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第8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銮鹆辍�
因为东南和西南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军委会在组建西南野战军的时候,就是以适应山地作战为主要特征的部队。
从西南野战军组建的那一天起,部队的武器装备、服装装具、训练条令、作战思想和战术条令等等都是以山地战为前提建立的,能在高山丘陵或类似复杂地形下进行山地无公路作战、山地丛林穿插作战、拔点潜伏作战。
并能克服各种恶劣突变的自然环境,面对诸如山体滑坡、严寒、强风、闪电等等情况,依然能保持战斗力。而且所有官兵都要杜绝高山反应和适应丛林野外生存的能力。
首先是武器装备,要求重量轻,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精度高,威力大,射程反而是次要的。所以海参崴军工集团公司,在远东军原有制式武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西南野战军研制了数种适合山地作战的轻武器和支援武器。
部队官兵除了配备步枪、双管猎%枪、四十毫米榴弹发射器、狙击步枪等主要单兵武器以外,还要携带砍刀、斧头、钩子、绳索、登山镐等装备。
部队的支援武器,各个突击部队大量配备经过减重改进的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再辅以可以拆卸成数个散件,并由军马携行的70毫米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
这两种火炮也是重新设计的,经过了减重设计,牺牲了射程,大幅度减轻了重量,并简化了部件,使之达到山地作战的要求。
山地部队的服装装具也与远东军其他部队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是为了适应山地、丘陵和丛林等特殊环境,诸如登山靴、奔尼帽、战术背心、防蚊罩、水囊、帐篷、睡袋,以及防磨的军装、手套和行军包等等。
实际上作战中,基层各个部队比较分散,无法实现营连一级提供伙食,很可能采取排伙食组或者班排携带冷食的做法。
部队官兵的食物,也大都以便于携带的野战袋装食品为主,不但要求营养丰富,而且还要减少人的粪便排泄物中的气味,以免暴露部队的行踪。
因为山地部队一般在特殊环境下作战,后勤补给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对单兵携行量要求很高,每名官兵都要背负数十公斤的物资,在山地丘陵的环境里长途行军。而且战时可能临时减编武器,以便携带弹药。
为了尽可能弥补部队后勤被给的缺口,西南野战军的各部队,都配备了大批适应西南山地环境的战马,做为部队的主要地面后勤运输的工具。
远东公司从现代社会带来了一批西南马,经过多年的培育,并与藏马、贵州马、云南马等这个时代西南地区的马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适应这个时代山地环境的战马,军委会把其命名为西南军马。
目前军委会配属的西南军马,具有性情灵敏而温驯,耐粗饲,抗病力强,持久力好,善于爬山,适于山地驮运等特点,是远东军高原山地作战的重要运输工具。
西南军马外形特征为体格很小,体型较轻。长途驮运载重60…70千克,日行35…40公里,短途驮重可达一百公斤。单马架车可载重三四百公斤。
除了配备了数万匹西南军马,西南野战军还配属了大批的自行车,也是海参崴军工集团公司,与海参崴机械厂、钢铁联合体、材料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山地自行车。
这种山地自行车是以瑞士山地部队早期的单速自行车为蓝本设计的,这种单速自行车从1905年一直使用到1993年,质量极其可靠,可以携带八十公斤物资,在山地丘陵环境下进行快速机动。
部队还配属了大量的工兵、特战队员等各类特种部队做为战斗支援部队。武器装备、工具设备和服装配件,都是重新研制的,一切标准都是为了适合山地作战环境。
西南野战军组建之前,军委会就在印度的孟加拉和缅甸等地区建立了几个大型的西南马马场,西南野战军组建以后,逐年向其输送大批西南战马。
目前西南野战军每个山地师都配属了万余匹西南军马。海参崴军工集团,也为山地部队研制了模块化山地战马携行装具,配合山地军马可以灵活的搭载弹药、火炮、后勤补给等各种野战物资。(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远东山地部队
远东军的陆军部队,除了骑兵师,剩下的几乎都是骑马步兵师。只是步兵师装备的战马,也只是加强部队的机动性,使得部队具备长途行军的能力。在这个时代,恐怕也只有财大气粗的远东公司才能办到。
步兵师具备很强的适应性,不仅可以执行攻坚、阻击、扫荡、防守和巷战等各种各样的作战任务,还能适应不同的地域,可以在诸如极寒雪原、热带雨林、沙漠、山地、平原、丘陵等各种极端复杂的环境作战。
现代步兵师虽然适应性强,但是在特殊的地区,还是需要一些特别编制的部队,这种部队虽然精锐,但是规模都不大,属于开路性质,如特战队、山地步兵、空降兵、陆战队等。
其余的步兵部队可能会做一些山地、丛林、濒海登陆、空降训练等适应性训练,但并不是要按照山地、空降、陆战等特殊作战的部队来建设。
远东军之所以组建西南野战军,并一下子建立四个大编制的山地步兵师,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并不具备现代军队那种强大的后勤能力,缺乏适应地形强,载重量大的重型卡车、履带车,也没有直升机进行垂直补给。
而且即便是现代社会,美国山地第10师,在阿富汗也不敢经常用直升机给山上的部队运送给养,只能运到营地,然后购买了大量骡子用来驮运物资。甚至在有的地区,骡马都无法通行,只能用人力背运。
因为山区气候多变,环境极其复杂,直升机出动率很低,事故率却非常高,美军先进的直升机尚且如此,远东军目前装备的飞艇,那就更加无法保证山地作战的要求了。
当年武士集团军在高加索地区,二十万敢死军官兵,足足在高加索山地鏖战了一年时间,才算是彻底征服了那片地区。而且当年武装到牙齿的敢死军部队,面对手持粗陋武器的高加索人,依然是伤亡惨重。
所以面对地域广阔的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地域,远东军普通的步兵师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其实远东军最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是武士集团军,但是远东公司当然不会让敢死军官兵踏入中原一步,而且军委会也不能过于依赖外籍官兵,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山地部队。
虽然无法使用敢死军部队参战,但是军委会还是从武士集团军各个部队,抽调了大批精锐的士官干部骨干,分别配属到西南野战军各个部队的参谋部,做为部队的作训参谋和教官,传授山地作战的宝贵经验。
军委会还结合现代社会我军山地作战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八十年代,我军在云南两山轮战的一些山地武器使用经验,这些都是当年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非常宝贵。
再加上西南野战军组建之初,从东野山地旅抽调过来的骨干,也就是那些从小生长在外东北大山里的外东北土著官兵,基本保证了远东军山地部队的训练质量。
在山地丘陵等恶劣复杂的地域作战,那些熟悉本地环境,适应山区地形地势的当地人,就算是用弓箭、砍刀,有时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也能战胜现代化的敌人。
由于在山地环境作战,部队人员、装备高度分散,而且散步面极广,还不在一个层高上散布,而且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
实际上战死作战的每一次战役都是围绕后勤进行的,后勤无法保障,威力再大的武器也不能用。
所以远东西南野战军的各个山地师,火炮、重机枪等重火力支援武器,和其他步兵师相比减少一半以上,弹药基数也相应的减少。
其中每个山地旅仅配属六门75毫米山炮和十八门七十毫米步兵炮,下属的三个山地团,则是配属了六门82毫米迫击炮,二十七门60毫米轻型迫击炮。
而且所有重型支援武器,都经过了改进,主要是适度牺牲一些射程,减轻武器的战斗全重,并研制了各类适于战士们使用的携行装具,方便战马和人员驮载物资。
其中包括两种算是新研制的武器,远东军目前装备的水冷重机枪太过沉重,所以海参崴军工集团公司,专门为西南野战军的山地部队研制了最新型的四五式气冷重机枪,原型采用的是二战美军M1919A6式重机枪。
但是得益于远东公司海参崴材料研究所很多技术都获得了突破,所以四五式气冷重机枪在重量和火力持续性等很多方面的数据,都大大的优于原型枪。
四五式气冷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散热筒前安装了两脚架。枪身全重为十二点五公斤,必要时还可以配备一具三点五公斤的L型脚架,机枪发射7。62毫米子弹,由250发布质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450…600发。
每个机枪小组五人,其中一人扛机枪,机枪班的班长,和另外三人负责携带备用枪管和弹药箱。机枪班包括机枪手、副射手,以及每名官兵都配备了专用的携行装具,可以最大程度的携带枪械弹药物资。
还有四五式连用60毫米轻型迫击炮,原型依然为我军七十年代装备的63式,但是经过一番改进,虽然牺牲了一些射程,但大幅度减轻了火炮的重量,提高了武器的机动性。
每个炮兵班六人,其中火炮全重10。5公斤,还配有一个基数六十发炮弹,整套武器全重大约85公斤,
虽然重武器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基层部队的作战人员,和后勤部队的人员,却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一个连队配属四个战斗排,每个排配备四个战斗班,战士们的单兵携行物资的重量,要远超其他部队的官兵。
西南野战军各部队的基层班组武器基本保持不变,但是每个班增加了一支狙击步枪。官兵们都配发了最新式的野战装具,极大的增加了官兵们的携行能力。
还装备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四五式新型手榴弹,不但爆炸威力增加了很多,重量也减轻了将近三分之一。除此之外,还配发了最新式的烟雾弹和瓦%斯弹,提高了部队的近战能力。(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南方山区的新兵
西南野战军组建几年来,一直在中南半岛的缅甸、澜沧和安南等地区进行训练。因为部队的特殊性,山地部队和远东军其他部队的训练相比,就要艰苦了很多。
毕竟在山地环境下,即便赤手空拳的在山间行军都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情,何况还要背负数十公斤的物资装备,并且做出各种战术动作,可以想见其中的坚信。
西南野战军的四个山地师的官兵,以远东军各个部队的精锐骨干组建了基础的框架,新兵的来源,是通过江浙的宋世平、广东的刘香和福建的郑芝龙等人,在江南、两广和福建等等地招收了大批身体相对强壮的汉族山民、流民。
还有部分是远东军入主中原期间,在长江两岸的江西、湖广和四川等地收拢的山区流民。这些新兵都是从小在大山中长大,能很好的适应山地环境,很多人光着脚,依然能在山间小径健步如飞。
为了凑齐数万新兵,军委会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从大批山民、流民中千挑万选的将教导队兵员凑齐了,但是西南野战军司令员刘保国,却还是有些不满意。
主要是这些来自南方山区的老百姓,一个个身材矮小不说,还都是黑瘦黑瘦的,看上去根本无法和北方各省的那种人高马大的新兵相比。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军委会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算是这些人,还都是矬子里拔大个,费了很多时间才挑出来的呢。
但是训练开展起来以后,这些矮小枯干的南方兵,却把刘保国等人震撼的目瞪口呆。别看这些南方兵看着瘦弱,可是一个个甚至比北方壮汉都耐操。尤其是体能、越野和障碍等训练科目,比远东军的北方新兵要厉害多了。
刘保国非常纳闷,这帮家伙一个个瘦得净剩下骨头了,难道骨头里也长着肉吗。背着几十斤的沙袋,进行山地越野训练,就连那些教官都追不上。
西南野战军教导队的教官,在远东军可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参军数年以上的士官干部骨干,而且各项军事考核全优的存在,可是一旦进了山,他们即便是使出浑身的力气,累得精疲力竭,也只能跟在那些来自山区的新兵屁股后面吃灰儿。
其实这个时代,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南方诸省山区的老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尤其是在西南诸省更是穷苦不堪。别说这个时代了,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西南山区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
他们刚刚被远东军招进军营的时候,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再加上平时生活困苦,所以一个个瘦的跟皮包骨头似的,穿得也是破烂不堪,绝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