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闺话 >

第178章

闺话-第178章

小说: 闺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族里几乎全都是家家住新屋。

    陈将宏在年节前写过一封信来,也给族里送了一份供奉,银子不多。只得五十两,对于一个刚上任做知县的他来说,已经不易了。

    在陈家庄陈将生家,他又接到了一封信,是从南方传回来的,他看了一眼:“回来……哼,现在就想回来了。能回来吗?时机未到。”他沉吟着进了屋,提笔回了书信。上面只有一句话:“相和侄儿,等候时机。”

    而在苏州马府,陈湘娟有了身孕,被邓氏与马庆捧成了宝贝。不再让她操心内宅的事,吃的也从大厨房食物改成了小厨房有专门的厨娘侍候。

    陈湘娟弄了一个大鱼塘,又有一个大田庄,如她所言划了二十亩给姨娘,甚至也让其中会女红的绣娘到她的绣庄上帮忙。

    一翻了年,众人都信心百倍。

    三姨娘尝到了苦头,远离马夫人婆媳,倒与邓氏婆媳近了。

    陈湘娟一高兴,让她打理府中花木房。专门侍弄府里的花花草草。

    至于七姨娘,依旧一副骄傲样。

    陈湘娟却意外地送了马老爷两个美貌通房,七姨娘就此失宠。

    年底时。陈湘娟又置了两处田庄、几家店铺,一过年新店开张,各处店子都开始做起生意来,只是一个月下来,依旧不如江宁府的那几家老店铺。

    但唯一的好处时,她名下田庄的鸡鸭养起来了。甚至还养了专供府里吃用的鱼,吃不完的。还可以卖出去。

    这大半年,马府倒没有抵当,更没有借别人的银子,相反的,在年关时,有人上门讨债,陈湘娟与马庆还在百般不忍中替马大人还了一万两银子的外债。

    父债子偿,是嫡长子给偿的。

    马夫人坐在迎春院哀声叹气:“真没想到,她竟会替老爷还债,这样一来,他们的位置很难动摇。”

    她猜到了许会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会还债。今年能还一万两,那回头再还一万两,甚至把旁的外债都还清就不是一件难事。

    没人的时候,陈湘娟私下问邓氏:“七姨娘是怎么回事,我们回家半年多了,她怎还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模样?婆母,翁爹是不是把他的俸禄给七姨娘了?”

    其他的人都与她们示好,便是早前的三姨娘近来也温顺可人,指望着陈湘娟给她的小儿子寻门好亲事。

    邓氏信誓旦旦地道:“没有,老爷说了,他谁也不偏,交了一半到卢氏那儿,另一半给了我。”

    陈湘娟惊问:“他为什么要给大太太?这府里上下的花销,可都是我们,我们几个在替他养姨娘儿女,卢氏有什么?他居然给他一半?”

    邓氏忙宽慰道:“你还怀着身孕呢,莫急,莫急,快坐下歇口气。”压低嗓门道:“我已经与两个通房丫头说了,让她们哄着老爷把俸禄交给我保管,等他交过来,我就给那两丫头抬了位分。”

    陈湘娟进入马府,也做过几件大事:一是给马大人下药,让他再也生不出儿女。刚下药成功时,听说马大人叫过几天肚子疼,这几个月倒没听到。二是她看不过马庭,也随带着做了同样的事。

    若不是她不知自己肚里的是男是女,怕是连马庆也一道给下药了。

    她得有儿子!

    可近来她有了身子,又不能侍候马庆,邓氏这几日正在她耳边吹枕边风,说要给马庆挑通房的事。

    陈湘娟陪嫁的美貌丫头,全都嫁人了,身边留着的全是丑的,别说碰,就是看一眼都觉得难受。

    邓氏道:“儿媳,你最是个贤惠的,给大爷挑两个通房,你不是给老爷都送了两个么?”

    陈湘娟心下冷笑,“是不是通房有孕,他就可以抬为侍妾了?”

    突地笑意一敛:“我一心与你们过日子,昔日有多少人劝我,不要嫁给他,嫌他不好,可我还是嫁了,为此惹恼了祖母。

    怎么……婆母这么快就有瞧上的新人,想让她做你儿媳妇了。

    要是如此,你与我说一声,我收拾了嫁妆滚回江宁府去。”

 第261章 辞别

    说变脸就变脸,陈湘娟再难忍受,早前两回便忍了,可今儿又说这话。

    “我怀孕辛苦,他倒想风流快活!他要是敢,我就闹翻天……要是我姐姐知道你们给我不快,还会帮忙么?他还想不想赚银子?”

    这话说得再是明显,翻了年,很快就又要开始收购生丝,如果马庆还想再赚一万两银子,就得捧着陈湘娟,哄着她高兴。

    陈湘如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一大半都是因为陈湘娟的缘故。

    陈湘娟要是闹起来,撕破了脸,她就敢跑回江宁府与陈湘如“姐姐,不要给马庆分生丝。”只这一句话,陈湘如就会不分。

    邓氏气得不轻,早前两回陈湘娟只不吱声,今儿倒发作了。

    正闹着,马庆从外头回来,一看邓氏与陈湘娟的脸色有异,忙道:“这是怎了?”

    “马庆,你是不是想要通房侍妾,还想在外头养外宅?我可告诉你,我能生,无论多少个,我都能生,你要是敢给我弄通房,我就把你对我不好的事告诉我姐姐,到时候我倒要瞧瞧,你今年还想不想赚银子了……”

    马庆连连赔不是,他不是没想过纳妾、设美貌通房的事,可陈湘娟这脾气,便是他也怕几分,连马大人都给陈湘娟三分薄面,况是他呢。

    现下,就是哄着陈湘娟,让她在陈湘如那儿说好话,好让他多赚点银子。

    “瞧瞧我姐夫。昔日娶我姐姐,就说不纳妾不设通房,人家不比你有本事。我还怀着个小的呢,你就敢说这等话。”

    马庆又责备了邓氏几句:“娘就别添乱了,她近来气性大,你惹她作甚?”私下又暗怪邓氏多事。

    自此一年,马庆再没提设通房、纳妾的事。

    *

    年节一过完,赵小舅与赵敬辞行离开江宁府。

    这天,陈相富兄弟将他们送出府很远。赵珍儿特意给他们每人做了两身茧绸的春裳,既不显得太过贵重。又显得得体,赵敬人本长得俊朗,几分阳刚气,又不失儒雅。穿上新裳上越发显得气宇不凡。

    陈湘如私下给了赵珍儿两张五百两银票,着她给赵小舅与赵敬,只说是赵珍儿给的,赵珍儿好一番说辞,才让二人勉强收下。

    陈相贵则是拉着他们的手,不舍的哭道:“五舅、五表哥,我舍不得你们。”

    赵敬低声道:“三表弟莫难过,我已经写信给父亲,托他在六安给你寻个学识渊博的先生来。这些日子你就安心在家读书,二月便要参加童试,表哥祝你顺利过试。”

    陈相富则有不耐烦地道:“一个大男人。你哭什么哭,五舅和五表哥是赴京赶考,要先回六安家中探望亲人,再启程前往京城。”

    赵敬已经很久没见到陈湘如了。

    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他会忘记她,一旦静下来。他还是会忆起那个陪他煮茶赏梅的女子,那许是他人生里最雅的事。

    只是他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也没来得及问出口。

    赵敬四下张望着。

    赵珍儿瞧着他的心思,“大姐说要来的。”

    陈相富望着远方,急道:“来了!来了。”

    城中,驶来了一辆熟悉的马车。

    陈湘如从马车上跳下来,一袭粉色的衣袍,身上披着玫红色的斗篷,衣袂飘飞,依如那年在梅林中的她。

    绿叶提着个包袱,“五舅老爷、表少爷,这是我家夫人为你们准备的干粮,还请收下。”

    刘奶娘手里抱着一盏酒,取出几只酒杯来,倒了一杯,陈湘如道:“湘如预祝小舅舅金榜题名,前途似锦!”

    赵小舅捧过杯,一饮而尽。“这两年,有劳外甥女照应。”

    “该感谢的是湘如,因为有你和表哥在,三弟这两年才过得如此快乐,我多谢小舅舅替我教导三弟。这杯酒,当我感谢小舅舅!”

    赵小舅再仰脖而下。

    陈湘如又斟了一杯,道:“小舅舅他日为官,望小舅舅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为人!”

    赵小舅笑道:“这话我爱听,我喝了!”

    陈湘如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这是前魏名家所书的《明鉴录》是小舅所爱,今日我将此赠与小舅,愿小舅舅一路保重。”

    赵小舅很喜欢这书,但正因为知道它的珍贵,反而有些不敢受,这是一本珍籍,价值不匪。

    陈相贵笑道:“小舅舅,你就收下吧。”

    陈湘如笑道:“小舅舅若不是好意思,就把你手抄的那本《明鉴录》留下,得了空,再帮我们多抄两本送来,当是赠给二弟与我的礼物,可好?”

    赵小舅勾唇笑道:“既是如此,那我……便收了。”

    陈湘如又举了酒杯,对赵敬道:“五表哥,一切皆在不言中,湘如祝你顺心如意。”

    接杯,饮罢,再满酒。

    他看着她,即便过了许久,心还是有些痛,他真的好后悔,那年腊月初一,没有陪她同去烧香,若是一道去了,就不会有这一生的遗憾。

    她是这样的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又是这样的善良。

    陈相贵兄弟曾在年节前去送过一次寒衣、寒被,每年陈湘如都会给一些陌生的乡下百姓预备礼物,但提前却会令下人打听了他们的情况。

    三杯酒后,陈湘如拿出前魏白真所写的《君臣说》,道:“表哥特意抄录几本,三弟喜欢表哥的书法,当作字帖般的临蓦,又一本收藏于书阁之中,表哥身上还有一本,湘如有过不情之请,想用这本换表哥身上的那本。”

    听起来。好像是她求他。

    而他却深深地知道,这是她想成人之美。

    就算他抄了几本,又哪能与白真的亲笔珍籍相比。这真迹只得宫中还有一本。

    赵敬从怀里掏出自己的那本手抄本。

    陈湘如接过,欢喜地翻看了几页,“若是白真在世,看到表哥这一手好字,也会喜爱的。愿表哥一路保重!”

    赵小舅道:“你们都回去吧,我们走了。”

    陈相贵摇着手臂:“小舅舅、五表哥,得空一定要来看我们。”

    陈湘如低声问赵珍儿。“银票他们都收下了?”

    “是,好不容易才让他们收了。”

    “这样就好。出门在外,少不得要花使银钱。”

    陈湘如对赵家人可真大方,那样的好书,都被她送出去了。

    赵珍儿可不明白。十余年后,赵敬成了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他的墨宝千金难求,而赵敬亲笔抄写的这三本《君臣说》也成了后世子孙的传家宝。

    不仅是这本,连家里其他珍贵的书籍也是如此,但凡是赵敬抄的,最后都被陈湘如收藏到了慕容家的藏书阁里。

    人,走远了,化成了一个小黑点。

    赵敬走了许久。回头时,见凉亭里的人已经上了马车。

    赵小舅道:“湘如这一年多一直在避开我们,你别让她太难做。”

    “我知道。”他总不经意地想。前年腊月初一的事……

    不想了,可这一件事,已成为他难解的心结。

    数日后,二人回到了六安县。

    有家里停留几日后,赵敬重新抄录了一本《君臣说》,将白真的珍籍交给了赵三舅保管。千叮万嘱地道:“父亲,这可是如表妹赠送我的珍籍。莫弄丢了。”

    赵小舅也是如此,知是珍籍,也亲自抄录了一本随身带着。

    两人像商量好的,挑了各自喜欢的几本书上路。

    一个月后,二抵达京城,可京城各处的客栈早已经客满为患,好在赵三和赵四两兄弟都在京城读书,早早替他们订下了客栈。

    赵三、赵四都是赵大舅帮忙推荐到京城琼林书院的,赵三已经娶亲成亲了。赵四因传说克妻,倒是订了门相传命硬的小姐为未婚妻。赵四原是个坐不住,虽也住在客栈里,可总想往外跑。

    这天,隔壁房里来了一个少年,带着个贴身服侍的下人,眉眼如画,气宇不凡,抱拳道:“在下黄乏,不知能否与赵兄讨论些学问之事?”

    这人长得很好,赵敬就是个相貌出众的,此人的容貌倒与赵敬有些不相上下。

    赵小舅道:“黄公子请进!”

    黄乏道:“赵兄以为,我们这些读书的,考取功名所为何事?”

    赵敬觉得这话问有意思,但见来人气度不凡。

    赵小舅道:“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便是为了荣华富贵。”

    赵敬神色淡然,“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看似如此,但众多学子中不乏有造福天下百姓之人,黄公子,名乏,此乏有入俗又不俗之意,乏字,泛字无水,虽是平凡,却不平庸。”

    黄乏面露浅笑,抱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