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

第14章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14章

小说: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解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五部 名人
  荷马及其史诗之谜
  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两部不朽的史诗,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目前还无法肯定这两部史诗是否为一位诗人独立创作完成,也无法肯定叫荷马的写诗者,是单独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对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的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的。
  因此,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述下来。
  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做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以书写形式出现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集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
  苏格拉底为什么娶悍妇为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649年前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生柏拉图详尽地记述了他一生的言行。更有趣的是:这位大哲学家娶了一位有名的悍妇为妻。
  究竟这位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本人没有作品,因而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事迹主要来自柏拉图和赞诺芬的著述。虽然上述二人对苏格拉底生卒年月的描述完全相同,但对其性格方面的描述却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及被斯巴达打败的日子。他当过步兵,做过小官,妻子据说是个出了名的悍妇,生有一个儿子。苏格拉底曾为西方道德哲学做出了很多贡献,最终,他因坚持自己的信念牺牲。雅典当权者指责他轻视传统神祗、鼓励年轻人怀疑传统信仰与思想,而使他们道德败坏。苏格拉底在放逐与死亡任择其一的情况下,挑选了死亡,喝下铁杉毒液自杀。可是他仍然得到了他那一大群才智与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尊崇。他们都曾免费听他讲学,学习他在回答中揭露矛盾,从而寻求真知灼见的方法。
  然而,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热心追求真理、品格高尚的人,虽然他有时幽默而平和,但性格基本上严肃而认真。除此以外,他还跟柏拉图一样被描写成有同性恋的倾向,他对女性是敬而远之的。
  另一方面,赞诺芬写的“座谈会”,有可能是用来驳斥柏拉图的,他在文中写到苏格拉底生性活泼,不但嗜酒,还时常跟女表演者开玩笑,主张严肃的问题要在饭宴作乐完毕后才能够开始讨论。毫无疑问,他喜欢女色,而且说话也极讨人喜欢,认为只要女人受到适当教育,则除体力外并不比男人差。据赞诺芬说,苏格拉底愿意娶悍妇为妻的原因就在于此。赞诺芬猜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可以教导好她,便能够教导所有的人。
  以上两种描述似乎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和喜恶。但两人所写的苏格拉底又相差甚大,究竟哪一个更真实呢?柏拉图与赞诺芬都与他十分亲近,所描述的苏格拉底为何相差如此大?苏格拉底娶悍妇是出于对女性的敬畏还是要以哲人的头脑教导她?这些疑问都不得而知。
  天文学家托勒密真的是欺世盗名吗
  托勒密是希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因地心说而影响深远。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学说认为地球居宇宙中央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而运行,这个概念是他学说的基础。后来,他的学说被推翻,但他仍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可是,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牛顿,对托勒密是否是天文学家提出了质疑。牛顿在彻底研究分析了托勒密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法则之后,作出了这一论断。他说托勒密根本就不是天才,而是骗子。
  随后,牛顿在《托勒密罪状》一书中指出,托勒密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成立,不惜捏造观测结果,甚而至于他还篡改了较早期天文学家的一些发现和观测记录。
  牛顿找出了证据来证明他这种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他把托勒密在特定时间内观测到的月亮位置的数值记录,与我们今天知道的当时月亮所在确切位置的数值进行比较,发现与托勒密所宣称的观测结果相差太远,这不能以古代仪器不够精密来搪塞。托勒密的观测甚至还不如较他早几百年以肉眼作的观测准确。托勒密的数值误差超过1/4度。这样看来误差似乎并不算多,不过这样等于表明托勒密只是将仪器瞄准月亮边缘,而不是瞄准月亮中央。这样大的错误即使是略知一二的生手也不应该犯,更何况一个天文学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数值正好与托勒密自己假设的天文公式的数值相合。
  牛顿还宣称托勒密有一次甚至报道一项绝对没有人能做得到的观测,这可以说他是个骗子!托勒密报道说这项观测是古代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做的,他提及的这项观测是公元前200年9月22日下午6时30分的一次月食。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那一天,月亮是在托勒密记载的时间后半小时才升起来的。因此,如果不是原来的观察记录是杜撰的(如果是杜撰,托勒密应该看出来),那么就应该是托勒密把喜帕恰斯的观测结果给改了,又或者这一观测结果是他自己凭空捏造而硬说是受人尊敬的喜帕恰斯所述,并以此为自己编造的数值增加声势。由于喜帕恰斯的记录原本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无从考究。不过他说的月食时间正好跟托勒密理论所预测的完全吻合,牛顿就十分肯定究竟是谁在耍把戏了。
  据牛顿推测,惟一可能的结论是:托勒密把自己的假设作为基础,然后推算出能支持他的说法所需要的数值,再宣称这个数值确实是从观测中所取得的。他还对所用观测仪器以及观测方法作了详尽无遗的描述,这样无非是可以使他的大骗局更加可信罢了。
  牛顿的著作非常复杂难懂,但是,如果牛顿的这一论断被证明正确无误的话,那么托勒密的学术讹骗则不仅有害于天文学,而且也毁了他自己。因为像托勒密这样具有优良设备的科学家,要想取得真实观测数值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而且也许根据那些真实数值,就能使他发现太阳系的真相:地球是绕太阳而转动的。这一真相,直到14个世纪之后,哥白尼才发现,但哥白尼所用的数学方法和观测仪器,并不比托勒密当年所用的精密多少。
  不管托勒密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但他在享誉科学界的伟人中还是名声赫赫,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去全面地了解这位伟人。
  米开朗基罗的“怪癖”与其创作有关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基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年轻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基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基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将他的情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
  米开朗基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峻工的巨大群像,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基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基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基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条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人们认为一般艺术家都有怪癖,但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确实十分独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