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是男儿当卫国 >

第163章

我是男儿当卫国-第163章

小说: 我是男儿当卫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玉、韩行敲开了村长王广才的大门。王广才一看是韩行这些人到了,不禁喜出望外,问:“这些日子你们到哪里去了,叫我好闷得慌啊!”

“哎,一言难尽啊!还是先把队伍安排下再说吧。”韩行说。

王广才按照韩行的吩咐,叫堡垒户们迅速地安排下了队伍,叫大家吃点儿饭,洗洗脸,洗洗脚,好好地休息一下。

屋里只剩下了韩行、王安玉、张小三和王广才,这才各叙衷肠,互相通报了这一阵子的情况。

王广才的女人进来说:“吃什么呀,咱家里只有玉米饼子啦,还有老咸菜。”

王广才对他的女人说:“不是还有罐头吗,是韩司令走的时候剩下的。咱就借花献佛,就是玉米饼子吃罐头呗!”

韩行纠正他说:“别叫我韩司令,还是叫我韩队长为好。”

王广才有点儿不高兴地说:“叫顺了嘴了,改不过来啦!再说,英雄不论出处,你这么大的官,还在乎老百姓叫什么司令叫什么队长的,反正只要是打鬼子就行了。别的,老百姓才不管呢!”

韩行见他这么执拗,也就不再勉强,又问他:“这阵子,罗兆荣又来搜刮罐头了吗?”

王广才说:“怎么没有啊,他们就是一群狼,狼行千里吃肉,狗行百里吃屎,这都是老行情啦,改不了啦!”

“那你们是怎么应付他们的?”韩行问。

“哼!对付这些二鬼子,我们有的是办法。”王广才滔滔不绝地拉起了应付罗兆荣要罐头的一些措施。

“一是白天不开工,晚上开工,叫他们弄不清我们什么时候生产。二是生产了就抓紧转移,早早地运走,或者运到各个销售点去,叫罗兆荣他们摸不清我们生产了多少货。还有就是漫天要价,你不是要罐头吗,我们要高价啊,叫你买不起,就是买了去,也把别的粮税给充了。”

王广才的女人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子,就是玉米饼子吃猪肉罐头,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加上热开水一喝,既不愁凉风吹,又不用愁露水打,睡在舒服的大炕上,胳膊腿随便一伸,一觉睡到了大天亮,再也不用愁第二天早上起来浑身紧绷绷的了。

在屋里睡觉和在野地里睡觉,就是不一样啊。

可是刚刚过了几天的好日子,严峻的情况又来了。一天早上,韩行刚刚起床,王安玉就找上门来,他对韩行严肃地说:“昨晚上我们区中队去执行任务,本来今天早上应该回来的。可是到了现在,他们居然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看情况不妙呀,我们是不是去看一看?”

韩行一听是大吃一惊,区中队昼伏夜出,这是他们的活动规律,一般是天没亮,他们就回来了。可是现在,天已经大亮了,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而且连个报信的也没有,这就很不正常了。

韩行眉头一皱,对张小三说:“张队长,带上十多个人,咱去看一看。”

王安玉虽然是这样说了,但是他还是有些担忧地说:“大白天的去,不会有事吧!”

韩行说:“不看也不行啊!再说,我们的头上又没有贴着帖子,他们知道我们是八路吗?走——”

韩行、王安玉、张小三、吴小明、李大中十多个人,穿着便衣,带着武器,从青纱帐里向五区的沙窝子一带,也就是昨晚上区中队活动的地方,悄悄前进。

穿行了一阵子青纱帐,然后就进入了武平县的沙窝子。

三区往西,也就是五区的南部,有一大片沙窝子,足有好几千亩地。这里原是黄河故地,黄河历次改道,带来了大量的沙土,再加上土地贫瘠,无有人耕种,土地就越来越贫瘠。

夏天,别的田地都进入了绿色的时代,然而这里,绿色只是轻轻的一层薄膜。这里几乎就没有一棵树,更没有庄稼,就连野草都长得很小,很瘦。

正文 第237 全歼便衣队(一)

沙土地,也并不是没有经济价值,这里生长着一种灌木丛,叫做红荆条。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这种红荆条,坚韧有力,是编篓编筐的好材料,上面的荆条被割去了,只要是根还有,它还会继续生长,继续给附近的村民生长着源源不断的财富。

红荆条编的筐,盛煤盛土都行,武平县有两大宝,一大宝是武平的大红枣,又叫贡枣,又甜又脆,过去年年都可以进贡到北京去,专供皇亲国戚美美地享受一番。再就是红荆条编的筐了,运到山西去装煤,运到全国去装土、装菜,那真是长久耐用,经济实惠。

就连本地人拾粪的粪筐,都是红荆条编的,恶臭腐蚀,只要是不摔烂它,粪筐能传好几辈子。

沙窝子还是野兔的乐园,成群的野兔在这里安家,繁衍它们的子孙。它们认为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这里人少,自然就成了自由的王国。青草虽然是薄一点儿,但是够它们吃一辈子的。

有了野兔,自然也就有了刺猬,还有了狐狸。狐狸是杂食动物,它们看上了野兔,自凡有了野兔,也就有了它的美餐。吃烦了野兔,偶尔也到西瓜地里,玉米地里去采一下点心吃。

沙土地里为什么会有西瓜呢,因为沙土地里种的西瓜特别地甜,有的农人就看中了这个窍门,有时候,把西瓜种到沙地里来。

沙窝子虽然离着密集的人类居住区远一点儿,但不失为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按照自己的自然规律在慢条斯理地存在着。

李大中在前,仔细地搜寻着昨晚上人类的足迹。吴小明紧紧地跟在后面,然后是其他的武工队员。在足迹知识面前,韩行自认为是经验不足,只能老老实实地跟在他们后面。

沙土地里的地形很简单,除了一片片不长庄稼的黄黄的沙化以处,就是一墩墩的红荆条。这些红荆条能很好地隐藏住身体,真要是埋伏着一个个的士兵,也是真不好辨认。

走进了沙窝子的中心,又像是进入了红荆条的海洋,把这十几个人,就像是托到了海的中央,孤零零的就像是可怜的一叶扁舟。

突然,李大中的手往后一招,这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武工队员全部把突击步枪打开了保险,蹲下,躬着腰,瞪大了眼睛,小心翼翼地往前搜索着行走。

李大中发现了一滩血迹,由于地层沙化,血早就渗入到了地表下,表面上只有模模糊糊的一层红色。

走不了多远,一个区中队战士的遗体就侧卧在那里。走不了多远,又是一具区中队队员的尸体,再就是横七竖八的一片尸体了。武器全都没有了,一个个成了赤手空拳。

张小三一招手,武工队员们纷纷向四面搜索着前进,看看有没有敌人的伏兵或者喘气的。搜索了好大一阵子,最起码是几百米之内没有敌人的一个影子了。

王安玉这才过来辨认尸体,他翻起来一个看了看:“这不是小李子吗!”又翻过来一个看了看:“这不是小王吗!”翻看完了,他对韩行说:“怨不得区中队昨晚上没有一个人回来,原来是全部阵亡了,一共是12名战士。我昨天晚上有事没有去,要不,恐怕也在这里头了。”

韩行听了心里更是吃了一惊,整整是12名战士,要是在大战役中这不算什么,可是在小小的武平县,一次战斗中三区的区中队12名战士全部阵亡,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

韩行对张小三说:“看看他们发射了多少子弹,面对着敌人坚持了多长时间?”

张小三、吴小明、李大中他们在地上仔细地寻找着,就连红荆条棵子里都仔细地翻遍了。我们的区中队大部分用的是汉阳造和中正式,这两种步枪都是7。92毫米步枪弹,汉阳造为圆头弹,而中正式为尖头弹。

几个人在地上搜索了一番,既没有发现一颗完整的子弹,也没有遗留下一颗发射后的弹壳。

“这就奇怪了,”韩行说,“难道说,他们一枪没放。或者说,敌人把子弹壳全都捡走了,要是夜晚作战,子弹壳不好找,再说,捡回这些子弹壳也没有什么用处啊!”

王安玉也纳闷地说:“真是不好琢磨,区中队就是战斗力再差,也不能一枪不放啊!再就是遇到了劲敌,还没有来得及放枪,就全部牺牲。”

韩行又对张小三说:“再看看敌人放了多少枪,都是什么子弹?”

不一会儿,张小三来报告说:“报告韩司令,敌人放了三十来响步枪弹,全是三八式的6。5毫米步枪子弹,还有上百发的驳壳枪7。62毫米子弹。还有几个地方,既有6。5毫米的步枪弹,还有7。62毫米的驳壳枪弹。”

韩行又说:“张队长,再观察一下,看看敌方有没有留下血迹什么的,也就是看看敌人有没有受伤的,多少处?”

过了一会儿,张小三又来报告说:“报告韩司令,敌人的地方没有一处血迹。也就是说,敌人没有一个负伤的。”

韩行判断道:“看来有的敌人是配置了一长一短啊,总共敌人是放了三十来枪的步枪弹,一百来枪的驳壳枪弹。而区中队呢,基本上是一枪没发,就全部中弹牺牲。而敌人呢,可能是没有一个伤员或者死亡。”

全场陷入了一阵子沉默。过了一会儿,李大中发脾气道:“这个仗是怎么打的?这样的士兵还叫个兵吗?竟然是没有发一枪一弹,全被敌人打死了。要是这样的区中队,干脆解散算了。”

吴小明皱起了眉头:“按说这么空旷的地方,能发现敌人啊!发现了敌人,怎么着也得进行反击啊!竟然没有发现敌人,而且竟然没有放一枪。这……不好解释,真是遇到鬼了。”

张小三也发牢骚说:“这样的仗打得窝囊呀!窝囊呀!”

王安玉还在皱着眉头思考着:“要是这样的话,会是个什么情况呢?可能敌人埋伏得太好,一个突然袭击,就把区中队全部打死了。似乎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再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区中队根本就没想打,没想打的时候,突然全部被敌人打死了……”

沙窝子的侦察情况也就到此为止了,回到了还驾店后,又陆续地收到了各地的情况。地方武装不断地被敌人袭击,各村的政权有时候也驻进了假武工队,他们把村政权抢掠一气,然后是滥杀一通。

通过情报,情况渐渐地明了。原来赵殿贵死后,罗兆荣指令徐冠五把剩下的特务再组织了一个新的便衣队。这个便衣队由12个人组成,全部是由所谓的“精兵”挑选而成,每人一长一短两件武器,由一个叫韩苟的当队长。

这支便衣队也是模仿武工队的战术,昼伏夜出,敌人的如意算盘是,先用便衣队缠住我们,然后出动大部队包围聚歼。这支便衣队有时冒充我区中队,有时冒充武工队,袭击我地方武装,抢掠百姓,拦劫行人,破坏我抗日武装的声誉。就像是一匹害群之马,搅得我根据地不得安宁。

在王广才的家里,韩行和王安玉讨论着敌人便衣队的情况。韩行说:“我韩家怎么出了这么个玩艺,古代有个韩信,也算给韩家争了口气。现在出了个韩苟,又把韩家糟践的不轻,也别叫韩苟了,干脆叫韩狗算了。”

王安玉说:“罗兆荣的特务队刚完了,又出来一个便衣队。它自凡有便衣队,我们就用对付特务队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张小三也插嘴说:“不给便衣队一点儿厉害瞧瞧,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

正在商量着便衣队,一个情报员来送情报说:“敌人的便衣队已经到了王归庄,正在村子里休息。”

一听这话,韩行立刻对王安玉说:“走,摸他们去。”

王安玉有点儿担心地说:“这是大白天,大白天的去,怕是惊动了大股的敌人就不好办了。”

韩行说:“要是冬天的话,真是躲没地方躲,藏没地方藏,可现在是夏天,打完了仗,往青纱帐里一躲,叫他们找去吧!”

王安玉想了想,为了消灭这支可恶的便衣队,冒这次险也是值得的,遂点了点头。

于是,韩行点起了武工队的全部人马,钻进了青纱帐,向着王归庄前进。

王归庄离着还驾店不过十多里地,不长的时间,也就到了。韩行叫大部队由张小三带领,埋伏在青纱帐里,枪响为号,冲进村子,武力解决战斗。

自己则和吴小明,李大中两个人,到王归庄去查看敌情。这天正是菜屯的大集,大路上三三两两的人很多,也有去卖的,提着老母鸡,抱着鸽子、兔子、鸭子的,也有去买的,拿着个空篮子,背着个空褡裢,推着个独轮车的。

赶集的真是什么人都有,大闺女、小媳妇、老爷爷、小伙子,就连当兵的,三三两两的也有不少。

农村的集市贸易由来已久,大到结婚用的金戒指,小到针头线脑,集市上都有。那时候村上的商店少,农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都指望五天一回的集市交流。

正文 第238回 全歼便衣队(二)

有的人赶集什么都不买,就是到集市上感受一下那些热闹的气氛,享受一下那种文化。

干什么都得有道具,就和演戏一样,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