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顾盼成欢 >

第94章

顾盼成欢-第94章

小说: 顾盼成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帝王,元昌帝自然在乎自己的这张脸面,偏偏楚承启就像是生来落他脸的一样,自懂事起就没干过正经事,平时眠花宿柳也就罢了,反正凭楚承启也担负不起大周朝的江山,将来做个富贵风流的王爷也是条颇为不错的出路。

却不曾想,他竟然连宗室子弟的妻子都动!

这兔子还知道不吃窝边草,楚承启简直比那兔子还不如!

因为楚继先在宗人府的一通大闹,楚承启与那袁氏的事几乎是人尽皆知,就连如今已经很少理俗事的老庄王都被惊动了,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老庄王看自己的那眼神,元昌帝都觉得面上无光。

老庄王是太祖的亲弟弟,在宗室里威望又极高,若不是他出面把这件事压下来,还不知道这件事会闹成什么样。

这件事虽然由老庄王出面压了下来,但元昌帝也不能对楚承启没有半点惩罚,所以最后楚承启才会从敬王变成了敬郡王。

而那袁氏,身为宗室媳却不安于室,还惹出这么大的事来,自然少不得要按皇室家法处置,领完一顿家法之后,才奄奄一息的被休了出去。

有过这样一出之后,想必这袁氏是再无人敢娶了。

楚承启离京避风头,这件事元昌帝是知道的。

到底是自己的种,就算楚承启做出了这样的荒唐事,元昌帝也仍愿意维护几分,自然就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时听刘贤妃又道是为了楚承启的事而来,元昌帝第一反应就是,楚承启是不是在外面都不安分,又惹出了什么不好解决的麻烦事来?

以楚承启的性情,还真有这个可能。

冷下脸,元昌帝双目阴沉地看向刘贤妃,“那孽子又做了什么事需要爱妃替他求情?”

被元昌帝这样一问,刘贤妃立马就为楚承启觉得委屈起来,她这话都还没开始说,怎么皇上就认定了楚承启又做了什么恶事呢?

带着这样的委屈,刘贤妃眼眶一红,眼中渐渐变得水润,整个人瞬间就多了几分楚楚可怜的美态来,“皇上,咱们的皇儿这次可没做什么坏事,您可不能如此冤枉了他。”

若是换了这宫里的任何一个嫔妃,都不会说出如此直接的话。

不过,刘贤妃表现在外的本就是个天真憨直之人,她会说出这种话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元昌帝虽然仍不信楚承启的人品,但被刘贤妃这样一哭,倒也立时面色放缓,“行了,朕不过说了一句怎么就哭起来了,既然老六没做什么坏事,那爱妃是为了他的什么事要求朕?”

得了元昌帝这样一句似是安慰的话,刘贤妃这才破涕为笑,那双染了水光的杏眼又弯成月牙,“皇上,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承启做错了事惹得皇上大怒,他自己也知道没脸面对皇上,所以才出了京。”

明明楚承启离京是为了避风头,被刘贤妃这样一说,倒像是他存了悔过之心一般。

安平长公主在旁听了,便无声地撇了撇嘴,被宁景昌扫了一眼之后才收敛了些。

元昌帝自然也知道刘贤妃话里有多少水分,轻哼一声,道:“爱妃也不用替那孽子美言了,以那孽子的脾性,离了京只怕也是正合他意,没了人管束更是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自己生的孽子,捏着鼻子也得认。

元昌帝这时就是这样的心情。

刘贤妃闻言忙又解释道:“皇上您放心,妾身怕他在外惹祸,还特地央了承玉跟着他一起,也好在他犯浑的时候管束着些。皇上不放心咱们承启,总该放心承玉吧?”

提到楚承玉,元昌帝还真的就多了几分放心。

比起作为皇室反面教材的楚承启,楚承玉简直就是个完美无缺的正面形象,聪敏好学,温文有礼,做事又妥帖沉稳,这样的人还真没道理让人不放心。

刘贤妃觑了觑元昌帝的神色,继续道:“皇上,妾身要求您的事,可不是坏事,对咱们皇儿来说,还是件大好事。”

“哦?”听刘贤妃如此一说,元昌帝倒真的有些好奇起来,“爱妃到底所为何事?”

“皇上,是这样的,承启和承玉一路辗转到了清河县……”

听到“清河县”几个字,元昌帝尚无什么反应,但宁景昌与安平长公主心里却是一突,对视一眼之后都暂且忍着没说话。

楚承启去了清河县,听刘贤妃的意思也就是近段时间的事,他们可也才从清河回来没多久,难道竟是与他们回京前后脚的事?

在宁景昌夫妇暗自思忖的时候,刘贤妃还在继续细说:“原本承启去清河也只是随意走走,不曾想竟就在清河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了,如今更是为了那姑娘茶不思饭不想的……”

一听到这里,元昌帝哪里还能有什么好脸色。

他还以为楚承启这次是转了性子了,真的做了什么好事,原来竟还是与美色有关,他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一个见着女人就迈不动腿的不争气的儿子!

☆、第201章 争

刘贤妃倒也不是没注意到元昌帝的脸色,不过她既然已经开了口,自然要把话说完,于是也就装作没看到。

“皇上,妾身也知晓,咱们皇儿从前是做了很多荒唐事,可他这次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是随便玩玩,他这次是真的动了心,一心只想着将那姑娘娶回来做王妃,为此还特意写了信回京,让妾身帮着他向您请一道赐婚的旨意呢……”

刘贤妃话说完了,一双还带着水光的眼便像是粘在元昌帝身上了一般,眼中的祈求清晰可见。

元昌帝本来还待发怒的,但在听到楚承启想要请旨赐婚时,那怒气却又突然止住了。

细数楚承启这些年做过的荒唐事,那真是罄竹难书,宫里宫外,黄花闺女或是成过亲的妇人,普通百姓到宗室媳妇,只要被楚承启看上了,那是一定要沾手尝尝鲜的。

可他虽然性好渔色,之前却从来没有想要成亲的念头。

别看京城那些贵女们将楚承启视作洪水猛兽,唯恐会嫁进敬王府去,其实楚承启同样看不上那些贵女。

楚承启之所以到现在也没娶正妃,除了有没人愿意嫁给他,也有他自己不愿意成亲的原因在内,以往每次刘贤妃到元昌帝这里哭哭啼啼想要求元昌帝赐婚,楚承启也总会后脚向元昌帝插科打诨。

可这次,楚承启竟然主动要主旨赐婚?

元昌帝倒是真有些好奇起那个能让楚承启动心的女子是谁了。

若是真有哪个女子能从此管住楚承启,对元昌帝,甚至是对整个京城的好人家的女儿来说,都无疑是件好事。

不过,清河县……

元昌帝想起了顾氏。

同样想到顾家的,还有宁景昌和安平长公主。

先前听刘贤妃提到清河县时,两人就已经是心里一突,这时又听刘贤妃说楚承启在清河看上了一名女子,想要主旨赐婚,两人自然会想到顾家。

楚承启也不是傻子,若是他看上的女子身份上不够做敬王妃,他自然不会想要请旨赐婚。

而整个清河县,若说还有谁家的姑娘身份上足够与楚承启这个皇子、王爷匹配,那也只有顾家的姑娘了。

尤其是顾青未。

想到这里,安平长公主压不下心里的焦虑,开口问道:“贤妃娘娘如何说了半天也没说到重点去,敬郡王到底看上了哪家的姑娘?虽然敬郡王能有这样的决定确实挺让人吃惊的,不过,在清河县那样的地方,有几位姑娘能够配得上敬郡王的身份,让皇兄能下旨赐婚?”

出于心里那丝不好的预感,安平长公主是时刻不忘给楚承启上眼药。

果然,她一连说的好几个“敬郡王”让元昌帝又想起了他为何会把楚承启贬为郡王,原先和缓下来的脸色又渐渐紧绷起来。

刘贤妃见了心中暗恨不已。

她就知道,有安平长公主在场,她肯定会见不得自己好!

安平长公主自然不会错过刘贤妃的神色,她心里有淡淡的得意,然后又道:“啊,对了,皇兄,我和景昌前段时间也领着致远去了清河一趟,到现在致远都还留在清河没回京。说起来,我和景昌回京时只怕敬郡王也已经到了清河,不过我们倒没见着他,也不知是不是正好错过了。”

刘贤妃心里便是一急。

安平长公主的话表面上看是没什么问题,不过,她先说自己等人回应时楚承启已经到了清河,又说并没在清河见着楚承启,这岂不就是在暗示楚承启不知礼数,明智长辈也在清河却不知上门请安吗?

当然了,这其实正是事实。

元昌帝自然不会听不出安平长公主的言下之意。

不过,安平长公主不喜刘贤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两人遇上了也从来没少过针锋相对,而且楚承启怕安平长公主,这一点在场的谁都知道,所以元昌帝倒也没有特别在意。

“爱妃不妨说说,那孽子到底看上的是哪家的姑娘?若真是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儿,朕是断不容许那孽子娶个这样的王妃的!”元昌帝道。

纵然楚承启不成器,可他的正妃也不可能出身太低。

否则,岂不是在打他这个做爹的脸?

元昌帝这样一插言,安平长公主倒也不好再继续说什么了,且她本也极想知道楚承启到底看上哪家的女儿,是以也屏气凝神的听刘贤妃的答案。

刘贤妃闻言一喜,连忙道:“皇上您放心,那位姑娘的身份是配得上咱们皇儿的,她是清河顾氏嫡女,还是顾家如今家主唯一的女儿,听承启信上所说,这位顾家七姑娘容貌气度都是极为不凡的,若承启真的娶了她,日后定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在外面胡来了,皇上,您……”

刘贤妃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安平长公主突然出言打断了。

安平长公主听到刘贤妃说的果然是顾青未时,几乎眼前就是一黑。

她可还没忘记,自己的儿子在这位顾家七姑娘面前是怎样一副蠢样子,甚至这次宁致远执意要留在清河不肯归京,十有八、九也是因为放不下这顾家七姑娘。

有洞虚道长的断言在先,安平长公主从来不曾想过要插手宁致远的婚事,她只盼宁致远能快些找到他的那个命定之人,然后快些成亲,破除那孤苦一生的凄惨结局。

元昌帝不会允许楚承启娶个普通百姓之家的女儿,但对安平长公主来说,只要宁致远想娶,别说是普通百姓之女了,就算是那乞丐婆,她也只会在心里替宁致远鸣不平,而不会去插手阻止。

当然了,这样说也许有些夸张了,但也足以说明安平长公主心里的决心。

她家致远才貌双全,又身世不凡,这些年算计着往他身上扑的京城贵女不知凡几,但他何曾有过半点动容,更何况是像见到顾家七姑娘那样犯蠢了。

再来,上次在清凉寺里,宁致远与顾青未抽中了同一支姻缘签,洞虚道长明明在清凉寺却又避而不见,这些都让安平长公主认定,那顾家七姑娘,就是她家致远的命定之人。

从前她与刘贤妃针锋相对,只是因为看不惯刘贤妃那刻意装出来的模样。

但今天,说不得,她也要与刘贤妃争上一争了。

☆、第202章 细说

所以,安平长公主毫不犹豫的就打断了刘贤妃的话。

“皇兄,若敬郡王看上的是顾家的七姑娘,那我可要替我家致远争上一争了。”她道。

这八角亭中蓦地一静。

刘贤妃更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以她的为母之心来看,顾家七姑娘身份也算是能配上她的儿子,娶了她也确实对楚承启的将来有好处,她自然会竭力帮着楚承启在元昌帝这里争取,可安平长公主这突然冒出来说是要“争”,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她知道安平长公主向来看不上她,可就因为想要与她别苗头,就拿宁致远的婚事开玩笑?

刘贤妃有些不能相信。

另一个觉得有些诧异的,是元昌帝。

清河顾氏,元昌帝自然不会陌生。

当年楚氏皇族虽然定了大周朝的江山,但在最初时,太祖施政所遇到的阻力可是不小,究其根底,就是在于几大世族。

那时大周朝任用的命官多数是延用前朝的,毕竟,江山是定下来了,若是没有熟悉朝政的大臣协理政事,大周朝也不知道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彻底稳下根基。

那些前朝延用的朝臣之中,就有顾家老太爷。

顾氏一族在前朝时可谓是风头鼎盛,前朝建国到被楚氏一族夺了江山一共四百余年,出自顾家的宰相就有不下二十位,可想而知当时顾家是何等的风光。

大周朝是不设宰相,行的是内阁制。

顾家老太爷乃是前朝宰相,在大周立朝时又不仅没有阻挠,反而还极为顺应天意的顺势推了一把,太祖自然不会没有回报,所以大周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就是顾家老太爷。

那时的元昌帝还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被封了太子之后他还跟着领了太傅衔的顾老太爷学习过如何处理政事。

撇开别的,元昌帝对顾老太爷是极为佩服的。

后来正值壮年的顾老太爷身体染疾,不能再胜任内阁的繁重政务,这才辞了官回了清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