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38章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38章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敌入侵,北方的战火又在熊熊燃烧,边廷的告急文书再次如雪片般飞往京师。

    契丹人大举来犯,大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

    赵恒召开御前紧急会议,讨论御敌之策,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寇准主张宣战,毕士安赞成议和,参政以下王钦若等人,有的主守,有的言和,众说不一,会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赵恒也是犹豫不决。

    是战是和,后方还在举棋不定,而前方的战火已熊熊燃烧,契丹兵攻威虏、顺安军,都被宋军击退,转攻北平寨、保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赵恒听到前方捷报频传,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定州军传来捷报,王超在唐河击退虏兵;岢岚军传来捷报,高继勋力战却敌;瀛洲传来捷报,李延渥接仗获胜。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有一个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寇准,他认为,契丹兵东侵西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不是真败,而是在搞武装侦察,恐吓宋廷。他建议朝廷迅速训练军队,命将领扼守要塞,与契丹决一雌雄。

    赵恒口里虽然答应了,心中却是迟疑不决。

    寇准退出之后,又接莫州都部署石普奏章,报称契丹主派使臣前来议和,并且还带来了王继忠的一份密表。

    王继忠,就是前面说的朝廷以为他战死沙场,而他却被俘降敌的那个人。直到这时,宋朝君臣才知道王继忠没有死。

    王继忠在密表中说,当年他孤军奋战,没有援兵,兵败被虏,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故此苟且偷生。如今劝契丹主和萧太后与宋廷议和修好,各息兵争,以报皇恩。

    赵恒阅罢密奏,召问宰相毕士安。毕士安本来就是议和派,当然建议赵恒同契丹人议和。赵恒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凶悍无比,担心他们不同意议和。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2节:寇准为相(2)

    毕士安说,过去也有契丹人降宋,据这些人说,契丹人虽然屡次入侵,但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背地里想退兵,又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次他们倾全国之兵南侵,又恐人乘虚袭入他们的本土。因此,他认为,这次求和可能是实情。

    赵恒下诏给石普,叫他告诉王继忠,就说宋朝同意议和。

    王继忠又请求石普转奏皇上,请宋廷先派使臣到契丹。

    赵恒命门祗侯使曹利用为使臣,前往契丹军议和。曹利用临行前,赵恒对他说:“契丹南来,不是求地,就是索贿,朕想关南之地久归中国,如果契丹人提出土地要求,坚决不答应,如果提出金钱的要求,可以酌量应允,汉朝时,曾用玉帛赐单于,这是有先例的。”

    曹利用说:“臣此去,务求不辱君命,他们如果妄有所求,臣也不望生还。”

    赵恒说:“你既然如此竭诚报国,朕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曹利用衔命即行。到契丹营,入见萧太后母子,他们果然向宋朝索求关南地区。

    曹利用心中有底,说关南地区是大宋疆土,不能给契丹。

    萧太后说,关南是晋和周时从辽国那里夺去的,理当归还契丹。

    曹利用则说,晋、周故事,与宋朝无关。贵国如欲议和,请不要再说索地的事情,就是想求索一些金帛,还不知宋皇帝意下如何呢!

    萧太后不待曹利用说完,顿时柳眉倒竖,指着曹利用的鼻子说:“不割地,不赔款,还议什么和?你难道不怕死吗?”

    曹利用面无惧色,抗争道:“怕死我就不来了,大宋皇帝不忍劳民,所以许贵国议和,如果仍要索地索金,这样的议和,不谈也罢。”说毕,拱手欲辞。

    正在这时,帐下闪出耶律显忠(即王继忠),劝住曹利用,将他拉到别帐去。

    萧太后见索地不成,索金未果,便下令进军。当下炮声三响,拔寨再进,攻陷德清军,进逼冀州,直抵澶州。

    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往朝廷,一天之内,竟然连送五封急报。

    为了使赵恒有一种紧迫感,寇准故意将这些告急文书扣留下来,先不让他知道,等积多了,一并送呈御览。

    赵恒见一次送来这么多急报,心里顿生惧意,召集群臣紧急会商。

    王钦若是临江人,他主张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他建议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成都。

    南巡金陵,西幸成都,实际上就是迁都,这是好听的说法,实质就是逃跑。

    赵恒没有回答,左右四顾,不见寇准,便问群臣:“寇相怎么没有来?”

    王钦若说:“他还在家中饮酒博戏呢!”

    “大敌当前,他还有这般闲心吗?”赵恒不觉一怔,连忙叫人去传召寇准入朝。

    寇准刚到,赵恒劈头盖脸地问道:“契丹兵已经到了澶州,朕忧心如焚,听说你还有心在家里饮酒博戏,是不是有好的对策呀?”

    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

    “朕当然想尽快解决问题。”

    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这件事情五日之内就能解决。”

    赵恒不想打仗,更不想御驾亲征,他倒是倾向于找个地方避一避,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于是,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寇准的问题,而是说道:“敌人来势太猛,朕御驾亲征也未必能胜,现有人奏请南巡金陵,也有人奏请西幸成都。”赵恒看了寇准一眼,问道,“你认为这两个建议可行吗?”

    “是什么人替陛下出这样的歪点子?”寇准由于心情激动,说话的声音似乎大了些,且还带有质问的语气,依常理,在朝堂上以这种语气同皇上说话,是大不敬。群臣睁大眼睛看着皇上,担心他发脾气。

    赵恒似乎不计较这些,语气平和地说:“你替朕决断,哪一个计策可行,至于是谁出的计策,你就不要问了。”

    “臣所以要问这出点子之人,是要先把他杀了,取他的血来祭鼓,然后再商议北伐的事情。”寇准振振有词地说,“当今陛下英明神武,军队将帅团结,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军必然闻风丧胆,不战而遁。即使辽兵不退,我军可以坚守以消耗敌兵的士气,敌疲我逸,然后出奇兵,可一战而定,怎么能够丢下江山社稷,躲到遥远的楚、蜀之地去呢?陛下是万民之主,一旦移徙,则举国震动,人心动摇。那时敌军乘势长驱深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赵恒闻言,沉思了半天,没有答复。

    此时,毕士安也站出来支持寇准的意见。

    “既然两位宰相都是这个意见,朕决定御驾亲征!”赵恒接着问道,“今敌军内侵,天雄军是个重镇,万一陷落敌手,广袤的河朔将会尽归敌军的势力范围。必须派一个大臣前去镇守,才是上策,朝中大臣,谁能担当此任?”

    寇准最不放心的就是副宰相王钦若,他知道南巡金陵是他的歪点子,有心想支开他,不假思索地说:“参政王钦若可当此任。”

    赵恒即传召王钦若,命他为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即日启行,前往天雄军。

    王钦若面有难色,可又不敢推辞不去。

    寇准在一旁说道:“主上亲征,臣子难道还要讲条件吗?参政是国家重臣,要深体此意。”一句话便将王钦若逼到墙角去了。

    王钦若似乎还是不甘心,不服气地说:“寇相做什么呢?难道在京城享福吗?”

第一篇 龙脉顺延 第13节:神奇的床子弩

    寇准回答说:“老臣要为圣驾为前驱,绝不会独享其安。”

    赵恒也开口道:“王卿要善体朕意,朕命你判天雄军兼都部署,不要推辞了!”

    王钦若不敢再说,只得叩首受敕,辞行而去。

    赵恒虽然不情愿,但总算还是决定了御驾亲征。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大事。元份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

    五和约背后的秘闻

    1。神奇的床子弩

    两天之后,赵恒下诏北伐,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

    出征之前,命李继隆、石保吉为驾前左右排阵使,将相一概随驾出征。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朔风凛冽,左右见天气寒冷,便向赵恒献上貂皮帽、毳裘。赵恒认为,将士们在寒风中行军打仗,忍受着削面的寒风,自己身为皇上,也不能独自享受。他拒绝了近侍送来的貂皮帽、毳裘。

    看来,赵恒颇识鼓励将士之法。

    将士们听说皇上拒戴貂皮帽,拒穿毳裘,大受感动,纷纷说道:“圣上这等体念我们,此次北伐,一定要拼死报国!”

    北伐大军还在路途行走,前军已到达澶州。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凛自恃骁勇,领兵直逼宋军营前列阵,萧挞凛带数骑出阵观察地形。

    宋军前军主帅李继隆得知契丹兵过来了,一面派人奏报皇上,一面带领众将士赶到营前观阵。

    李继隆到达前营,见契丹兵列阵以待,几个首领人物站在营前的小山包上指手画脚,便命令部将张环守在床子弩旁,密切注视敌兵的动向,他自己转进后营去调兵遣将。

    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由于张力很大,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弓,射程可达五百米;在当时,算得上是威力很大的远程武器。

    张环守在床子弩旁,见敌方一个黄袍大将站在阵前指手画脚,料知不是常人,也不待请示,悄悄地告知控制床子弩的士兵,悄然一声令下,突然扳动弩机,顷刻之间,百箭齐发,一齐射向敌兵营前的几个人,萧挞凛正在那里布阵,猝不及防,顿时被射成了刺猬,毙命当场,身边的几个人,也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

    契丹阵上将士见主将毙命当场,慌忙出兵抢回尸首,退兵扎营。待到张环派人报告李继隆,麾兵驱杀,契丹兵早已逃远了。

    萧挞凛是契丹一员猛将,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契丹的精锐之师,尚未开战,便被宋军射杀在阵前,对契丹军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

    这时,杨延昭守广信军,驻扎在遂城,魏能守安肃军,驻扎在梁门,两军离契丹境地最近,契丹军屡次围攻这两个地方,屡战屡败。杨延昭追击契丹军,每次都是大获全胜,当时的人便把这两军称做铜梁门铁遂城。

    唯独王钦若守天雄军,束手无策,整日里修斋诵佛,闭门默祷,求神灵保佑他能渡过难关。幸亏契丹兵没有进攻天雄军,才使得王钦若在这次北伐战争中全身而退。

    正在前方战局紧张的时候,突然传来东京留守赵元份得暴病去世的消息。赵恒立即命参知政事王旦赶回东京处理善后事情,并接替赵元份的职务。

    王旦深知当前战局的凶险,回京之前,特地将宰相寇准叫到赵恒面前,问赵恒,如果十天之后接不到捷报,该如何处理。

    赵恒沉默良久,说:“立皇太子!”

    实际上,这是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了王旦。

    王旦出身名门,老成持重,赵恒非常器重他,常在他奏事退出时,以目光相送,并在心里说,致朕为太平天子者,必定是此人。一次,赵恒与钱若水聊天,钱若水当着赵恒的面,也说王旦可任大事。赵恒说,朕也是这样想的。

    可见,赵恒委王旦如此重任,是对王旦深信不疑。

    2。皇帝不敢过河

    三天之后,赵恒御驾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赵恒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赵恒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如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契丹军的俘虏。”

    赵恒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宋军在日夜兼程北进,辽军也在继续南下,他们的主力早于赵恒之前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

    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赵恒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说道:“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陛下去北城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赵恒过河到北城去,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请陛下放心,臣率兵保驾,定保万无一失。”说罢,也不等赵恒同意,就命令卫兵们护送皇上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