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14章

决战1984-第14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小而幽静的边境小镇,满打满算下来,人口才4万人左右,小镇之小当地有则戏说:“抽根烟就可以从东走到西了,嗑把瓜子就可以从南走到北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洲里”并是这片土地最初的名字。1896年6月3日为了抵御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蚕食政策。满清帝国最后的肱股之臣―李鸿章在莫斯科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中俄密约》。条约之中以“中国允于(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的主权出卖,换取了“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的“准军事同盟”的建立。

急于在中国东北地区舒张自身势力的沙俄帝国迅速完成了对这条铁路的全线勘测,在1年之后的1897年8月28日,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今属黑龙江省东宁县)举行了开工典礼。全部工程以哈尔滨为中心,为东、西、南部三线,由6个地方开始相向施工。而其中中东铁路西线的最西端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伸出的盖达洛夫斯卡亚支线相衔接的地方,被当地的蒙古族牧民称为“霍勒金布拉格”―“霍勒金”是译音,汉语也写作“霍尔津”,为旺盛的意思;“布拉格”汉语意为“泉水”。旺盛的泉水喷涌汇成河流即霍尔津河,也就今天满洲里人们习惯说的小北河。

不过俄罗斯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字,在中东铁路西线建成之后,他们将这个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一个车站称为“满洲里”以表示从这里沙俄的军列便可以正式驶入被称为“满洲”的中国东北地区。而随着铁路的贯通,曾经中转与外蒙的中俄贸易逐渐转向满洲里地区,1907年,满洲里正式开设商埠,从此昔日平静的小尤沿山之下便成为来自中、俄两国,甚至来自日本、朝鲜、中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贾云集之地。

仅在开埠当年满洲里入境的俄国货物就达6573万卢布。而一年之后在满洲里道北头道街车站北侧正式建立了隶属哈尔滨总海关的满洲里分关,当年征收关税银10万余两。而也正是由于这条意味着财富和战略用途的铁路的存在,满洲里这座新兴的贸易都市曾四度被攻占,几度被分裂出祖国的疆域。

第一次是在1911年l2月16日,在沙俄的策动下,外蒙古地区借中国国内辛亥革命之机宣布“独立”。沙俄在策动外蒙独立的同时,也煽动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贵族―额鲁特总管盛福和新巴尔虎右翼总管车和扎等人响应外蒙独立,脱离中国。沙俄驻海拉尔领事馆领事吴萨蒂夫更赤膊上阵,直接出面,阴谋策划了这次〃独立〃运动。更让沙俄驻军伪装成蒙古军队,同数百名蒙古兵从满洲里铁路附属地内的俄国拌子厂出发,从东边攻打当时被称为“胪滨府”的满洲里中国军队和政府机关。最终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为防止事态扩大,引起中俄商国更大的武装冲突,便命令“胪滨府”地区的驻军撤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独立”后,沙俄控制了盛福傀垒政权,攫取了各种特权,沙俄商人和资本家蜂涌而入,疯狂掠夺呼伦贝尔的自然资源。由沙俄驻海拉尔领事馆领事吴萨蒂夫出面,同“自治政府”订立了50多项伐木、采矿、开垦、渔业等合同,仅呼伦湖地区渔业合同就有40多项,其中捕鱼期限多为10年以上。大量水产品和扎赉诺尔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俄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帝国为了补充战争巨大的物资消耗,很多为沙俄政府购买物品的商人纷纷从国内涌入满洲里,垄断了这一地区的肉类、鱼类、饲草、粮食、皮革皮毛的收购,使满洲里地区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俄国人口一跃为9000人。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能维持太久,随着沙俄帝国战败垮台,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收回中东铁路各种权利的机会。1917年11月底,中国军警开始进入哈尔滨道里原中东铁路管辖区巡逻。中国政府又从吉林、黑龙江两省陆续调兵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布防,并先后成立了中东铁路警备司令部。满洲里也进驻中国护路军一个师团,设立了哈满护路军司令部。失去了靠山的呼伦贝尔的蒙古贵族也只能宣布取消“自治”。

但是随着由日本扶植的白俄势力谢苗诺夫、霍尔瓦特所建立的“远东政府”的覆灭,红色苏联重新掌握了远东地区。本应平静的呼伦贝尔草原再度板荡起来。先是受自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1928年7月,以郭道甫为首的呼伦贝尔青年党乘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机,以中蒙边界地带的罕达盖为根据地,煽动蒙、旗民众用武装斗争争取实现呼伦贝尔自治,并兵分三路拟夺取兴安岭、海拉尔和满洲里,一时恬静的呼伦贝尔草原又笼罩着一片战火。

但东路在攻取乌奴耳时,就被齐齐哈尔赶来的中国东北军击溃,中路也受天折。西路拟攻取嵯岗站后进击满洲里,但被哈满护路军司令梁忠甲将军率军击溃。随后张学良派大军入呼伦贝尔镇压及实行政治招抚,使这次独立事件迅速平息,最终满洲里地区免受了战火的洗劫。

但当善良的人们正在为呼伦贝尔青年党暴动的战火没有烧到满洲里而暗自庆幸之时,1929年7月,苏联却借口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挑起了武装冲突,战火迅速在满洲里燃烧起来。苏联调远东特别集团军后贝加尔集群的部队,集结在满洲里、扎赉诺尔一带苏方边境线上。其编成中有第21、第35和第36步兵师,以及第5独立骑兵旅等支援部队,由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加伦将军指挥。当时,中国军队在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则为东北陆军步兵第15旅和第17旅两旅士兵。其中第17旅中将旅长韩光第率部防守扎赉诺尔一线,哈满护路军司令、第15旅中将旅长梁忠甲率部防守满洲里一线。

1929年7月28日上午,苏联方面出动步兵一个团、装甲车3辆、步兵炮4门,对满洲里西十八里小姑割断了通往满洲里的电线,勒令中国军警撤退开始,在随后的4个月里双方的边境摩擦不断加剧,最终在11月16日夜演变为全面冲突。装备优良的苏联军队在战机、坦克和野战炮的配合下向满洲里地区展开攻击。苏联炮兵开到无隐蔽阵地,用直接瞄准射击和发射榴霰弹为骑兵开路,骑兵杀入中国军队的战斗队列,狂杀敌砍,最终令无数中国士兵横尸雪原。

11月18日夜,苏军攻占扎赉诺尔。苏军飞机连日不断地向满洲里市街投掷炸弹,炸毁司令部、电台及大量民宅,两军血战四昼三夜。东北军激战数日,人疲弹缺,更因扎赉诺尔失陷,后路断绝,援军无望,中国军队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伤亡官兵2000多人。不得不通过日本领事斡旋,与苏军议和。旅长梁忠甲以下6700余名官兵被解除武装,于11月24日被押往苏境。苏联军队完全控制了满洲里之后,即设立了总司令部及卫戍司令部,在火车站设立了政治探访局,直到国民党政府被迫讲和,于12月签订了《伯力议定书》,中东铁路又恢复中苏共管的原状。驻满洲里苏军才于1930年1月2日撤退。

而第三次满州里被占领则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满洲里和东三省的其他城市一样未能幸免。虽然东北军爱国将领苏炳文曾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海满抗战”,但是最终还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被迫放弃满洲里退入苏联境内。直到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满洲里的日伪统治才告终结。

满洲里这样的边境小城却频频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其关键所在还是直接催生它的铁路干线的存在,在机械化兵团作战的今天,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已经不再是骑兵驰骋的天堂,庞大的装甲集群背后必须有完备的后勤系统的支持,而脱离了铁路干线的支持,这些铁甲猛兽将步履蹒跚。因此恰恰是这个小镇,却是整个中苏对峙线的最为要紧的卡口之一,也是对峙的最前线之一。当年中苏关系交恶之后,中央便开始一直努力打造边防一线的筑垒体系,尤其是满洲里这样的重要关口区,更是整个中苏边境防御区域的重中之重。

1964年9月11日,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和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在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正式提出了边境防御筑垒化的要求。而在这之后,总参谋部正式对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的国防工程作了具体的部署。而根据这一部署,北京、沈阳、兰州、新疆等军区从此开始担负起了进行‘三北’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任务。



第一章:满州表里(八)

按照总参的要求,在重要的交通枢纽部位,有战术、战役价值的要点,以钢筋混凝土来构筑坑道等野战和永备工事。许多险峻的山岭,许多边远山沟甚至修筑了战备公路,并在山头、平原沙漠地带广筑了工事、坑道。按照要求,所有工事均必须要达到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三防’要求。

而满洲里筑垒区在经过近20年的修建和完善,已经成为了呼伦湖地区最为重要的防御地带,作为防御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首道屏障,满洲里筑垒区是以正武山和加纳山两个山体要塞群为两翼,以城市防御为中央,而形成的两点支撑,中央连接的‘凹’字防御体系。

这其中,又以左翼的正武山为防御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整个正武山在这二十年的‘对苏备战’期间内,已经完全的被掏空了,从而形成一个依托山体构筑成的地下两层、地上两层的巨大要塞。整个山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炮垒,防御相当完善。

负责这一线守御的部队是内蒙古边防守备第6旅,全旅上下近8000人,下辖有满洲里国境守备队、呼伦湖国境守备队、海日罕国境守备队。这三个团级编制单位的守备队,被分别在满洲里镇的西、南、东三面,构成一个倒三角形的防御部署。而旅部及直辖的工兵中队、独立装甲群、通讯中队、医护所等连级单位,则是被部署在三十里道班一线,作为机动。

作为防御部署的重点,全旅又以满洲里国境守备队为重点。正武山守备区是由第1要塞守备队负责守备的,而加纳山则是第2要塞守备队的防御区域,第3守备队则是防御在满洲里城区内,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防御架势。每支守备队都等同于一个加强步兵营的力量,只是不同的是,正武山守备区的第1要塞守备队、加纳山的第2要塞守备队的编制内多了两个炮兵群的力量。而恰恰是这两个炮兵群才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支撑力量。

无论是正武山,还是加纳山,都已经是被构筑成一个堡垒区,而梯次部署的火力则完善的形成了一个远-中-近的立体火力。以一门300毫米要塞炮,作为支撑,作为整个要塞守备区的主要远程炮火,这门巨炮平时是深藏在洞窟之中,只有作战的时候,才沿着铺设的轨道露出半个头来,一旦开火,则炮弹直接便是可以打到苏联人的纵深去。

而处于在地上工事群中的八门130毫米加农炮,则是整个要塞守备炮火支撑力量,近则平射可以用来打坦克,最大射角的情况下,一轮齐射便是正好覆盖苏联境内的铁路线。而作为炮群掩护力量的则是密布的火力点,那些与地面平齐的半地下工事,部署了整个一个守备中队的兵力,交叉横叠的暗堡火力,随时都可以将进攻的敌人吞没在其中。

而那些1959-1年式130毫米加农炮配用的炮弹有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有全变与减变装药两种,包括射程26000米、发烟持续时间200s的发烟弹;射程37000米的底部排气弹;射程30000米的底凹弹;射程32000米及30700米的两种远程全膛榴弹;射程27490米的杀伤爆破燃烧弹;内装10000个小钢箭的榴霰弹;射程25000米、全备子弹数为35枚的反坦克子母弹;射程37000米的火箭增程弹。这几乎就是整个防御体系支撑的重要火力。

也正是如此,如果苏军沿铁路行进,正武山、加纳山是是必须拔除的钉子,而恰恰是这个钉子,却始终让苏联人都不得不去小觑一样。

除了两个要塞区各一门的300毫米要塞炮、各八门的1959-1年式130毫米加农炮之外,满洲里国境守备队在两个要塞之间还部署有一个机动炮群,以和要塞方向的炮兵群作为呼应。所谓机动炮群就是以十六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为构成主体,而形成的机动炮兵力量,一旦有需要,这个炮群随时可以在各个方向给予火力支持。

部署在三十里道班一线,作为总预备队的独立装甲群配属有一个守备中队的步兵力量,随时可以沿着铁路线,向东或者向西,往加纳山、正武山一线展开增援,这些都是苏军之前所反复在地图上推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