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九龙夺嫡 >

第351章

九龙夺嫡-第351章

小说: 九龙夺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听弘晴话里有着妥协之意味;老十四当即便乐了;咧嘴一笑;毫不客气地便狮子大开口了一把。

“呵;十四叔说哪的话;哪有啥成不成的;眼下工部推广之章程尚未定盘;您让小侄如何给个确切的答复;不过呢;小侄倒是可以保证;断然不会让十四叔吃了亏去的;这么说罢;年利若是低于三成;小侄自行贴补了;若是想要再高么;那小侄也不敢妄言了的;至于说到项目好坏;小侄只能说看个人眼光了的;唉;只可惜小侄这段时日尽被《京都条约》一事拖住了手脚;愣是没功夫去理会工部的事儿;头疼;头疼啊!”

弘晴对工部发明的推广自有定策在;不过么;却始终就不曾公开过;偌大的工部衙门里;也就只有沈河这个弘晴的绝对心腹略知一二;之所以如此保密;防的便是八爷等人;这不;老十四一口就能道破工部此番第一波拢共有多少发明要推广;真要是被八爷等人察觉了实情;那后果须不是好耍的;旁的不说;在《京都条约》一事上;要想八爷痛快配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的;正因为此;弘晴自是不可能给老十四甚实话;也就只是含糊其辞地扯了一大通。

“哈;晴哥儿这话可就不对了;于旁人来说;那是难事;于晴哥儿来说;怕也不过就是琐碎小事罢了;区区三、两桩小事而已;晴哥儿只管放手做了去;爷便是豁出这百八十斤不要;也须得帮衬着一把。”

弘晴的话语虽是含糊;可意思却是表达得很清楚了;至少老十四是完全听懂了个中之意味;心喜之下;当即便猛拍着胸脯地作出了保证。“呵;那就多谢十四叔成全了;小侄还有些俗务要处理;且就先告辞了。”大家伙都是明白人;彼此间压根儿就不用说得太明;会意到即可;而今;默契既已达成;弘晴也懒得再多啰唣;这便顺势起了身;笑呵呵地一拱手;便即径自回转工部去了……

第五百一十五章启动推广计划(一)

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二十日;《京师时报》继创刊号成功发行之后;第二期再次面世;头版依旧是关于《京都条约》的大辩论;正反两方的文章都有;所不同的是此番所有的文章都加了编者按;《京师时报》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对通过《京都条约》的赞成之态度;尤其是对一篇署名为晨曦的作者所发的《农夫与蛇》之文章不吝誉美之词。

晨曦不是旁人;正是弘晴的笔名;其所引用的《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在后世;那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可在这时代么;满大清除了弘晴本人之外;自是谁也不知其来历;但却并不妨碍人们从这则简单的寓言中得出妇人之仁要不得这么个浅显道理;再加上此篇文章后续点评乃至论证皆严谨无比;却又妙笔生花;令读者无不赞叹;一时间文章风行京师;晨曦之名响遍全城;与此同时;原本对抗激烈的大辩论就此出现了一面倒之趋势;民间对《京都条约》的态度几乎就是压倒性的赞成。

仅仅两期报纸而已;民间的舆论倾向已是彻底定了调;田秉义等高唱反调之辈已是成了过街老鼠;被无数人唾骂为卖***;无脸见人之下;全都灰溜溜地撤离了广济寺这么个聚集地;风流云散地没了声息。

民间舆论这么一定调;朝议也就没了甚阻碍——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时隔月余;老爷子再次上朝;期间三爷提出了通过《京都条约》的动议;应者无数;反对者却是稀少;四爷父子见势不妙;皆不敢再强顶;三爷的动议遂得以通过;次日;老爷子下了明诏;批准了《京都条约》。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二;老十三上了本章;请求对新军进行增补;以满足驻东瀛部队的轮换之用;老爷子准了奏;不过么;却并未再让老十三继续打理新军事务;而是将新军并入丰台大营管辖;与其同时;着老十三重回兵部;帮办军机。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四;“八旗商号”董事会作出决议;从发展基金中每年拨出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作为驻东瀛陆、海两军之军费开支;换而言之;海陆两军除去各项必要之开支外;拢共六千定员(海陆各三千兵力)皆可拿双饷;再算上收刮当地之所得(这个毫无疑问是大头;没旁的;清军在东瀛就是太上皇的角色;收刮起来自是轻松得很。);大体上一名普通旗丁在东瀛驻扎上两年;便可有近千两的入账;至于中高级将领么;所得多上十倍还不止;消息一经传出;原本对加不加入新军尚在观望的闲散旗民们顿时都疯狂了起来;无数人蜂拥着便将八旗都统衙门都给挤得个水泄不通;愣是整得一众八旗都统们全都不得安生;往往为一个名额的归属闹得个面红耳赤;争执不下之际;挥老拳斗殴的场面当真不在少数。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九;老十四上了本章;请求对各旗营的武备进行更新换代;以提升军伍的战斗力;计划以五年时间完成全部规划;大体上每年需花费白银六百余万两;老爷子对此本章留中不发;显然并不打算如此做了去;老十四不服;于七月十四日再次动本;老爷子最终批复;只同意对丰台大营的三万兵力加以改制;至于老十四的其余请求尽皆被无视。

老爷子这么个态度一出;朝野自不免议论纷纷;谁也搞不懂老爷子到底是何用意;要知道新式武器的威力早已是经过实战检验了的;没见新军只一万两千人的兵力便轻松灭了倭国十数万大军;倘若大清所有的军队都换上了新式武器的话;战斗力怕不得提升到恐怖之程度;以老爷子马上皇帝的睿智;自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可老爷子偏偏就没这么做了去;这其中的意味着实耐人寻味。

为何?旁人不明所以;可弘晴却是再清楚不过了的;此无他;就是个警告而已;针对的不止是老十四;也隐藏着警告弘晴这个当初力主征伐东瀛的好斗分子之意味——老爷子老了;实在不想再有大的折腾;他现在所想的仅仅只是安度晚年;别闹出甚玄武门之变;于老爷子来说;就是好事一桩;至于战事么;除非是万不得已;老爷子已经不想再打仗了的;再说了;周边如今似乎真就没啥大的威胁;至少在老爷子看来是如此;实无必要花费巨资对现有军伍进行升级换代的;另一个隐晦的原因么;自然是对诸阿哥们都不放心;哪怕是最得宠的三爷也不例外;否则的话;老爷子也不会啥理由都没有便免了老十三的新军统帅;而今;老十四想要借整军之名揽权;老爷子又怎可能放心得了;否决也就是必然之事了的。

至于说警告弘晴么;说穿了其实也并不复杂;没旁的;征伐东瀛一事上;弘晴的手尾虽是处理得很干净;可要想瞒过老爷子的法眼却是断然没可能之事;前番将老十三调出新军以及此番否决老十四之提议;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老爷子对战事已是厌倦了;谁要是敢再妄动刀兵;后果自负!

老爷子不想打仗;这等愿望无疑是美好的;可惜现实却是残酷的;盘踞在青海、新疆一带的策妄阿拉布坦近年来势力膨胀极快;怕是不会让老爷子逍遥安度晚年;到时候的仗还有得打;这事儿弘晴心中有数得很;不过么;此际却不是道破的时候;也不想在军伍里搅风搅雨;没地招来老爷子的猜忌;那后果须不是好耍的;再说了;弘晴这会儿也没真没啥心思去考虑军伍之事;概因工部诸多发明的推广事宜已是提到了日程上来;要撰写的章程实在是少不到哪去;偏偏工部里懂得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人手并不多;大部分事情弘晴只能是亲力亲为;每日里忙得个团团转;又哪有时间去插手军伍上的勾当。

八月初九;历时两个多月的辛苦煎熬之后;有关工部诸多发明推广的章程总算是拟定完了初稿;弘晴并未多耽搁;于是日便上了本章;老爷子阅后;并未加以置评;而是将弘晴的折子连同厚达四十页的细款说明尽皆交由大学士们商议。

大学士们的商议注定是不会有甚结果;倒不是弘晴所拟的章程不详尽;也不是内里有甚乖谬之处;实际上;弘晴已是尽可能地将章程写到了细处;就连一些经济学名词也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与说明;将四十七项即将用于推广的项目细分成了三大类——适合中小商贾投资的小轻工类、普通轻工类、资本密集的重工类;并细化了各类的股份制规模以及相关控制章程;以张廷玉等人之才干;领悟起来自是并无太甚障碍;问题是一者此章程涉及到的投资额巨大;涉及面又极广;令一众大学士不得不慎而又慎;再加上众大学士们彼此的立场不同;对弘晴所提之章程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同;商议了数日下来;依旧没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到了末了;只能是又将章程推回到了御前。

大学士们议不出个结果来;老爷子可就有些纠结了;不为别的;只因弘晴这份振兴经济的计划实在是太恢弘了些;若是真能成事的话;在可预见的将来;朝廷岁入足可翻上一番;这还没算户部那头的税收所得;光是朝廷在这么些产业中的股份分红;便已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足以支撑弘晴所提出来的治河与筑桥修路之所需;这于朝廷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而老爷子所要做的不过只有两件事;一是下诏通过《专利法》;二么;便是从倭国的战争赔款中拨出五百万两银子作为工部此项计划的启动资金。《专利法》立与不立;于老爷子来说;倒是无甚关碍;左右此法与现行律法并无甚冲突;与主流思想也无太大的矛盾;真要立法;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罢了;可要老爷子从已收进了国库中的首期战争赔款里掏出五百万两巨款;却是不免令老爷子肉疼了——真能成事的话;五百万两银子的投入并不算多;可若是失败了呢;这五百万两银子岂不就打了水漂;再者;老爷子眼下圈定的继承人乃是三爷;可着眼点却是落在弘晴的身上;倘若弘晴办砸了这桩大事;朝局岂不又得陷入纷乱之中;老爷子安度晚年的希望自也就将落到了空处;而这;方才是老爷子犹豫再三的根由之所在。时光荏苒;一转眼已是九月初;而老爷子始终不曾对弘晴所上的本章加以置评;也没将之付诸朝议;这等情形一出;朝野间的流言自不免便大起了;在有心人的推动下;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矛头直指弘晴;诸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之类的不堪之评价全都不甚客气地往弘晴的脑门上扣;一时间京师风云竟就此诡异了起来……

第五百一十六章启动推广计划(二)

等待无疑是难熬的;这都已是月余过去了;老爷子那头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饶是弘晴心性沉稳;也不禁有些个犯嘀咕了;不过么;该做的准备工作;弘晴却是不敢稍有放松;每日里起早贪黑地连轴转着;始终在忙乎着发明推广的相关事宜;这一忙便到了九月底;“八旗商号”的两支船队以及海军赴东瀛舰队都已是再次远航了;老爷子那头依旧没个响动;面对着这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局面;弘晴尽自心急得很;却也没辙;只能是耐心地等着。

追问?那是断然不可为之事;不为别的;只因弘晴对老爷子的性子实在是太了解了些;真要是急着去老爷子处追根问底;不单无济于事;反倒会惹来老爷子的猜忌之心;后果么;自然也就是折戟沉沙之下场了的;这等无用功;弘晴自是不会去做;除了等着之外;却也没旁的办法好想;好在老爷子倒也不致于让弘晴等到天荒地老;这不;今儿个一大早地;弘晴才刚到了工部;都尚未开始安排一天的工作呢;秦无庸就领着两名小太监来了;说是老爷子有请。

“孙儿叩见皇玛法。”

老爷子有召;弘晴自是不敢怠慢了去;匆匆吩咐了沈河几句之后;便随着秦无庸一道向养心殿赶了去;待得到了地头;这才发现殿中空空荡荡地仅有老爷子一人高坐在龙床上;弘晴自不免为之一愣;可也没敢失了礼数;疾步便抢到了御前;恭谨万分地行礼问了安。

“免了。”

面对着弘晴的大礼参拜;老爷子并未多言;仅仅只是不动声色地叫了起;面色更是沉静如水;看不出半点的波澜。

“谢皇玛法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听老爷子叫起的声音不带丝毫的感**彩;弘晴心头立马便是一跳;可也顾不得去细想;忙不迭地磕了个响头;恭敬万分地谢了恩之后;这才站了起来;躬身而立;摆出了副恭听圣训之乖巧模样。

“尔之折子;朕看了;气魄倒是不小;然;内里皆技也;尔就不怕有人弹劾你忘道么;嗯?”

老爷子面无表情地打量了弘晴好一阵子之后;这才无喜无怒地开了口。

在儒家思想统治一切的历朝历代;技术官员从来都是倍受排挤的一类;自唐以来;工部永远排在六部之末便是明证;不止大清如此;前明更甚——在明朝;技术官员的品阶低不说;连官袍都是另类;以区别于主流官场;反倒是基本承袭了前明体制的大清稍好些;至少表面上的歧视是没有了;然则在官场中;技术官员地位依旧极低;概因道与技之别乃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所在——所谓的技;在儒家思想中;不过只是奇淫巧计罢了;压根儿就登不得大雅之堂;似弘晴这般将技术发明隆而重之地搬上朝堂;显然与儒家思想中的道有悖;换而言之;这就是反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