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极端的年代 >

第20章

极端的年代-第20章

小说: 极端的年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本位制度。到了1936年,连一向对金条笃信不疑的比利时、荷兰,甚至法国,也纷纷如此。象征意味更重的事件,发生于1931年,甚至连大英帝国也放弃了“自由贸易”的政策。要知道自1840年以来,在经济上,自由贸易对于英国,就如同在政治上美国宪法对于美国一般,同是两者身份形象的象征。英国从世界经济体系中撤退,放弃了自由交易的原则,愈发凸显当时各国急于保护自家门户的现象。说得更明确一些,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压力之下,不得不将社会政策的考虑列为优先,经济事务只好屈居次要了。否则政治后果之严重,德意志等国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不分左右,各种党派都被迫走上日趋激烈之路。

于是,凡在过去就以提高关税为手段,抵制外国竞争,保护国内农业的国家,现在把关税提得越发高了。但单靠提高关税不足为凭,大萧条期间,各国政府开始提供补助,保证农产品价格,对收购过剩的产品,或者干脆付钱给农家,叫他们停止生产。1933年之后,美国就曾出此下策。70和80年代,在“共同农业政策”(mon agricultural policy)之下,欧洲共同体几乎被人数日益稀少的的农户所享有的补贴政策给拖垮。而这个奇怪的矛盾政策,其实正是大萧条留下的余孽啊。

至于工人阶级,战后各国致力消除大量失业的现象,“完全就业”成为改良式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首要经济任务。倡导这项政策的人士虽然不止一位,但其中最出名的先觉者和前锋,要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年)。他的学说主张,铲除永久性大量失业,有利于经济发展,其出发点政经兼顾。凯派人士认为,完全就业工人的收入,将为经济制造消费需求。这项看法固然相当正确,可是舍此而外,增加需求的方式其实还有许多。英国政府之所以迫不及待,单单挑上这一项急忙实行的缘故——甚至在二战结束之前就急忙推动——主要在于大量的失业对政治、对社会都具有极为强烈的破坏力。这个事实,大萧条期间大家都亲眼看见过了。众人对此深信不疑,以致多年后当大批失业再度出现,尤其在80年代初期严重不景气的时期,许多观察人士(包括本书作者在内),都以为社会紊乱将会再起。结果,出乎意料,混乱并未发生(见第14章)。

社会所以不曾大乱,主因在各国鉴于惨痛教训,大萧条之后纷纷设立了社会福利制度。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谁还会对这个行动感到惊异?多年以来,各发达工业国——除了少数例外,如日本、瑞士及美国——都普遍设有规模庞大的福利措施,使得大家都习以为常。我们几乎忘了,迟至二战以前,世界上根本没有几个符合现代定义的“福利国家’。甚至连向以福利完善著称的北欧国家在内,当时也不过刚起步而已。事实上福利国家一词,一直到40年代以后才开始被人使用。

大萧条重创之大,更使一个事实显得愈发突出:那个早与资本主义分道扬镳的国家——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苦。当世上其他国家,至少就自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经济陷入一片停滞现象之时,唯独苏联,在其五年计划指导下,工业化却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之中。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同一时间,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1930-1935年间,一小群人数虽少,却具有雄厚影响力的社会经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他们看到的苏联经济,虽然处处可见其原始落后缺乏效率的痕迹,更暴露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无情。可是这些印象,都不及苏联经济不为萧条所动的成就深刻。因为这些外来访客一心所想解决的问题,并非苏联内部真正的政治经济现象。他们关心的对象,乃是本身经济体系的崩溃和西方资本主义失败的程度。苏维埃制度有什么秘诀?有何值得学习的经验吗?此起彼落,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笼。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比利时、挪威的社会民主党派,甚至开始正式采用“计划”。英国政府最受敬重的元老,也是英国国教重要一员的索特爵士(sir arthur salter),此时也出书鼓吹计划一事的重要性,书名为《复苏》(recovery)。他在书中主张,社会必须经过妥善筹划,方能避开类似大萧条性质的恶性循环。英国政府内许多持中间路线的大小官员,也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political andeconomic planning,pep)。年轻一代的保守党人士,如日后出任首相的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 1894-1986),则纷纷自命为计划派的发言人。甚至连以反共为标榜的纳粹德国,也剽窃了苏联的点子,于1933年推出所谓的“四年计划”。(其实1933年之后,纳粹本身应付大萧条的方案也有相当成效。不过由于某些原因,纳粹的成功和未引起国际间同样的重视,我们在下章将有所讨论。)

..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2

/小。说+
2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在两次大战之间陷入困境?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于美国的情况。欧洲经济破败的责任,也许有一部分可以怪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交战诸国身上。可是美国的本土远离战火,后来虽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参战时间却极为短促。更有甚者,美国经济不但未因大战垮台,反而像二战期间一般,深得战争之利。1913年,美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工业生产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以上——仅次英法德三国的总和。到了1929年,美国已经囊括全世界总产量42%以上;而英法德欧洲三大工业国家的总和,却只有区区28%(hilgerdt,1945,table l.14)。这个数字变化实在惊人之极。具体来看,1913-1920年间,美国钢铁产量跃升了四分之一,世界其他地区却减少了约三分之一(rostow,1987,p.194 table iii.33)。简单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各方面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不亚于它在二战后再度称霸的地位。只有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的领先优势才暂受重挫。

更进一步来看,大战不只强化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主要工业生产国的地位,同时也将它变成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战争期间,英国为应付战争支出,不得不变卖许多海外资产,而它在全球的投资额损失了四分之一,其绝大部分在美国。法国损失更重,几乎达半数,多数源于欧洲的革命及崩溃所致。而美国人呢,战争初起,他们尚是个负债国;到了战事结束,却摇身一变成为国际主要的贷方国家了。同时由于美国的海外业务多集中在欧洲及西半球(当时英国仍是亚非地区最大的投资国),美国对欧洲的影响自然是举足轻重的。

总而言之,要了解世界经济危机,必须从美国着手。美国毕竟是20年代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家。至于原料与粮食的进口量,美国更包办了15个最商业化国家进口总数的40%。难怪萧条大风一起,必需品类如小麦、棉花、白糖、橡胶、蚕丝、铜锡、咖啡的生产国首当其冲,一败涂地(lary pp.28-29)。作为主要的进口国家,同样地,美国也成为不景气下最大的牺牲者。1929-1932年间,美国进口量跌落70%,出口量也以同样程度锐减。从1929…1939年,世界贸易额缩减了三分之一,美国出口则几乎暴跌一半。

这并不是说,欧洲即能脱去导致萧条之责,而事实上,欧洲方面的问题多是因为政治因素。巴黎和会(1919年)对德国索取数额未定的巨额赔款,以补偿战胜国战费及战争损失。为了替这项赔款的正当性找借口,和约中还特别加上一条“战争罪”(war-guilt)款项,将大战的责任全部推到德国头上。而这种“罪在一国”的欲加之罪,不但在历史上站不住脚,反而加速促成德国国家意识的高涨。至于确切的赔款数字,由于美国认为应依德国付款能力而定,而其他盟国——尤以法国为最——则坚持德方须全数负担;相持之下,只好妥协,最后签定的和约中,对赔款的额度没有提。盟国如此苛刻要求,主要是为了可以不断地对德国施加压力,使其从此一蹶不振;至少法国的心意在于此。到了1921年,赔款数字总算讲定为1320亿德国金圆马克,相当于当时的330亿美元。如此天文数字,大家都知道根本就不可能。

“赔款”一事,在美国主导之下,引发了无数辩论、危机及斡旋。如今德国固然欠下盟国赔款,盟国本身,在战时也向华盛顿借了一大笔债。美方希望两者并作一道解决,自然惹得友邦老大地不高兴。战胜国索赔的数字,高到疯狂的地步,等于1929年全德总收入的一倍半。而盟邦各国对美国的借债,同样也高得吓死人。英国对美欠债相当于英国全国总收入的一半;法国久美国的数字则等于法国总收入的三分之二(hill1988,pp.15…16)。1924年的“道斯计划”(dawes plan)规定了德国每年偿还的数字;1929年的“杨格计划”(youngplan),又将付款表重新调整,并附带在瑞士巴塞尔(basel)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这是二战之后出现的无数国际金融机构之先河。(本书写作之际,这家清算银行仍在营业。)由于实际原因所致,到了1932年,包括德国及盟国在内,所有的付款都告中止。只有芬兰曾经偿付过对美的战时债务。

在这里我们不用讨论得太详细,可是有两件事却不能不予注意:首先,年轻的凯恩斯曾发表一篇论文,强烈抨击巴黎和会的决定;他的看法的确有其见地。凯恩斯本人曾是英国出席和会的低级代表之一,在这篇名为《和平对经济的影响力》(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一文里,凯恩斯主张,德国经济若不复元,欧洲势将无法恢复稳定自由的文明和经济社会。法国为了保住本身的“安全”,强制不使德国抬头,对经济生产将具有反作用。事实上,法国也自身难保,根本无力执行自己设下的抑德政策;虽然1923年间,法国曾借口德方拒绝付款,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中心区。最终,法方不得不接受事实,容忍德方在1924年后分期偿付的政策;德国经济也因此得到莫大的动力。可是其次,德国偿付赔款的方式也是一大问题。凡想压制德国,使其继续衰弱下去的国家,都强要德国付现。因为可想而知,若让德国以现有生产或出口所得折现赔付,势必增强它的生产力,反而对竞争对手不利。事实上,各国共同施压,强迫德方大量举债赔款,因此德国赔款来源多为20年代向美国借贷的大笔贷款。从德方对手的观点来看,这种办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使德国深陷债务之中,无力扩大出口,以平衡债务;德国进口量也果然

高涨。但是这迫使德方以债养债整套做法的后果,我们都已经看见了,最终却使德国及欧洲对美国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1929年华尔街股票大跌之后,美国对外贷款资源发生危机,可是美方向外出借的能力,早在股市崩溃之前就开始衰退了。大萧条期间,赔款付款这建筑在沙滩上的架构,一古脑全部倒塌。到了最后,付不付款,对德国或世界经济都无所谓了;付款停止,产生不了任何正面作用。因为经济已经完全解体。1931-1933年间,为国际付款所做的各项安排也一一破产。

然而,两战之间经济之所以严重崩溃,大战期间及战后欧洲的分崩离析及政治纷乱,只能为其提供一部分理由。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可以分由两方面讨论。

其一,当时,国际经济呈现极端不平衡的局面,美国的高速成长,和世界上其他各国根本不成比例。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因为美国与1914年之前作为全球中心所在的大英帝国不同,前者自给自足,对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需要。因此之故,美国又有一项与英国不同之处:它根本不在乎国际账务支付是否稳定,更不会出面维持。而过去英国身为大出口国家,深知国际付款是用英镑,所以极其注意维持其币值的稳定。美国之所以不甚需要他国,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它对外来的资金、劳力,以及(相对而言)日常必需品的需求,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