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机密(上):龙难日 >

第14章

三国机密(上):龙难日-第14章

小说: 三国机密(上):龙难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这个人心高气傲。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文武百官里只有他才敢不拘礼法,当众喝骂,对曹氏来说是个不错的制衡。”伏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这人对汉室忠心毋庸置疑,可惜刚愎自用,不通权术。陛下曾说此人可亲而不可用。”

    刘协知道“陛下”指的是死去的哥哥,不由得细心听着。

    “这个人精通经学,嗜酒如命。等会陛下见了,不妨与他谈谈酒道经学。只是莫提国家大事,他知道了也无甚用处,反惹来大把牢骚。”伏寿抿起嘴来,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刘协点点头,把这些都默记在心里。他扯过绢巾用力擦了擦眼睛,大声道:“宣!”

    董承和孔融联袂穿过长廊,进到正厅。这两人一个垂头沉思,一个昂首直行,对比十分强烈。他们两个原本是打算单独奏事,结果却在曹府门前撞了个正着。两个人互不相让,谁都不肯排在后面,最后只能两个人一起觐见。

    两人见了皇帝,先按规矩叩拜。董承刚要开口,孔融却抢在了他前头。

    “陛下,臣有本上奏。”

    刘协颌首示意,他对这个人颇为好奇,便不顾伏寿眼神,挥手让他奏来。孔融不慌不忙掏出一卷奏章,念了起来。刘协初听还饶有兴趣,后来发现空有辞藻华丽,却无一语涉及政事,便有些不耐烦。他把目光投向伏寿,伏寿却把头转过去,一副“活该你不听劝”的表情。

    孔融见刘协稍有烦躁,便不满道:“紫微岿然于星垣,万世不易,方有允执阙中,群星拱卫。臣下奏事,天子亦当端坐如仪,为天下范!”刘协只得重新振作精神,挺直腰板。

    又听了好长一段时间,昏昏欲睡的刘协忽然意识到,这个人并不是迂腐到不能再迂腐的人,他也不可能给皇帝上这么长的奏章。他故意拖的这么久,是不想让另外一个人说话。刘协看了眼安静等候一旁的董承,发现董承一脸坦然,似乎对孔融浑不在意。

    伏后趁孔融停顿的间隔,挥袖劝道:“陛下大病初愈,不宜闻奏过长,孔先生可留下奏章,容后细观。”孔融却板起脸来道:“司臣之事,何用牝鸡!”

    斥退了一帝一后,孔融士气大振,又继续读起来。好在再长的奏章,也有念完的时候。孔融读完最后几个字,伏在地上道:“臣奏中所叙,俱是前朝故事。请陛下鉴之悟之,攘奸用贤,则汉室重光,计日可待。”

正文 第47节:这个皇帝不太冷(16)

    绕了一大圈子,说了十几个典故,其实只是为了骂董承是开门揖盗的奸臣,讽刺他把张宇给赶走了。臣子以讽喻故事陈说实事,这是一种很古典的方式,近世已不多见。也只有孔融这种人,才会搬出这种手法,

    刘协有些忍俊不禁,不由得挥挥手,问道:“孔先生金玉良言,朕知道了。”他怕孔融又要罗嗦,便对董承道:“董将军,你今日有何奏事?”

    董承从容道:“孔先生说史,大有章法。臣虽鲁钝,也愿为陛下讲古一二。”

    刘协苦笑,怎么今天这些大臣都争先恐后地开始说起旧事。他懒洋洋地问道:“卿说的哪段?”

    “穆宗朝郑众窦宪事。”

    八字一出,屋内气氛为之一凝。刘协于国史颇有涉猎,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详。穆宗孝和帝刘肇之时,权臣窦宪权倾朝野,手握兵权。穆宗任用中常侍钩盾令郑众,阴诱窦宪入城,紧闭四门,收其印绶,诛其朋党。窦氏遂土崩瓦解,皇权复振。

    刘协回想起来上次见到董承的态度,他似乎在策划一件与皇权有关的大事,只是伏寿表示时机未到不肯细说。今天他有意说起窦宪的故事,难道是在向皇帝传递什么讯息。

    可曹操如今远在官渡……

    远在官渡?

    是了,窦宪当年也是大军回朝,却被郑众一擒而下。穆宗能如此,我为何不能。

    董承要暗示的,正是此意。

    刘协想到这里,浑身的血“腾”地沸腾起来,有一种强烈要站起来的冲动。伏寿轻轻按住他肩膀,用眼神示意隔墙有耳。

    董承也看出皇帝有些激动,沉声道:“寝殿失火,四周不宁。臣等领命整顿宿卫,不日便会有成效。请陛下安坐司空府中,静候佳音。”

    刘协听出了弦外之音,头脑恢复了冷静。政变永远是有风险的,自己身份贵重,又对细节一无所知,所要做的是镇之以静。既然这件事是董承与哥哥议定的,那么自己不必强参添乱,具体举措交给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僚去操作就是。

    董承又道:“种辑去职。臣举荐一人,代种辑主持宿卫。”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计划发动之时,阖城大乱,皇帝身边若无武装保卫,难保不生变故,因此宿卫须得掌握在可靠之人手里。种辑届时另有重任,必须另有忠臣带领这支队伍。

    还未等刘协有什么表示,孔融却在旁边插嘴道:“臣亦有一人举荐,此人是人中龙凤,有经天纬地之才,如陛下能听之任之,朝内奸邪不足定!”

    两人对视一眼,都感到对方有些碍事。刘协有些起急,心想董将军眼看大事将发,你这个腐儒还在这里摇舌鼓唇,实在讨厌。他慢慢也找到了些皇帝的感觉,面色一板,正要出言斥责,不料伏寿笑意盈盈,先开口道:“不知两位推荐的,可是陛下心中所想的那位?”

    刘协一头雾水,转念一想,伏寿口中的“陛下”,想必指的是他哥哥。这桩安排,大概是真正的刘协生前已安排好的。

    “太尉杨彪之子,杨修杨德祖。”三个人异口同声,然后董承和孔融相对愕然。

    在许都的某一处赌场里,一个年轻人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手里骰子失手丢了出去,滴溜溜转了几圈,居然是个六。周围的赌徒一阵怒骂。

正文 第48节:谜影重重(1)

    第四章  谜影重重

    1、

    徐州,雪夜。

    车胄提枪跨马,走出城门。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遮天蔽月,让身上披的铁甲变得沉重而冰寒。坐骑鼻子里喷着白气,不时焦躁地踢了两下蹄子,这畜生今天不知怎么了,有些心神不安。

    他看到远处影影绰绰有三骑身影逐渐靠近,勒住缰绳,大声道:“来的可是刘豫州吗?”

    一个声音从远处飘飘渺渺地传来,风雪中听得不太真切。车胄早在数天前就接到了驿报,说刘备率军路过徐州,刚才也有斥候来报。此时他亲身出城相询,不过是尽一下徐州镇守的义务罢了。

    车胄把长枪挂在得胜钩上,腾出双手准备抱拳相迎。这时,那三骑中的一骑突然朝着他快速移动。车胄眯起眼睛,注意到在那一骑的右侧还带着一条细长的黑影,只是看得不十分真切。

    那一骑的速度相当快,马蹄频繁地敲击着青石路面,清脆如进击鼙鼓,很快便迫近城门。马上的人影忽然伏低了身体,这是要发力的征兆。

    车胄终于看清了——拖在马右侧的,是一柄长刀,刀如偃月。

    月光一闪。

    车胄一瞬间觉得天旋地转,映入眼帘的先是夜空,然后是大地,最后是自己失去了头颅的身躯,耳边听到坐骑的悲鸣,然后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

    “刘备据徐州自立!”

    这个消息传到许都以后,朝野立刻就炸开了锅。许多人对刘备在许都的举止记忆犹新,带着疑惑问旁边的同僚:“是那个整天在家里种菜的刘皇叔?”他们想不到,那个见了谁都笑眯眯的招风耳,居然是这么一个狠戾胆大的枭雄。一些知道更多内情的大臣则暗自叹息:“人说刘备寄寓,有如养虎,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每个人都在议论,但每个人都不敢大声议论。疑惑、激愤、窃喜和迷茫种种情绪交织在许都这口大鼎内,蕴藏的热力让鼎中水温慢慢地升高。这一鼎水所以还未沸腾,是因为曹司空与荀尚书还未做出回应。

    对曹氏来说,刘备的自立,绝非仅仅只是丢失徐州这么简单。

    曹军的主力,此时正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徐州既失,等于是在曹军侧后捅了一刀。如果曹军试图抽身回来攻打徐州,袁绍的优势兵力就会如泰山压顶一般扑过黄河。如果曹军置之不理,刘备进可威逼兖、青二州,退可以外联刘表、孙策,同样是极大的麻烦。

    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看曹操如何应对这种困难局面。

    “诸位,曹公已经有了决断。”荀彧对着下面的人平静地说,手里扬了扬曹操的亲笔书信。这封书信刚刚送到,路上累死了三匹骏马和一个信使。

    有资格在这间屋子里的人,都是曹氏留在许都的掾曹重臣、将领还有附近郡县的地方长官。所有人都一脸肃穆而忐忑地等待着他的下文,屋子里显得十分安静。荀彧环顾四周,威严的眼神让每一个触及到的人都心头一凛,他们很少看到温润如玉的荀尚书这么严肃。

    “曹公留下了乐进、于禁、程昱三位将军与袁绍相持,大军即刻开拔东移,攻打徐州。”

    屋子里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面面相觑。曹仁忍不住问道:“乐进、于禁、程昱三人都是良将,可袁绍兵势雄厚,司空大人亲征尚不能克,他们能顶得住吗?”

    “北方之事,曹公自有成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曹公免有后顾之忧,不容有失!”

    荀彧把书信扣在桌子上,俊朗的面容显出几分硬朗。曹公不在,他就是整个许都最高的守护者,他不会容许任何人威胁到它。

    自从刘备自立的消息传来,荀彧意识到许都诸臣很可能会有动摇,他决定先把司空幕府内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才有了此次聚议。现在看来,大家的士气还算高涨,至于能够维持多久,就要看曹军在前线能取得多大战果了。

正文 第49节:谜影重重(2)

    荀彧停顿了一下,又续道:“当年吕布、陈宫叛乱,一州皆失,只剩三城,曹公尚能反败为胜;今日之局,犹胜从前,何愁大事不济。希望诸位能不负曹公所托,尽才尽忠,以报汉室。”

    众人一齐躬身起誓,纷纷表示愿追随尚书,尽忠报国。曹公知遇之恩是一定要报答的,至于汉室嘛,喊喊就算了。

    接下来就是督粮征丁等一系列任务的安排,大战的气息通过荀彧的一条条训令扑面而来,每位官员心里都沉甸甸的,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默默地接过手令,然后奔赴自己该在的地方。

    聚议一直持续到半夜才散,当大部分官员告辞之后,荀彧注意到满宠跪坐在最后一排,没有离开的意思。他签发完最后一份文牍,抬头问道:“伯宁,你还有事么?”

    “有件事我想提醒一下您。”满宠的语气永远都是不疾不徐。

    “讲。”荀彧说,拿起毛笔甩了甩手腕,对他这种卖关子的口气有些不满。

    “我觉得,徐州只是个开始。”

    荀彧把毛笔搁下,眉头皱了起来。满宠这句话很不寻常,他是许都令,按说只要负责许都的治安就可以了。满宠是个谨慎的人,若没有特别理由,不会越权擅发议论。

    他示意满宠说得再详细些。满宠走上前来,点了点荀彧身后的牛皮地图,他的手指压在了汝南。

    “汝南会是下一个?”

    “是的,”满宠道,“不知荀令君是否还记得杨俊?他在赴许途中遇袭,据他说袭击的盗匪是路过的,正要赶去汝南。汝南是当年黄巾最盛之地,又是袁绍故里,倘若有变,非同小可。”

    荀彧陷入了沉思,半晌方道:“杨俊之言,有几分可信?”

    “八成是假的,所以这件事是真的。”

    荀彧一怔,不太明白满宠的用意。

    “杨俊之子杨平的尸体如今正摆在许都卫的地窖里,幸亏是冬天,它保存的很完好,还告诉了我许多事情。”

    荀彧手指凝重地敲击着几案,示意满宠继续说下去。

    “比如说,杨俊在遇袭这件事上说了谎。”满宠扁平的双眼,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仿佛毒蛇蓄势吐信,“杨平的脸被砍碎,躯干却几乎没有伤痕,很难想象,在激烈格斗中会留下如此奇怪的伤口;还有,他的手腕和颈椎都有被折断的痕迹,却比脸部的刀伤要旧。一个脖子和手腕几乎折断的人,却还能反抗盗匪,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

    “你认为杨平不是反抗盗匪而死,而是事先被杀死再摆放到那里?”荀彧很快就抓住了重点。

    “是的。我甚至不确定他是不是杨平。他的脸被砍碎了,说明有人不希望杨平的容貌被认出来。”

    “可这一切跟汝南有什么关系?”

    “既然杨俊的遇袭是一个骗局,那么他刻意提起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