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

第34章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第34章

小说: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人,台北很好,我和四小姐在这里可以安静读几天《圣经》了!”张学良将不久前由蒋经国转送到的几本《圣经》及基督教讲义,都推到宋美龄面前。然后让宋坐在一只竹凳上,张说:“夫人请看,这是四小姐亲笔抄写的《圣经》讲义。她说读《圣经》确实让人感悟良多。所以,我们已经决定从现在起就读《圣经》了。”    
    “是吗?那真是太好了呀!”宋美龄听了张学良的话,无限喜悦地拿起写满毛笔小楷的本子。她信手翻了几页,脸上竟现出淡淡的喜色。宋美龄再将目光移向站在张学良身后,默默无语的赵一荻,她对赵一荻的印象似乎大有改变。宋美龄上前亲昵拉住赵一荻的手,说:“来,坐下说话吧。四小姐,你的毛笔小楷写得不错噢,这《圣经》笔记也记得很有条理嘛。其实基督教确实比其它的教门好得多,我和蒋先生,还有党国一些要人们都是基督的虔诚信徒。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都正在喜欢基督,你们现在也喜欢了基督,就说明我的信仰也就是你们的信仰了。”    
    “夫人说得有理。”赵一荻仍然戒意重重,她没有因为宋美龄态度的改变而变得精神活跃。    
    “汉卿,我倒忘了给你和四小姐介绍一位客人了。”忽然,宋美龄醒悟般地站起身来,指着随行人员中一位穿黑色长袍、鼻梁上戴着金丝眼镜的陌生人,说道:“这位就是士林凯歌教堂值得尊重的牧师──周联华先生!”    
    “哦,周先生!”张学良和赵一荻都慌忙起身,早在高雄时他们听说周联华的名字。那是董显光夫妇在辅导他们学习英文的时候,无意中说起周的。赵一荻记得,有一次董显光对她说:“如果你们真想皈依基督,有一天最好到台北见一见周联华牧师。此人很有学问,他现在不仅是蒋先生和蒋夫人的辅导牧师,还主持台北最大的凯歌教堂。他那里有许多虔诚的教徒。如果有一天你们见到了周联华,就会为这个人的人格和学识所感动的。”如今,赵一荻万没想到宋美龄居然把大名鼎鼎的周联华牧师,带到了她和张学良幽禁的台航招待所。在周联华面前,她们都有些紧张。    
    “周牧师,这就是我对你多次说起的张汉卿先生!这位就是四小姐,真上上帝的宽荣光,他们现在也开始信基督了。”宋美龄见周联华在那里不说话,就打破沉默地为他介绍面前的陌生人,说:“希望你从今天起,也像对我和蒋先生那样,耐心细致地辅导张先生和四小姐,让他们早一天成为上帝的忠诚信徒!”    
    


第三卷 秋第一章 恍如隔世(5)

    “哦,”周联华透过明亮的镜片,小心打量站在对面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他没有想到今天会在这个临靠郊区的破旧招待所里,意外见到两位身份特殊的夫妻。周联华特别对前额头已经谢顶、身穿蓝色布衣的张学良大为惊讶,周联华一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张、赵,赵一荻也发现他那眼睛里透出了信教人少有的机敏与睿智。周联华盯了张学良好一阵,才喃喃地说:“真不敢相信,您就是当年风云一时的东北军张作霖、张大帅的公子张学良吗?”    
         
    “我就是!”张学良向周拱拱手。    
    “真没想到!”周联华脸上现出颇为激动的神色。他没有想到面前这位龙钟老态,两鬓华发的老人,居然是当年在西安发动震惊中外兵谏的旷世英才!张学良见周联华脸上那且惊且喜的神情,反倒变得拘谨起来。张学良缄默不语,因为他不知该在这位深得蒋家宠信的牧师面前说什么得体。    
    “这位就是在台湾享有美誉的赵四小姐吗?”周联华意识到在如此众多的高官面前,他不宜和心仪多年的张学良多言。那样会引起宋美龄等人的不快。周联华急忙转向身边的赵一荻,发现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南国丽人,在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之后,已然变得苍老憔悴了。可是,周联华仍从她的面庞上找到了当年美丽的风韵。    
    “不敢当,周牧师,从今天起,我和汉卿都要成为您的学生了。我们对基督一旦产生信仰,就会十分真诚的。”赵一荻对宋美龄身边的红人周联华从心里充满戒意,但她仍不失礼节地向周联华微微躬身。    
    周联华显然被赵一荻得体的回答感动了,他羡慕地说道:“四小姐当年风华绝代,这些年来又随张先生幽居海岛,一位女子能做到这些,也实属不易。从此以后,夫人如能皈依基督,那就会得到上帝的垂青了!”    
    宋美龄在那间透风的房舍里,和张学良、赵一荻闲谈了一阵《圣经》,然后又像前次在西子湾探望时那样,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起身告辞了。当宋美龄在蒋经国、张群、周联华等一群要人的簇拥下,走到台湾航空招待所的空荡荡的院落里时,她忽然收住了脚。她发现这座1948年就已废弃的航空招待所,到处都是被台风刮倒的断壁残垣。宋美龄蹙蹙眉毛,对身边的蒋经国不悦地说:“经国,你就让他们住在这破破烂烂的房子里啊?”    
    蒋经国尴尬万状,他红着脸说:“夫人,这只是暂时的居所。过些天,我还要亲自陪张先生另找地址的,一定要给他们找一处好房子才是啊。”宋美龄瞟了蒋经国一眼,说:“这就对了。”    
    她们曾想在阳明山公墓里建宅    
    “绮霞,我们就在这里建所房子,好吗?”    
    时光已是1959年春天,台北阳明山上万木葱茏。赵一荻良久伫立在草山公墓的前面,眼望着那些大大小小的坟墓,心海里一派凄楚。    
    她不知张学良为什么会产生在阳明山公墓附近买地建宅的意念。但是她也不能反驳他,赵一荻知道丈夫在历经多年的监禁生活,重新回到台北以后,他的思想深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能在台北真正建个家,赵一荻自今年2月,就又一次随张学良从高雄返回了台北。几个月时间,她陪着他已经走遍了台北郊区的山山岭岭,可是,直到现在,她们也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建房之地。想了许久,赵一荻终于说:“汉卿,咱们将来住在坟墓里,你不害怕吗?”    
    “怕什么?绮霞,你是说我会害怕死人?其实死人有什么可怕,死人没有灵魂,他们不会搞整人之术了,其实和死人住在一起,要比和活着的人住更为安全的。”张学良面对阳明山公墓那数以百计的坟墓,脸上毫无惧色。他毕竟是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死尸横陈的战场上,他甚至连眼睛也不眨一眨。而今他已到了古稀之年,对生生死死则看得更轻,他宽慰地对赵一荻说:“早年我在河南作战的时候,曾经在死尸堆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我原来是躺在血泊里啊。绮霞,凡是真正见识过死尸的人,是不会害怕死人的。”    
    赵一荻伫立在一棵柏树下,春天的微风吹刮得老树枝桠发出飒飒的响声。她十分理解张学良,尽管她对将未来的房址选在阳明山公墓有些胆怯。赵一荻对自己的今后一片迷惘。自从去年她们夫妇在宋美龄和蒋经国的安排下,从高雄西子湾搬到台北以后,初时一直住在那断壁残垣的台航招待所里。所谓招待所,大多都是些破败的旧房子,因为许久已经无人居住,所以蒋经国决定刘乙光的特务队住在这座空荡荡的院落里。    
    院内有一幢从前招待美国海军将官的洋房,就让给张学良和赵一荻居住。可是,那幢房子狭窄而憋闷,一到夏天几乎就成了一只蒸笼。所以,她们住在里面反而不如特务们下榻的青砖瓦房。即便这样的居住条件也没有维持太久,去年夏天,忽然台风登陆。一连三天大风,接下来就是山洪暴发,台北市区顿时成了一片汪洋。从阳明山冲下来的洪水,将整个北投地区淹得房倒屋蹋,大街上平地也积有没膝深的积水。在这种情况下,保密局下令给刘乙光,让他火速将张学良、赵一荻再送回高雄去。    
    她们到高雄后再也没有去西子湾18号。那里在炮战后已经改成了国民党驻军的营房。刘乙光将她们夫妇押进距大海较远的一座院落,据说那里原是一个商人的私宅。在那里她们又住了一个冬天,当春风吹皱一泓碧绿的池水时,刘乙光再次到内室向张学良传达蒋经国的命令:“经国先生命令,仍然把张先生和四小姐送到台北去。因为老夫人又过问起了,你们夫妇的《圣经》读得怎么样了。所以,还得搬……”    
    


第三卷 秋第二章 隐居岁月(1)

    从高雄第二次返回台北以后,蒋经国仍然将张、赵两人安排在那座破败无人的台航招待所里暂住。因为那时在台北一时找不到可让张、赵居住的房子,张学良和赵一荻知道,如果只是他们夫妇单独居住,任何地方都可买到一幢房子。可是他和四小姐的“随行人员”太多,刘乙光率领的特务队中既有特务、警察,也有电报员、书记员、厨师、司机和理发师,所以数十人的队伍不好安排。这样,有一天,蒋经国前来看望张学良时,张就主动请求说:“经国先生,我知道长期住在这里也不是个办法,既然没有合适的房子,不如就给我们找块地      
    皮,让我们自己出钱盖房子好了。”    
    那些年间,赵一荻知道她们的生活,几乎都依靠当年带在身边的一些积蓄。国民党当局只供给刘乙光和特务队的给养,却从来不管他们的生活用度。好在她们不断可以得到一些东北军旧部的资助,生活费用倒也不愁。如今当张学良发现继续住在台航招待所会生出病来,他不得不向蒋经国提出自己盖房的要求。    
    “也好,从前你和四小姐一直居无定所,从现在起你们年纪大了,应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宅子了,我同意你们在台北建房。”蒋经国正为张、赵两人的安居之地发愁,因他不可能为一个刚刚恢复了部分自由的人拨款建新房子,即便他可以解决这笔经费,可是乃父蒋介石也不会允许的。那时张学良和赵四得以恢复部分自由,完全是宋美龄和董显光等人多次游说的结果。允许张学良到台北已属宽大,又岂能为张这样的人拨公款建房子呢?    
    蒋经国说:“地皮我可以解决,只要你和四小姐看中哪一处,让刘乙光报告上来,我就批下去。但是建房子的钱款,就只好由你们自己掏腰包了。因为现在党国积重难返,困难成堆,台湾又接连发生风灾水灾,唉,简直是应接不暇呀!”    
    有了蒋经国的话,刘乙光开始陪她们夫妇到处找寻建房地址。    
    “好吧,汉卿,既然你同意把房子建在公墓里,我就随你住到这里来。”赵一荻想也不想,就点头赞许。她说:“你刚到台北的时候对我说过:‘宁与鬼住,不与人居’。现在我同意,还是和鬼住在一起更安全一些。”    
    “是啊。绮霞,你同意我的意见,我心里就高兴了。”张学良万没想到和他相随走过人生无数坎坷的赵一荻,会赞成他在阳明山公墓附近选一房址。    
    赵一荻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虽然蒋介石同意我们回台北来住,可是他又反对我们住在迈城。他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啊!”    
    张学良站在山风里,心里似有许多怅惘。他说:“他们不想让你我住进城里,是担心我们不可靠。其实我张汉卿早就没有了兵权,有什么可怕呢?既然如此,我才决定选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安居。在阳明山公墓里住下来,相信他们就会放心了?”    
    就在俩人在阳明山公墓选下定居的房址时,忽然听身后传来一阵人声。赵一荻回头一看,见是七八个便衣特务从公墓附近的公路上向这里走来。特务们簇拥一位手拄藤杖的矮胖子,她定睛一看,只见刘乙光小心搀扶的中年人,竟然就是蒋经国。不知什么时候蒋经国也上了阳明山。刘乙光远远向张学良招手:“张先生,经国先生到了。”    
    赵一荻和张学良都感意外。多日来他们一直在台北郊区到处转,可是,没想到已经内定为老蒋接班人的蒋经国,竟然亲自上了阳明山。他急忙和赵一荻迎上去,还没有打招呼,就见蒋经国不悦地说:“张先生,四小姐,听说你们要在这个鬼地方建房子?可是当真吗?”    
    “是真的,经国先生。”张说。    
    “笑话,这里是公墓啊,怎么能建房子?”蒋经国望着张学良,发现张学良好像已经决定下来了,又转向赵一荻说:“四小姐,你说,这里能建房吗?”    
    赵一荻望望蒋经国,不搭话。    
    蒋经国又转身去问张学良:“在公墓里建房,古来少见呀!我真不明白,张先生找来找去,为什么会看中这个鬼地方!”    
    张学良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