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庶难从命 >

第193章

庶难从命-第193章

小说: 庶难从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妈妈转头看门外空无一人,含着眼泪上前央求,“太太您就听奴婢的,吃些东西好好歇着,等舅老爷、舅太太来了,我再叫太太起来。”

大太太向外伸着脖子等了一会儿,不见任何人进来,这才微阖上眼睛自言自语,“说不定是进宫去了,要来静妃的手谕,”说到这里又改口,“我这样的小事哪里要什么手谕,只要静妃能写‘孝贤’两个字夸夸我,赏我些东西也就行了。”

陈妈妈这才如梦方醒,原来太太给舅老爷写的信是这个意思。

静妃都已经发了话,还有谁敢反驳?真是这样危难也就过去了,不但太太没事,老爷也会没事。身前不风光身后补,老太太那些话只是一面之词,还有人拿着这个去和静妃争辩不成?

现在只等着舅老爷能来。

商人都会算一笔账,舅爷李立庚,舅少爷李崇兆在奉天经商多年,最看得清利益得失。

本朝虽不如开国初各项制度都十分严格,对后宫限制还是很多的,在皇后的宫殿外还有“后宫不得干政”几个字,更别说其他嫔妃,就算见家人也是要皇上恩淮的。

现在皇上去了陪都,静妃要见家人就要禀告皇太后,以静妃的性子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去惊扰皇太后,皇上自己也奉行孝道为皇太后修了金塔、寺庙。涉及到孝义,静妃不会随便出头。再说静妃如今正怀有身孕,在宫里全凭着皇太后照顾,能顺顺利利诞下皇子是眼下最重要的,其他都会暂时被扔在一边。

如果静妃谨慎,舅舅一家最多给大太太带来些许安慰。

现在这个局面,她盼着静妃能出手帮忙。她和陶正安的话让大太太听见,也是要故意激激大太太,让大太太逼着娘家出面帮忙。这样一来,静妃也彻底地卷了进来。

容华吩咐锦秀,“大太太那边有了消息就来跟我说。”

锦秀点头下去。

容华亲手将身上的孝衣整理好,她本不该借着祖母的丧事安排这些,只是想要揭开陶正安、大太太、静妃几个人的嘴脸,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祖母泉下有知说不定会原谅她,若是祖母不能原谅,就等她将来百年之后再向祖母磕头赔罪。

哭了大半天,供桌上摆了饭菜,陶府的男男女女才陆续去后面用饭。

研华趁机凑到容华身边,拉住容华小声说话,“你听说没有?族里人不准二姐回门。”

声音带着试探,是想看她是什么态度,容华点点头,“我也是才听说。”

研华仔细地看着容华,“族里的长辈到底是怎么想的,老太太临终之前也没有说别的,不过是怪瑶华没有回来娘家,瑶华才出嫁一天按礼数是不能回来的啊。”

研华这是要替瑶华说话。

容华故意不接口,研华又道:“你去看母亲没有?我去看了,母亲的气色很不好。”

容华看看左右这才道:“我也想过去看,可是不能脱身。”

族里的婶子们随便吃了些饭又回到孝堂“嘤嘤”地哭起来。

研华在这一片哭声中开口,“若是母亲真被父亲休了,家里又传出这种事,薛家会不会……”说着目光闪烁,“毕竟是勋贵之家规矩多。”越是显贵越在意‘忠孝’两个字。

守寡的女人除了行动不便之外,声明上会好一些,若是不再嫁就会被人尊重,被夫家休了的女人会给子女、娘家带来耻辱。

既然她记在大太太名下,大太太被休当然会对她有影响,即便是她已经出嫁,夫家也会小瞧她。研华不会就是来提醒她这点的吧。

研华脸色煞白,“万一有了这样的事,我们这些出嫁的女儿将来在夫家要如何抬头?家里如何也担不起不孝的罪名。”

这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也是实情。

今天早晨二太太王氏去薛家送了礼物给薛老夫人,又恭敬地将她请回娘家,这些举动无非是族里长辈要安她心的。

研华不一定知晓这些,只是想来乱她的心神。

容华故意皱起眉头,满面忧愁。她倒是要听听研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研华见时机成熟,果然道:“不然等侯爷来了,我们一起去和族里长辈说说,祖母的丧事大办七七四十九天,多找些和尚道士做道场,我们这些后人多多在灵前尽孝,再请侯爷找个德高望重的人为祖母点主。”

“宁可花银子风光一些,在外面人看来只会说我们家办的好,我们脸上也有光。”

又一个让她借着薛明睿的脸面去和族人交涉的。

研华哪里能将话说的这样透彻,句句都在理,还想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法,若是她真的以武穆侯夫人的身份去和族里的长辈将这些话说了,族里长辈八成会同意这个做法,给她一个脸面。

瑶华不能回陶家却能让人捎信给研华,让研华在她面前提起这些话。

真正怕被夫家看不起的,恰恰是刚嫁进常宁伯府的瑶华和不被孟家满意的研华。

容华为难地道:“不瞒六姐姐,刚才父亲已经交代我在族人面前要怎么说。”

研华一怔,说话也没有之前熟练起来,瑶华事先给研华的信毕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容华连着叹了几次气,“我已经试着劝慰父亲,六姐也过去帮我劝劝。六姐和父亲向来比其他姐妹要好,说不定六姐的话父亲会听呢。”

研华一下子僵白了脸,半天才道:“你的话都没用,我的话父亲更不会听了。”

只会想尽办法算计别人,等轮到自己,关键时刻只会找借口退缩。容华脸上不动声色,“一会儿我们去看看母亲。”

研华松口气不再提别的,点头道:“好。”

容华、研华进到屋里吃饭,大太太这边喝了口水又吐了出来,陈妈妈急着要去请郎中,“让郎中过来瞧瞧太太这到底是怎么了,好不容易喝点水也是存不住。”

大太太叫住陈妈妈,“不用……大惊……小怪,不过……是口水罢了。”

陈妈妈抹泪道:“太太从昨晚就滴水未进,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还是趁早让郎中看了才好。”

大太太歪过头,带着几分戏谑和嘲笑,“说……不定…以为……我……装病……我的……罪过更大了。”

陈妈妈哭道:“那也不能就这样,有病不能医。”

大太太闭上眼睛似是没有了说话的力气,陈妈妈刚想去拿薄被给大太太盖了,就听绿釉进屋道:“太太,舅老爷、舅太太来了。”

床上的大太太突然之间有了精气,一下子睁开眼睛半撑着身子,“快……请进来。”

第二百六十章无力回天(中)

穿着素色衣裙的舅太太进了屋,整个人不像之前那么光彩照人,只施了淡妆,眼睛肿成一条线,见到大太太病在床上的样子不停地掉着眼泪,“才几日不见姑奶奶怎么就成这个样子了?”

大太太还没说话,舅太太已经问起陈妈妈来,“有没有请郎中过来瞧瞧?”

陈妈妈用袖子擦擦眼泪,“没有,太太不肯让郎中进府。”

舅太太急道:“那怎么行?”又问陈妈妈,“用了多少饭?”

陈妈妈哭着,“哪里吃得下东西呢,刚才好不容易喝了些水还吐了出来。”

大太太听得这些苦,眼泪又从眼角滑下来。

舅太太握紧了帕子,“就算老太太的丧事要办好,姑奶奶的病也不能不管,陶家到底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我们好好的人去陪葬不成?”说着从绿釉手里接过汤来,小心翼翼地走到大太太床前。

陈妈妈上来垫好帕子,舅太太坐在锦杌上边劝慰边去拿勺成汤,“姑奶奶不要想别的,调养身子是最要紧的,其他的事都好办,等吃些东西我们再好好商议。”

大太太点点头,“哥哥呢?”

舅太太道:“老爷在孝堂给老太太磕头,行了礼再过来。”

大太太声音沉闷,“应该。”

舅太太轻声道:“我也是磕了头才过来的,总要给姑奶奶挣足脸面。”

别说自己家里的亲戚,就是外人进了府第一件事也是要去孝堂磕头。

大太太咳嗽了几声,舅太太用手帕来给大太太擦嘴角,将汤递给陈妈妈又去拿痰盒,陈妈妈见了忙道,“让舅太太服侍可怎么好?”舅太太叹口气,“现在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只要姑奶奶的病能好,让我一直在床边伺候我也愿意。”

陈妈妈又拿起袖子来擦眼泪,整个人似是松了口气,“舅老爷,舅太太来了,大太太也算是熬出头。”

舅太太净了手,重新端过汤来喂大太太。

大太太张开嘴一口口含下去,胸腹之间也觉得畅快了许多。

喝过汤,舅太太暖了手给大太太揉捏胸口。

“我们家里就这一个姑奶奶。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夸姑奶奶,跟我们说,咱们家的姑奶奶若是男子,将来必定会光耀门户。”

大太太想起慈父,不由地又涌出热泪。

“咱们李家能有今天全靠姑奶奶,”说着话锋一转,“老爷还说,等过了这阵在京畿寻一块风水宝地,将老太爷迁到京畿来。”

大太太完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站在一旁的陈妈妈却听出了古怪,按理说舅爷和舅太太来陶家是为了帮大太太脱困,却怎么避重就轻说起以前的事来?

陈妈妈看向大太太,大太太却急于问老太爷的事,“哥哥真的说要将父亲迁来京畿?”

舅太太含泪道:“这种事我怎么能乱说呢。老爷说,咱们一家虽然奉天落脚,老太爷却一直想着来京都。”

大太太道:“这些事你不知道,父亲只与我和哥哥提起过,我们家原本在京都,祖上为了避难才去的奉天,父亲想要落叶归根这才让我嫁来京里。”

舅太太拉起大太太的手,“想来也是这样。只是这京里如何好落脚,这些年辛苦了姑奶奶。老爷虽然是李家唯一的香火,做的还没有姑奶奶多。”

说起这些年的种种,大太太眼前浮现起一幕幕旧事。她刚嫁过来的时候没有娘家依靠,老太太对她诸多限制,并不让她持家,还是她不怕辛苦帮着家里办事,这才得了肯定……没想到因此掉了孩子。

从此之后她想尽法子再结珠胎却一直不能得偿所愿,老爷纳了一个个姨娘回来,她表面上要装作若无其事,私下里要操持越来越大的家,姨娘们可以向老爷提诸多要求,她却只能小心翼翼尽自己的本分,就是因为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为了求子她想尽了办法,豁上了自己的陪嫁才要来秘方,结果却生下了安哥,她上辈子到底作了什么孽,为什么老天要这样折磨她。姨娘个个如花似玉,一个接一个的生下孩子就像是在耻笑她。

她只能想别的法子来笼络丈夫,直到将弘哥记在名下,她的位置终于稳下来。

老太太年纪大了,府里的事渐渐由她做主,她还以为从此之后日子就会好过,谁知道淑华嫁去赵家会是那样的结果。

瑶华好不容易出了嫁还是这样的局面。

记在自己名下的庶女却成了一品夫人,族里长辈都要给几分脸面。自己维护了一生的夫君在族人面前连替她说句话都不肯。

她这一生做的所有事除了侄女做了静妃,其他的都已经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唯一能让她欣慰的就是哥哥一家搬来了京都,父亲也会迁来京里安葬。

大太太的表情有一丝的舒展,舅太太伸出另一只手来也握上大太太的手,“姑奶奶不知道,老爷听说了姑奶奶的事有多着急,崇兆出去筹钱买了礼物,今儿一起带了过来,不但要在老太太棺前供奉一份,族里的宗长都有的,盼着能有些作用。老爷和崇兆都穿了孝服要为老太太守灵,我晚上就留下来照顾姑奶奶。”

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才做的。大太太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抬起头来却看到舅太太一脸的歉意,心中油然生出不好的预感。

果然舅太太哭着开了口,“昨天老爷在家里摆了宴席,就是为了想出个办法进宫去面见静妃,谁知道就打听来一个消息,八皇子在陪都病重了,御医院和陪都有名的郎中都去瞧了,都说八皇子的病是不得治了,圣颜大怒,光是陪都随行的官员就抓起了几十个,京里眼见就有动静,谁也不敢这时候帮忙。更别说想办法疏通进宫了,往常到可以冒险试试……现在……谁也不敢和宫里有什么牵连。”

大太太嘴唇哆嗦起来,也就是说这时候谁也不能进宫见静妃。

“八皇子年纪还小一直生活在宫中,打听来的消息都说八皇子的病在宫里的时候就有的,从陪都来的官员马上就要着手查此事,谁也不敢随便就和宫里有牵连,万一被怀疑上就是有口难辩了。”

大太太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就算进了宫见到静妃,静妃也不一定能拿出赏赐来。”

尤其是光明正大地拿给族里长辈们看。

舅太太道:“硬着头皮往宫里捎捎消息也不是不行,就怕弄巧成拙。现在我们只有自己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让陶家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大太太几乎喘不过气来。族里的婶子们平日里都是满脸笑容地围在她身边,现在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