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0章

曹操秘史-第10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级干部。光和七年(184年)刚过了年,朝廷便接到唐周的密报,整个起义计划暴露。
  有人遗憾地说,黄巾大起义都毁在这个唐周的身上,如果不出这个叛徒,起义的结果就会两样。问题是,如果没有唐周,张角、马元义他们就一定能于当年的三月五日这一天顺利发动起义吗?
  其实基本上不可能。不是因为东汉王朝强大到不能推翻,事实上东汉王朝已经很虚弱,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只要组织得当,推翻起来应该不难。问题在于,起义军不可能把保密工作做得那么好,保证在长达三个月时间里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唐周。
  由于唐周的告密,刘宏不敢再大意,他立即下令对马元义等骨干分子实施秘密抓捕。马元义被抓,处以车裂之刑。
  然后灵帝清查太平道的徒众,他以通令(周章)的形式下达三公府、司隶校尉,派钩盾令周斌总负责,清查在宫省直卫、朝廷各办事机构以及百姓中的太平道信徒,很快查出来一千多人,全部予以诛杀。根据侦察到的线索,灵帝要求各州郡同时搜捕张角等太平道骨干人员。
  起义军只好仓促起事,正史记载他们“杀人以祠天”。之后,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在冀州正式起义。起义军个个头戴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但在官府下达的通缉文书里,一律称他们为“蛾贼”。
  虽然动作仓促了点,但一开始仍然很顺手。黄巾军所过郡县,“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东汉的地方政权如此不堪一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起义军深得民心,有长期准备,来势很猛,另一方面是东汉国家军制特点造成的。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军制架构,全国主要军力集中于南军、北军两大块。南军负责四方征战,是野战部队,北军即前面介绍过的北军五营,驻扎在洛阳附近,负责京师的防卫。北军之外,天子还有一部分近卫部队,如卫尉、虎贲、羽林等,性质与北军差不多。
  这些都是中央军。除此之外,东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方部队,即州郡不能典兵。郡、县以下虽设有都尉等职,如曹操曾担任过的洛阳北部尉,但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属于警察部队,而非正规军。
  国家遇有事情怎么办?这项任务基本上都交给了南军。南军是一支常备部队,也是精锐之师,但不幸的事,此时此刻,这支武装力量却指望不上。
  数十年来,南军主力一直奋战在西部和北部前线。在西部,帝国陷入与羌人作战的泥潭,进不可全胜,退不得脱身。在北部,虽然匈奴人暂时消停下来,但新崛起的乌桓和鲜卑,跟当年的匈奴人一样强悍不逊,你来我往陷入胶着状态。
  帝国划出了几大边防区,设立护羌校尉、护匈奴校尉、护乌桓校尉等职,负责边境作战,所使用的主力,正是南军。也就是说,此刻帝国所能依仗的主力部队正担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轻易调离不得。
  面对已经军事化组织起来,虽然打仗不一定在行、但打起来不要命的黄巾军,州、郡、县统属的治安部队不堪一击。黄巾军节节胜利,京师洛阳震动。
  朝廷一下子慌了神。宦官平时权大势大,但流血打仗的事从来没想过,朝官士人文的在行,与宦官斗、跟皇帝吵都不怕,但打仗从来没有弄过,面对四面开花的局面,一下子也傻了眼。看来看去,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仿佛只有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颓。这个人曾经是曹操的同事,也是议郎,名叫皇甫嵩,是名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人,他的父亲皇甫节是名将皇甫规的兄长,曾担任过雁门太守。皇甫嵩少年既好诗书,也好弓马,是一个文武全才,在皇甫规的栽培下仕途比较顺利,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议郎,目前担任北地郡太守,此时正好来洛阳出差。
  北地郡属幽州刺史部的边境地区,在这里当太守与内地不同,主要职责是配合正规军对敌作战。因为有长期边防作战的经验,又身为名将之后,大家都想知道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在灵帝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皇甫嵩列席会议,他不负重望,提出了化解时局危机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下诏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组织地方武装,修筑防御工事,制造军器。其中,在洛阳周边地区各个方向重点构筑八个战略据点,即洛阳八关,分别是函谷关、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每关设一个都尉,负责军事。
  对现有的军事力量进行整合,主要是北军及天子的御林军,分路讨击冀州刺史部(中心是邺县一带)和颖川郡的黄巾主力。同时他建议将天子西园小金库里的钱和西园的厩马拿出来,以充实军力。
  还有,就是推行政治改革,解除党禁,重新任用党人。
  对于前两项,灵帝都认可,目前看来也只能这么做了。灵帝是少有的比较贪财的皇帝,自己建有小金库,属于个人财产,积累了大量钱财,现在国库空虚,筹备常规军费已经很吃力,根本拿不出来钱,只得由皇帝出血了。
  但对于最后一条,即解除党禁一事,灵帝仍然犹豫。实行党禁是他做出的政治决定,解除党禁等于推翻自己以前的主张,面子上下不来,而且会不会因此造成混乱?
  从内心来说,灵帝比较讨厌党人,这些人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不是对他进行批评,就是跟宦官找茬。与宦官比起来,灵帝更喜欢宦官。
  而且,让灵帝感到困惑的是,当前要解决的是黄巾军,与解除党禁有多大关系呢?但是很快灵帝的思想工作就被做通了,一个叫吕强的宦官,只用一句话就让灵帝坚定了决心。他说:“听说黄巾军也在大量招募人才,如果我们不赦免党人,这些家伙难免会跑到黄巾军那里去。”
  这一下灵帝总算是听明白了,立即下诏赦免党人。
  吕强字汉盛,司隶校尉部河南尹成县人。从小即为宦官,担任过小黄门、中常侍,在宦官中是少有的正直之人,《后汉书》里有他的传,称他“清忠奉公”。
  于是灵帝下令组建讨伐部队。在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曹操的命运也将发生又一次改变。
  【三、灵帝的讨伐兵团】
  光和七年(184年)三月,灵帝下令调整帝国的军事领导机构,升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坐镇洛阳,指挥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部设在洛阳城内的都亭。这是继梁冀、窦武之后,再次设立大将军,并且继续由外戚担任。
  同时组建讨伐兵团,由何进兼任总司令。该兵团包括三支人马,约五万人左右。一支由新任命的北中郎将卢植统帅,讨伐冀州的张角,另外两支分别由刚任命的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统帅,讨伐豫州刺史部颍川郡的黄巾军。
  东汉将军的名号比较多,也比较乱,不弄清这些就会影响到对史料的理解。有一个笨办法不一定准确,但却比较简单省事。
  最高一级的是大将军,可以理解为上将;其次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以及所谓的四方、四征、四镇将军,四方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四征是征西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四镇是镇西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这些都是沿袭前代的固定称号,可以理解为中将;再下来,就是偏将军、裨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即临时起个名号,也称将军,如奋武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等,名目很多,均因事而设,事罢就撤,这些都姑且理解为少将。
  这样理解未必准确。大将军的地位高于三公,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与三公同列,似乎把他们理解为元帅更妥当。但是,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上面的理解大体上还是可以的。中郎将就容易理解了,可以看做是准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以后大家再遇到的时候可以先这么理解,至于东汉军队的编制,后面再作介绍。
  在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帝国军队拥有高级军衔的将军还比较少,地位最高的名将“凉州三明”(即段、张奂、皇甫规)除投靠了宦官、又在宦官内斗中被杀的段外,张奂、皇甫规此时分别承担着西线和北线的防卫作战任务,他们的职务是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大体上是个准将或大校。再往上的军衔,这时候基本上都空缺。
  所以,灵帝一口气任命了一个上将、三个准将,已经是很破例了。
  何进、皇甫嵩的情况前面已有提及,现在看看另外两个人的情况。
  卢植字子干,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人。他有几个明显特征,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八尺二寸约合现在一米九三。有资料显示,当时的人平均身高普遍低于现在,所以卢植往人堆里一扎,绝对是大高个,东汉要是组建CBA联赛,卢植即使打不了中锋至少也能打个后卫什么的。他声音洪亮,适合做配音演员或者演舞台剧。《后汉书》还说他酒量特别好,一次能喝一石酒(约合一斤装的二锅头六十多瓶,这种酒量实在不好理解)。
  但卢植没有向体育界、娱乐界发展的打算,他的志向是做学问。他和日后的学术泰斗郑玄一道拜大名士马融为师。这个马融,除了是个大学士,还是外戚,他的一个表姨当过皇后,所以被称为“外戚豪家”。马大师有一个爱好,喜欢一边研修学问一边请些女演员表演歌舞(列女倡歌舞于前)。马大师性情超脱,他做这些事从来不避学生,讲课讲累了就把私人歌舞乐队叫到讲室里来消遣,别的学生都争着看,可卢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眼珠都不带转的。卢植谢绝了马老师的挽留,从马氏民办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涿县当起了教书先生。他在教育方面挺有成就,学生里一口气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
  眼看就要混成一代名师了,但卢植心里很不满足,因为他“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扬州刺史部九江郡的蛮人造反,卢植因为“才兼文武”而被公府选中,由布衣直接拜为品秩二千石的九江郡太守。卢植还真有两下子,到任后三下五除二就把蛮人制服了,名声大震。
  但在此时,他却以生病为由提出辞官。后来,朝廷多次征召,卢植实在没有办法,才来到洛阳,不过提出请求说只想担任轻闲自在一点的官职,于是被任命为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人志趣相投,整天待在国家图书馆(东观)里校书,补撰《续汉记》。在灵帝眼里,卢植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从事文化工作是极大的浪费。黄巾起义爆发后,便拜他为北中郎将,任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他的副手,带领一部分由北军五营中抽调的兵士和临时征募的人马,讨伐冀州的张角。为了便于指挥,灵帝下诏卢植“持节”,即带着天子特颁的信物,形同天子亲自出征。
  再说说朱俊。
  在《后汉书》里与皇甫嵩合为一传的人就是朱俊,说明了他的名气和历史地位。
  朱俊字公伟,扬州刺史部会稽郡上虞县人,家境较苦,小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以贩卖一种叫缯的纺织品为业。朱俊年轻时担任过县政府的文书管理员(书佐),“好义轻财,乡闾敬之”。后来发生过一件事,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朱俊有个朋友叫周规,“为公府所辟”,也就是在中央机关找到一份固定工作,这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但是,他却干了件蠢事,差点去不成。
  周规想现在要到京师任职了,得弄点路费、置装费,不能太寒酸,于是偷偷挪用了“库钱百万”。这当然是一笔大数目,部长级官员月薪不过一到两万钱,百万钱亏得周规也敢挪用。周规原来的想法是,反正这一去未必再回来了,就是以后被发现也奈何不了自己。但是,管后仓的人偏巧发现了,要周规归还挪用的钱,可这笔巨款已经让周规花掉了。
  这个时候,朱俊帮了他。朱俊干了回小偷的勾当,偷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他们家虽然也不富,但朱俊母亲搞的是缯帛贸易,他把母亲的货物偷偷卖了,拿钱为周规解困。而朱俊的母亲,无奈失业了。
  母亲恚责朱俊,朱俊说:“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
  朱俊的回答耐人寻味,他没有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人要讲义气、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这些空话,而是说现在看是受到小损失,将来没准会因此得到更大的回报。说明朱俊对未来有远大的规划,也有深谋远虑。
  他很快得到了回报。这时候上虞县县长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