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1066 >

第53章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1066-第53章

小说: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106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有必要使日军明白,承担中国平民食品的责任意味着什么。至今他们只把 这个问题当作儿戏,难得一次拿出1000袋大米交由自治委员会出售。
市民必不可少的需要如下:
1。每天正常供应2000担(相当于16O0袋)大米或约同等重量的面粉(按1担供100 个成年人1天正常消耗计,25万人每天需要2500担;较小孩子的定量当然要相应地减 少)。
2。每天至少需要40吨~50吨煤或其他燃料。
3。由于自治委员会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来运进这个数量的大米、面粉和燃料, 而日军的卡车又遍布全城,因此应由日军负责运到自治委员会的店铺。(在我们就供 应食品事宜与石田少佐商谈时,他曾表示准备负责运输。可惜这些协议由于日本上 级部门的命令而作废。)
除了大米和面粉供应,还应采取附加措施保证一定量的其他食品的供应,以防 止发生各种疾病和瘟疫。我们还打算从上海运进这类食品。运输之事也得由日本陆 军承担。
如果能够将所需粮食提供给自治委员会,自治委员会在分配工作上就不会有困 难。
当然,对于那些回到原住处的市民,日本人必须保证给予任何一个像样的政府 都会提供给自己市民的保护。日本人也同样应当保护食品及燃料的正常分配和出售。
感谢你们对我们事业所表示的关心。
你们十分忠实的
签名:约翰·拉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1月20日
暴风雪!难民们的状况实在令人同情,即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 我这个院子里的难民收容所已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泥潭,每个帐篷和草棚的四周都挖 了水沟,以便排除雪水。现在,当我再看见低矮的草棚屋顶下生起明火时,常常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面飘着大雪,火要烧起来也不会持久。要想暖和一下,也就 只好冒险了。每当看到我这院子里难民收容所的凄惨状况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 起德温格(译注:德温格,1898~?,德国作家。)的著作《铁丝网后的军队》和 《白红之间》。
我们最近从附近一栋刚建筑一半的新房那儿偷来几千块砖头,在帐篷和草棚之 间铺了条狭小的步行道,以免陷到泥泞中。我们还在茅厕坑周围筑起砖墙,使这宿 营地变得“雅观”一点。这些改善带来的好处当然并不多,整个院子依然是个无法 想象的沼泽地,每个人都在咳嗽和吐痰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最大的担心是怕发生传 染病。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了!我们的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 吉牧师带来了一位中国女护士的报告。她来自设在外交部的红十字医院(专门收容伤 兵),那里禁止我们外国人进入,只有护理人员偶尔获得准许可外出购买东西。他们 就利用这机会找到我们,向我们报告。她报告说,伤兵每日的定量只有3小碗稀饭, 有个中国伤兵抱怨他吃不饱而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还问日本人:“你们之所以打 我,是不是因为我饿了?”日本人便把他带到院子里,用刺刀把他活活刺死。护士 们从窗户里看到了院子中的这一处决的情景。
许多人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家中,但受到日本士兵扔石头驱逐或更恶劣的虐待。 在他们返回安全区之后,再没有哪个难民愿意离开。与此同时,在城里可以看到日 本的大幅布告上面印着:“回到家乡来!给你饭吃!信赖日本军!可得救助!”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主管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先生(礼和洋行工程师) 的报告:
南京受难的日日夜夜南京,1938年1月13日
到今天,南京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已整整一个月了。在这样的时刻,有必要对 过去的日子,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作一番回顾,因为在这次两个黄种民族为了自由 或统治而进行的具有亚洲人残酷性的战争中,对于我们亲身经历者而言,过去的日 子和在这些日子中所发生的一切是绝无仅有的,又是非常重要的。
11月21日,绝大多数德国侨民登上“库特沃”号船,离开了我们,同时随船载 去的还有我们存放在船上的贵重物品。12月8日,最后一批外侨登上了恰和洋行的三 桅帆船,也离开了南京。但是船上的人绝对没有料到,此番行程凶多吉少,在前面 等待着他们的是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反倒没有那么 大的危险。这一天,日本人已经推进到了麒麟门,实际上已经兵临城下。沉闷的炮 声第一次从远处隆隆地越过南京城的上空。12月9日,日本人的轰炸机对南京进行了 猛烈的俯冲轰炸,不过轰炸的目标只是城外的阵地以及南京的城门和部署在城南街 道上的军队。南城门一大早就已经关闭。事后我们才听说,日本人差一点就拿下中 华门进入城区。后来在最后一刻竟然还能把城门关上纯属偶然。南京城已经被大火 所包围,滚滚的浓烟像一条带子沿着地平线延伸。空气中硝烟弥漫,大量的灰烬纷 纷散落下来。
12月10日,日本人继续推进,已经直逼城门脚下。机枪子弹不断地在中山东路 上嗖嗖划过。街道和南城门在日本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唐生智 将军肯定已经意识到了阵地是无法守住的,在他的提议下,国际委员会在当天开始 了停火斡旋。斡旋内容包含:停火3天,中国军队将利用这段时间不受阻碍地撤出城 市并和平地交出城市。尽管日本人很有可能会拒绝这些条件,我们仍然于次日通过 美国炮艇给汉口发了一份电报。但是局势的迅速发展使得这次停火斡旋不得不提前 终止。就在这一天的晚上,紫金山燃烧起来,根据中国一个谚语的说法,这是南京 沦陷的征兆。12月11日,南京城区和中国军队的阵地第一次遭到了炮击。
留下来的22名欧洲人在11月中旬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安全 区虽然从来没能宣布“成立”过,也就是说它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一个没有任何军事 人员,仅用于难民的区域,但它仍然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日本人虽然没有承认 这个安全区,但是它注意到了这个区域的存在,因此安全区只遭到了为数不多的炮 击,战斗期间死亡的人数也很少。到12月12日这一天,当时滞留在城内的居民可以 说全部逃进了安全区,总数约有20万~25万人。当时已经作出了足够的准备,如设 立大型难民收容所安置难民,运进的大米储备可维持两个月,提供数目可观的经费 等,在这里一一细述就没有必要了。总之,这座城市的管理权实际上已落在我们的 手里。如果没有这几个欧洲人留在这里,日本人占领南京后的所作所为肯定会更加 穷凶极恶。
12月12日,星期日,这一天开始非常安宁,几乎可以说是太平的。日军炮兵部 队不再炮击城市,战场上空只有为数不多的飞机隆隆飞过。中国的防空部队也只是 在飞机从空中掠过约时候才开火射击。下午,战局发生变化,日军在西面已经逼到 了水西门下。但是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只知道11日的白天和夜晚非常不平静,天空 一片火红,到处浓烟滚滚,远处大炮、追击炮的隆隆声和机关枪的哒哒声不绝于耳。
中国军队开始陆续撤退,撤退首先从城南开始,最后撤退的是城西守军。围绕 南京外围展开的保卫战由于布阵失当,所以从刚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次撤退必定是 一出史无前例的大悲剧。时至今日,每当想到这些,尤其是每当想到最高指挥官唐 生智的可悲境地,我都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他曾经和多少人一起声称要和南京城墙 共存亡,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却首先渡江逃跑。根据中国军官的报告,局势早在前一 段时间就已经很可悲。前线的各个阵地各自为阵作战,和两翼阵地根本没有联系, 各部队之间缺乏统一的最高作战指挥。重武器阵地战前就已经准备完毕,但是预定 的重武器却没有进入阵地,因此刚刚在上海被打败、战斗力还没有得到足够补充的 步兵便不得不承担全部的压力。一名军官见局势发生变化,便从城南赶来,希望能 得到指令,这时他发现总指挥部已经全部撤空。撤退随即在没有发出命令的情况下 像潮水般地开始了。下午将近5时,撤退刚开始的时候,只有零星的部队后撤,而且 排队行军,秩序井然。在这之后其他部队开始后撤,行动开始变得慌乱,人员之间 相互推挤抢道,秩序混乱。到了半夜时分,撤退演变成了逃亡。通往下关的挹江门 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关闭了一半,到了星期六则被全部关闭,门前还被沙袋街垒完全 堵死。此外在铁道部前面不远的街道上也构筑了街垒,封住了半边街道。汹涌的撤 退人流在狭窄的街道上拥挤着,而且道路越往下越狭窄,人流终于窒塞了,中国军 队的灾难也随之降临。这场撤退究竟夺去了中国最优秀部队中的多少人的生命,永 远也无法统计。扬子江在默默地流淌,耐心地收容着一切,向大海流去。军队根本 没有做好摆渡过江的准备,留在下关港的只有几艘拖轮、小艇、帆船和小舢板,成 千上万的人过江就靠这些东西,而且还是在夜间。许多人自己扎了筏子,但数量仍 然不够用。有多少人因此而在第二天早晨死于追赶而来的日本飞;暮湔ǎ毡救说 姆苫Z12月12日就已经对江面进行过猛烈的轰炸。这天夜晚的情景是令人难以忘却 的。优秀的部队还能列队行进,有些部队甚至还带着伤员和全部的军械,但是更多 的部队则是乱糟糟的一切,你推我操蜂拥往前,一部分人已经没有武器,只带着干 粮,大部分人带的是米。街道上遍地都是被抛弃的各种各样的军械物资:大米、军 用器材、自行车、弹药箱、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印有德文标签的炮弹箱、军装、 帐篷、扔在路上的装载汽油的卡车、被赶到路边或躺下歇息或静静吃草的骡马等等 一切所能想象的东西,当然还有伤员。在夜晚的月光下,这一切的一切就如同骷髅 之舞中跳出的一队队死神。交通部燃烧起来了,离我们不远的顾祝生(音译)将军(译 注:疑为顾祝同)家的房子也燃烧起来了,这些可怕的场面预示了战争,预示了毁灭。 最悲惨的要属伤兵,没有人去帮助他们。他们从被扔弃的板车和卡车上爬下来,对 日本人的恐惧驱使他们拖曳着身躯艰难地沿街前行。次日早晨清点的街道上的死亡 人数表明,有多少人就这样被踩死、碾死或死于筋疲力尽。
接近凌晨的时候,撤退的人流开始逐渐减少。通往下关的城门关闭并用街垒堵 死。已经没有希望了,此时还在城里的,就被关在了城里。这个时候聚集起来的还 有很多人,而这些人恰恰都是最优秀的军人,他们坚持与日本人战斗到最后一刻。 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些可泣的场面。德国顾问指导下的部队,人员出色,装备精良, 敢于作战,他们成小股部队疲惫不堪地向西部山区撤去,或者往其他方向寻找出路。 我们后来听说,有些零散部队3次突破日军封锁线,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进到广德- 芜湖一线。有些士兵则放下武器,穿上早就在背包里预备好的或是买来的平民服装。 我们让人把委员会办公室门前以及附近街道上的武器都搜集起来,有235枝步枪,约 80把毛瑟手枪和左轮枪,2挺重机枪,6挺轻机枪和许多其他武器,搜集到的大量手 榴弹全扔到了一个池塘里。
12月13日早晨,还有少数部队撤了下来,他们大部分集中在铁道部的街垒路障 前,由于交通部大火的蔓延,这里的街垒也燃烧起来。撤下来的一部分部队还准备 在这里和日本人继续战斗。但是第二天,日本人一开始便采用坦克打前阵,所以他 们很快就败下阵来。在这一天我用其他卡车从已经无人看管的仓库运了一批大米, 但是有些仓库已经被打开,大批老百姓拥了进去弄粮食。我们希望这样能改善区内 难民的粮食供应情况,但是许多人的米后来都被日本人抢走了。
中午时分,全城一片死寂。中国人都躲在家里,他们在等待着日本人,但是日 本人没有出现。显然,中国军队成功地完成了撤退,但是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 日本人的第一次接触既平静又特别,一支日本巡逻队在上海路美国大使馆附近拦住 了坐在车里的一个俄国人,接着允许他继续开走,没有任何阻碍。被拦住的还有一 辆公共汽车,乘客必须下车检查武器,然后允许继续开走。委员会很快便和日本人 取得了联系,但是日本人拒绝承认安全区,理由是安全区里到处有中国军人,尽管 他们已经放下了武器。在这天,日本人在两侧和前锋的良好掩护下,横向展开,向 前推进,一直推进到了新街口广场。显然,他们还不相信中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