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5章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5章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例如“玫瑰花是红的”,单个概念“玫瑰花”和单个表象“红”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玫瑰花”和谓词“红的”用系词“是”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

所以,康德认为,知识都是通过逻辑判断形式表现出来的。单个概念,只是一些零碎的表象,它只有相应的对象,但不能构成对象的知识。只有当我们用这一定判断来规定对象时,才构成了知识。因此,一切知识都必然表现为判断。而康德的第一个问题即科学的知识如何可能。既然并不是所有的判断都是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普遍必然有效性;第二,扩大新内容。因此,要回答科学知识怎样可能的问题,就必须找出一种能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判断,以及再分析构成这类判断的条件才行。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察。

3。 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一判断中,“广延”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物体”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所以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并没有给“物体”这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故又称“解释判断”)。因此分析判断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即只是将概念中已有的内容更明确地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但它并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的知识,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清晰的表述。

从知识的来源看,知识或者是先天的,或者是通过经验由后天获得。那么,我们是否根据知识的来源,将分析判断分为“后天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判断”?是不可以的。后天分析判断不能成立,因为既然是分析,就毋需后天经验来帮忙,理性自己就可以做成判断。说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并不是说构成这些判断所使用的概念都是先天的。在这里,不要把判断和概念混为一谈。判断是先天的,而使用的概念则可能是经验的。如果谓词已经包括在主词中,那么即使主词、谓词使用的概念是经验的,它也是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如:黄金是一种黄色的金属。在这个判断里,黄金和黄色虽然都是经验概念,但在构成这个判断时,谓词的黄色这一属性实际是早已包含在主词之中的,我们只要分析主词就能得到。因此,这个判断仍然属于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例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一判断中,“物体”这个概念自身包含“广延”的概念,但并不包含“重量”的概念;因而要知道物体是有重量的,不能通过分析“物体”这个概念得知,而必须凭借经验(我们尽管无数次看到物体总是伴随有重量,但却总可以设想一个无重量的物体,如后来宇宙航行所证明的,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这样形成的判断是两个概念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到,凡是经验判断都是一种综合判断,因为它通过经验而把一个原来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概念结合或包括到了主词概念之内,所以它也超出主词概念原有的范围,从而增加了新的知识,扩大了主词概念的内容。但因为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判断,经验是或然的,那么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它却不能得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

4。 由此可见,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个原来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亦即必须给主词概念添加新的内容,像经验的综合判断那样;第二,这种联结必须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像分析判断那样。而现在剩下唯一的一类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两个条件的判断。它既扩大了对主词知识的范围,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从常识上看这类判断似乎也不可能,因为既然是综合的就只能求助于经验,不可能是先天的。康德认为,在我们未作出这个结论之前,不妨从已有的科学事实和作为“理性学问”的形而上学现实来寻找答案。

二、先天综合判断
1。 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和综合判断一样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和分析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据康德认为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所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

2。 康德最初从数学中发现了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先来看看数学(狭义的算术),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所以是先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2+4=6)。但先天的判断并不等于都是分析判断。例如“7+5=12”,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从“7+5”这一概念中,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来,因为(“7+5”)这个概念只包含这两个数合而为一个数的意思,却没有说到底那个和数是多少。只有通过“计数”而在时间中把数目的关系构造出来。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来看几何学,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命题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因为不论你凭什么精确的仪器,在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也不确定地说这条线恰是这两点间的最短线。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其次,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两点间直线”是性质的概念,而“最短线”则是一个量的概念,从“两点之间直线”的概念中分析不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来,只有借助直观(作图、测量)才能把二者综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判断。总而言之,该命题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

第三,来看一下物理学,康德认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例如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个基本原理绝不能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因为在经验中,凭你用如何精密的观察,运用如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确切地观察出变化以后的量绝对地不变,而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差的。其所谓“不变”是我们先天的假定,而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个原理是先天的。其次,从“物体”和“量”这两个概念中并不包含“不变”的意思,这个意思完全是判断中加给“物质的量”的。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前面提到的“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等等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最后,形而上学的知识是否是先天综合判断呢?这是康德关注的重点。康德认为,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这一解释将留于“理性”部分再来作解答。

三、问题的提出
1。 既然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在各门科学中的存在是绝对不容怀疑的,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那么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真正说来就不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即考察其普遍必然性的根据、来自何处和它的方式。)

2。 “二”中我们认为数学(算术和几何学)、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形而上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的。那么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便可以分为(以下括号内的引号中的文字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相应的章节名称):
    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在“先验感性论”中解答)
    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中解答)
    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中解答)
由于形而上学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述一种理想,有其特殊性(“理性”部分再详解),所以康德又提出了怎样能够在将来建立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该部分归在“先验方法论”中来解答。

3。 我们知道,知识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先天综合判断的综合性便来源于此,那么其先天性又是从哪来的?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便是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就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因此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证明人的确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不等于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
第一, 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有任意性,每个唯理论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赋观念,他们没有一个关于天赋观念的统一标准,没有交代为什么有些观念是天赋的。而康德的则不是。
第二, 他们把知识的基础归结为天赋观念,却没有进一步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何在,它们的天赋观念是假定的是独断的。

第二章  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  对本章标题的解读
1。 在康德那里,“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先天的”(a  priori)这两个概念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先天的”在概念的外延上要比“先验的”更宽,先验知识肯定是先天的,但先天的知识不一定是先验的。因为“先天的”只管先于经验,至于先于经验来干什么,它并不考虑;而“先验的”则是指先于经验(就此而论它也是一种“先天的”)而又关于经验的,它应当考察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是以哪些先天条件为前提才得以可能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从外面来到我们心里的认识,而是主体具有的认识能力。所以“先验的”指的是关于“先天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贺麟先生把“a  priori”和“transzendental”的区别归结为“先天的”与“先天学的”区别是有道理的。所以,“先验感性论”的“先验”一词正表明康德是要从先天方面来研究感性知识的能力,即研究感性中的先天知识的来源及其如何可能的。如果说,“先天”属于第一层次的知识,那么,“先验”就是第二层次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知识,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它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如“先验感性论”考察的是感性的先天形式(时空)作为一切显现的先天条件的可能性;“先验分析论”考察的是知性的先天范畴作为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的可能性;“先验辩证论”是考察在一定认识中出现必然的错误与矛盾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所谓先验的,指一切涉及先天知识可能性的普遍条件的东西。对“先验的”系统阐述,可以参见邓晓芒教授在《康德哲学诸问题》里所讲述的,建议在看完康德的前两大批判后再进行阅读。

2。 西方语言中的“感性”一词通常都包含认识性的方面(印象、知觉、感觉等等)和情感性方面(情感、情绪、感情、感动等等),康德在这里只取第一个方面的意思,而把后一个方面作为心理学的内容排除在他的先验哲学范围之外,所以他称他自己的学说为“先验”感性论,意思是,要考察认知性的感性或感性认识具有什么样的先天要素和原理。

第二节  通过对“直观”的理解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感性(Sinnlichkeit):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力)。指人心或主体从感官中接受外界物自体的刺激的一种认识能力。

直观(Anschauung):
1。 首先必须明白感觉不会产生任何关于对象的知识。因为感觉是对象刺激感官的结果。例如:声、色、热、听、视、触觉,都属于感觉。感觉的声音、颜色、滋味等,“不能真正当作事物的性质,只能当作主体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即当下的体验因人而异,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