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88章

决战1984-第88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的不错!总算没让老毛子把怀仁堂给占了。”曹阳和李副总参谋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目前北京卫戍区外围部队已基本进入攻击位置。警卫第三师第十三团主力已经抵达建国门外大街,第十二团主力经南三环已经抵达永定门外大街,第十一团从怀柔营区出发,已与该师驻顺义的炮团会合,目前北三环一线。该师装甲团从昌平南口与坦6师协同作战,目前前锋也已经抵达东北旺乡一线。”

林太平顿了一顿,继续说道:“但据警卫第三师师部报告:各部在开进途中均遭到敌阻援部队的伏击,进展缓慢且伤亡巨大。不完全统计,警卫第三师各部战斗减员已近800余人。战损车辆70余辆。不过警卫第三师表示他们有信心……”虽然已经觉得这个数字颇为触目惊心,但是林太平却深知即便是这个数字,背后恐怕也已经打了折扣了。

“现在不是表决心的时候,大话吓不死人。告诉警卫第三师的李麻子,不要拿战士的生命不当回事,现在不是他一个人逞英雄的时候。打仗不是光靠勇气就够了的。要尊重客观事实,死打硬拼是不行的。老毛子这次是有备而来,层层设防,小刀割肉。我们也要学会零敲牛皮糖,不能蛮干。”曹阳摇了摇头对身边的书记员说道。随后示意让林太平继续念下去。

“我警卫第四师已从朱家坟集结出发,目前第l4团主力已抵达黄土岗一线,第15团先锋抵达右安门外大街,第16团抵达太平桥一线。团所属炮团、坦克团、高炮团均以配属各机步团行进。但部队在行进过程中同样遭敌强大火力阻击,目前伤亡数字正在统计之中。1984年7月28日19点55分,北京卫戍区。报告完毕。”北京卫戍区的相关报告念完之后,林太平抬起头来等待首长的指示。

“戚度,你怎么看?”但是总参谋长曹阳并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作战处的戚度。戚度愣了一下,苦笑着回答道:“警卫第三师虽然兵员素质和装备情况均处于我军精锐,但是战前部署过于分散,目前很难捏成拳头,多路进攻虽然有利于部队展开,但是却难以协同作战。”

戚度轻轻的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警卫第四师的部队相对集中,又占据丰台沿线的铁路交通便利,但是该师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在短时间之内恐怕也无法摆脱当面之敌的阻击。”总参谋长曹阳点了点头,反问道:“那么你的意见呢?”戚度立即立正回答道:“我个人认为,敌此次有备而来,空降伊始锐气正旺。警卫第三师、第四师应暂缓进攻,等待后续增援部队抵达之后,再一举将其歼灭。”

“不无道理。那么太平啊!第38军的进展情况怎么样?”事实上早在苏联远程航空兵首轮空袭之后,总参谋长曹阳便通过北京军区司令部向驻守保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集团军下达了向北京进发的命令。第38集团军的前身是1946年8月编成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一纵是东北野战军的三个猛虎军之一,是四野的头等主力,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38军的三猛精神很有特色,部队历史其实算不上久远,但他的战斗力却是没人敢小看的,四野中的几个“第一”都与38军紧密相连――打赢出关后的第一场歼灭战;编为第一纵队;被誉为第一只“虎”许多许多“第一”的美名和38军结下良缘。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1纵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所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第2师改称第113师,第3师改称第114师。同时将辽北独立第10师划归第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有近5万人,并组建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接着迅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第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歼灭国民党军2。7万,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主攻天津成为38军的第二个成名仗。在向全国进军的路上,第38军还参加了宣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第38军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纵横5000公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可以说是解放了半个中国。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第38军驻防东北。1966年2月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提议将该军调到保定地区,接替第69军的防务,拱卫京师。第38军由此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待遇,1969年2月第一个编组为摩托化军,辖3个摩步师,1个炮团,1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团和相应保障部队。1982年增加一个坦克6师,一个直升机大队,在此时第38集团军的编制中,一个摩步师辖3个摩托化团,1个坦克团,1个炮团,1个高射炮团和相应保障分队。全军编6。4万人,坦克240辆,汽车3600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御林军。

“目前第38军的情况是坦6师先锋已经抵达东北旺乡一线,第112师334团、高炮团已经抵达房山……。”林太平忙打开手中文件夹念道。“不仅仅是第38军,目前的战略态势之下,我个人认为应该再抽调1―2个集团军的兵力进京才能保证一举全歼敌空降部队!”但是戚度却突然打断了林太平的汇报,提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倍感惊讶的提议。



第三章:内外交困(四)

位于北京城西北部长城以南,军都山脚下的昌平县据说是早在北京城出现之前便已存在于温榆河的冲积平原之上。不过这片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形成缓坡倾斜的地带之上,自古便应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修罗场。因为昌平县以北那重峦叠嶂的军都山便得名于昔日的草原苍狼―浑都部落。当然浑都这个名字或许大多数都会感到陌生,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却恐怕是无人不知的―浑都便是强盛时代汉人对于匈奴的蔑称。

根据清代昌平州人王萱龄所撰的“军都考”,论证在汉武帝时代皇子燕王刘旦东徙匈奴,将其安置燕地,军都(浑都)之名由此而来。在汉代“军都”又书写为“浑都”,可资旁证。这些内附的胡骑究竟是慑服于孤儿羽林军的剑镝,还是嫉羡于中原富足的生活,今天或许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作为从塞上草原南下京畿之地的北大门,昌平自古便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京师之枕”、“甲视诸州”之称。

在北京以北的燕山一线,依托地势雄据中原的历代帝王们修筑了德胜口、石峡、常峪城、镇边城、横岭城等一系列关隘,而其中又以昌平一线的居庸关最为险要。今天大多北京城都将八达岭、南口等长城关隘与居庸关的关城和上关分别论述。但事实上这些工事在明清时代本是合而为一的防御体系。居庸关是一个纵深40华里的大型要塞,居庸峡谷有多长它就有多长,而在这个长度的峡谷之中分别有四道关城,南口关和八达岭分别是其南、北两线的屏障。

但是无论如何坚固的要塞仍有着其与生俱来的弱点,迂回侧击是自古兵家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马其诺防线时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居庸关虽然拥有狭长的战略纵深以及复杂的结构布局,但是最终却依旧难逃一一被攻陷的命运。这里清代学者龚自珍的一段笔记便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龚自珍在居庸关一带游历,亲见自从走进了南口,阔的地方可走十匹马,狭窄些的可走两匹马,或只可走一匹马。又遇到了到理藩院进贡马匹的蒙古人,双方擦肩而行之时。蒙古人骑的骆驼常常撞着龚自珍的马头,龚自珍也碰飞了蒙古人的帽子,落在骆驼前面。蒙古人毫不介意的大笑起来。龚自珍便私下叹道:“古时之所以要筑居庸关,不是为了防你们蒙古人吗?我是江南人,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之中相互击打嬉戏呢?我生在清朝中外一家的时代,难道不可以向古人夸耀么?”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令龚自珍倍感惊讶,走过中关龚自珍见到一所税亭,便问收税官说:“现在法律宽大,有漏税的吗?”收税官说:“大筐小筐的,大的偷走过骆驼,小的偷走过羊。”龚自珍立刻想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山间一定存在着小路了。而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四面山脚边的空隙中,他也亲眼见到有护边墙几十处,询问那里的百姓,都说是明朝时候修的。太平的时候,不过漏些税罢了。如果在战时,那么北兵“从天而降”的情况只怕不在少数。

事实上对于与北方的草原帝国比邻而居的中国而言,最好的自卫策略恐怕只能是“胡服骑射”―那便是同样建立一支强大的精锐铁骑。而唯有如此才能在刀兵相见之时,作到“寇可来,我亦可往”。而今天在古长城的脚下,又有一支羽林长缨正在整装出发。在一座座灯火通明的营区之内,大功率的照明系统下一辆辆已经发动了主战坦克那浑圆铸造型炮塔也丝毫不掩饰的说明着他们那来自北国的基因。

对于大多数驻守在昌平南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6师的官兵来说,在这个来自北方的威胁日益强烈的年代里,枕戈待旦本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不过在他们的战备预案之中,更多的计划是隆隆北进,用自己的反冲击去阻滞那敌对装甲洪流南下的脚步。但是今天他们却必须调头南下,去消灭第一时间出现在自己祖国心脏地带的敌人。

“坦克是伞兵的天敌……。”虽然和预想之中的战场有些出入,但是此刻奉命南下的坦克第6师的士兵们心中却反倒没有了临战之时的紧张和恐惧。毕竟自空降部队正式走入战场以来,在优势装甲集群的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的。

即便是掌握着空中优势的美、英盟军在号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的阿纳姆空降战役之中,曾于诺曼底战役中遭到重创,仅剩8000余人的纳粹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将号称精锐的英国第1空降师打得不成人形,几乎全歼于阿纳姆城下。而今天齐装满员的中国坦克兵们有信心改写德国人所书写的记录。部队之中甚至出现了“兄弟部队别赶了,北京城咱们包圆了”的豪言壮语。

“有信心是好事啊!但是太过狂妄可是要吃亏的啊!”坐在自己的装甲指挥车内,坦克6师师长许志泓借着车厢内刺眼的灯光看着手中已经被红蓝铅笔画的密密麻麻的军用地图喃喃自语道。作为一名70年代末走出军校的中国新生代军人,许志泓和他所指挥的这支部队一样,虽然并不年轻,但是却充满了锐气。

从番号其实便可以看出坦克第6师并不属于中国坦克部队的元老。在50年代中国陆军所组建的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4个独立坦克团之中并没有坦克第6师的一席之地。虽然此后中国装甲部队进入了“大跃进”时代,70年代时,除广州,成都,福州,昆明,乌鲁木齐军区辖有军区独立坦克团外,其余的军区都有坦克师的编制。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大量的无节制援外,国内部队换装很慢。而编制规模的扩大更使部队很多不满编,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团只有40-50辆坦克,缺编严重。仅比同期美军的坦克营多20几辆坦克,坦克营编制的坦克数量甚至只有美军坦克连编制坦克数量的三分之二。与同期的苏军相比,在坦克团编制坦克数量方面,只有苏军的不到三分之二。

这一时期中国陆军真正堪称精锐的甲种坦克师只有3个:北京军区坦克1师、济南军区坦克2师、沈阳军区坦克3师,坦克6师和其他的“后起之秀”们都属于缺编状态的乙种坦克师。这3个甲种师是多年来全军装甲兵建设的重点,其中1师历史最老、作战最多、干部最强、装备最好,成为重中之重。而即便是同属于北京军区的坦克6师此时也一直处于第二梯队的位置。直到1980年身为乙种师的坦克第6师才全部换装了国产59式主战坦克。

最新、最好的兵器和器材优先装备坦克1师,从而形成了一些惯例:坦克1师换装下来的兵器和器材给2师、3师,2师、3师换下来的再给其他部队;而1师的干部则源源不断地到6师、7师、9师去任职。这样配置装甲兵部队的原因很简单―环渤海方向一直是抗美援朝以后的防御重点,所以把装甲兵的三大主力放在这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尽管北线成为战略重点,但在华北和东北,便于集中使用装甲兵部队的仍然是环渤海地区。

直到1982年9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将5个大军区的装甲兵缩编为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同时将各坦克师划归陆军军领导之时。由于驻地接近,北京军区所属坦克6师正式划归第38军代管之后。这个师才随之纳入集团军编制序列,并随38军进入集团军开始全军的试点工作。从那时起,坦克6师由原来的乙种坦克师变为机械化集团军所属试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