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宰辅 >

第71章

宰辅-第71章

小说: 宰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他向兄长表现能力和忠诚的时候,两个皇侄都还太小,国无长君是不行的。大哥御驾亲征在外,让自己留守大内,其中就有那么一些不便言表的含义。

兄长身体康健,立储之事或许还早,但早做筹谋还是必要,至少需要做一些事情展现个人能力,在皇兄与臣民心中留下良好印象。赵光义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和可能的。不说历史上不乏兄终弟及的先例,就说那晚,若非自己,兄长也未必能坐上皇位,所以这个皇位该有自己一份。

赵匡胤征战扬州的这几个月,汴梁一直安定平稳,已经算是表现不错了,却也没有格外出彩之处。所以接下来的欢迎皇帝归来的仪式就要隆重,赵光义与吴廷祚商议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在快马飞送奏疏,取得赵匡胤的允许后,诏书下达,汴梁七品以上官员前往码头迎接。随后在臣子簇拥。禁军护卫的情况下,前往最新落成的赵家太庙祭祀。敬告天地祖宗。

早前几个月,赵匡胤已经尊奉母亲杜夫人为太后。妻子琅琊夫人王氏为皇后。并将往上四代的先主全都追封为皇帝,并且令工部修造太庙供奉先主,又选风水宝地,为其父赵弘殷修造宣祖皇帝陵墓。

做这一切为的就是确立赵家的统治,因为在封建时代,是极其讲究宗法原则的。开国之君立太庙是必须的程序,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这些举动,向民众暗示赵宋政权的合法性,强化皇权。

当然了。赵匡胤才只做了一半。这次回到汴梁,除了前往新落成的太庙祭祀之外,确定大宋王朝的五德(金木水火土五德始终),确定崇尚的颜色,祭祀天地宗庙,以及皇帝出入仪仗、饮食、礼乐等方面的名号与规矩。

这些繁文缛节意义重大,无形中在传播君权神授的观念,使百姓认定赵匡胤是真龙天子,这便是仪式的力量。

为了做好这些。赵光义煞费苦心,还特意安排了隆重的礼乐,彰显大宋天威和繁荣。至于百姓夹道欢迎的事情,虽然颇有压力。但还是要照常安排。彰显天子威仪与功绩,为的就是稳定民心,不让百姓前来算怎么回事?

诸多礼仪事务。赵光义着实忙活了好几天,直到赵匡胤龙船返回的前一天傍晚才妥当。疲惫的他很想休息。但在此之前,他还要去做一件事。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儿孙每日向长辈问安是必须的。皇家则有些特殊,成年的子女大都开府别居宫外,不能时常见到父母。赵光义居住在宫外,并非日日能向母亲杜太后请安,但是最近他有这个便利条件。

皇兄不在汴梁,他作为大内都虞侯是可以随意出入宫禁的。因此这几个月,晨昏定省不曾差过一天,对母亲那叫一个孝顺。除了身为人子的义务之外,赵光义还有别的心思,也许将来在立储的事情上,太后会起到一些影响。

……

赵匡胤回汴梁本身就颇为震动,赵光义又这样大张旗鼓地搞欢迎仪式,自然是举城皆知。

汴梁城里,某处深宅大院里,一个锦袍男人正注视着墙上的猛虎下山图。从背影看,男人的年纪不算很大,但头顶已然有几丝白发。也不知是年纪大,还是忧思过重,过早白头的缘故。

男人后面站着一个黑衣武士,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看样子像是一个阴狠的高手。不过站在锦袍男子身后,却十分恭顺。

“明日七品以上官员全都要前往码头迎接,然后去太庙参加祭祀,各处布置的十分华丽,可谓铺张,也不知是赵大的意思,还是赵二自作主张。”

“应该都有吧,排场是必要的,但过度铺张……哼哼,赵小二确有自作主张的嫌疑。”锦袍男子道:“回头可以找个言官,把这事提一下……”

“是!”

锦袍男子沉吟片刻,问道:“橐驼儿那边进展如何?”

“人到汴梁,已经安排妥当,那件事也开始着手了,主公放心!”

“那就好!”锦袍男子负手而立,沉吟了许久道:“赵匡胤凯旋而归是喜事,按理说,我们得送上一份大礼才是。”

“主公的意思是?”

锦袍男子冷哼一声,随即低声吩咐几句,黑衣武士疑惑道:“主公,这样合适吗?明日场合隆重,必定防御严密,这样做成功的可能很小。”

“成功自然最好,那便是天意,求之不得。不过没那么巧的事情,多半是不会成功。”锦袍男子的语气里透着几分戏谑的高深莫测。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这样做会打草惊蛇的。”黑衣武士道:“请恕属下愚钝,不明白主公意图……”

“打草惊蛇?”锦袍男子笑了笑,摇头道:“赵匡胤现在勉强算是一条龙了,除非搅翻了江海之水,否则如何能惊到他呢?不过打草却能惊动那些蝼蚁般的百姓,还有那些背主求荣,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如果再能惹怒龙颜,来一场虎啸龙吟,那汴梁可就热闹了。”

“主公的意思是……”黑衣武士似乎明白了什么。

“赵家想要安定,偏不让他如愿,要是天下安定了,哪里还有人冒头?哪怕登高一呼,又有谁赢粮景从呢?”锦袍男子道:“这是一个乱世,乱世才能出枭雄!”

“是,属下明白了!”

锦袍男子叮嘱道:“派去的人必须严格挑选,完成任务,不可留活口,更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主公放心,属下省的。”

“对了!”锦袍男子沉吟道:“完事之后,你想办法去告诫那两个家伙,让他们淡定些。终究是粗人,心思不够细腻,想不明白其中利害。慌乱之间错了主意,漏出什么马脚,反而不美!”

“是!”黑衣武士欣然领命,然后快速离去,顷刻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如同鬼魅一般。

“原以为你不过是一头猛虎,却不想一遇风云,竟然化龙腾飞了……看走眼了,哼哼……”锦袍男子看着墙上的图画,不由自主一声感慨,仿佛很遗憾,也很戏谑。

……

建隆元年十一月初三,天气晴朗。暖融融的阳光一扫初冬的寒意,让这个本来不太冷的冬天变得更舒服。

也正是因此,运河迟迟没有封冻,大宋皇帝赵匡胤才能乘船自扬州归来。此时的码头上,以皇弟赵光义、权汴梁留守吴廷祚,以及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几位宰相为首,汴梁的大小官员已经等候在码头上。

汴梁水系四通八达,船只经过水门可以直接入城。远远瞧见禁军护卫森严的龙舟时,赵光义的心情便有些激动了,皇兄应该会满意吧!

赵匡胤在船上看的清楚,礼仪隆重这个没错,可是总觉得有些铺张,立国之初的大宋真的有些穷。不过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说的,待龙舟靠岸之后,还是满面笑容地出现在诸多大臣面前。

是个人就会有虚荣心,赵匡胤也不例外,诸多大臣行礼参拜,山呼万岁时,心里自然是春风得意。连续平定两场叛乱,坐稳了皇位,心里不高兴才怪。

赵铮站在一边看到赵匡胤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意,也是会心一笑。倒是自己这个鸿胪寺少卿跟着占了便宜,万众瞩目不说,无形中还受了百官一礼。

“恭迎陛下凯旋!”百官在宰相的带领下,异口同声,场面实在壮观。赵铮不得不赞叹,大场面不愧是国朝的传统。

“众卿免礼!”赵匡胤站在船舷上,高声道:“李重进等宵小之辈阴谋叛乱,已被朕平定。此胜有前方将领勇猛作战之功,留守诸卿同样功不可没。待朕前往太庙祭祀之后,再与诸卿同贺。”

“御辇已经准备好,请陛下乘坐前往太庙!”赵光义上前躬身施礼,目光掠过,看到了皇帝身后的赵铮,一瞬间心情有些复杂。

赵匡胤含笑登上御辇,在百官和禁军的簇拥下前往太庙,街道两百则是百姓夹道欢迎。这可是开封府下了大力气的结果,不仅要看着热闹,还得提防着安全问题,难度着实不小。

不仅前来的百姓都经过了地保里正,以及差役的筛查,其中还混杂了不少禁军将士。为的就是防备混入宵小之辈,出现安全问题。

准备工作做的到位,所以一直安然无恙。可是当御驾进入望春门,快要接近相国寺以东的太庙时,异变陡生。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一支冷箭凌空飞来,直奔御辇上的皇帝赵匡胤。

ps:上架了,求订阅,求月票了!

第一一八章宰相的差距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冷箭是从路旁的一棵树上射下来的,禁军将士全然没有察觉。

等到发现时,箭镞已经非常接近御辇,众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赵光义更是顷刻间面无人色,惊恐不已。

那一瞬间,他惟一能做的便是祈祷,皇兄是武将出身,身负武功,希望他能躲过。要是他中箭身亡,赵家就全完了,若是受伤,自己就完了。

眼看着冷箭飞的很近了,可是御辇相对狭小,未必能够腾挪躲避。很多人心中都浮现出皇帝凶多吉少的念头,甚至已经开始哀叹、窃喜、抑或者早作打算。

电光火石之间便有了结果,有人一眨眼,发现冷箭已经飞到御辇上,不过是钉在了车门上,并未伤及皇帝分毫。而那支箭上还挂着一个物事,竟是一顶官帽。

一旁的禁军护卫来不及惊讶,手中的佩剑已经“被出鞘”,抬头瞧见一个人影踩着御辇的车轮与车顶一跃而起。

有人很快认出来,此人正是一直在官家身边的鸿胪少卿赵铮。他身怀高超武功,且观察入微,发现冷箭之后反应比护卫还要灵敏。

更为重要的是,他离御辇很近。按理来说,以他的职位品秩该走在后面,也不知什么缘故,赵匡胤却让他跟随身边。也正是因为这个英明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救了皇帝的性命。

赵铮反应很快,瞧着冷箭接近御辇,他不确定赵匡胤是否能躲开。所以下意识想要挡开。可惜作为伴驾的文官,是不能携带兵器的。情急之下,将自己的官帽扔了出去。使得羽箭偏离,钉入门柱。

与此同时,赵铮还根据冷箭的方向角度,迅速判断出刺客的位置。故而快速闪身,拔出侍卫的剑,一跃而起,长剑向路旁的一棵柏树掷。一声闷哼之后,一个绿衣人掉落下来,护驾的楚昭辅回过神来。立即命禁军护卫冲过去控制刺客,随后将其带走。

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百官这才从惊愕中回过神来,有人庆幸,有人却是难以察觉的遗憾,也有人是意料之中的泰然若定。

“官家恕罪,臣护驾不周……”

“官家,臣请旨立即全城搜捕刺客……”

赵光义和几位宰相,还有护驾的楚昭辅都冲过来谢罪。皇帝遇刺这是天大的事情,他们怎么能不心惊胆颤?尤其是楚昭辅,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刚才要不是赵铮。他就得人头落地了。他已经记不清楚,这是赵铮第几次救他了,人情算是欠大了!

派人严密保护官家的同时。甚至打算开始搜捕刺客及其同党。街道两侧的百姓则很是惊恐,场面有些混乱。

却不想。赵匡胤却起身站在辇车门口,高声道:“不必了。不过是几个小毛贼罢了,想要行刺朕,怕是再得回去练习几年箭术!”

“呃……”几位大臣有些懵了,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

赵匡胤毫不理会他们,喝止去人群中搜捕的禁军,高声道:“切莫惊慌,不过是一两个宵小胆大妄为罢了,可惜他们学艺不精……臣身边一个普通文官出手,便让凶徒授首。大宋有这许多的忠臣良将,有什么可怕的?今日的祭祀和庆祝照常进行。”

这……

很多官员都疑惑,官家这是何意?遇刺竟然不当回事,不追凶也搜查,这有些不合常理啊!

“皇兄(官家)……”赵光义和楚昭辅几乎异口同声想要说什么。

可惜话音出口之前,却被赵普抢了先。淮南战事平定,赵匡胤回到汴梁有很多大事处理,自然少不得他这个首席智囊,故而将他从洛阳召回来。今日赵普格外低调,一直坠在重臣和勋贵的后面,直到此时才主动出面。

“陛下所言甚是,李筠和李重进的千万叛党已经被官家剿灭,一两个漏网之鱼实在不足挂齿。”赵普侃侃道:“不说别的,适才赵少卿“一帽挡箭”便足以让宵小之辈羞愧而死。”

此话一出,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赵普,而是手握长刀,站在御辇上警惕四望的赵铮。早在码头就有人注意到了赵铮,对这位鸿胪少卿极为好奇。听说他在潞州让李筠吃了大亏,在江南又搅动唐国一片混乱,更有人猜测他与官家的关系。

但直到此时,众人才真正初步认识赵铮。谁也没想到,刚才最危急的情况下,会是他一个文官出手。只看顷刻之间那一气呵成的动作,敏锐的和反应和精准的判断,便知此人有多厉害。

汴梁城里有传言,陈桥兵变之夜是他救了皇帝的家人,今日看来,应该不错。今日官家将他带在身边,是充做侍卫吗?官家对他如此信任,难不成他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