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金主 >

第193章

大明金主-第193章

小说: 大明金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异想天开的计划,当时就迎来了石铁的质疑:“不说冬天辽河结冰,人马可以直接踏河而过。且说防备盗匪,这里哪有什么盗匪可以防备?”

徐元佐差点脱口而出“女真人”,但是现在熟女真还是大明的顺民,比如石铁就跟普通大明百姓没有区别,贸然开地图炮非但不公允,也不理智。

如果到了冬天就没有人防御优势,那么还不如选择南岸建立营寨。因为南岸土地开垦程度较高,梁房口人口主要就聚居在南岸。到时候需要劳力也好,脚夫也好,都是南岸方便。

徐元佐蹲下身,拍了拍土地,遗憾道:“怎么不是黑土?”

罗振权等人和石铁追了上来,听到徐元佐这么问,石铁便道:“这里自然没什么黑土,越往北走,黑土才多些。佐哥儿要是想看大片大片的黑土,得走到边墙之外才有。”

徐元佐叹了口气道:“有那么肥沃的土地,你们为何还要从关内买粮食?”

石铁道:“女真人捕鱼打猎还行,种地哪儿会呀。一把种子撒下去,能平收回来就不错了。”他又道:“所幸现在辽地太平了,女真人还可以行商,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徐元佐觉得这跟自己知道的辽东剧本设定相差太远,只有等接下来的日子里,实地考察之后才能知道。

“先找地方把货卸下来,好好睡一觉,明日启程去辽阳。”徐元佐道。

此次辽东之行所携带的货物并不多,主要是送给辽东都司上下官员的礼物。这些官员说是武官,实则亦文亦武,非但手中有兵权,还有地方民政权力,要想在辽东经商,必须要先喂饱他们。

老范显然是来过梁房口的。照他说起来,当年闹倭寇之前,北方航线也是重要的海上商路。倭寇猖獗东海,北方航向方才没落下去,以至于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走了。他这边指挥水手卸货。罗振权已经去派人去村子里找人借了马车,搬运货物,并且许诺只要运到辽阳还会给予不菲的脚价。

辽东苦寒之地,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徐元佐等人的到来,对于当地人而言,简直就像是一场盛会。男女老幼纷纷涌出房门,询问商人是否带来了精美的南货,并且推销自家的咸鱼、海菜。小孩们围绕着马车欢腾雀跃。壮汉们纷纷展露自己的肌肉,希望能够获得报酬优渥的工作。

村里人又腾空了几处屋舍,让久违的商旅落脚。说是屋舍,其实只是草屋,就连土墙都没有。徐元佐看得心颤,偷偷问石铁:“这里冬天滴水成冰,光是这些草屋能够抵御住严寒吗?”

石铁道:“自然不行。不过到了冬天只需要用水和上泥,立马就能起一道冰墙,一样防风抗寒。”

徐元佐微微点头,暗道:果然哪里都有适合的生存方式。

石铁又道:“这里是汉人的地方,还算好的。到了边墙之外,许多人家只是挖一个土坑,堆上草,一样能过冬。”

“乌拉草?”

“对,欤B草。”石铁笑道:“不想佐哥儿竟然还知道这个。说它是草,却实在是宝。我小时候最喜欢穿着欤B鞋满雪地里跑。那雪能到我胸口!”

徐元佐安算了算,如果石铁小时候身材正常,那雪的厚度差不多要到成人的膝盖了。若是石铁小时候就长得异常高大,那恐怕积雪要漫到大腿。

果然不愧冰雪王国之名。

*

封推结束,回归正常。求推荐票,求月票~!求各种支援~!

*

三三四圈地

北国清凉的风吹散了沈玉君眉角的忧愁,扯动着她的衣襟。←,

漫山遍野的小花在风中摇曳,吐出陆地的芬芳,驱散海洋的咸腥。她曾经觉得大海的气味才是最好闻的,此时却觉得陆地上花草的清香也沁人脾肺。她曾经相信船才是自己的家,现在却觉得陆地恐怕是要比船和沙洲更有牢固安全。

沈玉君很想跟着徐元佐过去,脚下却没有动。她站在船舷,看着徐元佐跑过码头,跑上山岗,站在山岗上发出夜枭一样的怪叫,嘴角不自觉地就扬了起来。

徐元佐看着山岗下洼地里的村落,以及村落外面零零星星的小块田地,甚至看到了扭扭曲曲的田垄。这年头的种子禁不住折腾,若是将江南的占城稻种在这里,恐怕连本都收不回来。他原本想象的黑土地还在更遥远的北国,恐怕低温会让庄稼更难存活。

没有粮食就不能支撑足够多的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市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自然也就没有经济和商业可言。

徐元佐深深吸了口气。凉爽的空气将他的肺泡一个个撑满,换出血液里的废气,又尽数吐了出来。

李腾走上来的时候似乎摆脱了晕船的折磨,只是还有些萎靡。他一眼就看到了山下村落外一栋孤零零的建筑,惊讶道:“这地方竟然还有座庙。”

“人总是需要相信一些什么的。”徐元佐理所当然道。

李腾问道:“你想在这儿打出一片天地?”

徐元佐点了点头:“可能会比我预想的要慢些,粮食不够。”

李腾走南闯北,一眼就看到了这里农田与村落规模的不匹配。看来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依赖出海捕鱼和打猎。他叹道:“远的不知道,反正从嘉靖初年至今,天候一年冷过一年。天气冷一些,田土就要往南退许多。北方就更难种植粮食了。”

徐元佐扭头找了一下石铁,高声叫他过来。

石铁正从地上拔了一根狗尾草,咬在嘴里磨牙,乐呵呵跑上来道:“佐哥儿,你叫我。”

徐元佐拍了他的肩,指着下面的农田道:“辽东粮食不够。百姓吃什么?”

石铁道:“粮食啊,从关内和辽南那边买呗。总不能饿死。”他说着笑了起来,觉得佐哥儿被人吹得神乎其神,却问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两人说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徐元佐也无从解释,道:“边墙之外,还有人种地么?”

“少得很。”石铁道:“有时候收上来的还没撒下去的多,那还不如直接吃种子呢。”

李腾也道:“永乐年间为了让辽东都司二十五卫能够驻屯,朝廷每年都要运数十万石粮食过来。一直到宣德以后方才少了。”

“真恨不得今日就能启程去辽阳。”徐元佐又对石铁道:“来。你跟我讲讲辽东这边的路怎么走。”

说到了辽东交通,石铁眼神中迸放出光彩来。他回想起自己跟着父母走过的各条路线,掰着手指算了算,道:“辽东一共有四条陆路,一条水路。第一条是从辽阳到旅顺口,也就是到辽南。”

他眼睛朝左上一翻,背诵沿途驿站:“辽阳出来第一站,鞍山驿里喂马骡;往南直走海州驿。城高人多好销货;卫城出来六十里,盖州大驿在前头;过了盖州是熊岳。要在五十寨头停;人吃马嚼走复州,大城大店大妹子;城南六十另五里,栾古山里栾古关;石河、金州通木场,再前便是旅顺口。”

徐元佐笑道:“这还有口诀啊。”

“没口诀怎么记得住。”石铁一直掰着手指:“十三站,一个都没少。第二条是辽阳到开原城的,那个口诀我忘了。不过走得熟,一共六个站,出了辽阳北上就是虎皮驿、沈阳驿、懿路驿、嚣州驿,然后就到开原城了。”

“开原也是辽东都司的?”徐元佐问道。

“辽海卫、三万卫都在那儿。那是个大镇,好几万人呢!”石铁道:“从镇北关过来的边货。都得先到开原。”

徐元佐道:“这条路或许可以走走,不过你说的这两条路跟咱们关系不大啊,咱们怎么去辽阳?”

石铁想了想,道:“咱们去辽阳方便得很。走耀州驿,往北就是塔山铺,再往北就是海州卫,跟着就是鞍山了。到了鞍山,也就到了辽阳。”

徐元佐一听:“也就是五个站?”

“对,近得很。”石铁道。

辽东驿站相距离六七十里不等,基本就是商旅一天的路程。

徐元佐道:“那就得走五六天。还有别的路么?”

“还有就是水路了。”石铁淡漠许多:“从辽河口往上,过东昌堡,到长定堡上岸,然后再走一天就能到辽阳了。就是逆流而上,不怎么好走。小船也运不了太多东西,所以很少有人走水路。”

徐元佐脑中的辽东地图丰富了不少,几条交通路线都勾画了出来。

石铁见徐元佐沉默不语,又道:“佐哥儿,其实吧,这儿真不如旅顺好。”

“哦?”

“旅顺是大地方,人多,商货也多。这儿你看,啥都没有。”石铁道:“若是多运点货,连个搬运的脚夫都找不到。而且我听人说,要跨海做生意,都得走旅顺。”

“为何?”

“因为水道不好走吧。”石铁含糊道:“我也就是听说。”

辽东湾的水文条件还算好的,到底是所谓的黄水洋。不过要从梁房口到旅顺,沿途多岛礁暗沙,搁浅风险太高。若是走蓝水洋,必须得在铁山岛转进近海,否则要么冒险走老铁山水道,要么就索性走到登州了。

这样算下来,从梁房口出渤海,差不多就要六、七天时间。

“从旅顺口到咱们这儿。要走几天?”

“快则十天,慢的话就难说了,碰上下雨,路不好走,走上半个月也是常见。”石铁道。

徐元佐微微闭了闭眼睛,计算了一下路程。还是海路更快。不过陆路安稳,即便碰到极端情况也不可能有覆没的危险。只要沿途不被打劫,总能平安到达旅顺。不过陆路的成本也高,非但走的天数多,而且需要的运夫也远远高于水手数量。

更不用说公关所需要的成本。

“还是得把梁房口建起来。”徐元佐下了决定。

石铁见徐元佐如此坚决,只能说:“佐哥儿说了算。”他又道:“佐哥儿打算在沟里修房子?”

徐元佐看了看低处的村落,又看了看脚下的小山岗,道:“我打算在高处修个寨子。”

“那取水可就不方便了。”石铁舔了舔嘴唇。

此处说是山岗,不过也就十来米高。从平山一路延绵过来,渐行渐矮。直到辽河边上,跟着辽河打了个小湾拐进辽东湾。如果从生活角度而言,肯定不如低洼处方便。既没有办法开垦农田,也没有毛细血管一般的河流可以取水,哪怕是要打井也不如沟里方便。

然而作为辽河的出海口,战略价值却无法估量。徐元佐的根基在江南,这里就像是个桥头堡。作为进入辽东的第一步。必须要根底扎实。

“辽东多的是木头。”石铁咧嘴笑道。

徐元佐也笑了,他可不是要造个木头寨子。

有张居正的背书。这里完全可以造一座堡垒。

“一切等到了辽阳再细细分说。”徐元佐挺喜欢这个粗壮的大个子,并不像他身形那般鲁莽。

李腾隐约猜到了徐元佐的意思。作为一名道士,他得精通儒释道三教元典、本门经传、文学历史、天象地理、兵法阵图……生在太平盛世,则炼丹修真;遇上兵灾战乱,则辅佐明主。这也是他能一眼看出徐元佐选择营地的奥妙所在。

“若是这里放一门泡,能打到北岸去呢。”李腾试探道。

徐元佐毫无芥蒂道:“能打那么远?”

“千斤弗朗机。应该没问题。”李腾道。

“若是要镇守此地,控制港口和辽河口,弗朗机不如红夷炮好用。”徐元佐见李腾面露异色,只以为这道士分不清两种火炮的区别,解释道:“弗朗机射速快。可惜射程近,而且威力也不如红夷炮大。”

李腾因为有外人在,也不多说,跟着徐元佐继续缓步在山岗上测距。按照大明的营造法式,周长三里的屯堡就足以屯驻上千人了。眼下徐元佐这个走法,倒像是想充分利用这里的每寸土地。

徐元佐默默走了一圈,抬起头见后面已经跟了一队人,刚才太过投入,竟然没有发现。他张口道:“一共是一千二百七十八步。”在众人目瞪口呆之中,他又报出一个数目:“周长三里另七十八步,可以建一个大堡了。”

“光是建堡要花多少银子?”罗振权略有心痛道:“现在海上太平,也没什么海贼,造个木寨就够了吧?”

徐元佐扬了扬头,四处打量了一番,道:“将来这里要屯货,店栈肯定不能少。说不定还要屯很多银钱,难免引人窥测。”不能因为海贼少了,就放松警惕。须知这年头落草为寇的成本太低,对山中的专职土匪和军户客串的强盗都得防备一手。

罗振权咧嘴问道:“你打算修成县城那样的?”

徐元佐道:“先用夯土修个一丈高的土墙,以后再考虑包砖。”

对于城池而言,一丈高略显得矮了,不过对于寨子来说,这个高度足以对抗大部分的强盗。

“墙厚两尺半,里面再延伸两尺半,修个隔层,这样可以当货栈用。”徐元佐不担心敌人有重武器,这个厚度若是再包上砖,等闲火炮都轰不塌了。

众人心中暗道:这不就等于是修了一半的房子嘛?佐哥儿倒是难得省钱。

“现在就可以找人开始清地、取土了。”徐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