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37章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37章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是植物,而植物又有它的主体,植物是生物……如此隶属,以至无穷。因此,我们只能相对于某一个属性而有相对的主体,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主体。同时,我们的理智在认识事物时,又是从不同的方面以概念去规定对象,实际就是以属性去说明对象,这样我们只能认识偶性而不可能认识那个实体性的东西本身,即绝对的主体,也即物自体。

所以,总而言之,康德的论证实际是从两方面来说的。从客观方面说,即就一个对象说,我们只能认识属性而不能认识绝对主体,从主观方面说,我们的理智只能是一种间接认识,即只能通过概念、以一定的属性去规定一对象,而对于对象自身永远不能有直接的认识。

二、第二谬误推理:单纯性

1。理性心理学家用思维的单纯性来证明心灵的单纯性。他们说:思维与物体的运用不同,物体的运动是它的各部分运用的集合的结果,但思维则不然,它必须出自一个单纯体。否则,如果它出自多个思维体,则不可能构成一个思想。也就是说思维必须出自一个绝对单一的主体,故心灵是单纯的。其推理可概括为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一种事物,其行动永不能看作是多种行动事物的联合行动者,是单纯的;
  小前提:现在,心灵或思维的我是这样的事物;
结 论:所以,心灵是单纯的。

2。 ①笛卡尔在“沉思第六”中提到心灵与形体之间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心灵不可分,具单一性,形体则都是可分的、复合的,“因为事实上当我考察心灵时,也就是当我就我仅仅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来考虑自己时,我并不能把我分成几个部分,而是极其明白地认识到和理会到我是一个绝对单一而且完整的东西;[……]因为是同一个心灵[整个]用来愿望,[整个]用来感觉,用来理会等等;而有形体或有广袤的东西则完全相反”。

但康德指出,这种区分是不严密的,它仍然混淆了事物(不管是有形物还是思想)的“集合的统一性”与主体在逻辑上绝对的单一性(Einheit,又译为“统一性”)。一方面,思维主体的绝对单一性只是作为一切思维活动的逻辑前提、而不是作为各种复合性的东西(思想或物体)的实体(承载者),才有其必要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单一性要想成为复合性的东西的集合的统一性,即要构成先天综合命题,则绝不能单凭逻辑的同一律和纯概念的标准,而必须面向直观和经验。

②按黄振华《论康德哲学》P46有四个理由说明心灵的单纯性是不能成立的。第一,这不是一个分析命题,如果是一个分析命题,则不待证明而成立;例如“圆形是圆的”是一个分析命题,不待证明而成立,因为宾语(谓语)“圆”的概念已包含在主语“圆形”的概念中。但今说“思想是思维体的绝对统一的结果”则不是一个分析命题,因为从“思想”的概念中分析不出“思维体的绝对统一”的概念来。因为思想是由许多表象集合成的,一切综合判断都通过直观,都是由不同的表象集合成的。故“思想是思维体的绝对统一的结果”这命题不能从分析上来证明

其次,这命题也不能仅从概念来作先天综合的证明,因为先天综合的命题要通过纯粹直观,而这个命题不能通过纯粹直观而确立,因为所谓绝对的单纯体不能在纯粹直观中被认识。

第三,这命题更不能从经验来证明,因为任何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都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

最后,“我思”的“我”是客观知识成立的最高统一的形式条件,它伴随一切思想,故它是单纯的。但它不指示任何对象,只是一个形式条件而已。

3。理性心理学家证明心灵的单纯性,目的在藉此来区别物质与心灵(灵魂),好进一步来证明心灵不灭。但心灵作为单纯的实体(物自体)时,心灵与物质的区别便不可能。因为物质是外现象,心灵是物自体,二者无从比较。至于物质的“物自体”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故我们无权来判定心与物的区别。

即使我们现在姑且承认心灵的单纯性可以证明,也无法证明心灵与物质的区别,因为(1)物质是外感觉的对象,只是外的“现象”,如广延、不可入性、关联、运动是外感觉的对象,只是物质的“现象”;它的“物自体”是什么,我们是无法知道的。现在心灵也是如此,假如说心灵的单一性可以证明,我们也无法知道心灵的“物自体”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心灵的“现象”,即内感觉的各种现象,如表象、思想、情感、倾向、决心等等。故所谓心灵与物质的区别,只是内外两种“现象”的区别,不足以作为心灵与物质的“自体”区别的根据。(2)物质只是外的“现象”,现象有“物自体”为其基体(Substratum),物质的现象诚然是复合的,但是我们何尝不可假定它的“基体”也和思维体一样是单纯的呢?这样,则物质与心灵(就物自体而论)又有何分别?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康德是承认物自体的存在的,不独承认外现象的物自体,同时也承认内现象的物自体;但物自体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我思”的“我”不是物自体,只是使内外现象可能(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而已。

如此看来,作为能思的存在者本身的“灵魂”(心灵)和作为现象的“物质”是否具有同样性质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这是一个假问题,它混淆了物自体和现象两个不同的层次。

4。 ①理性心理学在自认为证明心灵的单纯性之后,进一步证明灵魂的不朽性。其推论为:单纯体不会停止其存在的,因为它没有部分,因而没有多数性,故不能减少;不能减少,故不能损失,故不会消灭等等。

所谓灵魂(心灵)不灭,也即灵魂的永恒性、常住不变性。接下来按李质明的《康德述评》相关章节进行论述灵魂不灭的谬误推理是不能成立的。

康德指出,实体属于现象领域,常住性才有客观的有效性。超出了经验,范畴就毫无意义,只是空洞的逻辑形式,就不能用来规定任何东西。康德针对坚持灵魂不灭的理性心理学家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请这些人证明:如果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另外的东西的属性而存在,即作为主体而存在,那么,谁证明这个主体的存在是彻头彻尾常在的。就是说,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它不再是别的东西的属性,既然不再是别的东西的属性,就不能有东西来规定它,说明它。既然它根本就不能具有任何属性,又从哪里来的常在性呢?也就是说,心灵作为绝对的主体,就是作为实体性的东西本身,因而也就是物自体,既然是物自体,就不在时间里,而常住性是属于时间的一种规定性,那么,它又哪里来证明常在性呢?

第二,请这些哲学家证明:这样的东西“既不能由它本身,也不能由任何自然界的原因而发生或消灭”。这正是就常在性的本义来说的。常在性就是持久不变,就是不受自然界原因的影响,既没有发生,也没有消灭。那么,把心灵作为绝对主体,怎样能够证明它既没有发生又没有消灭呢?也就是说,心灵作为绝对主体即物自体既然已经存在在时间之外,怎样能说明它不生也不消灭呢?因为发生、消灭都以时间为前提,离开了时间,离开了现象,作为物自体,我们就不能证明发生和消灭。换句话说,这里提出的两个问题都包含的是先天综合命题,都是不能由其自身而能通过可能经验对象才能证明的。就是说,只有在现象领域里,通过时间关系才能证明。而思维主体自身提出的命题,只能是,“我是我”或“我=我”,即自我同一这种分析命题。因此,不能证明我作为实体是永恒的;要证明我作为实体是永恒的,这种综合命题需要有经验的内容,它只有在时间的范型里才有真实性。然而,心灵作为绝对实体又是在时间之外,这就不能提供经验的内容,也就绝不可能有综合判断。

本书TXT版本是由久久小说(87book。com)会员整理编辑而成;

久久小说: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http://www。87book。com立即入驻久久小说社区。

②心灵作为实体,它的永恒性不能由经验来证明

康德指出,如果说,灵魂作为实体,要推论出它的永恒性,那就只能在可能经验中才有效;而把灵魂作为物自体,超出一切可能经验时就无效。但是,我们的一切可能经验的主观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我自己活着的时候,即活的生命。因为只有我活着,我才可能有经验,人都死了,还谈得上什么经验呢?因此,只有当我活着的时候,我才能证实灵魂的常在性(就是说,我活着,这本身就证明了我的灵魂没有死,是常在的。因为,我对我自己的灵魂就无所谓生或灭的问题,只要我活着,我的灵魂就不死的)。因为人的死亡就是全部经验的结束,我也就再也不可能以我的经验来正式灵魂的存在了。换句话说,除非灵魂不是经验对象,它就可以不用我的经验去证明;然而,既然不是经验的对象,我也就无从认识它的常在不变性了,因为我对它就没有任何的经验认识。这恰恰就是问题的所在——就是说,当人还是活着的时候,我虽然可以意识到我的灵魂没有离开,是不死的,常在的;然而,这对我毫无意义。因为人们之所以对灵魂“不死”感兴趣,乃是在生命结束之后,是不是还有我的不死的灵魂存在。然而,可惜这又不能有任何经验的有效证明。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死后的灵魂不死感兴趣呢?仅仅是由于人类的贪生怕死吗?康德不是这样看,关于来生的希望是处于人类本性的高贵性格,因为人类为完成其全部使命的能力决不以现世的东西所满足,从而产生了这种来世的希望。(这关系到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公设”问题,留于道德哲学再议。)

③心灵不灭的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我们承认心灵是单纯体,不包含多数性,因而不包含“外延的量”,故不因分解而消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假设它包含有构成它的现存在的能力的实在性的程度的“内强的量”,这种内强的量会通过“程度”的逐渐减少的衰退。所以,所谓单纯的实体即使不因分解而消失,也会因“衰退”而消灭。

三、第三谬误推理:人格性

这种谬误推论的三段论可表达为:

所谓人格,是凡在不同的时间内意识到自我的同一性者。
今心灵有此意识
故心灵是一人格

康德指出,外部对象的号数上(numerisch)的同一性的确是依赖于它们在时间中的“常在性”即“实体”范畴,但“我”在内感官中的号数上的同一性则是一切时间的前提。所以,自我意识的人格的同一性只不过是一个同义反复,即把“我的一切意识都是我的意识”稍为变换一下,变成“我在全部时间中的意识都是在时间中这同一个我的意识。”由此可见,灵魂的常在性即实体性并不是自我意识的号数上的同一性(人格性)的前提,相反,任何常在性或实体性都是以自我意识的号数上的同一性为前提的。

如果“我”在自己内感官中的号数上的同一性是一切时间的前提,那么我们可以说我在时间中或时间在我中。不过,如果把“我在时间中”不是理解为我的一切时间必须有“我”作逻辑上的前提,而是理解为“我”这个个别实体在时间中得到规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只有别人在他自己的时间中才能对我作这种规定,这时我的“我”的人格同一性就不可能了。所以,只有把自我意识的人格同一性看作我的一切思想中一贯的形成条件,才能在主体的一切变化中保持同一个“我”。

再比如说你如何知道昨天的心灵就是今天的心灵?固然昨天的思想可移交到今天,而且可以继续地转移下去,然而这仍不能证明心灵本身是同一的,因为这可能像弹性的球一样,当一个球撞击另一个球时,把它的全部状态传至另一个球身上,另一个球虽然接受了这一球的全部状态,但并不能误认两者是同一个球。所以,心灵只是被假定的实体,而非实体性的东西,说心灵具有人格性是无法证明的。理性心理学是从“意识”的同一来证明心灵的人格性。这个所谓意识的同一,即上面讨论过的“我思”的“我”。然而这个“我思”的“我”只是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丝毫不涉及实存在的东西,根本无“人格性”可言。

四、第四谬误推理:观念性(心灵的外关系的观念性的谬误推理)

1。理性心理学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推出的第四谬误推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