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神霸天机 >

第8章

神霸天机-第8章

小说: 神霸天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二王庙:二王庙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安澜索桥: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相关问题
    都江堰为何举世闻名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以的名义,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五、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四姑娘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是横断山脉东部边缘邛崃山系的最高峰。四姑娘山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它们从北到南,在3。5公里范围内一字排开,其高度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这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如同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两道银河之上。四姑娘中以幺妹身材苗条、体态婀娜,现在人们常说的“四姑娘”指的就是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
    四姑娘山的地表主要为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砂岩、板岩、大理石、石灰岩与结晶灰岩组成。这些岩石大多耐风化剥蚀,山峰尖削陡峭,直插云天。四姑娘山周围还有20多座被冰雪覆盖着的四五千米的雪峰。
    四姑娘山的东面有奔腾急泻的岷江纵贯而过,西有“天险”之称的大渡河。山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花遍野、溪流清澈;山腰冰川环绕;山顶地势险峻,白雪皑皑。
    四姑娘山一带森林茂盛,气候宜人,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段有原始森林分布,以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这里出产的红杉、红豆杉、连香树等是四川特有的珍贵树种。在海拔3700米以上地段还有高山草甸分布。每当春夏之交,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是良好的夏季牧场。山上还盛产天麻、贝母、虫草等名贵中药材。这里的兽类约有五六十种,鸟类约三百种左右。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毛冠鹿、雪豹、苏门羚、金猫、扭角羚、林麝,以及红腹角雉、血雉等。举世闻名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四姑娘山东坡。
    四姑娘山的河谷地带还生长着核桃、苹果、梨和花椒等土特产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四姑娘山被当地藏民崇敬为神仙。相传为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同凶猛的金钱豹作巨勇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它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的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坐落在横断山脉的东北部,邛崃山脉的最峰区。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位于东经102。9…,北纬31。1…,是邛崃山的最高峰,山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大自然常年的风化剥蚀,使山体十分陡峻,刃脊上多悬崖峭壁。主峰南坡飞挂数条冰川,冰川舌直指山脚。西坡和北坡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数百米高的陡岩,然而,陡岩之下则是绿草茵茵,森林繁茂,谷溪清澈的高山被带。
    四姑娘山地处川西高原向东急速过渡到成都平原交接带。自中生代以来,以天迭纪的印支运动为主,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区内褶皱强烈,山体抬升,地层变质,老断裂复活,河流下切。这一切内外力的作用,造成了四姑娘山岭谷高差悬殊的复杂地形特征。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是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高原气候过渡地区。四姑娘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显著的垂直高差,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除盛产红杉、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外,还出产天麻、贝母、冬虫草等名贵药材。在这里,兽类不下60种,鸟类达2300种。是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等3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的活动场所,著名的大熊猫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就设在这里。
    姑娘山群峰巍峨,风光旖旎,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从成都出发,乘车向西北行经灌县、卧龙到日隆,全程245公里。从日隆骑马长坪沟北上约20公里,即可抵达四姑娘山脚下。攀登Ⅰ、Ⅱ、Ⅲ姑娘山东坡,可在日隆海子沟东北上行。如攀登四姑娘山的东坡,则需跨过或绕过陡峻的山脊
    四姑娘山以雄峻挺拔闻名,山体陡峭,直指蓝天,冰雪覆盖,银光照人。山麓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流潺潺不绝,宛如一派秀美的南欧风光,人称“中国的阿尔卑斯”。
    四姑娘山位于小金县和汶川县交界处,由横断山脉中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根据当地藏民的传说,是四个冰清玉洁的姑娘的化生,因而得名四姑娘山。
    四位姑娘中,以幺妹四姐为最高,海拔6250米,大姐、二姐、三姐分别为5355米,5454米,5664米,她们肩并肩,常年头顶白云,肩披冰川,腰系翠森,一个个冰洁玉润,清丽俊俏,她们又被称为“蜀山之后”。美的山峰、美的沟壑、美的行云、美的流水、不愧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已成为中外登山者常来的旅游胜地。
    山峰概况
    四姑娘山被当地藏民崇敬为神山。相传为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同凶猛的金钱豹作英勇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它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的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坐落在横断山脉的东北部,耶蛛山脉的中段,四川省小金县和汉川县的交界处主峰么妹峰,海拔6250米,位于东经102。90…,北纬31。1…,是邛徕山的最高峰,山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大自然常年的风化剥蚀,使山体十分陡峻,刃脊上多悬崖峭壁。主峰南坡飞挂数条冰川,冰川舌直指山脚。西坡和北坡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数百米高的陡岩,然而,陡岩之下则是绿草,森林繁茂,谷溪清澈的高山植被带。四姑娘山地处川西高原向东急速过渡到成都平原的交接带。自中生代以采,以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为主,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区内招皱强烈,山体抢升,地层变质,老断裂复活,河流下切。这一切内外力的作用,造成了四姑娘山岭谷高差悬殊的复杂地形特征。
    气候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是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高原气候过渡地区。四姑娘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显著的垂直高差,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除盛产红杉、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外,还出产天麻、贝母、冬虫草等名贵药材。在这里,兽类不下60种,鸟类达2300种。是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等3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的活动场所,著名的大熊猫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就设在此。
    六、乐山大佛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2年2月2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