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

第25章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第25章

小说: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正在招聘一名天气预报员。北达科他州在美国的北部,那里非常寒冷,经常下雪。辛迪是很不喜欢雪的。可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急切地需要到那里去。她想别说下雪,就是刮飓风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和电视沾上边儿,让我干什么都行,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以后,辛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她再次到洛杉矶电视台应聘的时候,几乎是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一个职位。又过了几年,辛迪得到提升,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辛迪和西尔维亚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者和愚者不同的生活轨迹。辛迪不断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遇。西尔维亚却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机遇,期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然而,时光飞逝,她却什么也没做成。和辛迪相比,西尔维亚显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71节:别和工作过不去(2)
作者: 萧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他们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条件,感慨生不逢时,感慨成功者赶上了好时候、好地方……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做任何事情。这样的人,不会创造机遇,只会消极等待。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现状归咎于运气,我不相信运气。出人头地的人,都是主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运气;如果找不到,他们就去创造运气。”
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或创造了机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摘取着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甚至为错过机遇抱憾终生。两位美国姑娘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机遇从来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获得机遇,你就必须主动伸出你的手去抓,你就得行动起来,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人生中许多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一个人既会利用外界的机遇,又能自己创造机遇,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杨明是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大四学生,他在找工作的时候颇为自己的简历得意,绝对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有过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文学社社长的经历,所以他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天,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招聘消息传来,杨明和他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遇呀,进了这样的大公司,就等于直接与国际接轨了。杨明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在初试中他也表现得很出色。复试时,公司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才能参加复试,杨明顿时傻了眼。当初他因为社会工作忙而耽误了考试,后来一直想找机会补,却都没时间,他总认为这个考试无伤大雅,通过也不是多难的事,以后总有时间去考的,因此就耽搁了下来。谁知道现在却因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小要求被拦在了复试的门外。杨明非常懊恼,一个多好的机遇就在眼前白白溜掉了。
如果说,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从未与机遇碰过面,那是非常罕见的。也许你的机遇一生只会降临一次,也许它会无数次地光顾你。机遇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时地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所以,抓住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它会帮助你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飞跃,让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
李涛毕业那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他在一年间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人才交流会几十个,但听到的都是“这个专业不要”、“收满了”等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四处碰壁。
眼看就到了毕业留京的时间期限,这是最后一次大型的招聘会了。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寻,哪怕是有一线希望也毫不犹豫地投上简历。李涛把目标对准了一家出版社。但两位工作人员很明白地告诉他,简历他们已经收了一大摞,而且大多是来自全国名校的优秀学子,已经给他们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李涛的机会很渺茫了!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绍自己四年来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招聘人员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机会来了!
关键时候,灵机一动,李涛从容不迫地讲起了给杂志“挑刺”的故事。那还是他上大三时的事。
在李涛喜爱的一本英语杂志上,他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译存在小问题。译者可能是个“老外”,在翻译“老少边穷地区”时,未必了解这个“中国特色”词语,因此译得有点词不达意,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但出于对杂志的喜爱,李涛干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事——给主编陈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错误,并提供了自己的译法。囿于水平,他的译法还很不精致简练,但一片诚心。令李涛惊喜的是,半个月后,他收到了陈先生的回信,对他的意见表示感谢,并给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译法,还赠给了他一本翻译小说。李涛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但李涛觉得这只是他大学四年中的一朵小浪花,泛起的一些涟漪很快就平息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72节:别和工作过不去(3)
作者: 萧萧

听着李涛的故事,招聘人员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说道:“你说的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我也很喜欢,放心,回家等通知吧!”
两星期后,李涛被这家出版社录用了。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会主动地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它需要你靠勤奋去争取,靠努力去把握。
比尔·盖茨说:“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你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靠愿望和祈祷是不行的,必须动手去做才能让你的理想实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我们羡慕智者获得成功的时候,更要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走向成功的过程。机遇从来不会光顾只会等待的愚者,机遇喜欢和有准备、有头脑、善于创造的智者握手。
42.智者靠智慧工作,愚者靠体力工作
俗话说:“力气不如方法”。上帝赋予人的条件是公平的,都有两只手和一个大脑。但是人们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辛苦一生,却只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而有的人却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多于他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财富。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仔细分析一下,原来是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愚者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苦干,靠的是自己的体力,赚取劳动果实;智者则是靠智慧来工作的,他们勤于动脑,找准工作方向后,便为自己积极创造成功的机遇,把愚者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而至。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3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代:“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期限到了。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当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10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3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们很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甲的工作方式是靠自己的体力,虽说他历尽辛苦,但效果甚微,费了好大劲,才卖出一把木梳。乙善于观察,比甲的工作效果稍微好点儿,但也不甚理想,唯有丙、既善于观察,又勤于动脑,结果匪夷所思地把1000把木梳推销给和尚了。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只要利用智慧,世上便没有什么不可能。
世上没有什么点金石,要说有的话,那便是人的智慧。在智者的眼中,即使一堆垃圾废品,也可能变成一座金山。
有一对居住在美国休斯敦的犹太父子,靠做铜器生意为生。一次,父亲问儿子,1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不错。所有美国人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1磅铜做成门把手看看。”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73节:别和工作过不去(4)
作者: 萧萧

很多年之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甚至曾把1磅铜卖到3500美元的天价。他就是后来的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但是,真正使他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美国政府向社会广泛招标,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而扔下的废料。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犹太人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因此很多同行对他的举动暗自发笑,认为他的行动是愚蠢的。就在一些人要看他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他把木头等加工成底座;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甚至是自由女神像上的灰尘都被扫下来,包装起来卖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一些靠体力工作的“实干家”悄无声息地湮没在经济的浪潮中,而一群拥有智慧头脑的年轻的“知本家”却崭露头角,成了中国新一代的亿万富豪。“炒股大王”李铁便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毕业后,学理工的李铁被分到机关,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本是令人羡慕的事,但1993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二年,他看准了当时是实现自己财富梦想的最佳季节,于是决定“下海”,家里也觉得他是这块料,给他1万元。他成立一家小公司,出售自己研制的游戏卡。果然,他出手不凡,两年之后已挣到100多万元。
这一年,中国内地股票业刚刚启动不久,对商业运作和时代气息天性敏感的李铁认准了:股票是“新事物”,是社会的晴雨表,国家肯定要扶持的,不会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李铁带着那100万来到了深圳。他希望找到股市挣钱的规律,最终是,不仅没找着,还交了30万元的“学费”。当然“学费”没有白交,李铁聪明的大脑竟然研究出了能反映大资金进出情况的“金脑指数”,这个指数作为一个秘笈,又成为他以后出奇制胜的法宝。
1996年后,神话在李铁的股票操作中一再显现。春节前后,他一口气买进的“深发展”、“四川长虹”、“东大阿尔派”、“深科技”等一系列股票开始创造奇迹了:股市开始全面上扬。许多人见好就收,纷纷抛出。李铁不仅不退,反而再度杀入,股票也跟他约好了似的,一路上扬,直到他松手。结果是李铁100万的资金变成了1个亿。
11月份,李铁除“东大阿尔派”和“武凤凰”外,全线退出。结果奇迹真的又出现了,沉寂了近3个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