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征战五千年 >

第422章

征战五千年-第422章

小说: 征战五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931章 血雨江南

接下来洪承畴马上就迎来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比此前更多的弹劾奏章送到了京城,甚至有人来到京中敲响登闻鼓告御状,其中不乏有真材实料的,洪承畴也并非海瑞一般的人物,身上怎么可能没有把柄;然而对此李悠依旧置之不理,洪承畴固然有毛病,可江南士绅的毛病更多,除非是洪承畴把江南的事情闹得彻底不可收拾,不然他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找洪承畴问罪的,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到江南对洪承畴好生安慰一番,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曹文诏和陈光福也行动起来,一个在陆上开始清缴江南的山贼土匪,并且把金陵兵马还有江南卫所等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陈光福则在海面上彻底清缴附近的海盗,本来这附近的海盗已经被郑芝龙洗过一波,大股的海盗早已灰飞烟灭,现在那些躲过了郑芝龙的小股海盗却又迎来了这样一位杀神,那还敢有其他心思?

皇帝那边丝毫没有对洪承畴失去信任,而各地的军队、山贼土匪、海盗也被曹文诏和陈光福解决大半,别说江南士绅有没有这个胆子,就算他们想铤而走险,手上也没有多少力量可用,江南的局势依旧被洪承畴牢牢地掌控。

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洪承畴不收礼不代表他手下的人不收礼,只要收买了这些人,洪承畴也就被架空了,还能发挥出什么作用来?于是那些跟随他一起南下的属官就成了江南士绅收买的重点,上到户部、吏部、三法司的官员,中到幕僚赞画,下到微末小吏,都有无数人找上门来,其中未尝没有胆大包天之辈收了好处,试图帮这些人糊弄过关。

然而洪承畴又岂会对此毫无防备?且不说跟随他南下的锦衣卫和东厂人马有一半都是专门针对内部的,就是他自己也可以从这些官员报上来的公文中看出破绽的,洪承畴虽然人品有问题,但是他却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货,对这些公门之中的手段也是极其清楚;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彻查到底,若是发现的确有人收了银子试图帮江南士绅做事,洪承畴就毫不犹豫的请出尚方宝剑将这些人当场斩杀,并上奏朝廷请求李悠继续派来干才补充。

李悠毫无保留的对他进行了支持,不仅没有对洪承畴擅自斩杀朝廷官员进行追究,反而如他所愿派来了更多的人手;这可和当初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大有不同,一来袁崇焕没有斩杀毛文龙的权力,洪承畴却被李悠赋予了对这些官员的处置之权;二来袁崇焕杀毛文龙缺少扎实的证据,洪承畴可是等人证物证具备、把案子办成铁案之后才动手;别人最多能说他过于苛刻,却找不出违法朝廷律法的罪责来。

事后他还将这些人的首级悬挂在钦差衙门外面,以警示那些江南士绅还有钦差衙门中的属官吏员,警告这些人不要为了一点银子而丢掉了脑袋,同时对那些持身颇正、办事得力的下属,他也不吝惜奖励,请功的折子一封又一封送往京城,不等他们回京,好几封晋升官员的命令就抵达了江南,不少人因此而升官。

一面是身死当场,一面是青云直上,但凡有点理智的家伙都知道该选择那条路,很快钦差衙门就被洪承畴重新捏成了一块铁板;反观江南士绅那边,日后他们在对待满清这样的异族上面都无法团结到一起,更何况现在是面对朝廷的钦差,他们之间被洪承畴拉拢收服的人越来越多,负隅顽抗的家伙则越来越少。

而洪承畴随后又使出大招,在获得确凿的证据之后,他直接派人将董其昌和钱谦益的府邸团团围住,将他俩和他们家族的主要成员都捉拿归案,董其昌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书画乃是天下一绝,在士林中拥有巨大的声望,董家也是松江府的豪门;而钱谦益是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官至礼部侍郎,文章冠绝天下,号称文坛盟主,对江南士子有广泛的影响,钱家也同样是苏州的豪门。

连这样两门江南士绅中的扛鼎人物都被洪承畴拿下了,立刻在江南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地震;随后洪承畴派出快马将这一消息和他们俩的罪证送往京城;李悠看到了也是颇为感慨,这俩人原本会在魏忠贤死后被重新启用,但是到了李悠这儿自然不会用他们,本以为这俩人会因此有个好下场,却没想到他们还是落到了自己手中。

这俩人虽然在艺术上有卓越的天分,深受读书人的敬仰,但却不代表他们就是好人,董家和钱家在松江府与苏州府所干的坏事可不少,当地百姓对这两家可谓是怨声载道,洪承畴送上来的证据也十分确凿,所以李悠毫不犹豫的判了他俩以及族中主要帮凶的死罪,家人则仿照前例流放流求。

连这样两位大人物都被杀了,董家和钱家也被连根拔起,这次顿时震慑住了所有江南士绅,试想一下又有多少人比董其昌和钱谦益的势力大呢?江南虽然士绅众多,可势力比他们俩更大、官职比他们俩更高的却没有几个,就算有见到这一幕也该醒过来了。

在狠狠地杀了一批人之后,江南终于落入了朝廷的掌控,接下来洪承畴终于可是开始按照李悠的命令清理江南田亩、重新核实江南各项赋税了。

看到这一幕,江南的士绅们忍不住摇头叹息,那些作乱的乱民们,除了个别邪教教徒或者山贼土匪混入织工之中企图浑水摸鱼的,被洪承畴果断处死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被放还乡里,并没有丝毫惩罚;反倒是江南的士绅,承受了此次动乱之后的绝大部分代价。

但是如今许多工坊都被破坏,而且现在新型织机的制造方法早已传遍了整个江南,就算将来重新建立工坊,大概也用不到这么多的织工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第932章 祸水东引

“大人,此物所需人工仅是此前的一半,若是江南工坊全都用上这些织机,则用不了多久还会有动乱;因此为了百姓生计着想,还请大人下令禁止天下织工使用此种织机,绝此与民争利之奇淫技巧之物,方能保住江南的太平。 .”幕僚向洪承畴提出建议。

然而洪承畴看问题可比他们要透彻的多,当即他就摇头否决,“此物既然已经流出来了,再想禁绝恐怕是不可能的。”他虽然不懂得百倍的利润足以让人违反任何法律的道理,但也能琢磨出一些相似的东西来,“此物的好处但凡做这一行的都看得清楚,就算咱们眼下毁了所有织机,但那些商人为了挣钱,还是会将他们拿出来,这光靠官府是禁不了的。”

“此事的要紧之处在于那些织工被赶出工坊之后没了活路,若是能给他们寻一条新的谋生路子,也就不会有事了。”洪承畴制止了幕僚们的发问,继续说道,“如今辽东和流求尚需要有人前去垦荒,先去问问他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吧。”

“属下已经问过了,可这些人久居江南繁华之地,怕是连京城都有些不愿意去,更何况是辽东这等苦寒之地和流求这样的蛮荒之地呢?所以属下所问的那些人里,也只有不到两成愿意接受这一方案,其余人等依旧肯离开江南。”一名幕僚回答道。

“如今江南的田亩正在清查中,这些人里有不少是被当地士绅以不法手段夺去了田产,方才不得不流落到城市里充当织工,如果此事能够办好,归还他们失去的田地,又能解决不少织工的问题。”另一名官员补充道,“这一项估计可以解决一成织工的生计问题。”

“陛下诏令对江南卫所进行重新编练,少不了要招募新兵,他们之中若有人愿意从军,只要能通过审核,我那里也能收一些人。”曹文诏也帮着洪承畴想办法,“只是就如同刚才那位先生所说,江南乃是富庶之地,这些人之中怕是没多少愿意从军。”

“但也能解决不少问题,起码可以再解决一成人的生计问题。”这几项相加就是四成,可还有六成的失业织工找不到出路,洪承畴又和人商量了许久也没商量出好办法来,他只能将此写成奏折上奏李悠,希望这位皇帝陛下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来,他对李悠的谋略还是十分钦佩的,至于内阁那些家伙,洪承畴却不认为他们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事实也如同洪承畴所想的那样,当李悠将奏折分发给群臣过目的时候,孙承宗、王洽等人也拿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老调重弹,说些什么不宜与民争利、当禁绝这等织机之类的话语,弄得李悠连连摇头。

他知道接下来数百年间世界将会出现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源则是各种新型机械的不断出现,现在大明有了效率更高的织机却要禁绝,这不是开史的倒车么?他决不能答应这件事,而且他当初让宋应星研究这种织机可不是为了让这些人禁绝的,他海基会用这件东西来实施另外一项计划。

“着江南的工坊为万千织工衣食之所系,还是叫洪承畴让他们早些恢复起来吧,给各边镇、卫所的军服也该开始继续制作了,衣料就从江南采买吧,也好让那些织工能多挣点工钱。”现在既然洪承畴已经逐渐平定了江南,那么对他们的压制也该渐渐松绑了,这批布料足够养活许多织工,让他们可以摆脱失业的危险。

“可是陛下,这军服所需布料毕竟有限,而且也不是年年购买,就算能帮他们扛过一阵儿,明年可该怎么办?”孙承宗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军服所需都是些一般的布料,江南的产出可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昂贵的衣料,这些军队怕是用不上。”

“丝绸、高级棉布他们自有销路,不用我们操心。”做高端的毕竟是少数,影响没有那么大,所以李悠打算让他们自己解决,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大明内部的交通体系、减少过路费的征收,好为他们提供便利,当然这些人该缴纳的税赋可是不能免得,现在再也不是他们可以仰仗身份逃避税赋的时候了。

“而且我大明之外尚有生民亿万,泰西诸国对大明的丝绸趋之若鹜,朝鲜、倭国、南洋诸国的百姓也需要布匹裹体,就算的江南的工坊再多一倍,也不必担心销路。”如今大明水师初具规模,已经可以为大明的海商提供安全保护,那么也是时候用大明的商品来占据他们的市场了,需求增加必然会带来工坊规模的扩大,而那些失业织工也就不必再为工作发愁了,当然如此以来朝鲜、倭国、南洋诸国境内的商业体系必将遭到严重的冲击,不过能用被人的麻烦来解决自己的麻烦,这笔生意还是很划算的。

“可若是如此,棉花、蚕桑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改稻种棉的地主就会越来越多,江南乃是我大明重要的粮食产地,要是这样我大明恐怕就要有百姓饿肚子了。”孙承宗却没有被李悠轻易说服,粮食的问题才是国家太平的根本。

“桑树多长在田埂,并不会占用太多田地,而天下最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乃是西北,却并非江南,如今固原镇、宁夏镇等地的军队已经编练完毕,等他们收回西域之后可在那里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以解决原料的问题。”李悠可是记得后世西北棉花的盛名。

当然,西北距离江南实在是太远了些,如果运送棉花到江南进行纺织,在成本上恐怕就太不划算了,不过到了那时候他们可以将工坊迁移到西北,如此既解决了成本的问题,又可以带动对西域的移民,渐渐将当地的百姓同化,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件一举数得的好事。(未完待续。。)

第933章 讨伐蒙古

“另外,可供纺织的却不仅仅是棉花、蚕丝,还有羊毛也可以。 .”说完西北,李悠又将目光放到了林丹汗的身上,如今九边的新军已经编练完毕,而曹文诏在江南的军事行动也接近尾声,现在似乎可以考虑彻底解决林丹汗的问题了。

林丹汗的实力虽然要比皇太极弱,但蒙古诸部所占据的土地却更为广袤,李悠需要调集更多的兵力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要是这样的话,无论是让卢象升领兵还是曹文诏、满桂领兵都不太合适,所以他接着说道,“朕打算效仿成祖率军亲征蒙古,彻底剿灭林丹汗。”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京中的局势已经被李悠牢牢控制在手中,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也渐渐为李悠所收复,再加上曹化淳和骆养性的东厂、锦衣卫,还有孙承宗这样的老臣镇守朝堂,李悠终于可以放心的领兵出征了,比起在朝中和臣子们勾心斗角,他更喜欢率领千军万马与敌军作战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才能让他感到热血澎湃。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虽然如今我大明兵锋之盛远超代,但兵戈毕竟是凶险之事,陛下身系我大明之安危,岂可以身犯险?不如另选良将挂帅领兵出征吧。”孙承宗苦苦劝道,此前两次御驾亲征全都大胜而回,所以他倒也没有质疑李悠的用兵才能,只能从政局稳定的方面来劝说李悠,希望他能接收劝谏留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