时还在曹军手中。再往东就是曹操在兖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
  防守鄄城的是程昱,手下只有七百人。为了保证中路的安全,曹军分散在各地的人马已经尽可能地都抽调到中线。战役开始前,曹操想给鄄城增派两千人,程昱不同意,他说:“袁绍有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敌。现在看到鄄城的兵少,必然轻易不来进攻。如果增加人马,他们就会认为不能不攻。”
  程昱建议不要管鄄城,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袁绍听说鄄城没有多少人马,果然放弃对这里的进攻。事后曹操对程昱的胆识和准确判断大加赞赏,曾经对贾诩说:“程昱的胆识真胜过古人!”
  程昱的建议似乎没错,从保全鄄城来看,示弱也是一种战术,类似于空城计,鄄城得以保全,多亏了没有增兵。
  但从全局战略考虑,袁绍如果分兵来攻鄄城,也会减轻中路主战场的压力,通常攻城的一方会数倍于守城的一方,袁绍不攻鄄城,更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决战主战场,程昱的想法也算有得有失吧。
  现在,鉴于东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可能向东撤退,但也不能轻易撤往官渡的第三道防线,所以曹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白马的所有辎重和百姓。
  沿黄河向西就是延津,这里刚被袁绍占领,曹操向西撤退,出乎袁绍的意料。袁绍此时的战略应该是弃曹操于不顾,直接向南进攻,这里才是中心战场。但袁绍急于找曹操本人打一仗,找回失去的面子,于是将已渡过黄河的主力部队分为两队,一部分由郭图率领守白马,一部人由文丑、刘备率领顺着曹军撤退的方向追击。
  袁军追到延津之南,在这里遇到了曹操亲自率领的部队。此时袁军的兵力大约有五六千人,而曹操只有六百人,形势十分危险。但即便是这样,曹操仍然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三国志武帝纪》对此战的记载是:曹操已经扎了营,听说袁军杀来,让人登上高处侦察。不一会侦察员报告:“敌兵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没有动。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曹操说:“别再说了!”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曹操没有下令撤退,反而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让大家出营解鞍下马,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摆在道路上。随行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退到营寨里坚守,待援军到来。
  曹操把目光移向他的副参谋长荀攸,荀攸微微一笑说:“这正可以作为诱饵,怎么能撤呢?”荀攸说出了曹操心里的秘密。
  敌兵眼看快到了,诸将都说该上马了,曹操说:“别急。”又过了一会儿,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看到路上的辎重,有一部分人开始忙着清理这些战利品。曹操说:“可以了!”
  曹军全部上马,纵兵杀出,袁军没有防备,大败。
  此战文丑被杀,没有战死的也全部成了俘虏。
  上述记载似乎有些可疑。此战的结果没有疑问,文丑被杀,袁军再次受到重创,但仅以区区六百人一举打败五六千人,并斩敌方主将于阵前,则让人不解。
  表面看是曹操以辎重为诱饵,先使敌军大乱再趁乱出击所以取胜,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改变不了敌我兵力悬殊的事实。即使敌兵开始有些慌乱,但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而言,临阵应变是基本能力,他们很快便可以组织起有效反击,到那时兵力众寡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
  袁军是追击而来,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也许五六千人并不是它的全部,曹军的六百人退到营寨里打败敌人的几次进攻尚可以理解,将敌兵全歼,并将没有打死的敌兵全部俘虏那就不可思议了。
  遍翻史书,对这个问题都没有详解。分析一下,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曹操为什么非要向已被敌兵占领的延津撤退?二是为什么曹操身边只有六百人?三是随曹操撤退的辎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里去了?
  如果把这些问题联在一起考虑,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个精心构思的计划,带上辎重和老百姓也是特意的安排,袁军看到辎重停下来抢占而没有提防后面的曹军,是因为辎重里混着大量老百姓,场面很混乱,像是赶大集。做诱饵的不仅是这些辎重,还有老百姓。曹操向延津撤退的路上,应该有时间进行兵力部署,调集周围的部队向预设的战场机动转移。曹军趁袁军抢占辎重突然发起进攻时,投入的兵力绝不是六百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时间内能全歼袁军,人数至少比袁军还要多。
  《三国志武帝纪》等相关史料之所以没有这些方面的详细记载,是因为它不便回答随军行进的老百姓在此战中的作用,所以炮制出六百人全歼五六千人、临阵斩杀名将文丑的神话。
  当然曹操此计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袁绍变得聪明起来,他不向西追,而直接进军正前方的官渡。但曹操对袁绍太了解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相识、相惜,如今在战场上相见,曹操知道袁绍首战挫败后急于报复的心情,所以只带六百人亲自当诱饵,把袁军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带,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
  颜良、文丑都是名将,短短几天内被曹军打败并斩杀,极大地鼓舞了曹军士气,也深深震撼了袁军士兵。
  袁绍被激怒了,他亲率大军渡河,前锋推进到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曹操率主力由第二道防线南撤,退守官渡。
  【四、曹仁的闪电战】
  自战国以来,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之间不断开挖了几条人工运河,最后形成以鸿沟、汴渠、狼荡渠等为主组成的运河体系,将南北水域连接在一起,一千多年间成了沟通南北经济和人员往来的水路交通要道。
  这条水路两岸很繁华,在全国经济、文化以及军事方面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