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555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555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九日五言诗序》,论陶潜於王弘中路具酒食事,及题渊明图诸文,意皆自寓。
  又尝谓世喜称渊明入宋书甲子无年号,黄豫章亦曰甲子不数义熙前。然今陶集诗本无书年号者,渊明耻事刘裕,大节较然,此未须深论云云。故巘文中多书至元年号,意本此也。是集凡诗六卷、杂文十八卷,前有至顺二年《程端学序》。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有坡、谷门风,杂文皆典实详雅。今观所作,知士祯之论不诬。牟氏本蜀之井研人,世居陵山之阳,至子才始著籍湖州。其以“陵阳”名集,盖不忘本。以韩驹诗先有是名,故此集冠以“牟氏”,用相别焉。
  △《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汪元量撰。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度宗时以善琴供奉掖庭。宋亡,随三宫入燕。久之为黄冠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元陈泰《所安遗集》中尚有《送钱塘琴士汪水云诗》。泰,延祐二年进士,则元量亦云老寿矣。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於宋末诸事,皆可据以徵信。故李鹤田《湖山类稿跋》称“其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备见於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开元、天宝之事记於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
  云云。其品题颇当。惟集中《醉歌》一篇,记宋亡之事曰:“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投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以本朝太后,直斥其名,殊为非体。《春秋》责备贤者,於元量不能无讥。然元量以一供奉琴士,不预士大夫之列,而眷怀故主,终始不渝。宋季公卿,实视之有愧,其节概亦不可及。
  笔墨之间,偶然失检,视无礼於君者,其事固殊。是又当取其大端,恕其一眚者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湖山类稿》十三卷、《水云词》三卷。久失流传。
  此本为刘辰翁所选,只五卷,前脱四翻,间存评语。近时鲍廷博因复采《宋遗民录》,补入辰翁《元序》,合《水云集》刻之。以二本参互校订,诗多重复,今亦姑仍原本焉。
  △《晞发集》·十卷、《晞发遗集》·二卷、《遗集补》·一卷、附《天地间集》·一卷、《西台恸哭记注》·一卷、《冬青引注》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谢翱撰。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人,后徙浦城。咸淳中试进士不第。
  文天祥开府延平,署为谘议参军。天祥兵败,避地浙东。后以元贞元年卒於杭州。
  事迹具《宋史》本传。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传。据方凤作翱行状,称翱遗稿凡手抄诗六卷,杂文五卷,《唐补传》一卷,《南史赞》一卷,《楚辞芳草图谱》一卷,《宋铙歌鼓吹曲》、《骑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迹记》一卷,《浦阳先民传》一卷,《东坡夜雨句图》一卷。其《唐补传》以下如编入集中,当共二十八卷;如别本各行,则诗文当止十一卷。然世无传本,莫知其审。明弘治间,储巏所刻,已与凤所记不合。万历中有歙县张氏重刻本,益以降乩之作,尤为秽杂。此本为平湖陆大业以家藏抄本刊行,云向从旧刻录出。卷第已乱,大业以意厘定之,校他本差为完善,然亦非其旧也。末附《天地间集》一卷,皆翱所录宋末故臣遗老之诗,凡文天祥、家铉翁、文及翁、谢枋得、郑协、柴望、徐直方、何新之、王仲素、谢钥、陆壑、何天定、王曼之、范协、吴子文、韩竹坡、林熙十七人,而诗仅二十首。考宋濂作《翱传》,称《天地间集》五卷,则此非完书。意原本已佚,后人摭他书所云见《天地间集》者,得此二十首,姑存其概耳。又元张丁注《西台恸哭记》并诸家跋语为一卷,又注《冬青引》及诸家考证唐珏、林景熙事为一卷,大业皆附刻集末。今亦并录存之,庶与集中诸作可以互相考证焉。
  △《潜斋文集》·十一卷、附《铁牛翁遗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何梦桂撰。梦桂字岩叟,别号潜斋,淳安人。咸淳元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於家。此集凡遗诗三卷、词及试策一卷、杂文七卷。诗颇学白居易体,殊不擅长。王士祯《池北偶谈》以酸腐庸下诋之,则似乎已甚。文则颇援引证佐,有博辨自喜之意。明成化中,其八世孙淳访得旧印本於同邑汪廷贵家,校正刊行,后其远孙之论等又为重刊。考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载梦桂《送留梦炎》一诗曰:“昆明灰劫化尘缁,梦觉功名黍一炊。锺子未甘南操改,庾公空作北朝悲。归来眠里吴山在,别后心期浙水知。白发门生羞未死,青衫留得裹遗尸。”盖梦桂为梦炎所取士,故是诗有王炎午生祭文天祥意。而是集不载,则其散佚亦多矣。末附《铁牛翁遗稿》一卷。
  铁牛翁名景福,字介之,梦桂族孙,元时不仕,存诗四十馀首、赋一首。诗颇奇伟,气格在梦桂上云。
  △《梅岩文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胡次焱撰。次焱字济鼎,号梅岩,晚号馀学。其始祖本唐宗室。五代时育於胡氏,因冒姓胡。婺源人。咸淳四年进士,官贵池县尉。德祐元年,元兵至贵池,元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奉母遁归,教授乡里以终。集中有《媒嫠问答诗》,所谓“井底水不波,山头石不迁。什袭藏破镜,他年会黄泉”者,所以自寓其志也。其诗文本未编集,故藏书家多不著录。此本乃明嘉靖中其族孙琏蒐辑而成,琏甥潘滋校刊之,并为之序。凡赋诗、杂文八卷,冠以《雪梅赋》,盖著其素心。
  九卷以下皆附录同时赠答往来之作。《目录》所载,往往与集中诗文不相应,则编次之疏也。次焱在宋、元作者之中,尚未能自辟门户,而其人有陶潜栗里之风,故是集至今犹传。集中有《赘笺唐诗绝句序》,称“叠翁注章涧二泉先生选唐绝句,次焱复为赘笺”。叠翁者,谢枋得。章泉者,赵蕃。涧泉者韩淲也。其书不传,无由验其工拙,然亦足见次焱研心诗学,非苟作者矣。
  △《四如集》·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黄仲元撰。仲元有《四如讲稿》,已著录。是集前有咸淳甲戌《余谦一序》,所作《梦笔记》附焉。又有至治三年《傅定保序》,似犹原本。然考宋濂《潜溪集》中有《仲元集序》,称其门人詹清子类次《六经四书讲义》为六卷,其子梓又分记、序、墓铭、字训为五卷,其曾孙至又裒其遗文为十卷,而请濂序之。是仲元原集实合《讲义》、杂文共为二十一卷。今《讲义》已别本单行,不入集内。
  此本止文四卷、附录一卷,与其子所辑之五卷既不相合,而其曾孙所续辑之十卷亦不在其内。是散佚之馀,重为掇拾成帙,非其旧矣。集内诸文,皆有注释,不著名氏,疑或即其子之所作欤。仲元在宋末讲学诸家,特为笃实,其出处亦均合道义。故其文章不事驰骋,而自有端厚朴直之气,知近里之言与嚣争门户者固有殊也。
  △《林霁山集》·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林景熙撰。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阳,温州平阳人。咸淳七年太学释褐。官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会紥木扬喇勒智发宋诸陵,以遗骨建镇南塔。
  景熙以计易真骨葬之。其忠义感动百世。然诸书或以其事归唐珏。今考此集,载《梦中作四诗》,与诸书所载珏作同。珏他诗不概见,而此四诗词格实与景熙他诗相类。且双匣亲传竺国经句,与景熙葬高、孝两陵之说合,与珏同葬诸陵之说不合。考集中有《和唐玉潜》一诗,玉潜即珏之字。则二人本属旧友,或当时景熙与珏共谋此举。其事秘密,传闻异词,遂讹以为珏作也。所著有《白石稿》十卷,皆其杂文。又有《白石樵唱》六卷,皆诸体诗。元统甲戌,昆山章祖程为其诗集笺注,传本仅存。其文集遂就散佚。此本乃明天顺癸未其乡人监察御史吕洪所编,以章祖程所注诗集并为三卷,增以《元音》所录《读文山集诗》一篇,又捃摭遗文得记十四篇、传一篇、说一篇、文一篇、序十三篇、墓志六篇、铭一篇,厘为二卷。嘉靖戊子,辽藩光泽王得江陵毛秀校本重刊,附以秀《辨证》一篇。
  於《白石樵唱》题卷一、卷二、卷三,《白石稿》题卷四、卷五。书名各别,而卷数相属。骤阅之,似《白石稿》佚其前三卷者,殊不了了。国朝康熙癸酉,歙县汪士鋐等重刊,乃总题曰《林霁山集》,较有体例,今用以缮录焉。
  △《勿轩集》·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熊禾撰。禾初名鉌,字去非,号勿轩,又号退斋,建阳人。咸淳十年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教授乡里以终。近时仪封张伯行尝刊是集,多所刊削,殊失其真。是书凡《易学图传》二卷、《春秋通义》一卷、《四书标题》一卷、诗文三卷、《补遗》一卷。盖明天顺中旧刻,犹为完帙。惟前有元许衡《序》,称“其晚年修《三礼通解》,将脱稿,竟以疾卒。平生著述,独《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於世。嗣孙澍,家藏遗稿,存什一於千百。族孙孟秉,类次成帙,釐为八卷。传诸二世孙斌,授梓以传,求予序之”云云。末署至元十七年。考至元为世祖年号,而禾卒於仁宗皇庆元年。自至元讫皇庆,相距三十馀年,何以先称其疾卒。年月错谬,依托显然。
  盖其后人伪撰此文,借名炫俗。不知禾亦通儒,固不必以衡重也。今删除此序,庶不以伪乱真焉。
  △《古梅吟稿》·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吴龙翰撰。龙翰字式贤,歙县人。咸淳中贡於乡。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院文字。至元丙子,乡校请充教授,寻弃去。家有老梅,因以古梅为号。尝为之赋,并以名集。其《见刘后村诗》有云“诗瓢行脚半天下,多谢先生棒喝功”。
  又卷末附方秋崖《和百韵诗》,龙翰书其后,自称门人。且言以诗正法眼授记於仆。是其渊源授受,犹及见前辈典型。故其诗清新有致,足耐咀吟,在宋末诸家,尚为近雅。《程元凤序》许其句老意新,亦不诬也。集中有《内丹诗》、《外丹诗》。又《拜李谪仙墓》云:“经营紫河车,破费十载功。金鼎驯乌兔,炎炎丹光红。”又《楼居狂吟》云:“偃月炉深紫气浮,红铅黑汞六丹头。”是龙翰盖讲求神仙炉火之术者,殆亦俞琬之流亚欤,然诗则工於琬多矣。
  △《佩韦斋文集》·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宋俞德邻撰。德邻有《佩韦斋辑闻》,已著录。是集原本二十卷,凡诗七卷、杂文九卷,末即《辑闻》四卷。然考集首有皇庆壬子《熊禾序》,称其平生诗文多不留稿。其子庸,裒集仅得诗文五百二十二首,厘为一十六卷。则集与《辑闻》本各为卷帙,此本为后人所附缀。今仍分著於录,从其初也。《禾序》又称紫阳方侯亦以文名,尝序公集,载其遗事如作传然,且以能保晚节而心服之云云。紫阳方侯即歙人方回,宋末为睦州守,以州降元,元擢为总管者也。此本佚去此序,殆后人以德邻高节,不减陶潜,不欲以《回序》污之,故黜而刊削欤。德邻诗恬澹夷犹,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之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体格皆在方回《桐溪集》上。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此集亦其一徵矣。
  △《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董嗣杲撰。嗣杲履贯未详。考集中《元宵怀乡诗》,有“清河坊里灯宵月,负却东风已两年”句。又《抵北新桥诗》,有“归逢乡井心才稳”句。案《咸淳临安志》,清河坊在临安府左一北厢,北新桥在馀杭门外,则嗣杲殆杭州人欤。
  以诗中自志岁月出处考之,《庐山集》乃其於宋理宗景定二三年间榷茶九江富池时所作。《英溪集》则为武康令时所作,中有《甲戌大水诗》。案《宋史·五行志》,有咸淳十年八月安吉武康大水事,正与相合。时瀛国公已即位,距宋亡仅二年。而嗣杲亦遂於是年任满代去。其卒岁虽不可考,而两集之中,无一仕元之显证,则仍当系之宋人。《西湖志》载有道士董嗣杲,盖即其人。国亡后隐於黄冠矣。其集为诸家书目所未载,独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有嗣杲《庐山集》,而阙著其卷数。今据《永乐大典》所录,有题《庐山集》者,又有题《英溪集》者,是嗣杲本有二集。但其名不显,集亦久绝流传。今观集中多与葛秋岩唱和诗,秋岩即葛庆龙,为宋末高尚之士,见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