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剑出华山 >

第379章

剑出华山-第379章

小说: 剑出华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采婷斟酌道:“臣妾听闻,赵王宇文招之女宇文涵深受其母影响,自幼精通诗书、多才多艺,若让她嫁去突厥,定不会堕了我大周皇室的颜面。

更何况,宇文涵既精通诗书,必深明大义,不吝于为国献身……”

宇文赟皱眉想了想,终于回忆起了宇文涵这个漂亮活泼的堂妹,略一思忖,不由鼓掌赞道:“此议大善……朕明日就下旨册封涵妹威千金公主,令她择日下嫁突厥沙钵略可汗。”

闻采婷又提醒道:“此前突厥在吴王手里一败涂地,大失颜面,若是派人前来长安迎亲,定会挑选诸多高手随行,一展威风,试图挽回一些颜面。

同样,若是陛下派人送亲,也该小心挑选文武俱佳之士随行,否则若是送亲队伍在突厥受辱,岂非让我大周颜面无光?”

“爱后思虑周全,言之有理!”宇文赟迟疑道:“若是派吴王前往,定可再挫突厥威风,但吴王送亲,岂非大材小用,也会让突厥觉得大周无人?”

闻采婷眼波流转,媚*功全力展开,诱导着宇文赟的心神,“朝中除了吴王,尚有普六茹坚、尉迟迥、宇文盛、宇文神庆、宇文神举、长孙晟等顶尖高手,陛下何不择其一二委以重任?”

宇文赟尽管已目眩神迷,但皇帝的本能让他拒绝将文武重臣和宗室大将派去敌国这种肉包子打狗的愚蠢举动,因而几乎没有犹豫就道:“那就让宇文神庆和长孙晟走一趟吧!”

闻采婷美目闪过一丝快意:长孙晟啊长孙晟……我不光要拆散你跟宇文涵,还要你亲自将她送到别的男人怀里,我很期待你到时候心碎欲绝的神情,那定会让你更显英俊迷人!

…………

赵王府后花园。

红艳艳的枫林里,长孙晟紧紧拥抱着宇文涵,令她陶醉之余,忍不住心生疑惑:为何他今日如此抱得如此用力,好像他一松手我就会飞走一样?

好半响,两人终于分开,开始在枫林下并肩漫步。

宇文涵漂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真奇怪,为何仅仅一夜不见,我总觉得你身上多了一丝抑郁和沧桑的气质,就像你一夜之间突然长了十岁一样?”

“世上能让男人加快成长的,唯有女人!”

长孙晟若无其事地笑着道,一边享受着与爱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欢悦时光,一边强行压抑着心内背叛爱人的无尽苦痛与煎熬,竭尽全力才使之未曾流露在表情上和眼睛里。

这种爱与痛,欢与悲,乐与苦,仿佛黑暗与光明交织于一身的独特体悟,让他感到他的精神力量每时每刻都有着细微的成长,愈显坚凝细腻,亦愈发倾向于阴暗,然而魔功境界的显著提升却非虚假。

“苦行,苦行……肉身之苦哪及得上精神之苦?这只是刚刚开始罢了!若是这点精神折磨都承受不了,我还谈何翻云覆雨,完成圣门伟业?”

长孙晟每每以这类话提醒自己,让自己濒临崩溃的精神意志再次凝聚,而身旁宇文涵的纯洁爱意亦是一种绝佳的止痛良药,不住抚慰着他千疮百孔的心灵,阻止他彻底走火入魔。

然而越是如此,他对自己背叛她的心痛就越深,又将他的心灵冲得破碎开来……

其间微妙平衡,诡秘难言!

…………

终南山麓,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

一白须白眉,眼神澄静的道袍老者与杨坚并肩而行,一举一动充满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的出尘意味,时不时以拂尘指点周遭景色,温言介绍。

“……相传春秋时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就是那处古石台……”

“先贤风采,确令杨某仰慕非常!”杨坚顺着老道的话奉承一句,目光扫过下方山谷田野上的重重屋宇,心里默算着楼观道派的人数和实力。

乍一看,楼观派人数多不到哪里去,似乎大猫小猫三两只,但仅凭以身旁这严达老道为首的田谷十老,便是一个出类拔萃的高手团。

他们单独一人或许远不如宁道奇,但他们十人加在一起,即使四大圣僧也得绕路走,更遑论宁道奇一人?

而且,田谷十老还有一个远胜于宁道奇的地方,那就是他们楼观派历史悠久,数代以来更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道门之首,拥有完整的门派传承,也需要将这传承延续下去,那就不得不顾虑当权者对道门的态度。

反之,宁道奇号称“散人”,正是其光棍一条,分属道门,却又游离在道门之外,固然难以被当权者拿捏,但在道门声威和势力上的毫无建树,也使他无法对广大佛门形成压力。

当世儒释道三教相互掣肘,然而儒教分散为大大小小的士族门阀,利益混杂,难以统辖,因此能够用来制衡佛门的,就唯有道门正宗了。

心念电转,杨坚诚挚道:“先帝本敕令于此修建通道观,不曾想忽逢大难,龙驭宾天,今杨某欲继先帝未竟之志,发民夫五千修建通道观,不知严道长意下如何?”

即使以严达宗师顶峰的修养,听得“欲继先帝未竟之志”之语,也忍不禁瞳孔一缩,暗暗为杨坚的野心和魄力而心惊。

所谓“欲继先帝未竟之志”,往小里说是继续修建通道观,往大里说则是继续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

此处一语双关,无外乎逼楼观派提早站队,出人出力。

第五一六章一线曙光

“这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

尽管早知长江至两淮的方圆数百里至今战乱未休,算是北周和南陈的缓冲区,但沿路人烟稀疏、村镇田地荒芜的凋敝程度,还是大大出乎石之轩的预料。

反倒是前方视线尽头处的扬州城固然残破,却还大致保存完整,城高墙厚的巍峨模样,让他稍感安慰,可惜扬州城的人气似乎也称不上旺盛。

不过,“鱼米之乡”的称呼并非白给,水土丰饶之极,入目所见不是战火肆虐后的赤地千里,反而尽是一人多高的野草青蒿。

“扬州原是仅次于建康的江左名城,繁华非常,可越是富庶的地方,在战乱中越招人祸,大难临头,始知繁华似泡影,一碰就碎!”

安隆小心翼翼地接过话头,一双绿豆眼四处寻觅着商机,尽量不去看身前的两人——那两人一着清逸紫袍,潇洒出尘,一着藩王织金盘龙袍,英俊威武,最惹人瞩目之处,在于两者的面相竟有三四分相似,若非父子,便是兄弟!

事实上,直至此刻,向来自诩眼力过人的安隆依然未曾分辨出哪个是真正的石大哥?前者固然是初见时传他武学精义之人,后者也是伴他做了半个月工艺大师的商业合伙人,两者都曾承认是他的石大哥,也都知晓与他的一切来往,事无巨细。

寻常高手观人眼神气度,至乎魔门秘传的辨人独有的先天气质的法门,完全不能用在面前这两人的身上。

心里翻来覆去的揣测许久之后,安隆一阵心悸,却聪明地没有多问,只将两人视为一人,或者说视为一体两面。

正式就任吴王的幻魔一号淡淡道:“南朝上月又向江岸增兵三万,本想在这个月再次渡江来攻,侵占淮南和扬州,一听说孤王就封扬州,立时偃旗息鼓不说,还在扬州对岸的丹徒镇(镇江,大名鼎鼎的金山寺所在)屯兵两万,一副如临大敌,防备孤王的模样。

可笑,区区两万孱弱南兵也想震慑孤王?”

安隆擦了擦冷汗,“恐怕南朝上下也明白,若是兵少了,完全是小觑大哥,若是兵多了,又会引起大哥的误会,两万精兵在他们看来刚刚好,亦可表达他们愿意与大哥和睦相处的态度。

若是小弟所料不差,想来大哥一进扬州城,就会收到南朝皇帝派人送来的大批礼物及问候书信。

不管怎么说,大哥的威名硬生生遏止了南北两国绵延数载的战争,令两淮和扬州的百姓有时间休养生息,可谓功德无量!”

幻魔一号眼光瞥向道路旁的荒芜田地,不屑道:“南朝尽送些金银珠宝有什么用,两淮和扬州如今缺的是粮食和人口!”

石之轩微微一笑,拍了拍安隆的肩头,语重心长道:“小猪啊……如今江南江北战事一停,南来北往的商旅定会再次繁盛起来,商机多不胜数,金银滚滚而来。

只要你能助真心实意地助我将封地发展繁荣起来,我可令水军封锁长江,不准其余商队通过,让你独揽南北互通有无的所有生意……你考虑考虑,我先走一步。”

“哎,我总是心太软,最见不得辖下百姓穷苦困顿、流离失所……”

话犹未已,石之轩独自折往长江方向,脚下直如缩地成寸,不一会儿就消失不见。

余下的幻魔一号、安隆、吴王府幕僚及三万步骑长龙般的庞大队伍继续开往扬州城而去。

安隆绿豆小眼儿一阵骨碌碌乱转,很快就笑容可掬地对幻魔一号道:“大哥既有雄心壮志,小弟怎会不倾力支持?

不过,请恕小弟直言,两淮和扬州一马平川,无险可恃,虽说水土富饶,但似乎并不适合倚为霸业之基啊?”

幻魔一号没好气道:“不都说过了,我总是心太软,最见不得辖下百姓穷苦困顿、流离失所么?

发展封地,纯属为了造福百姓,好让今后出门所见,一片幸福安康,其乐融融……请你不要怀疑我这心愿的纯洁和伟大!”

安隆一脸讪讪,明显不怎么相信这种话。

“孤王想要霸业,还用辛苦经营?直接杀回长安,让昏君禅位岂不更好?”

幻魔一号理了理镶金嵌玉的华贵王冠,脸孔朝天,霸气四溢,“等会儿进了扬州城,孤就安排人以吴王府的名义张贴安民榜、免税榜、招工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招贤榜,专招寒门士子……寒门士子文化水准有限,但胜在吃苦用事,任劳任怨,以寒门士子为基层吏员用来管理流民、安抚百姓最好不过。

而小猪你,则要尽快发动你的商队关系网,从东南西北各地招揽流民送来封地……”

安隆听他绝口不提今后的启动资金及粮草军饷问题,顿时有了充当冤大头的明悟,忍不住一脸肉疼之色。

“天莲宗的家底确实丰厚,可也顶不住三万步骑及将来数万至乎数十万流民的人吃马嚼啊?”

…………

石之轩逐浪踏水渡过长江,风驰电掣直奔建康城而去,浑不顾惜真元之气。

今时今日,一旦他稍微凝神专志,顿时感到自己成了宇宙的中心,漫天精气贯顶而下,大地精气透脚而上,一阴一阳两种元气交汇於任督两脉的周天运行里,至乎整个人都徜徉在天地元气的海洋中,逍遥自在。

“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所言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以往石之轩攫取天地精气,往往是上牵天之阳气,下引地之阴气,以己身为融汇阴阳的太和烘炉,然而自从上次获得了沙漠奇迹里的六幅图录,尽管是高仿,却也给予了他一些极为关键的启发,乃有今日的更上重楼。

其中第三幅图录的下方注释:【一阖一开,至阳赫赫,至阴肃肃,生机在息机之中,生气在息气之内。动者固不可自封,不动者亦不可自弃,弥久弥芳,大凡行功到无味时,滋味必从此出。天之为天,非阴极则阳不生,物穷则反,道穷则变,无路可入处,方有入。】,就让他恍然大悟。

特别是“天之为天,非阴极则阳不生”一句,若是推而广之,还应有“地之为地,非阳极而阴不降”。

指的正是阳为天,阴为地,但天地之力交汇往复之时,地之阴极反生阳气上腾入天,而天之阳极也反生阴气下降落地,如此物极而反,生生不息,天地方能循环周流,无始无终。

若修行者能顺从此理,上承从天而降之阴气,下纳由地而起的阳气,也即以头顶百汇承接阴气,脚底涌泉涵纳阳气,则汲取天地精气的过程即可事倍功半,仿佛天地之力推动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修炼一样。

若石之轩所料不差,这正是长生诀一开始就直入先天,而且聚气回气的速度远胜于世间绝大多数功法的根本奥秘之所在!

若说他原本的上牵天之阳气,下引地之阴气,以己身为融汇阴阳的太极烘炉之法,乃是天地为静,人为动;那么这种截然相反的上承天降之阴,下纳地升之阳,以己身为阴阳交错的太极法***轮之法,就是天地为动,人为静。

两者均是取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太极之理,前者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身,而后者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眼。

常理而论,显然后者更胜一筹,更契合天地运转!

不过,若是两者合二为一,同时运转,上接天之清阳而取阳中之阴,下连地之浊阴而取阴中之阳,形成完整的太极阴阳鱼,显然又高明一重,愈发近乎于天地之道。

恰如石之轩此时之逍遥自在,真正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