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道光皇帝 >

第107章

道光皇帝-第107章

小说: 道光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C肯氲睫融故保拦饩妥匀幌氲侥歉鲋形纾谏鲜榉坑氪蟀⒏缍曰暗那榫埃兄静辉谀旮摺6邮歉盖咨难有融沟牟胖遣攀俏野戮趼藜易宓牟胖牵膊攀俏掖笄褰降暮蠹陶摺?上敲丛缇拖墒帕耍馐欠袷侨屎笏Γ巡坏枚绻τ诘笔钡男那椋词共皇撬灰骋傻剿飞希不岽λ浪摹5衷诓煌耍怂啦荒芨椿睿融乖俸貌荒茉偕Φ惫四罨钊瞬哦浴?銮胰屎笊滤陌⒏甾仍},虽不比大阿哥那么有雄才大略,但也宽厚仁慈忠孝,有礼仪之风,也可聊以自慰。

将慎皇后与全皇后相比,慎皇后稳重有余但活泼不足。她端庄、清丽,能够作为朕的助手,出谋划策治理家邦,无愧于天下母仪之尊,这是全皇后所无法相比的。全皇后有她的优点:聪明、机灵、会体贴人,善解人意,人又长得美丽、丰润。是否是她用阿苏肌丸害死孝慎皇后,也查无对证。即使真是她为,也仅是为了夺取皇后之位;无论谁当皇后都对朕一样体贴关心。她设鸩席毒害诸皇子是事实,但心里也只为毒害奕沂一人,如此做是为了给四阿哥奕裕巧洗笄灞ψㄇ逭习K晃约旱亩幼畔耄堪亲运降摹D训谰插兔挥邢氲揭寄彼陌⒏缍镏⒏缯峄饰患坛腥穑恐徊还忻槐硐殖隼矗蛎挥谢岚樟恕=孕谋热诵模约旱蹦暾峄饰皇保匀鹎淄跤霅淄醪灰灿写诵穆穑慷宰约旱南雀富识寄茄觯慰鍪撬恕5拦庖虼艘恢笨硭∪屎螅挥性谌屎竽抢铮啪醯米约好挥欣希遣纳匀磺痹淘谔迥凇R仓挥性谌屎竽抢铮鸥械铰悖舜瞬拍芟嗷ソ攵苑剑涤卸苑剑钪胀耆亲约海饺撕衔惶澹晌桓鐾耆恕

正是这样,道光怎么舍得让他心爱的全妃去死呢?让全妃去死,无异于让他生命的一半去死,抑或他的整个生命枯萎。生命的一半失去了,另一半还会存在吗?

尽管母后在翊坤宫中发现带太后生辰八字的布人,上面写满咒语,但这并不能肯定是全皇后所为,是否有人在陷害她?对她栽赃,欲置她于死地呢?这事不能轻易下结论,一定要慎重行事!也许当年在处理慎皇后与大阿哥之死时太过草率了,冤就冤枉吧,但现在不能再马虎塞责了。

道光一个人在太和殿胡思乱想着。正在这时,有太监来报,说全皇后死了。道光心中一凉,晚了,一切都晚了。他急忙随御前太监马青青匆匆向翊坤宫赶去。

龚自珍辞官了。张乐行,马宗禹等人派遣几名卫兵护送龚自珍及其家眷向江苏丹阳而去。

路遇一李姓少年公子,交谈融洽,引为知己。龚自珍和李鸿章坐在同一辆马车里,边走边谈,从文学谈到政治,从桐城派古文谈到司马迁《史记》,从东南沿海鸦片之毒谈到朝廷禁烟立场。这一老一少越谈越投机,少年书生钦佩老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剖析事理明智通达,入木三分;老者暗叹少年聪明好学、不拘泥陈旧,敢于大胆创新,又有雄心壮志,谈吐文雅。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不知不觉,他们到了分手的路口。

“龚先生,此去丹阳一路尚远。谨祝先生一路顺利,他日有机会,晚生李鸿章一定前往先生住处再次讨教,请予指点迷津。”

“李后生,你虽年幼,但学识非同一般少年可比,凭你现在的聪明才智,明年赴京会考定会金榜有名。”

“多谢龚先生指点。但晚生自认为才流学浅时候未到,再潜心攻读几年方可入京与天下举子一争高低。”

“这样也好,千万别因他事荒疏学业。你我今日就此别过,望你早日有成!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说完,龚自珍和家人向东南丹阳行去。

龚自珍一行人到了应天府,距离丹阳已不太远,这多日行走,人困马乏,龚自珍决定在应天住上几日,稍稍休息一下再去丹阳。同时,龚自珍也决定在应天府拜望一下几位旧友。

这天早晨,龚自珍来到两江总督府拜访好友魏源。

魏源正在客厅和一年轻书生谈话,忽听家人来报,说门外有人来访,魏源急忙出门来见。一见来人,又惊又喜。龚自珍也十分高兴,二人相互拜见之后才手拉着手走进客厅。

“璱人兄,给你介绍一位后生。”魏源指着站起来向龚自珍打躬的年轻人说,“这位后生是我的同乡,姓曾字伯涵名国藩。”

龚自珍也立刻打躬还礼,连忙说道:

“不必多礼!不必多礼!”

“伯涵,我也给你引荐一下,这就是我刚才给你提起的京都第一学士龚璱人龚自珍先生。有什么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尽管请教。”

曾国藩闻听此言,再次施礼,“晚生久闻龚先生大名,今日能够相见,实是晚生的大幸。刚刚还听魏先生谈论龚先生的京中不平遭遇呢。晚生对龚先生的才学极为钦佩,对先生的为人和气节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望先生对晚生不吝指教,晚生一定虚心相学。”

龚自珍见这年轻后生仪表堂堂,话说出来也诚恳动听,虽不喜欢别人拍马逢迎,但对年轻人虚心好学的态度还是大加称赞的,也慌忙说道:

“曾小弟不必客气。赐教谈不上,你我还有魏兄在一起相互磋商还是可以的,但不知曾小弟日前正在攻读何书?”

魏源也插进话来,“自珍兄,曾小弟攻读十分刻苦,五经四书、兵法、策论等全都烂熟于心。现在准备赴京会考,顺便到应天过访愚弟这里,让愚弟再给指点一二,同时也让愚弟给京中诸友推荐一下。愚弟在总督大人府下做个幕宾,长久远离京都,京中旧友长期无甚往来,哪有合适人选推荐给曾小弟呢?魏兄,你刚从京都而来,不知是否有交往过密的朋友,不妨也给推荐一下?”

曾国藩又忙施礼说道:“晚生也只是顺路拜访一下魏先生,推荐一事只是顺口而出,魏先生不必放在心上,如无合适人可荐也就算了。初次相识龚先生,晚生怎能有劳龚先生?”

龚自珍见曾国藩这样说话,也不好再推辞,便说道:“龚某虽在京为官多年,也仅是一礼部司祭主事这等小官。龚某的性情魏老弟是清楚的,我不会在那些达官贵人面前拍马逢迎,对那些贪官污吏我更是嗤之以鼻。所结交之人多是正直无私的中下层小官,如果曾小弟不介意的话,龚某当然乐意效劳。”

曾国藩心想,一品大员结交不上,能暂时结识一些中下层官吏抑或一些文人雅士也是好的,自己现在尚是一介寒酸的穷秀才,哪有资格高攀那些皇亲贵人呢?想至此,急忙施礼说:

“晚生想让先生给推荐一下,并非要通过推荐之人而投机钻营,实在是想结识一些龚先生与魏先生这样的文人雅士,潜心求学以成就个人学业。的确别无他意,龚先生不必多虑!”

“既然如此,自珍兄,你就委屈一下,给曾小弟推荐一位旧友吧!他在京中万一有事,也好有个求助之人。”

“龚某所说的好友,就是当今朝中大学士翰林院编休何绍基。此人诗文均较有名气,更令人赞美的是写得一手好字,素有京中第一书法美称。宫中许多文告均出自他手。”

“龚兄所言旧友原来是何绍基学士!龚兄所言不错,此人犹擅书法,已达到相当境界,现在又深得皇上信任,整理宫中奏折文告等。曾小弟,龚兄给你引荐此人再好不过。”

“那太感谢龚先生了!”说完又是一躬,“初见龚先生,先生就如此慷慨大度,可见先生一贯的为人,能在此相识龚先生,晚生真乃三生有幸。”

“曾小弟,你这样客气,实在让龚某惭愧。虽然你我初识,你是魏老弟的同乡又是好友,当然也是龚某的好友,彼此有事相帮是理所当然。不必多礼。”

“就是,就是!”魏源向龚自珍点点头。

“年轻人好学是当兄长最为宽心的,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业也是我们兄长的心愿。多日前,我在安徽庐州府地界曾无意结识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小后生叫李鸿章,此人也像曾小弟一样好学,知识也较渊博、论辩也极为合情入理,谈吐不俗、对答如流。”

“晚生喜好结交有识之友,像龚先生所说的这位李鸿章小弟,曾某也特别想结交认识,共同研读,携手前进,可惜无缘相识,甚憾,甚憾!也不知他今年是否入京会试?”

“哦!这事当时我也问过,并鼓励他前去应试,一决雄雌。但他极为谦逊,希望再潜心攻读几年再去应试。曾小弟,将来有机会与李鸿章相遇,可以相互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彼此都会大有裨益。”

“龚先生所言,晚生尽皆熟记于心,终生不会忘记先生的恩德。”

“龚兄,笔墨纸砚已备好,你就给曾小弟写封荐书给何学士吧?”

“好说,好说!”

龚自珍走到案前,铺纸提笔,一盏茶工夫,一封荐书写好,交给曾国藩收起。魏源那边已命家人摆好酒席,招呼两人入席,边吃酒边叙话。

“魏老弟刚从广州过来,对禁烟之事有何反应?”

“少穆兄做事坚决果断,虎门销烟极为壮观,也振奋人心,但却气恼了外国红毛贼。”

“红毛从海外远地来到我大清天朝大国地盘,再气恼又会怎样?”曾国藩放下酒杯说。

“可不能这样看。古语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龚自珍沉思一下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这帮夷人来我中华弄枪使棒,岂不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还有点不服气。

“行军作战,重要的是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域外红毛的国情民力和军备是关键!”

“嗯,魏老弟所言极是。但目前,我大清朝对红毛国的实力了解欠缺,这方面的资料也太少,太少!”

“龚兄,你能否给愚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愚弟急用。”

“魏老弟寻找这方面材料是为两江总督大人准备的吧?”龚自珍侧过头回道。

“也是也不是。一方面总督大人急需这方面的资料。另一方面,愚弟想编一套书来介绍域外各国情况。”

“那真是太好了!现下,我朝正需这些书,魏老弟如能完成实是对我朝一大贡献。魏老弟,你一定要完成此书!”

“一定,一定!”

“但不知魏先生所编之书为何名?晚生了解一下书名,他日也好拜读拜读。”

“曾小弟,拜读谈不上,提一些建议倒是应该的。书名暂叫《海国图志》,最后完成再定名吧!你们要碰到这方面的材料,可一定要转给魏某。”

“龚兄这次赴丹阳云阳书院,如在那里能找到域外情况的材料也尽量转来,让我等共同完成此书。”

“那当然,魏老弟为我朝做这等大事,为兄怎会袖手旁观?”

“来,喝酒,喝酒!”

道光和彻前太监马青青悄悄来到文华殿检阅进士招考情况。

今科进士招考是皇上钦命礼部尚书奎照,吏部尚书端华及翰林院编修何绍基等人负责的。

道光来到考务部巡察。奎照等人一见皇上亲自前来检阅,急忙跪下请罪:

“臣等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请陛下发落!”

“不必多礼,免罪请起!你等阅卷辛苦,朕特来问候!”

“臣等谢陛下关心!”

“今科开考,为朝廷选拔人才,万万不可苟且塞责,一定要让有真才实学之士脱颖而出。”

奎照急忙应道:“臣理解陛下求贤若渴的心情,我等以录取分组阅卷,层层选拔的方式为皇上求得治国安邦之英才。”

“唔,好!但不知今科试卷是否有出类拔革之人?不妨拿来让朕过目。”

奎照忙把刚才选出的前十名试卷呈给道光。道光把试卷摊放在案前一一过目。看了两份,并没发现有什么新奇过人的独特论述,道光有所疲倦,又把试卷按刚才顺序放好。呆坐片刻,甚是失望,堂堂天朝大国,今科选出的这等优秀试卷尚且如此,那一般试卷水平可想而知。难道是这些考官水平有限,不能做到慧眼识英才吗?道光又重新从这摞试卷底下抽出一份认真看起来。

这份试卷也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格式进行剖题、析题、论述,并无什么形式上的突破。内容上是从《尚书》中的一句古文而展开论述,所论述内容也仅限于伤春思人悲别离,但文采较华美,所述之事触动道光心事。全皇后死了,宫中美女虽多,但道光一时无法移情别爱,静妃想方设法讨好道光,仍不能让皇上割舍对全皇后的无限爱心。这淡淡忧伤和淡淡哀思时隐时现,不断索绕于道光心头。而今,读起此类伤感文字,颇有同感。内心涩涩无法排泄,在这些臣子面前,道光又不想流露出自己内心感情,便起身准备告辞。临行,又再三叮嘱奎照、端华、何绍基等人几句,才带着马青青回宫。

奎照等人忐忐忑忑地等待着道光阅完试卷,唯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