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

第15章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第15章

小说: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罗马人的战马被这些巨象吓得四处逃窜,罗马士兵纷纷后退。皮洛斯乘机轮番冲锋,罗马人大败,死伤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第二年4月,皮洛斯再次进攻罗马。会战在奥斯库伦城展开。罗马人集结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骑兵方阵。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死伤惨重。罗马人失去了6000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皮洛士也损失惨重:损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轻伤。虽然皮洛斯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从此,“皮洛斯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
近失败的胜利。
公元前257年,罗马人和皮洛斯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最后一次会战。皮洛斯不幸迷路,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跑,践踏着自己的军队,大象使皮洛斯一败涂地,罗马人一举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和4只大象。皮洛斯在骑兵的掩
护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年冬,远征非洲的罗马将领列古鲁斯率领15000步兵,5000骑兵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迦太基人以12000步兵、4000骑兵和100头大象组成的军队阻止他们。这一战罗马人又遭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列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人得以逃生。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前来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尔姆司城。罗马军官被大象的可怕吓坏了,不敢应战,固守在城前的战壕里。迦太基人率领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巨箭和投枪还击,一群大象受惊向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赶走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几十头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历代兵役制度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2 本章字数:2465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5、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6、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7、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8、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9、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著名战例篇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2 本章字数:6066
中国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压迫及统治暴政,各民族、各政治集团之间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许多关键性的战争,往往决定或影响某阶段历史的演进和某些民族、王朝及政治集团的兴亡盛衰。指挥这些战争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选取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唐朝反击突厥之战、宋金和尚原之战,
作为中国古代的典型战例进行一些分析。这几个战例,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汉匈之战,标志着骑战成为战略手段,而且创造了农业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奇迹。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权格局有着决定作用,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异,曹魏输在战技战法上,前秦输在人心向背上。唐朝反击突厥之战,是长途奔袭的典范。宋金和尚原之战,则充分体现了守御战中奇兵出击的配合作用。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满情绪。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白起为彻底消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胜利的原因是:首先,秦国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的主攻对象。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秦充分利用反间、示弱等手段,诱使赵国决策者决策失误。再次,任命最有实战经验的白起为主帅,正确判断出赵军的作战意图,利用赵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诱敌出击,分 割包围,聚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摧毁了赵国赖以抗衡秦国的军事力量。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汉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楚汉战争时,匈奴乘隙进入富饶的河套平原,力量空前强大。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企图以汉室公主和大量物质财富换取和平。到文、景时期,此项政策行之70余年,结果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汉军出师,从此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序幕。
汉匈河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