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59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59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有这档子好事呢?须知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啊!所以,还是让我干自己的 老本行,做一个文人,研究我的诗、书、礼、乐吧。
  这里的关键在于,“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孔子压根儿就 没有拿它当真。之所以这样说,正是为了强调富绝不可求得到。    但是,假如我们执意要问:富的确可求,下“跳蚤市场”或 别的什么“海”就是可以捞上一把,甚而至于成为大款,成为先 富起来的人,孔子又会不会改变回答呢? 对于我们今天面临“下海”困惑的读书人来说,选择的艰难 恰好是在这里啊!
  ………………………………………………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 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读解】
  哪种程度?如痴士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种程度够得上是我们今天“发烧友”的程度了吗?
  我们应该是顶尖级的“发烧友”了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让孔子“发烧”的,既不是器材(那时 连立体声也没有,更不用说进口高级音箱了),也不是流行音乐 (那时的流行音乐是郑国(今河南一带)的音乐,孔子认为“郑声 淫”),而是被他认为“尽美尽善”(《八佾》)的《韶》乐。实际 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音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 曲》、《命运交响曲》之类。
  如此看来,圣人不仅是“发烧友”,而且还是高品味的“发烧 友”哩。以他“发烧”的程度和品味来衡量,就是选他做“烧 协”主席也不为过罢。
  ………………………………………………
  富贵如浮云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 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 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 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 样 。”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 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 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 ,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 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 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 情怀。
  当然,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种认识已受到了相当强 烈的冲击。虽然人们也常常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 去”,但多少都有一些勉强的成分在内,甚至有“狐狸吃不到葡萄 说葡萄酸”的嫌疑。时代氛围如此,不是个人所能抗衡的。所以, 与其说“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不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来得真实自然,来得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圣人思想的意思,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 承认时代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而已。因为,孔子毕竟是生活在两 千多年前的人物,而圣人毕竟是圣人啊!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②。”
  【注释】   
  ①叶(she)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县长,称叶公。② 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 “你怎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 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读解】   
  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 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或者如源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 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 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
  ………………………………………………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读解】   
  孔子按智力和知识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认为自 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 奋努力的学习来求得知识。至于学习的专业方向,则是“好古”, 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像我们今天的历史系学生,没 有什么外国文学课程可学。
  孔子在这里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谦虚的成分在内,另一方 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关。识都是勤奋学习的 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 努力学习的份了吗广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读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 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 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 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
  ………………………………………………
  不要冒充内行
  【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 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之次也。”
  【注释】   
  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 的才能。我总是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 心记下来。我是属于次一等的智力。”
  【读解】   
  所谓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相对于“生而 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闻多见,也就 是“敏而好学”。也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学”,所 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见,这一段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学风和做学问态度的概括 性自我介绍,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谈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 学”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几方面的内容。
  同时,孔子之所以这样自我介绍,也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不 知而作”现象有感而发的。孔子的意思是说:那些自己不懂却能 够凭空创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没有这样的天赋才能,我的 一切都是靠学习而得来的,所以,我的写作也好,我的教书也好, 都是言之有据的,不敢乱来。
  “不知而作”的人却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撑”,处处 冒充内行。这种人做事,小则贻笑大方,大则害己害人,甚至祸 刚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这种“不知而作”风气的严重危害,才 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对“不知而作”的行为。所以, 我们也绝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
  闻过则喜
  【原文】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 为同姓6,谓之吴孟子7。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出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 鲁昭公,鲁国的国君。③司马期:孔于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④党:这里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为同姓; 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姓姬。7又吴孟子:当时国君大人的称 号一般是由她生长那个国家的国名加她的本性,如鲁娶于吴,这位夫人就应 叫吴姬,这样叫就明显地暴露出鲁昭公违反了”同姓不好”的礼法,所以改 称为“吴孟子”,回避了姓姬的问题。“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译文】
  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 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 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 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 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 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 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 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 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 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 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 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 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 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 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 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
  节俭总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②固:固陋,寒伧。
  【译文】
  孔子说:“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穿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读解】   
  当鲁中人林放问孔子关于礼仪的问题时,孔子也回答说:“礼 ,与其奢也,宁俭”与这里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与俭的问题,就通常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