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5章

决战1984-第5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70年代中期现役军队总数超过600万的中国而言,仍然无法确保的安全。在西方武装之下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步兵宛如潮水一般的涌过边境已经成为了莫斯科在欧洲大陆将北约赶入墙角之后的新生的“梦魇”。

“这将是一场足以将整个苏维埃拖入地狱的军备竞赛。”虽然与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私交不错,但是作为一名曾经在远东军区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苏联军人,苏联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对于“老近卫军”的这种对于“黄祸”的恐惧虽然表示理解,但却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以奥加尔科夫元帅对中国军队的了解,他认为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已经摆脱了70年代那种“手工作坊式”的立足于游击战的建军理念,但仍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内线防御力量。且不说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是否具备向苏联主动发起进攻的战争野心,即便在美国的唆使之下铤而走险,莫斯科所拥有的强大空中远程打击能力,也足以令数百万进入苏联远东地区的中国军队重蹈拿破伦和希特勒的复辙。

但是奥加尔科夫元帅的见解却在阿尔巴特军区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大争执。无数曾在卫国战争中流过血的“老近卫军”们对这位总参谋长群起而攻之。将他称为“来自远东的D。G。巴甫洛夫”(注1)。并联名上书苏联政治局提请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不要重犯1941年斯大林曾经犯过的错误。他们在信中言辞凿凿的宣称早在希特勒发动进攻之前,具有明锐洞察力的国防人民委员谢苗。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格奥尔吉。朱可夫便坚决要求斯大林在西部边境部署进攻的兵力,甚至动员预备役人员。但是却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

他们甚至还特地描述了一个细节来引古论今:斯大林曾轻描淡写地问自己的将军们:“我们在西线有多少个师?”、铁木辛哥回答有149个师。斯大林便得意的说道:“瞧,这足够了。德军没有那么多兵力。”而对这个问题,朱可夫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根据我们的情报,德军一个师的兵力有1。4万-1。6万人,而我们的一个师仅有8000人。”结果令斯大林恼羞成怒的批评道:“你不能总是听信这些情报!”

对于阿尔巴特军区的“老近卫军”们对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抨击,以及要求政治局更换这位“只会鼓吹军事革命的技术官僚”,让一位真正懂得“用刺刀和履带来保卫苏维埃的‘红军后裔’”掌管总参谋部的真正动机,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显然洞若观火。为了弥和军队内部的纷争,他不得不找来奥加尔科夫元帅本人进行详谈。而正是这一次谈话,最终说服了奥加尔科夫元帅和老近卫军们一起开启了这场末日决战的序幕。

――――――――――――――――――――――――――――――――

注1:D。G。巴甫洛夫大将(1897―1942),苏德战争爆发前作为朱可夫之外、苏军公认的另一位坦克战专家,斯大林的爱将,但是由于在战争初期放松了应有的警觉和必要的准备,最终导致其所指挥的整个苏联红军西方方面军被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分割包围,装入了被称为“死亡口袋”的“比利亚斯托克”和“诺沃格鲁多克”两个包围圈之内,遭遇重创。体现了斯大林“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惩处打败仗的人是手下无情的”,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仅8天的巴甫洛夫和他的三位部下即被枪决。也是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第一批被判处死刑的苏军高级将领。当然在赫鲁晓夫时代,苏共中央、苏联政府和国防部公开宣布为巴甫洛夫大将等人平反,恢复名誉。但是巴甫洛夫依旧被苏联军队认为只会逢迎和吹牛,但缺乏实战经验和统帅的智慧的代名词。



楔子:北京之夜(六)

和克里姆林宫的前几任苏联领导人相比,奥加尔科夫元帅始终认为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同志是最为睿智和开明的一个。当然有关于这个来自乌拉尔山地区的很多传奇他也略有耳闻,但是那些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严禁流传的坊间流言并没有影响奥加尔科夫元帅对这位领袖的崇敬和忠诚,因此此刻在位于克里姆林宫1号楼2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内,奥加尔科夫元帅正以一个苏联军人最标准的坐姿准备聆听着自己眼前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训诫。

克里姆林宫的1号楼,历史上曾是沙俄帝国的枢密院大厦,在18世纪70~80年代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马特维。卡扎科夫设计建成。不过沙俄时期,很少会有沙皇选择在沉闷的办公楼里处理国家事务,他们更喜欢在彼得堡的夏宫甚至是波罗地海的皇家游艇之上治理世界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帝国。

直到苏联成立,列宁才将克里姆林宫的1号楼变成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力中枢。虽然苏联政治局当时将1号楼的3楼的整个楼层都交给这位“苏维埃之父”支配,不过列宁自己的办公室却只有50平方米而已。更多的房间被留给了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那总计4万册的藏书。至今在被作为列宁故居博物馆的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3楼,几乎所有的房间内仍都摆有书柜。而在整理这些图书的过程之中,苏联共产党更发现了其中甚至有千余本白匪的著作和移民文学,包括邓尼金的《俄罗斯叛乱随笔》多卷本。

而在2楼这间统治了苏联四分之一世纪的约瑟夫。斯大林曾经使用过办公室之内,一切依旧保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风貌,在装有橡木墙裙的内墙之上依旧宣挂着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列宁以及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两位军事统帅―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元帅的肖像。在苏联政治局内部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新一任苏联领导人就任后,通常要“另起炉灶”,不肯用前任们的老办公室。赫鲁晓夫上台后,便将苏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从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2楼搬到了3楼。而私下被称为“高地”的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办公室也选择远离他的前任使用的房间。

但是作为苏联的第五人领导人柯尔莫哥洛夫却似乎是个特例,在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在与勃列日涅夫身后势力庞大的“第聂伯河派”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的执掌了政治局的牛耳。而在获得了苏维埃的最高权力之后,柯尔莫哥洛夫却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办公室搬回到了斯大林曾经使用过的办公室。这一点虽然受到了来自苏联政治局内部的非议,但是却得到了苏联军方人士的认同。毕竟大多数阿尔巴特军区的“老近卫军”们都是从卫国战争的炮火中走来的,在曾经领导他们走向胜利的领袖工作过的地方,他们往往会感到全身充满了当年那种勇往直前的热情和冲动,而曾在北极地区与德国法西斯以及芬兰仆从军作战过的奥加尔科夫元帅也概不能例外。

“‘老近卫军们’之所以反对你,并非是因为你的军事学说和对未来的预测出现了偏差。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的理论折射出了随着军事科技进步,精确制导武器将最终将令我们庞大的常规兵器和核武库全面过时。”坐在奥加尔科夫元帅的对面,作为苏维埃帝国的最高领导者柯尔莫哥洛夫并没有拿腔作势,而是选择了最为开诚布公的谈话方式。

“1946年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美国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随后他们又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他们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之上。1972年3月,美国空军在越南用15枚激光制导炸弹,炸毁了以前出动700余架飞机、投弹约1。2万吨均未击中的清化大桥……这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正在向我们表明一个新的时代正在逼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大量涌现,必将从根本上打破军队旧有的以数量取胜的发展模式。”面对着曾经担任过多卷本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军著作编委会主任,堪称苏联红军新一代军事理论大师的奥加尔科夫,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柯尔莫哥洛夫竟从容的就这个世界未来战争模式的发展侃侃而谈。

更令奥加尔科夫感到不可思意的是,对方的观点竟和自己脑海之中正在构想的“新军事革命”理念不谋而合甚至更为深远。如果不是柯尔莫哥洛夫总书记此刻真诚的目光,奥加尔科夫元帅甚至有些怀疑,无所不在的克格勃们是否已经拥有了可以探测人思维的新仪器。“总书记同志,你的高瞻远瞩令我由衷的钦佩。事实上在这个方面,美帝国主义者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马歇尔等资本主义的军界巨头们正在对美军进行新军事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开了系统研究,甚至已经提出‘空地一体战’的理论。”在苏联军队之中曲高和寡的奥加尔科夫元帅此刻多少有些突遇知音的感觉,于是也放下了原先的惶恐和拘谨,用最为诚恳的语气正面回应道。

所谓的“空地一体战”理论,指的是美军在积极发展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系统等多种信息化武器系统的基础之上,凭借着自身的空中优势,在进攻中强调大纵深隔绝敌人,击败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之敌;而在防御之中则强调集中地面部队的精锐机械化集群,在空中无间隙火力的支援之下,采取机动灵活的反突击战术,形成防中有攻,以攻代守的局面,使原本的被动防御成为“由一系列打击组成的盾牌”。这一理论无疑对苏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奉行的“大纵深作战”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大西洋彼岸那天空之中日益聚集的雷霆,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之中苏联红军曾经披荆斩棘的装甲长剑还能锋利如初吗?奥加尔科夫元帅远没有那些曾驾驶着坦克一路碾压着德国法西斯的血肉直抵莱因河畔的同僚那般的乐观。在他看来如果苏联军队不能在这场即将颠覆传统的军事科技和战术模式的大变革之中早作准备,缩减庞大的军队规模,转入以高科技武器为主的质量型建军路线,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苏联陆军所夸耀于世的庞大装甲集群便会成为美国空地联合打击之下的地面靶群。

“你的设想超越我们所处的时代,奥加尔科夫同志。虽然我个人相信你所说的一切都决非是杞人忧天。但是即便是我,也无力与整个苏联红军以及其背后的军工集团相抗衡。”但是面对着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担心和忧虑,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也同样是一筹莫展。事实上从苏联这个国家诞生之日起,由于身处“满怀敌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不得不在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和军工系统。这一决策虽然伴随着无数富农的破产和集体农庄背后的悲剧,但是最终在卫国战争之中被证明是值得的。

在那场血与火的浩劫之中,苏联在西方所提供的“微不足道”的援助之下,几乎以一己之力便将坐拥大半个西欧工业生产能力和人口的纳粹德国掀反在地。更将自己的控制力向西延伸到了莱因河畔和阿尔卑斯山的北麓,向东直到日本列岛的金泽―静冈一线。在那一次比一次气势恢弘的“斯大林打击”背后是苏联整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化。而随着伟大卫国战争的落幕,苏联军队也最终成为了一头瞟肥体壮无可匹敌的巨兽。在一代雄主斯大林的手中,这头巨兽或许还愿意俯首帖耳,但是随着这位伟大领袖的逝去,巨兽最终挣脱了桎梏。

赫鲁晓夫曾试图降伏这头正逐步吞噬着苏联经济的巨兽,他凭借着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权威罢黜了包括红军战神朱可夫在内的一大批军中名宿,同时强调在核武器的时代无论是斯大林和将军们所喜爱的大型战舰还是装甲集群都不过是“铁棺材”。从而试图摆脱苏联军队要求政府对军工系统无至尽的投资。

但是历史最终证明赫鲁晓夫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虽然他一直梦想着美国媾和,在核均势的前提下分享世界。但是西方世界并不接受这个红色帝国领导人伸出的橄榄忮。一而再、再而三的“东京危机”和东欧动荡,使得苏联陆军有足够的理由抵制裁减他们的坦克,而关于古巴导弹的部署和撤离更令莫斯科意识到了没有一支远洋海军所带来羞辱。最终赫鲁晓夫的裁军计划只是空惹来军队高层对他的仇视。更放出了国土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这两头空前的吞金兽。

最终苏联军队与赫鲁晓夫最终试图削减党内官僚特权的“受害者”们联合起来,发动宫廷政变,让赫鲁晓夫回到家作一个“特殊养老金领取者”去了。有了赫鲁晓夫的前车之鉴,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采取了对军队几乎放任的态度。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