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狠群 >

第4章

狠群-第4章

小说: 狠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安全承包商只是保安,因此他们是不会主动出击的,而是守候在被保护对象身边等待袭击。但现在在伊拉克的环境中,你很难分辨哪些是暗藏武器的人,哪些是没有武装的平民,因此许多安全承包商都采用防范措施就是——有潜在危险的对象接近就开枪,反正你死总比我死要好,于是安全承包商滥杀无辜的情况就这样出现了。这正是许多伊拉克人不喜欢承包商的原因。这倒不是说承包商目无皇法,而是现在的伊拉克根本就没有皇法,何况美国驻伊拉克首任“总督”保罗·布雷默还颁布过一项法令,规定在伊拉克的外国承包商们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在伊拉克的安全承包商比美军士兵还要强横。

其实,当初中铁十四局为阿富汗项目寻找武装护卫时,据说国内也曾有保安公司想接这个项目,但中铁十四局最终还是决定雇佣美国人。中铁的考虑是:假如美国承包商打死当地匪徒之后,和阿富汗当局司法交涉比较容易,而中国的安全公司则有被阿富汗当局抓人的危险。可见美国的承包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一样都是能横着走的,而这样的作为也就难免令当地人所讨厌了。

—://。。

引子

更新时间2009…4…912:18:25字数:1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到联合国“反雇佣军国际公约”的影响,原来的雇佣军组织开始改变形象,转型为商业机构的形式运作,这就是“私营军事公司”兴起的原因。

二〇〇四年三月,随着费卢杰那几具被吊在桥上的焦黑尸体,“承包商”这一职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巴格达

更新时间2009…4…912:07:36字数:3204

太阳老早就升了上来,但阳光却穿不透笼罩着城市的黑纱。天空昏暗得像浸透墨水的海绵,弥漫在巴格达上空的黑烟完全没有要散开的样子。

趁着金融危机和总统选举令美国政府自顾不暇的时机,伊拉克各武装组织掀起了新一轮袭击浪潮。俨然两年前“血腥十月”的翻版,巴格达在短短两星期内发生了几十起恐怖袭击,造成数十美军和上千平民死亡。位于市郊的输油管道自然未能幸免,石油燃烧的浓烟令这座曾经美丽的千年古城显得分外悲凉。

邓诗阳穿上塞满弹匣的战术背心,把一支折起了枪托的罗马尼亚AIMS突击步枪背在身上,然后挽起装满弹鼓的手提包走出屋外。他现在心情很好,尽管马上要离开“绿区”去经历一趟充满危险的旅程,但这时他脑海却浮现着爱琴海的美丽风光。

今天,是他在伊拉克担任“安全承包商”的最后一次任务。

停车场已经聚集了十多个人,他们的装束大同小异,都是在T恤或衬衫外套上战术背心,下着牛仔裤和登山鞋,脖子上围着不同颜色的阿拉伯方巾。或背或扛着各种被改装得千奇百怪的AKM或PKM,部分人还戴着凯夫拉头盔和风镜。

看见人到齐后,一个身材高壮的荷兰裔阿非利卡人走到大家面前,他是这次项目的主管保罗·范·里贝克。

“伙计们,尽管项目快结束了,但我们还有最后一趟任务要完成。”

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各自渡假计划的承包商们静了下来。

“你们有工作要做,打起精神去完成它。虽然‘哈契’的枪法很烂,但我不希望看到你们因为某个蠢错误而出现在iCasualties上。”

人群中传出一阵笑声。

“牢记你们要做的事,出发!”

众人随即钻上车子。

十分钟后,一支车队离开了“绿区”,驶往巴格达国际机场。

单独跑在前面的是一辆全身焊满装甲板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跟在后面的是由四辆丰田“陆地巡洋舰”组成的护卫车队,在它们的车顶上都开了个大洞,洞口四周用钢板焊接成一个简易的环形护盾,里面是一挺PKM机枪和一名穿戴着防弹背心和头盔的机枪手。车队中间有两辆经过防弹改装的GMC商务车,它们是这次任务的保护对象。每辆车尾部都挂着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写成的警告牌:“不要靠近,否则会被枪击!”

但其实警告牌完全是多此一举。由于拥有免被起诉的权利,承包商比美军更被视若蛇蝎,平民老远看到车队就作鸟兽散,根本不敢多作逗留。

车队穿过遍地垃圾的肮脏街道,驶进通往巴格达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

“注意,我们已经进入‘红区’。重复,我们已经进入‘红区’。”无线电响起了保罗的声音。

坐在副驾驶位置的邓诗阳用手在车顶敲了几下,站在后座的机枪手随即打开了保险。

“红区”指的是任务途径的高危区域,别名又叫“爱尔兰路径”。它是一个军事代号,代表一段连接“绿区”和巴格达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由于是进出巴格达的必经之路,所以公路两旁的建筑物是武装分子伏击来往车辆的最佳地点。

公路很直,车速可以轻松跑过五十英里。如果没有不时在路边出现的汽车残骸,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和在美国随处可见的高速公路没什么两样。

没走多久,在车外掠过的一具残骸引起了邓诗阳注意。那辆原本威武的“悍马”现在只剩下一副焦黑的外壳,扭曲变形的车身在昏暗的天色下显得分外狰狞。他发现自己心跳得很快,衬衫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背上,湿漉漉的触感为他增加了几分烦躁和不安。他把手伸到裤子上擦了擦,然后下意识地瞟了前方的领头车一眼。

突然,车外传来了“咻——”一声尖利的声响,从路旁几座早已荒废的建筑物飞来了三三两两橘红色的光点,夹杂着尖啸声从车子旁边掠过。

“开始了。”邓诗阳咬了咬牙,然后打开了保险。

前导车开始加速,烟雾弹一个接一个地从车窗丢出,升腾的白色烟雾迅速遮蔽了公路一侧。车顶的机枪手开始还击,公路上响起一阵阵爆豆般的枪声,曳光弹在烟雾中穿梭,看起来颇为华丽。

这种交战双方不见面,互相用子弹问候的战斗,在伊拉克是家常便饭。通常只要车速够快,再加上烟雾的掩护,对方在几百米外也不指望能射中什么。而且护送车全都经过改装,从车轮到玻璃都能防弹,中口径枪弹打在上面只会留下一道浅浅的弹痕而已。

邓诗阳有点别扭地侧过身,把装着棒型消焰器的AIMS从射击孔伸出车外,向烟雾扫射。突击步抢射击时发出的声响在车内回荡,把他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冒着青烟的弹壳散落在地上,燃烧过后的无烟火yao变成一股辛辣的气味弥散在空气中,再和各种声音混合成某种能激发肾上腺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大脑。

他觉得自己正处于一种奇妙的亢奋状态,心脏仿佛要冲破胸膛跳出来,毛孔随着血液流动而扩张,紧接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感遍布了全身……

七十五发弹鼓不到一分钟就被打光了。

邓诗阳抖落身上的弹壳,褪下已经打空的弹鼓丢在一旁,然后从手提包里摸出一个备用弹鼓装上后继续射击。他不指望能射中什么,却仿佛是单纯为了享受子弹出膛的快感而不停开枪。

“所有单位,全速前进。重复,全速前进。”无线电传来了保罗的声音,末了他还特别强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停下来!”

车队开始加速,打算全速脱离对方的火力范围。在附近飞过的子弹越来越少,邓诗阳停止了射击,打算为发烫的枪管换取一点冷却时间。

当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同时,新的想法也被释放出来。他望着领头车,开始盘算一个每次出任务都会思考的问题:会不会遇上IED?

对于缺乏重武器的反美武装来说,俗称“路边炸弹”的IED是他们屈指可数的反装甲手段之一。这种用废旧地雷、炮弹之类东西改装而成,通过移动电话引爆的装置虽然简陋,但却是承包商和美军最害怕的东西。虽然车队配备了手机信号屏蔽器,但IED的引爆装置也跟着变成了电线和红外线感应器,这令它变得更加防不胜防。所以领头车私底下又被称为“送死车”,上面的成员每次都是靠抽签决定。

就如同掷硬币,人在碰运气之前总会徒劳地计算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几率,即使于事无补却能让自己觉得不是毫无作为,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自我安慰。

但幸运之神今天并没有眷顾他们。

随着一声轰然巨响,烟尘在路边形成了一朵巨大的灰黑色花蕾,瞬间把车队吞没。

邓诗阳觉得自己好像挨了一记闷棍,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屏蔽了他的感知神经,眼前一片白茫茫,四周悄无声息。

紧接着,有什么硬物在他头上重重地敲了一下。

受到突如其来的爆炸影响,司机条件反射般扭动方向盘,“陆地巡洋舰”在公路上画了一个巨大的“S”,离心力把邓诗阳的脑袋狠狠地甩在车窗的防弹玻璃上,眼冒金星的他总算缓过神来。

“干!加速冲过去!该死的……”无线电响起了保罗的怒吼声。

同时,司机用带着浓重尼泊尔口音的英语喊道:“快射击!”

爆炸造成的气浪把烟雾弹吹走了大半,失去烟雾掩护后,冲出烟尘的车队马上遭到集火射击。

顾不上额头被撞出的大包,邓诗阳扣下了扳机……

在火力掩护下,车队总算逃出了对方的射程范围。

脱离战场后,邓诗阳几乎被身上的弹壳烫得跳起来,手提包装的弹鼓打光了大半,AIMS的枪管已经变成暗红色,护木差点没烧起来。

他连忙在储物箱拿出一瓶水浇到枪管上,然后解下围巾包住还在冒热气的枪管,再用水淋湿。他不想车内的杂物被灼热的枪管点燃,同时也要尽快令枪管冷却,好应付接下来的战斗。

透过布满白点的挡风玻璃,他发现原本跑在前面的领头车已经没了踪影。

-----------------------------------分隔线-----------------------------------

注释:

绿区:美军在巴格达中划定的安全区,驻伊美军总部、美国大使馆和伊拉克临时政府都位于其中。

哈契(Harji):原意是指前往麦加的朝圣者,英语中对穆斯林的蔑称。

iCasualties:iCasualties。org,一个专门统计阿富汗和伊拉克伤亡数据的网站。

IED(Improvised_Explosive_Device):直译是“简易爆炸装置”,俗称“路边炸弹”,反美武装常用的袭击手段。

—://。。

001圣克鲁斯

更新时间2009…6…112:53:54字数:2478

蓝白色的联合航空波音767-300型客机穿过云层,俯身开始降落。夕阳已经沉落到地平线下,落日的余晖为机身镀上了一圈淡金色的轮廓。

邓诗阳揉了揉眼睛,扭头望向舷窗外。

铅灰色的天空西边还残留着一抹橘黄,机场的灯光早已亮了起来,在候机大楼灰褐色的外墙上,装设着一排巨大的霓虹灯,淡蓝色的灯光组成一行文字:“Viru-Viru_Santa_Cruz_de_la_Sierra”,在夜幕映衬下显得分外夺目。

着陆很顺利。安全带灯熄灭后,邓诗阳解开安全带,在座位上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喃喃自语:“希望是件好工作……”

-----------------------------------分隔线-----------------------------------

虽然半路遇袭,成员也有伤亡,但工作总算平安结束。离开伊拉克后,邓诗阳到了塞浦路斯,在一间坐落于爱琴海边的酒店悠闲地享受了两个星期。

三天前的早上,他习惯性地登录上业务用的电子邮箱,在新邮件目录发现了一封邮件,在发件人一栏,看到了老熟人哈罗比的名字。

詹姆士·哈罗比是带邓诗阳入行的人。他原本是“装甲集团”北美分部一名主管,两年前另起炉灶,在开曼群岛成立了一家名叫A。F。S。的安全顾问公司。

对于这间公司的底细,邓诗阳是知道的。A。F。S。表面上经营保安咨询业务,其实是专做“散单”的雇佣兵中介机构,哈罗比现在找上自己八成是有工作。

邮件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手机号码,以及两个单词——“Shoot_job”。

虽然承包商的收入丰厚,但工作却很不稳定。为了节省开支,私营军事公司除了个别高级管理层外,其他雇员全部是合同工。因此,承包商通常会在好几家不同公司挂职,以便从中挑选喜欢的工作。

为了区分不同性质的工作,业内有专用术语加以分类。其中“Protect_job”指保镖一类任务,而“Shoot_job”则需要直接参加战斗。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没什么两样,但后者的危险性和酬劳都比前者高出数倍。

邓诗阳看了一眼床头柜上的闹钟,然后拿起电话,拨通了邮件中的号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