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征战五千年 >

第199章

征战五千年-第199章

小说: 征战五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鲁布却是一脸的凝重,漠北诸部立国在即,眼下皇宫、百官已经齐备,就连玉玺也被李冲送来,现在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国号的问题了,国号关系到一个王朝的气运,万万马虎不得,而北国之中少有读书之人,那些新归降的大魏官员又得不到阿鲁布的信任,因此这项重任责不旁贷的落到了袁章头上。

“此外,我北国子民一向信奉‘长生天’,与乾元暗和,故而大可汗当以‘大元’为国号,必可保佑北国横扫域内、一统天下。”为了这个国号袁章也是煞费苦心,依照中原的习俗,国号一般取自开国皇帝的来源地、受封爵号等。

例如大魏的开国太祖原本被前朝皇帝封为魏王,故而在立国后以“大魏”为国号;而前朝的周太祖起家于周地,所以以“大周”为国号;但是像阿鲁布这般出身莽荒之地,一来没有封爵,二来起家之地地处偏远不适合拿来做国号,所以只有另想其他办法。

还好史上亦有用谶语为国号的,“元”字寓意颇佳,又和漠北诸部的习俗相吻合,所以这一国号就成了袁章呈献给阿鲁布的最后选择。

“国师此言尔等有何看法?”袁章说完阿鲁布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目视宝座之下的文武百官,想先看看他们有什么意见。

普速完、薛阇干等人一脸茫然,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一个,又哪有本事在这等大事之上发表意见?反倒是新归降北国的陈静庵站出来说道,“启禀大可汗,乾元,天德之大始;乾有四德:元、亨、利、贞,元是四德之首,正和我北国兴旺发达之征兆,此国号远胜中原朝廷所用之魏、周,国师大才吾等远远不及,大可汗座下能有这般贤才,实属天命所归。”

陈静庵此前谈判已经彻底弄臭了自己的名声,跟随大军北上之时又吃尽了苦头,所以院长略微流露出意思招揽的意思马上就跪地投靠,刚好北国现在缺少文官,所以袁章奏明阿鲁布,封他为礼部尚书,竟是比陈静庵在大魏的时候还升了数级。

他也没有辜负袁章的提携,在此关键时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既称赞了袁章和新国号,又吹捧了阿鲁布和北国,众人听到耳朵里连连点头。

“正是有长生天保佑,我北国方能入主中原,国师大人能够不忘长生天的恩赐,实属难得。”大萨满也发话了,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对“大元”表示了认同。

既然他们都发表了意见,而且阿鲁布也没有反驳,于是乎普速完、薛阇干、乌烈等万夫长以上的武将连忙出列称赞。

“既如此,我北国就以‘大元’为国号。”阿鲁布最终拍板决定,“国师先前已经说了,下月初五乃是黄道吉日,到那一天我阿鲁布将正式登基主持立国大典,我大元的荣光将笼罩太阳所照射的每一个角落!”

“大可汗万岁,大元一统天下!”不知道是谁先起头,皇宫之中响起了一阵阵的呼喊,大元的国号就此定下,再过十多天,这片土地上的第七个国家就将正式建立。

等众人稍微安静,袁章又开始细细讲述大元立国暨阿鲁布登基大典的各项安排,他和陈静庵等归降的文官翻遍了史书典籍,总算整理出一套气势恢宏的典礼流程,却是要比那些中原皇帝的登基大典隆重许多。

许时雍登基乃是被北虏逼迫所为,就在皇宫之中给他披上龙袍、戴上皇冠匆匆应付一番就算了事,甚至还比不过此前大魏知府接印时的风光。

李悠在安州拥立福王登基,为了抢在齐王、蜀王他们前面,也没有花费多少心思准备,除了李珣外面穿的十二章衮服,里面都还是他以前的衣服,蜀王和越王也不比他们强多少。

唯独齐王得了世家豪门的拥护,这些世家掌门人同样熟读典籍,深通礼法,再加上他们的家底丰厚,经过一番详细的筹备,这一番登基大典倒是办得有模有样、气势不凡,远远胜过福王、蜀王等人的登基大典,崔季珪他们也因此洋洋自得,自视为正统,对其余几位登基的皇帝不屑一顾。

现在袁章所做的准备工作并不在他们之下,龙城又堆满了从大魏掳掠来的财货,等级所需物品一样不缺,再加上有李冲献上的传国玉玺,袁章誓要将这番典礼办得完美无缺,彻底压过齐王的登基大典。

只可惜大殿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和他一般心思,按照漠北草原上的习俗,像这般典礼向来是萨满们的表演舞台,现在袁章将这项权利从大萨满手中夺走,他如何愿意?若要论起中原的礼仪大萨满自然无法和袁章分辨,但是如今立国的可不是中原的朝廷,而是从漠北而来的大可汗,这也让大萨满找到了合适的机会。

他轻轻咳嗽两声,待众人的目光转到他的身上,大萨满才手持拐杖缓缓走到大殿中央,微微躬身向阿鲁布说道,“大可汗,长生天昨晚降下神谕,在大可汗的登基大典之上,当向长生天献俘以示敬意,如此长生天才会保佑大元绵延万年。”

“哦?长生天要求如何献俘?”阿鲁布的脸色也凝重起来。(未完待续。)

第439章 牵羊礼(800月票加更)

袁章闻言顿觉不妙,想必大萨满所说的献俘仪式不会像他此前筹划的那般轻松吧?他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的筹办大典,就是想淡化北国的异族背景,用完全合乎古礼的方式让中原的读书人意识到大元和此前的大魏、大周并无多少区别,他们一样以儒学治国,一样讲究礼仪,一样重视读书人,从而让这些读书人对大元产生认同,开始参加大元的科举,加入到大元的统治阶层来,为大元的统治出力。

大元现在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整个漠北加起来也才数百万人,尚不到中原百姓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漠北的习俗统治天下,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有改头换面融合中原的文化习俗,方可维持统治,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

但是大萨满现在却又要强调大元乃是异族的真相,这毫无疑问会让他此前的准备大大折扣,可是他却不敢阻断,因为眼下大元朝堂之上还是以漠北的官员居多,这些人乃至是阿鲁布都不敢忽视长生天降下的神谕。

袁章正苦苦思索应对方式的时候,大萨满已经开口说话了,“我漠北的儿郎是苍狼的子孙,那些被我们征服的中原百姓是羊;就和以前数百年一样,那些被我们征服的部落首领应该在大可汗的登基大典上行牵羊礼,以示对大可汗的服从。”

牵羊礼乃是漠北草原流传多年的一种受降仪式。牵羊礼要求俘虏****着上身,身披羊皮,脖子上系绳,像羊一样被人牵着,也表示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大魏的太后、小皇帝、文武百官和他们的家眷都必须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身,在万人面前向大可汗匍匐哀求。”大萨满嘴中吐出毒蛇一般语言,他想用这种方式彻底毁灭大魏百姓的尊严,让他们像奴隶一样臣服在苍狼的子孙面前,此前数百年他们对那些被征服的部落都是这么做的,这些羔羊大多不敢再反叛他们的主人,想必大魏的百姓也会和他们一样顺从吧?

“大可汗万万不可。”袁章知道中原的百姓看起来颇为顺从,但他们内心却是极富尊严,如果按照大萨满所说这般****大魏皇帝及文武百官,就会在漠北人和中原人之间划开一道大大的鸿沟,这种方式纵使能恐吓百姓一时,却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自此以后不再会有读书人投奔到大元,那些中原的勇士也会奋起反抗,要么上山落草,要么投奔齐王或者蜀王,大元将面临无尽的反抗。

“还请大可汗以仁恕为先,陛下到时定会如约为大可汗献上传国玉玺。”陈静庵等归降的臣子也忍不住了,他们投降过来是想继续当官的,可不是想当北虏的奴隶,阿鲁布今日能这般对待小皇帝,将来又何尝会将他们放在心上?这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所以这些人不得不站出来了。

“这是长生天的神谕!”大萨满傲然而立,普速完、薛阇干等人想不到那么长远,处于对长生天的敬畏和对魏人的不屑,以及。。。对袁章身居高位的嫉妒,他们纷纷站出来表示了对大萨满的支持,声势远远压过文臣。

阿鲁布虽然在袁章的帮助下是开始渐渐收拢权力,攻陷大魏京城的功绩又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但是大可汗的地位终究不如中原的皇帝那么崇高,普速完、薛阇干等人手上的军权,大萨满掌握的神权都让他不敢轻视。

斟酌再三,他不得不又一次反驳了袁章的提议,应允了大萨满的建议,在他的登基大典之上,大魏的太后、小皇帝及文武百官都要按照漠北的习俗行牵羊礼。

随后诸大臣退去,阿鲁布把袁章单独留了下来,对他好生安抚,阿鲁布知道或许此时袁章才是对的,只可惜他却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此袁章唯有长叹,“大可汗,经此一事,大元一统中原的时间最短也要推迟五年。”将阿鲁布陷入沉思,袁章缥缈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大萨满以神谕改变了登基大典的安排,若是日后大萨满再借着神谕对帝位的归属加以干涉又该如何?”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袁章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非黑即白、直来直去的狂生了,龙溪先生的多年教导此刻终于大功告成,袁章已经开始逐渐掌握朝堂争斗的精要;中原向来是时速证券,无论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没有大萨满这般权利;纵观史书,敢于牵扯到帝位归属问题上的和尚道士下场可不那么美妙。

袁章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早已被中原堵住的缺陷,想必阿鲁布也不希望大萨满借着神谕的名义动摇自己的统治、影响自己对于太子的决断吧?

种子已经埋下,现在只需要细心浇灌就会茁壮成长,今日表面上看虽然是袁章输了,但从阿鲁布现在的表情来看最终的胜利者究竟是谁还犹未可知。

很快,朝堂上的争论传到了关押俘虏的大营之中,当弄清楚牵羊礼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后,上到太后、下到普通官吏全都陷入了震惊。

“吾深恨当日不能坚守京城,那怕死在京城也好过今日啊!”太后为之痛哭流涕,他入宫已经二十多年,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没想到人到中年却要遭受这般羞辱,****着上身,披上羊皮在万人面前向阿鲁布匍匐哀求;莫说她太后的身份,就是放到一般中原女子身上,怕也是宁死不从。

“杨介夫误我!杨介夫误我啊!”当年杨介夫在御驾亲征时用处的那些手段她也略有耳闻,只是处于对李圭的厌恶和对勋贵的不满,她假装不知,可没想到报应却来的这么快,失去了丘元德等宿将和数十万大军的大魏,就像是自断一臂的士兵,完全无法抵挡北虏的侵袭。

哭声此起彼伏,俘虏营中一篇愁云惨淡。(未完待续。)

第440章 宇文宜生

“国师大人,大萨满此举让我等一个多月的操劳一朝丧尽,自此以后关内道的读书人大概要尽数南下了。”国师府中,一名四十来岁,风姿卓越的男子摇头对袁章说道,一旁的陈静庵等人也是连连点头附和。

“宇文先生说得甚是,可惜大可汗要顾及到普速完、薛阇干等武将的想法,他们一向对大萨满敬畏有加,即使大可汗也难以拒绝。”袁章看着这名中年人,他大概可以算得上是袁章此次南下最大的收获之一。

此人名曰宇文宜生,字明望,自幼博闻强记,工实属,三十岁时得中进士,后历任州县,所到之处政通人和,积功升任为起居舍人回到朝堂,可惜一向看不惯杨介夫等人将党争置于国事之上,因为未能升官。

这次北国大军南下将大魏朝臣劫掠一空,宇文宜生也沦为阶下之囚,袁章在查阅附录名单时见到了宇文宜生的名字,因为对他的文名早有耳闻,故而专程去俘虏营中拜会宇文宜生,多番言辞恳切的邀请终于说服了宇文宜生归顺北国,担任礼部侍郎一职,在之前的立国大典筹备之中多有建树,只可惜因为大萨满假借长生天的神谕,让他们的多番努力化为乌有。

“经此一事恐怕纵使吾等借着大可汗登基称帝的时机新开恩科,恐怕也不会有多少读书人前来应考了。”宇文宜生深感遗憾,“大可汗手下这帮将领领兵打仗或许无人能敌,可论起治理地方来,恐怕未必派的上用场。”

袁章对次深以为然,现在关内道的文官大多逃奔南方,起码有一半的州县官员逃散一空,整个城市都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为他们补充到足够的文职官员治理地方,才能尽快将关内道彻底纳入大元的统治之下。

而这项工作是漠北那些作战英勇的将军无法做到的,如果将他们派到各州县担任主官,恐怕他们会像在漠北草原上压榨被他们击败的部落一般对待那些魏人,要是这样恐怕关内道就距离遍地狼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