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第3章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第3章

小说: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甚至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15世纪,朱子学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16世纪中叶,著名的儒学学者李(退溪)、李珥(栗谷)等发展了朝鲜的朱子学。朱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尊重“朱子家礼”,崇尚朱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江户幕府时代,日本的朱子学成为“官学”而纳入了学校教育,在各藩的学校中教授儒学,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一些武士与官员以自己的儒家修养为骄傲。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东亚第4节 概说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东亚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同意义的“八一五”。在日本,无线电广播了昭和天皇的诏书,国民得知日本战败的消息。因此,这一天作为“战败的日子”被称为“战败日”,也有人认为对日本来说是“战争结束的日子”,而称之为“终战日”。然而,同样是“八一五”,亚洲各国的迎接方式与日本完全相反。朝鲜洋溢着从日本的殖民地上获得解放的喜悦,到处是欢呼“独立万岁”的人们。8月15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从1910年开始持续了35年的日本的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重获光明之日”,因此称为“光复”或“解放”。自1931年开始与日本进行了近15年战争的中国,8月15日迎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第二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日”,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国协同作战的美国和苏联,在大战末期却围绕着战后的处理问题而对立起来。大战一结束,美苏对立就发展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相对立的局面,人们称之为“冷战”。所谓冷战,是指虽然没有实际的战争,却呈现出严重对立的紧张状态。扩展到世界规模的冷战给东亚各国的成立及国际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在第四章中,我们要从东亚各国自1945年8月15日开始的“战后”时期说起,重点介绍各国是如何开始战后历史,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东亚第5节 三国新的出发点

一 日本的战败及战后改革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同时遭到盟军占领。盟国为了防止日本再度发生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将解除日本的军事力量(非军事化)和使民主主义扎根日本(民主化)作为战后改革的目的。在这种改革下,日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向民主国家的出发左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做这件事的是美国,而兴高彩烈准备接受的是日本的国民。实际上,占领日本的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接二连三地发出了许多指令(见上表)。同时,改革也并非仅仅是由GHQ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战后的改革有许多是民众的心愿,而且也有在战前就提出来的改革主张。所以改革才能够得以迅速地推进。制订日本宪法现行的日本国宪法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制订的。1946年11月,新宪法公布,翌年5月施行。该宪法与战前的宪法不同,其最大特征是规定国民拥有主权,放弃战争,扩大基本人权的保障。下图是对写在宪法第9条中的“放弃战争”原则加以说明的图画,特别强调了和平宪法的特征。可见在这部宪法中融入了怎样的美好愿望啊!战争的最高责任者昭和天皇怎样了呢?图3是正在巡视地方受到人们热烈欢呼的天皇,然而这却不是战前的照片。昭和天皇非但没有受到战争责任的追究,反而根据日本国宪法成为日本国民的“象征”。读了有关东京审判的内容,再体会这一结果的意义吧。战后改革的背后日本的战后改革,确实是日本向着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方向转变的关键。然而改革也是有限的。比如,冲绳的情况与日本本土就完全不同。日本战败前冲绳已经被美军占领而实行了直接统治。直到1972年归还日本之前,冲绳都是在美国的控制下,将英语和日语作为公用语,使用美元。还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美军基地。即使现在,美军基地还占冲绳县面积的1/10,是全日本美军基地的3/4。因此,对冲绳而言,“战后”无论是离民主化还是非军事化都是极为遥远的。另外,战后的改革没有持续下去。由于美国与苏联的对立,中国的内战,朝鲜的南北分裂等原因,东西方冷战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1948年左右改变了占领方针,要把日本复兴起来变成“反共的堡垒”。以在“阪神教育斗争”中发出的非常事态宣言为转折点,战后改革失去了初期的积极势头,受冷战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日本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入战后的。对照韩国和中国的战后,日本战后改革的意义与问题就比较明显和突出了。二 朝鲜半岛的解放与分裂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朝鲜半岛终于从殖民地中解脱出来了。但是,三年后才在朝鲜的南边和北边各自建立了不同的政府。为什么迎来了解放却没有直接独立,最终还分裂了呢?为建国成立的自治组织迎来解放后,朝鲜人期望社会安定,重新建立国家。刚一解放,在汉城和全国各地就成立了名为“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的组织。参与这个组织的人们担负治安和行政等工作,目的是使社会安定。各地区的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支部后来改名为“人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但是,占领朝鲜南部的美军不承认人民委员会*等朝鲜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组织。相反,苏联认可人民委员会,同时支持成立共产党政权。持续的政治对立对于应该将新诞生的朝鲜建立成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在朝鲜人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有人主张应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人则支持社会主义。有的政客主张在南朝鲜与美国的军政统治合作,有的政客表示坚决反对。虽然出现过将两种立场的人团结起来的努力,但最终没有获得成功。1945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外长会议,此后,朝鲜社会的矛盾变得更加深化。在这次会议上就在朝鲜成立临时政府达成一致。并且,确定在朝鲜具备独立能力以前,美、英、中、苏进行托管统治的最长期限为5年。对此决定,一部分朝鲜人赞成,认为决定建立临时政府将给朝鲜带来独立;相反,有些人表示反对,反驳说托管统治是小视朝鲜人的统治能力。美国和苏联为将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达成一致的事项付诸实践,分别在1946年和1947年召开两次美苏共同委员会议*。但是,两国只是在反复重复自己的主张,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告终。南北各自建立政府美苏共同委员会以失败告终后,联合国决定按照人口比例进行总选举,在朝鲜半岛建立政府。但是,北朝鲜和苏联认为联合国的决定有利于人口多的南朝鲜,如果按照联合国的决定,政治的主导权将被南朝鲜和美国夺去。因此,北朝鲜和苏联拒绝了联合国的决定。遭到北朝鲜和苏联拒绝的联合国决定先在南朝鲜成立政府。如果这一计划付诸实践,分裂就将成为定局。为此,在平壤召开了由南北政党和社会团体参加的协商会议。这时,反对只在南朝鲜进行选举的武装起义在济州岛爆发。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单独政府的成立。在镇压济州岛起义的过程中,民众遭到军队、警察和右翼青年团体的大量屠杀。结果,在获得解放整三年后的1948年8月15日,在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北朝鲜于9月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最终由于世界的冷战体制和国内的对立没能建立统一政府,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朝鲜的对立和日益加深的冷战体制最终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人民委员会:日本投降以后,在朝鲜各地成立的民众自治组织。有的人民委员会是直接成立的,有的是由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支部演变而来的。*美苏共同委员会:为将莫斯科三国外相会议的决定事项付诸实践,解决朝鲜问题而召开的美苏两国的代表会议。朝鲜半岛南北各自建立政府的过程——南北协商(平壤, 1948年4月)——“四三”事件(济州,1948年4月3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汉城,1948年8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平壤,1948年9月9日)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出现对国际局势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新中国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开始;国共合作局面也结束了。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凭借美国的援助发动了与共产党的内战;但是由于缺少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而遭到彻底失败。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率部退到了台湾岛,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个独立的新生国家的喜爱,称其为“新中国”。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京,国家主席为毛泽东,政务院总理是周恩来。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为4。6亿。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正在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第三世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建设的展开新中国建立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工人也翻身成了工厂的主人,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热情非常高涨。国家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一大批工厂、矿山、电站兴建起来。身居海外的爱国知识分子,出于对新生国家的信任与支持,放弃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回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一股知识分子回国潮。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特别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虽然在人口数量上差距很大,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等方面与汉民族有同等的地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等文化还得到保护与发展。宪法明确保护妇女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使妇女能够充分享受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就业率也都有明显的提高。在中国流行着“妇女可顶半边天”的说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时,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冷战时期,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了孤立、封锁。中国政府积极与亚洲各国联络,参与国际事务。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日内瓦召开的解决朝鲜问题的会议休会之际访问印度,与尼赫鲁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中加以确认,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栏目1 两面的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1964)虽然是美国的军人,却是对东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担任陆军五星上将,战后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GHQ),成了统治日本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最高领导人。战后对麦克阿瑟的评价见仁见智,从中可以看出他完全不同的两个侧面。首先,麦克阿瑟怀着强烈的使日本非军事化的信念,进行了前面介绍的改革。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特别是在占领日本的初期,舆论称麦克阿瑟是“解放者”。每天,他都可以收到几百封来自日本国民的信,而其中多数是感谢信,称赞他是“活生生的救世主”、“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领”等等,甚至有人将麦克阿瑟的照片取代了天皇的照片而悬挂起来。然而,麦克阿瑟又有一副与上面完全不同的特别严厉的面孔,那就是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共思想,在强化冷战方面作为司令官的冷峻的面孔。根据他的命令,一万名以上的日共党员从政府机关及民间企业被开除。尤其是朝鲜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成了指挥作战的司令官,将美军从日本送上朝鲜半岛。为填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