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宰辅 >

第69章

宰辅-第69章

小说: 宰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久。

即便是淮南大部分地区陷落,南唐也没有放弃,都是积极准备反攻的。可是当李璟听说柴荣亲率大军攻陷迎銮镇,聚集战船出江口之后,惊惧万分,这才放弃了抵抗,正式向后周称臣,划江而治。

迎銮注定是个被历史所铭记的地名,代表了一段耻辱,无论现实和精神上,对唐国都是赤果果的威胁。冯延鲁清晰地把握到赵匡胤想要传达的信息,千帆竞渡,战船演练就是做给他们看的。

这个时候,冯延鲁突然想起了李景达说过的那句话“保江必保淮”。在这一瞬间,他觉得齐王力主收复淮南没有错,可惜了……国主不答应,兄弟最终反目。但毫无疑问,而今的淮南宋军便如同一把利剑选在头顶,迎銮镇更是其中的剑尖,让人格外惶恐不安。

赵铮笑而不语,今日与其说是操练,不如说是一次军事演习,这是他的提议。宋朝才刚刚立国,还不具备征讨江南的实力,更何况眼下连个借口也没有,师出无名啊!赵匡胤一早就清楚这一点,听了赵铮对江南情况的描述之后,便更加确定了。

但是赵官家不甘心,来了一趟淮南,站在大江边上,不做点什么就离开,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也有损大宋天威和皇帝的勇武气魄。

于是赵铮提议来一次军演,在后世当世界趋于和平,轻易不会爆发战争的时候,军演便是最常用,也是颇为有效的威慑手段。反正赵匡胤并非要真打,只是吓唬吓唬唐国而言,一次军演便足够了。

至于昨天江滩上处死数百叛党,赵铮全然不知,想来是赵匡胤受到启发,临时添加的环节。有一场血腥屠杀作为前奏,今日军演的效果会大大增加。

江面上,许许多多的战船来回穿梭,演练的项目正是水战。包括了,水面上的包抄、进攻、跟踪等诸多小项目。很热闹,在这个年代也算是战斗激烈,但赵铮看在眼里,心中却暗自摇头。

这个年代的水军似乎更多是侦查、袭扰和运输的工具,水军战船直接的交战反倒很一般。重点在于缺乏交战武器,所能用的便只有弓弩、拍杆、火攻等一些手段,很多时候反倒是船只相遇,直接短兵相接。

赵铮心中暗想,若是战船上能够安装火炮,是否能够无敌于江海之上呢?火药这玩意,让它提前诞生的话……

李从益和冯延鲁要是知道还有火药这样的神器,只怕会当场吓尿。哪怕只是眼前的场面,已经让他们惶恐不已了。唐国据有江南,以水军见长,但是而今看到的宋朝水军似乎也不弱,已经能与唐国不相上下了。

水面作战是如此,当演戏进入到抢滩登陆的环节时,更让他们不安。赵匡胤是在告诉他们,宋军完全有强攻登陆江南的实力。当然了,冯延鲁也清楚,宋军目前水军人数有限,大规模登陆怕是做不到。

不过假以时日,宋军造出更多战船,不断训练后,不习水性的北方士兵也能在江河之上纵横。到了那时,兴许就是南唐的末日吧!

李从益对此深以为然,他甚至觉得,如果宋军此刻直接从迎銮镇,不消多时有可能登陆金陵。即便是攻不下金陵城,也必定会震动江南……不行,这太危险了。

当赵匡胤当场表示,要在迎銮镇设立建安军,训练水军的时候。李从益的脸色彻底变了,他觉得必须尽快回去,将这些事情告知父皇,早做准备。

第一一四章水师与迁都

李从益和冯延鲁走了,惊慌失措地走了,在扬州的见闻让他们心惊胆颤。

对于这样的结果,赵匡胤颇为满意,威慑效果算是起到了。是以宋朝人自家晚宴时,心情很是不错。

“唐国人吓得心惊胆颤,怕是再也也不敢图谋淮南了!”李处耘对此颇为乐观。

石守信摇头道:“还是不能掉与轻心啊,赵少卿刚刚到过江南,他应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清楚。”

这是赵铮第一次与石守信正式会面,这位开国大将,从龙功臣个子并不是很高,没有所谓虎将的那种勇武威风,相反还有几分儒雅。陈桥兵变中,也正是他从容镇定,及时对付韩通的反扑,稳定局势,及时打开城门,接应赵匡胤大军入城的。

大宋立国之后,平定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石守信都是作为统军大将,指挥有方,克敌制胜。可以说是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赵匡胤表面也十分厚待他。

但是有句话叫功高震主,同为禁军将领出身,石守信的资历并不比赵匡胤差。在五代十国这个王朝更替,皇位更迭频繁的年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观念比较普遍。但凡是有点实力的武将,只要有机会谁不想做皇帝呢?

如果陈桥兵变中,黄袍披在石守信身上,也许天下就姓石了。而今立国之初,厚待从龙功臣是很必要的,毕竟也有用得着的地方,但是时间长了……赵匡胤是明白人,他很清楚这些武将对他的威胁。

毕竟他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生怕臣子效仿,自然要想办法限制。宋朝重文轻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过此时,赵匡胤还想不到那么长远,如何提防这些如狼似虎将领才是关键。

昨日让石守信堂堂一个大将军大材小用,负责监斩,显然是赵匡胤有意而为之的,其中意味不言而喻。警告威慑是必要的,但没有实际意义,想要皇帝彻底安心,唯有放弃所有兵权。赵铮心中暗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似乎为期不远了。这个经典的案例,当真让人好奇。

石守信的问题,赵匡胤和李处耘同样关心,故而赵铮也不敢怠慢,认真道:“淮南这边还是不能掉与轻心,毕竟唐国的实力还是不弱的,虽说君主懦弱,但有的臣子和将领还是颇有能耐的。别的不说,对面镇江如今的守将林仁肇,就必须要小心,当年在寿州,可是让周世宗吃过大亏的。”

李处耘对此有所耳闻,点头道:“是的,我会小心的……官家,迎銮镇设立建安军,是否需要大量造战船,训练水军呢?”

赵匡胤略微沉吟,问道:“五郎,你以为如何?”

官家直接称呼赵铮“五郎”,石守信和李处耘听到,心中都是一动。要知道,皇帝通常都是直呼其名,或者称呼臣子的表字,某郎则是比较亲昵的称呼。多是家人亲朋的之间所用,赵铮又恰好姓赵,难不成真是皇亲国戚?

不管是不是,官家器重没错,何况至少是皇家的救命恩人,自当慎重结交。然而赵铮本人对此毫无感觉,身为一个穿越客,对于古代不同称呼的不同意味并不十分敏感,是以懵然不知。

“在迎銮训练水军是必要的,但不能作为大宋水军的主力。”赵铮兀自认真回答。

“为何?”李处耘道:“迎銮距离金陵很近,水军,可以进攻金陵。”

赵铮道:“进攻江南,水军作战很必要,但从迎銮出击是溯江而上,不利进攻。自古以来,进攻江南,都是居高临下,顺流而下。所以我大宋水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大江上游。最好是荆襄一代。”

“可荆襄是……”

赵铮笑道:“高家和周行逢不过是跳梁小丑,凭什么据有荆湖呢?在下愚见,欲灭唐必先平荆湖,然后水师沿江而下,直取江南。”

包括赵匡义在内,在座的三位有勇有谋的将领都对赵铮刮目相看。年纪轻轻,但是在战略上的认知却十分清楚,不像其他许多将领,平定淮南便叫嚣着渡江南下。而是眼光独到,策略清晰合理。石守信突然明白了,赵匡胤为何派他前去潞州和金陵,赵铮绝对不可小觑。

李处耘笑道:“居高临下,顺江而攻没错,但迎銮可直接威胁唐国国都……”

“如果唐国国都不在金陵了怎么办?”

听赵铮如此说,李处耘愕然道:“你的意思是唐国迁都,迁去哪里?”

赵铮笑道:“有湖口水师拱卫的洪州,李知州以为如何?”

……

“迁都洪州,即日便准备。”朝堂之上,南唐国主李璟宣布了一个决策。

自从儿子李从益和户部尚书从扬州回来,讲诉了发生的事情之后,李璟就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小小的迎銮镇终于发挥了其巨大的影响力,两次影响了历史形势。几年前,因为周世宗柴荣攻取迎銮,兵出江口,南唐被迫划江而治。几年后的今天,因为赵匡胤在迎銮的一场演戏,唐国却要面临迁都的重大抉择。不得不说,迎銮此地对李璟而言实在不吉。

其实迁都也并非李璟突发奇想,自从淮南丢掉的那一天,他就有这样的想法。金陵在唐国北部边缘,虽然有大江天险,可终究要直面宋军的威胁。一条大江是不能绝对保证金陵安全,否则南朝陈国就不会灭亡。

尤其是李从益亲眼见到了宋朝水军的实力,以及赵匡胤的铁血强悍手段,一番表情生动,甚至添油加醋的描述后,李璟也怕了。唐国现在不安定,儿子李煜想要顺利接掌江南本就困难,如果金陵再有危险,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综合各方面考虑,李璟决定迁都去洪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对洪州地理位状况的描述,位置相当的不错,能够掌控整个江南的同时,也相对安全。

毕竟洪州在南方的腹地,远离宋军前线兵锋。而且不远处还有湖口整个要塞作为门户,强大的南唐水军就驻扎于此,相对来说很安全。是以李璟才会动了整个念头,迁都洪州。

可是当他提出之后,臣子们的反应很激烈,是反对的很激烈,几乎没有人一个人赞成迁都的提议。

毕竟迁都是大事,不可儿戏。国主仓促提出此事,任谁也不容易接受。尤其是因为宋军的一场演习而迁都,这未免也……唐国臣子们的胆子不小,至少不是被吓大的,这样丢面子的行为他们不愿意。

再者,他们的家业都在金陵,都是多年积累起来的,难不成要因此折腾掉,然后改去洪州。习惯了安逸的南唐达官贵人们并不愿意,他们更习惯,也更喜欢生活在富足繁华的金陵城里,享受美好生活,而不是去洪州那种穷乡僻壤。是以当李璟提出迁都计划时,几乎没有人响应。

反对是必然的,除了因为个人利益而反对,也有人提出了恨中肯的担忧。比如洪州城池太小,切破损较多,并不适宜作为都城,怕是容纳不下太多人。毕竟都城迁过去之后,大量的官员、军队和商贾都随之云集。

人一多,粮食消耗也就多了。金陵周围修建有大粮仓,多年储存,十分方便。可洪州什么都没有,虽然有河道可以水运,但是绕行很远,很是折腾,代价就大了。

还有洪州相对偏僻,道路设施都不完善,如果沿江地区有军情,无法及时做出应对。如此种种,都是反对迁都的。哪怕是那些平日里的绝对支持者,也都不吭身,甚至直接反对。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一想懦弱优柔的李璟却一改作风,态度极为坚决。当即以雷霆之势下诏:“迁都洪州,立即执行”!

第一一六章风正一帆悬

迁都令下,整个金陵鸡飞狗跳,变得一团糟糕。

尽管绝大部分的臣子都反对迁都,唯有一个枢密使唐镐支持,李璟还是义无返顾地下令,没有丝毫的优柔,极其少有的坚决。

其实迁都洪州也并非错事,那里地处南唐腹地,远离宋军兵锋。不仅有大江天险,外有湖口水师拱卫,内则有彭蠡泽(鄱阳湖)和赣水为屏障,可以做到居上游而制根本。实行先退缩防守,养精蓄锐的策略,待时机以图复兴。

但是迁都这等大事,绝对不能仓促,需要徐徐图之。至少应该先修缮洪州城,修筑道路,运送粮草,派遣军士拱卫等等。可是李璟等不及了,迎銮的宋军演习已经让他心惊胆颤,寝食难安。

更重要的是,他自知身体大不如往日,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儿子将洪州经营出一定的规模。至少打拼出一番,有可能东山再起,抑或者守成御敌的基业来,所以才这样着急。

诏令一下,群臣哪怕反对,也不敢违抗,唯有立即打点行装,带上家人仆从上路。同时枢密院也开始调派大军前往洪州,户部也开始往洪州运送粮食。一时之间,金陵内外的道路上车辚辚马萧萧,江面上船只往来,千帆竞渡,溯江而上经湖口转向洪州,场面实在混乱。

东宫之中,李煜有些郁闷,习惯了金陵安逸富贵的生活,哪里愿意去洪州那样偏僻的地方。只是父亲的诏书已经下了,皇命不可违,身为太子,更需要带头为表率。正在为难的时候,钟皇后凤驾亲临。

“母后,有什么吩咐,召儿臣入宫就是了,何必劳你亲至。”形式上,李煜还是相当孝顺的。

钟皇后摇头道:“事情紧急,就不必那么麻烦了,母后前来是和你说说迁都的事情。”

李煜一听,虽然心中叫苦,但表面上还是欣然道:“母后放心,儿臣已经命人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