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

第27章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27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昆邪说了一番话,说李广天下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样汉景帝把他调开了。再一个,李广有时候过于冒险。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他带一百个骑兵去追匈奴的射雕手,那件事情上固然说表现了李广的智勇神射,但是反过来讲,你作为全军的统帅,发现了对方是三个射雕手,你有必要亲自去追吗?而且你不和军其他人商量你带着人就去追,后面的大部队不知道自己的统帅跑到哪儿去了,连接应都无法接应啊。这是你这一套把匈奴人给迷惑住了,你把人家忽悠了,万一你忽悠不了人家呢?万一这几千匈奴骑兵跟你赌一把,他就用这几千人打你一下,你怎么办?万一对方识破了你的计谋你怎么办?那么李广可就惨了,那就是再一次被俘的命运在前面等待着。所以过于冒险对一个统帅来说是个致命伤。第三个影响他封侯的不利因素是他的适应能力。李广的名声是在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汉文帝朝和汉景帝朝李广已经是名将了,但是文帝朝跟景帝朝打的是防御战,武帝打的是进攻战,汉武帝是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的进攻。汉文帝、汉景帝朝是一个被动的防御,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变成运动战,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觉得,李广对这个转变好像有点不太适应,其实你看卫青,你看霍去病,他们跟匈奴作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叫长途奔袭,运动歼敌。就是在长途的奔跑之中找一个机会消灭匈奴的军队,而这种打法李广似乎不太适应,李广长期适应的是阵地战、防御战,而且从年龄上来说,当汉武帝决定发动这个进攻战的时候李广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比起十八岁的霍去病,比起二十多岁的卫青,李广这个年龄跟他们相比,那个敢打、敢拼、敢闯、敢深入,这个“敢”字精神要相对弱一些。所以李广和卫青跟霍去病相比的话他少了一点冲劲儿,闯劲儿,所以李广在运动歼敌、长途奔袭的这个过程中间,李广表现得并不出色。其实李广表现出色的是文帝跟景帝朝的防御战,这也是影响李广封侯的重要因素。
画外音:不管是时运不济还是自身弱点,李广封侯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如果李广不选择死亡,说不定他以后还有封侯的机会,西汉时期的法律规定,打败仗的人是可以拿钱来赎命的,那么,李广为什么不选择这一条路呢?
那么,李广在误期以后,其实面临两种选择。和他一块儿误工期的还有一个右将军赵食其啊,那个赵食其选择的是什么呢?赵食其选择的是拿钱赎罪,交了钱,买了命,废为庶人。那么李广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其实李广在前面也有被敌人俘虏后来叛了罪,然后拿钱把自己买回来了。为什么这一次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不再拿钱买命呢?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李广非常看重他一生当中最后这一次漠北决战,因为这一仗打的时候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李广知道自己从军作战的机会不多了。他非常看重这一次战斗,而这一次战斗是汉武帝不派他,他主动请缨要过来了一个前将军,所以他把他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愿望,也就是封侯的这个目标和愿望都押在了这一次对匈作战之上,而这一次得到的情况又刚好正面知道了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所以李广把这次战斗看得非常重。他觉得这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唯一机会,最后的机会,但是,卫青把他调走了。卫青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地位,卫青的威望,卫青的身份,卫青的战功,卫青的年龄,这都是李广无法相比的,如果李广不选择自杀,拿钱买了命,将来再跟随大将军出征还会有机会吗?因为据李广看来,如果卫青这一次能挟自己的私怨,调开他安排自己的亲信,那么今后还会这么做。所以李广自己隐隐感觉到我就是拿钱买命,也没有价值了。所以李广最后选择死是他绝望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李广的男儿血性啊。李广是一个有血性的好男儿,好男儿应该是有血性战死疆场的,马革裹尸,这是李广的梦想,但是这样的梦想他无法实现。所以,当卫青下命令李广调到右将军这一路的时候,李广按照礼节他应该跟卫青有一个告别,结果,李广是愤愤而别,跟卫青招呼都不打就到右将军部去了。这是很失礼的,李广是一个很率真的人,他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他觉得卫青是挟了私怨,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再顾及上下级的关系,愤然离开。这个时候李广觉得自己宁可死,我也不能受辱。所以李广死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不能面对那个刀笔小吏啊,你找来一些小秘书来录我的口供,怎么样迷失的道路,这个耻辱李广是不能受的。李广在受辱和自杀之间他宁可选择自杀来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李广只能选择死亡,而不可能选择受辱,所以我们如果把李广这个人物的身世和司马迁来比较的话,李广这个人之所以我们今天读起《史记·李将军列传》还能够潸然落泪,就是司马迁对李广这样的悲剧人物倾注了更多感情,他不但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这个人的一生,而且是用文学的手法写了李广的很多轶闻,写了李广的性格,写了李广的才气,写了李广的命运,写了李广的不幸,写了李广的抗争。所以,我们今天读起来《史记·李将军列传》才能够那么深深地打动我。
画外音:李广率真的个性让他没有选择屈辱地活,而是悲壮地死,李广的死引起无数后人的同情,就连司马迁都给他单独列传,用相当多的笔墨和深情来描述李广的生平事迹。那么李广之死真的是他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吗?谁该为李广之死负责呢?
李广自杀以后那么多人对他很同情,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当时的老百姓知道了以后都哭了,而且我们从后来的中国古代的诗文记载来看,所有的人提到李广之死都是悲痛欲绝,都非常同情李广。我们可以说是汉武帝和卫青两个人联手杀死了李广,如果我们要追究李广之死的话,卫青是执行者,汉武帝是谋划者,卫青是表面上的人,汉武帝是卫青背后的隐形杀手,是杀死了这位抗匈名将的主谋。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跟卫青都有永远不能洗涮的责任,我们读《史记》,读李广传,读卫青传,你们会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李广无功但是有盛誉,人们对李广赞扬了很多。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最后太史公曰中间写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是因为桃树、李树的果实那么甜美,所以人们来采摘桃李就踩出路来了。这叫桃李不言,不自成蹊,可是我们读读卫将军列传看不到这样的赞扬。卫青是有功而无誉,李广是无功而盛誉。尽管是李广难封有李广自身的责任,但是人们从来不去追究李广的责任,对李广非常同情,为什么?本来李广难封是个事实,那么多文人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只有同情的,很少有人指责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两个人晋升的台阶不同,李广是行伍出身啊,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直做到将军,卫青是依靠外戚的身份做了将军,在这一点上,人们普遍同情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有,李广作为一外将军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官兵一致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中间记载这样的事情,说遇到没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们不喝足了水,李广绝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断粮的时候,士兵们不吃饱,李广绝不吃饭。他是一个能够跟士卒同甘共苦的将军,所以李广的官声非常好,这么一个将军,最后却被逼上了绝路,被汉武帝跟卫青逼得最后自杀而死,所以人们同情李广也是人之常情。汉武帝时期不仅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而且在汉武帝时期也出现了在政治上治国很有名的人物。因此,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武帝时期治国的人才,请看下集《公孙丞相》。



第18讲公孙丞相

画外音: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个丞相自杀,三个丞相被杀,所以,在汉武帝朝做官的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庙堂之上处处充满了杀机。所以,在汉武帝朝后期,在汉武帝任命一个大臣做丞相的时候,这位大臣就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叩头求饶,不愿意做丞相,好像做丞相就像上刑场一样。然而公孙弘却非常例外,他在汉武帝朝做了两年副丞相,又做了四年丞相,最后八十多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么公孙弘凭借什么做上丞相的位置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本事做丞相一直做到死呢?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就是出身很卑贱。公孙弘是淄川国人,他早年不过是监狱里的一个小狱吏,就是一个监狱中间里的一个小的办事员,后来因为犯罪连这个职务也丢了。丢了职务的公孙弘后来就去放猪为生啊,所以公孙弘这个时候的官位叫什么呢?叫猪倌,放猪的。但是公孙弘很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当个公务员被开除了,当个猪倌又没有品位,所以公孙弘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得走读书做官的路,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了?四十岁。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读的是《春秋》,而且公孙弘读的是《公羊春秋》,也就是西汉的显学公羊派的《春秋》。这样,公孙弘就开始走上为学之路,公孙弘还有一条,公孙弘是当时淄川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孝子,就是他对他的后母特别孝敬。汉代的皇帝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最后谥号都有一个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讲究以孝治国。公孙弘是一个大孝子,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人气,所以到了建元元年,这一年,公孙弘已经走完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也就是说这一年公孙弘满六十岁,这个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公孙弘。这一年有一个什么事件呢?这一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让全国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当然这个推荐有一个名目,叫做推荐贤良文学。这个贤良文学是一个称呼,简称为贤良,它的全称叫贤良文学,直言敢谏,也就是要选拔人才,敢于向时政、朝政提意见的人,要选拔一些敢于提意见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推荐、公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当地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推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推荐上来了。因为当时汉朝并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也不讲究学历,推选上来以后,公孙弘很幸运,经过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这一次一下子就任命他做了博士,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
画外音:公孙弘六十岁的时候凭借着自己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和西汉时期的显学《公羊春秋》,终于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那么枯木逢春的公孙弘能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吗?他的为官之路会一帆风顺吗?
公孙弘六十岁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报告一上来,汉武帝是龙颜大怒啊,汉武帝非常不高兴,汉武帝为什么不喜欢他?我想那么大概有一点原因,公孙弘这个时候是六十岁,汉武帝这一年多大呢?汉武帝十七岁。是不是有代沟,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这一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有一大特点,公孙弘看人看得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炒他的鱿鱼,他就炒皇帝的鱿鱼,上了一道章表,辞官了。辞官的原因,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个理由很充分啊,六十岁的人身体不好,皇帝信任你啊,相信啊,所以他就回去了。这是公孙弘第一次入仕,一做官就很不顺。到了元光五年,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看来这个人啊该出头的时候你拦都拦不住,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是汉武帝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是求贤良文学,从这个方面看出来汉武帝求贤若渴的心情,这个时候汉武帝刚刚继位第六年,他是想选拔人才的。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被当地政府第二次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开始做官做得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实际上我揣测公孙弘的心理,他巴不得再去一次呢。只不过这个话碍口说不出来,他其实很想去,推辞了一番,当地政府是极力保荐他,他也最后就堂而皇之第二次来了。这一次来又写了一篇文章递给主考官,主孝官一看就把公孙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为最后一名,很不顺。但是这些策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