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

第3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第3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患难之交的太后,当审食其可能面临处死的时候,她感到惭,而不去救,有人就说话了,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恰恰说明太后和审食其有隐情,有私情,有私密关系,或者说,有暧昧关系。就是两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事流传很广,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写东西,写书的时候,列中国十大男宠,审食其就进了十大男宠之一了,男宠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汉代的皇帝,几乎各个有男宠,包括刘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宠。而皇帝有男宠这个大家议论得还不太多,如果作为皇后跟太后有男宠,就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们认为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说这是因为吕后因为跟审食其有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她无法出面去向她的儿子说情放了审食其,她要出面去说,人家就说,你来出面,你还不是为了你俩那点关系来出面,所以,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流传很广,我下面举一首唐人的诗。

大家知道,盛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边塞诗派,有一个代表作家叫高适,高适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辟阳城。这首诗这样讲,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这首诗,既批评审食其,也嘲笑吕后,同时还在批评刘邦,因为他中间有一句,说刘邦是英雄主,那么一个大英雄,反被儿女欺,被吕后和审食其欺骗了,还封审食其做辟阳侯,你想想,假如刘邦的妻子和别人私通,刘邦还封他为辟阳侯,那当然高适要嘲笑他。所以,高适中间说,吕后母仪,本来皇后要母仪天下,母仪到哪去了?本来,审食其是作为臣子,但是你臣节何在呢?我们从高适这首诗可以知道,至少在盛唐这个时候,吕后和审食其的绯闻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边塞诗人,何必写一个辟阳城诗呢?

但是,学术界还有另一派意见,说不对,不能这样理解。因为,所有的理解都是根据刚才我引的那一段话来的,我们从那一段话说起。首先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得宠这是事实,无须申辩,但是,这个得宠是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后曾经有过七年共患难的生活,她了解他,她信任他,他也一直在他们家里作为一个家臣,侍奉着吕后,侍奉着太公,在七年多的生活中间,特别是两年多的人质生涯中间,审食其肯定给吕雉做过不少事情,这应当有一个患难之交,关于宠信,得宠的事情,这个得宠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私情而得宠,而是因为他们患难与共而得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人们向汉惠帝告状,现在我们不知道是谁告的状,告的什么告,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状一告,汉惠帝大怒,把审食其抓起来,而且要处死。现在的问题,我们要考察,这个状告的是什么,当然现在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论,我们可以推论一下,会不会告的就是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情,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没有人敢向当朝天子告皇太后和他手下一个大臣的私情,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没有。为什么我们说绝对没有呢?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断定。

第一,取证困难。我们经常说,这种事情你总得有一个事实根据吧,你上哪儿能够取出来确凿的证据,证明太后和辟阳侯之间的私情呢?取证极其困难,换句话说几乎不可能,没有证据,这是其一。第二,没有证据的话,谁敢把这件事情告到皇帝那儿,就是跟皇帝说,你娘,如何如何,你想想汉惠帝,如果得到这个消息的话,你想想,说他母亲如何如何,又没有证据,那告状的人,肯定首席上被告席,杀头罪,这叫诬上。这是不能随便说的话,所以,告审食其状的人,引得汉惠帝大怒的,绝对不是指这个所谓的私情,那么告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还有一句话。这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惠帝生气,要把审食其下到监狱中处死他,反应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一个是大臣们幸灾乐祸,唯恐审食其这次不死。

大家看看,大臣的反应,大臣的反应很重要。大臣们没有一个同情审食其的,都希望他这次早死,说明审食其为人如何?犯了众怒,能够犯众怒的绝对不是私情能犯众怒,一定是恃宠专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有皇太后的这个大靠山啊,他跟皇太后共过患难,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我们从人性上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顺利的时候,很难夹着尾巴,受到挫折的时候,尾巴比什么时候夹得都紧,而一个人,只有夹着尾巴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他是个正常的人,如果一旦尾巴翘起来,大家觉得这个人异化了,要么被金钱异化了,要么被权力异化了,要么被虚名异化了,审食其封了侯,而且,有了太后这个大靠山,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显不着,刘邦死后,惠帝继位,惠帝的能力又很弱,这个时候,太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吕雉这个人,我们从她的经历来看,她是个天性女强人,是个政治女强人,所以,审食其有了这么个大后台,大靠山,审食其的翘尾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审食其翘了尾巴,犯了众怒,所以,一旦他倒了霉,大家都希望他一个跟头栽下去,最好栽得粉身碎骨,杀了他才解恨,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太后惭,如果这样来看,审食其一定是犯了重大触犯国法罪,不是和太后私情的罪,而是一个重大的犯罪,这个重大犯罪,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太后来为他说情,都感到碍口,很难,因为假如说你犯了个什么罪,按罪名必须需要处以死刑的,那恐怕太后要出来干预的话,如果干预过盛的话,恐怕还有损太后的英名啊,这才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的真实原因。

当然我们这样看待可以,被抓起来的审食其你总得想办法,救他出来,这可是吕太后真实的想法,审食其在这个案子中间被处死了吗?他怎么出来了呢?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这中间,有一个人,这个人被封为平原君,叫朱建,朱建这个人是当时住在京城的一个名士,这个人,家里比较贫穷,但是非常讲究节操,所以,京城很多人愿意跟他来往,如果一说是朱建的朋友,大家马上刮目相看,因为,朱建是一个名士,朱建的朋友,肯定是同类人,所以,审食其在被惠帝逮捕入狱之前,他曾经专门想结交朱建,审食其结交朱建的目的很清楚,想借着朱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但是,朱建很有骨气,不见,我管你什么太后的人不是太后的人,不见,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审食其碰一鼻子灰的事情,马上就在京城传开了,从这个传开了,看出审食其是当时舆论的中心,他有个什么事,马上被人知道,被谁知道呢?被一个叫陆贾的人知道了。陆贾是刘邦手下一个文臣,他曾经两次为刘邦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归顺了大汉,避免是汉朝对南越的用兵,他是个很有口才也很有智谋的人,陆贾知道了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过了不久,朱建的母亲死了,朱建虽然是个大名士,声望很高,但是家里穷,母亲死了以后,竟然没有钱为他母亲办丧事,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况,这个事情被陆贾知道了,陆贾就赶快跑到审食其那儿,一见面,我给你贺喜来了,审食其说,我有什么喜啊?陆贾说,朱建他母亲死了,我怎么不给你道喜?审食其说,朱建的母亲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啊?陆贾说,这是个机会,你过去见他,他不见你,他其实是为他的母亲,当然,陆贾这个话是替朱建开脱的,因为他母亲在,他不能为你效力,所以他不见你,他母亲死了,这是个机会,如果在这个丧葬期间,你送了一份比较重的丧仪,你们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恢复。审食其一听,这个机会很好,就带了重金去了,到哪儿登门,献上一百金的丧仪。朱建正穷得没办法办丧失,审食其来送钱,他接受了。而审食其又是京城的舆论中心,审食其送钱的事马上传开了,审食其一送,公卿大臣都跟着送,朱建的家里一下子得了五百金,办这个丧失绰绰有余了,从此以后,审食其跟朱建的关系就走近了。不过据我看来,朱建在这个事情上,做得是有一点前后不一致,前期他作为一个名士,宁可固穷,还愿意守节啊,固穷守节,后期为了母亲的丧失,接受了审食其的馈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像朱建这样的名士,很有骨气的名士,在面临义和利,在义利之中都很难抉择,朱建为了这一点利,而把他的英名给损坏了,当然这是对朱建来说。

这个事情以后,两个人关系走得很近,审食其坐了牢以后,审食其就托人去找朱建,让朱建到狱中来探望他,商量个解救的办法,朱建断然拒绝,不去狱中探望,这个断然拒绝让审食其大失所望,审食其原来想,我给你送一百金的重礼,我遇难你肯定要来监狱中间救我,结果竟然不来见,审食其非常恼火,认为朱建这个人是个小人,而朱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审食其这个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审食其能救审食其呢?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汉惠帝的男宠,这个确实历史记载,是汉惠帝的男宠,叫宏籍孺,朱建就去建宏籍孺,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宠幸的人,现在,太后最宠幸的人审食其被抓住牢了,京城的人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审食其的坏话,审食其才被抓进去了,这个话一说,宏籍孺大吃一惊,因为这个话不是他说的,但是,京城的人都这么说,给宏籍孺带来一个巨大的压力,他说,假如说惠帝如果杀了审食其,今天杀了审食其,明天太后就要找个茬口来杀了你宏籍孺,为你自家考虑,你得出面去救审食其。宏籍孺一听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他没有办法洗刷整个京城人都说是他说的坏话,其实是朱建的话,朱建要调动他的利害,让他为审食其说话。然后,宏籍孺就去见惠帝,这个宏籍孺不愧是汉惠帝最宠幸的男宠,他到哪儿一说,汉惠帝立马给审食其放了,审食其放出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建在里面做了工作,他非常感谢朱建。有时候历史在关键时刻,小人物能起大作用,这个朱建就是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汉惠帝的男宠,解了吕太后的一个难题,惠帝抓的,惠帝放的刚好符合中国一句古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朱建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小人物,他破解了一个大难题。

我们这一集讲到了吕后做了人质,在项羽手中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两年多的岁月,回来以后,又遇到了种种的磨难,吕后就在这种磨难中间,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前面刚刚讲过,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女强人,那么,我们前面所有讲的这一切,还没有讲到她在政坛上是怎么崭露头角的,吕后究竟是在政坛上怎么崭露头角的呢?请看下集,初露峥嵘。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3讲  初露峥嵘


第3讲  初露峥嵘
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而且,为刘邦建国立了大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臣,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但是这两个功臣,在开国以后不久,就被杀掉了,而且,杀掉这两个功臣的人,不是刘邦,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女人,也就是吕后。

按说,处置功臣应当是皇帝的事情,作为皇后的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杀彭越呢?这个事情,我们还要追溯一下。

刘邦是从汉王跟项羽打了四年仗,最后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刘邦做皇帝,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在追击项羽的时候,走到固陵,而韩信彭越都不来增援,不来合围项羽,最后,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谋,张良这个计谋的核心观点是要刘邦和韩信、彭越,这些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人,共分天下,我们也把它简称为共天下。所以,刘邦在无奈之中,接受了张良的一个计谋,答应,把大批土地,封给了韩信,封给了彭越,结果,韩信,彭越的兵会聚垓下,最后把项羽灭掉。所以,刘邦做皇帝,是付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不属于刘邦管辖,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天下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并不是刘邦的初衷,按照刘邦自己心里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不是共天下。所以,共天下只不过是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首先就对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韩信,采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