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悍臣 >

第324章

悍臣-第324章

小说: 悍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阁几位大学士对如今朝局可可油什么建议?”朱佑樘又问道。

谢迁闭口不言,徐浦抱手而立,刘健眯眼装睡。

唯有李东阳开口直言:“陛下,福州水师历经三年,带回亿万财帛,虽然朝廷已经嘉奖,但是臣以为不够。

三年海商飘荡,福州水师的人着实辛苦,陛下应当在奖励他们之后再调遣他们到相对轻松的地方任职。”

朱佑樘皱眉沉吟,似乎在考虑李东阳的建议。

过了好半晌,他一直在马文生和王恕身上逡巡的目光停了下来:“二位爱卿认为如何?”

本来不想掺和的马文升无奈,只好道:“陛下,臣以为李大人的建议非常可行。福州水师数万人出海三年,战死者近半,着实辛苦了。他们都是朝廷的有功之将,理应嘉奖。”

王恕也道:“臣附议。”

朱佑樘这才假惺惺道:“既然诸位爱卿认为此计可行,那便着手去办吧!福州水师不论官职,全部官升一级,调往其他地方任职。若是嫌路途遥远,可携带家眷前往。”

如果是其他地方调兵遣将,皇帝说了这样的话,下面的武将一定会感恩戴德。但是福州水师如果这么调动,那些在海上飘了几年时间的人不骂朱佑樘的娘算好的了。

如果范统在这里,一定会对张儒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是因为有张儒的先见之明,将福州谁是忠有过海上作战经验的士卒全部淘汰,才保住了福州水师的根本。

朝廷这道命令受益最多的,就是安歇还在训练中的福州水师新丁。他们可以说寸功未立,却平白无故加官进爵了。

皇帝发话了,下面的人速度很快,才两天时间,所有公文已经全部拟定,然后,数匹快马从京城驿站出发,紧急前往各地宣布朝廷的命令。

这一次,兵部算是下了大工夫,九边将领的大规模调动,让原本各地都是铁板一块的九边重镇变得松散了不少。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这些人无法达成整体,坏处则是万一鞑靼犯边,只怕九边重镇根本就挡不住。

九边之中总兵唯有张安一人对命令不屑一顾,他不动,别人还真勉强不了他。

hp:。。bkhlnex。hl

第476章 :兵马动2

“这马文升到底要做什么?你看看你看看,大同之兵调往辽东,辽东之兵调往宣府,宣府之将充任榆林,什么鬼东西!朝廷那一帮草包到底知不知道如此大规模调兵遣将到底要耗费多少国帑,难道文轩好不容易赚的那点钱,皇上不祸害光就不甘心?”张安一怒之下将兵部调令撕得粉碎,然后指着碎片对站姿身边的年轻人道。

这年轻人说年轻其实也不年轻,说老也不老,只是从面容来看,看不出他的真实年龄。

他笑了笑,捡起地上的圣旨,一点点拼凑,拼凑完毕之后才指着碎片道:“马家父子一个是兵部尚书,有调兵之权,另一个掌控大同二十万精兵,而且父子二人跟文轩关系莫逆,你说皇上会不会担心?

义父从辽东总兵这个位置上下来之后一直都在辽东养老,辽东兵将调往宣府,那就意味着这些苦寒之地出来的军卒待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样一来,朝廷真正跟张文轩掐起来的时候,那些辽东兵卒未必会全部都挺义父这个跟张文轩关系很好的前任辽东总兵调遣。

满朝文武谁人不知你张将军那是张文轩的铁杆,皇帝哪里还放心把你放在宣府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宣府前面连通大同,后面就是京师。

如果朝廷要动张文轩的福建派系,那就必须要先把大同和宣府合起来三十五万大军全部调开。

不然你们长驱直入,这蓟镇一个李铭的十二万大军根本就挡不住你们。京中倒是有拱卫京师的十二团营,可那是朱老国公的部队。

开海禁给朱老国公带来了多少财帛,就算是朱老国公和朱晖不说,咱们也都知道。十二团营在关键时刻,能不能继续拱卫大明的京都还是个未知数。

当今圣上不是昏聩之主,既然他已经决定要动张文轩了,就一定会先断掉张文轩的臂膀。你没见马璁被紧急调往京城?

三千营整个都是烂摊子,马璁去了能干什么?无非就是每天点卯,然后领一点少得可怜的俸禄而已。”

张安蹙眉,两只满是老茧的手不停搓着:“那我们怎么办?难道真的听从朝廷调遣?”

年轻人轻笑道:“将军难道不听调遣?不听调遣那就是抗旨不尊,你是大明的臣子,能够做到抗旨不尊?”

张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站在私人立场,他是绝对不愿意跟张儒站在对立面。可是站在公共立场,他又不能违抗皇帝的圣旨。

别看这一纸调令只是兵部的,背后却远远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没有朱佑樘的命令,就算是马文升,也没有这个胆子对九边重镇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动。

思来想去,总觉得难以割舍,张安向年轻人投去询问的目光。

年轻人心领神会,马上道:“将军为难,晚辈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将军必须要做出抉择,就是皇上的阴狠之处。

将军守卫的是九边重镇中最为重要的宣府,也是先帝最为信任的边关大将,其他事情上违逆陛下的意思可能陛下不会说什么,别人也不会攀诬你这个战功赫赫的老将。但是这次如果不动,那就是公然不给陛下面子。

忤逆犯上的大罪,将军就算是有宣府十余万大军,也未必担待得起。

晚辈倒是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就是不知道将军愿不愿意去做了。”

张安沉声道:“说。”

年轻人道:“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看马璁到底是什么态度,不管是您还是我义父,都只是跟张文轩交好的边关大将。如果马璁动了,只身回京,那就意味着你们也只能跟着调动。

如果马璁不动,你们依然要做出艰难的抉择,到底是走是留,得看将军到底愿意站在谁那一边。

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年事已高为由拖,拖到马璁找张儒要了建议之后再做决定。”

张安疑惑的道:“为何我们不写信问问文轩?”

年轻人大笑摇头:“将军此言差矣,如果现在这个时候将军写信给张文轩,这就是在让张文轩为难。

他可以让马璁按兵不动,却不能让你这个亦师亦友的宣府总兵按兵不动。你跟他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你跟他只是要好的朋友。就算说得再亲密一些,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欣赏他的长辈,张文轩是个聪明人,绝对不可能让您听他的意思行事。

我们不写信,张文轩自然会对马璁下达命令,我们只需要看马璁的动静就行。

我们写信,张文轩反而会难以抉择。”

经过解释之后,张安心中疑云顿消,他露出一个微笑,拍着年轻人的肩膀道:“吴光,你果然不愧是缑谦那老儿的智囊啊!要是没有你,老夫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不过你这般帮助文轩,可曾想过九泉之下的先帝啊!你毕竟是先帝亲自选出来的天门九卫,帮助一个外人对付皇帝,未免有些。。。”

吴光淡淡道:“我们当初接受的任务只是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保护皇帝一个人。至少从个人方面看,很多时候我都认为张文轩做的并没有错。如今他只是一个富贵闲人,陛下已然不肯放过,已经是有些忘恩负义了。

我是臣子不假,但我也是一个人。跟将军一样,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

张安很是赞同的点头:“不错,现在能够把问题想得这么透彻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听说年前国子监那帮读书人联名上书为文轩请命,竟然让汪直那狗才打伤了好几个。”

吴光无奈道:“皇帝现在心里想的东西,一般人估计猜不透。能够知道内情的人,断然不糊跟我们这种丘八直说,张文轩倒是有可能知道内情,但他未必肯说实话。”

张安叹了口气:“现在也只有等马璁那边的动静了。”

弘治八年三月初八,宣府总兵张安以年老体衰为由请辞宣府总兵一职,帝不允,再请,内阁押后再议。

第477章 :兵马动3

马璁接到兵部调令的同时也是大发雷霆,不过这调令是他老爹亲自发布的,他跟老爹关系虽然算不上好,可也不能骂自己亲爹,只能将一肚子怒火全部发在了白虎节堂那张黄花梨木的桌子上。

一张在后世价值连城的桌子被他用腰刀砍了个稀巴烂,直到胸中所有怒火全部倾泻出来之后,他才平静下来,看着那张调令怔怔出神。

这是朝廷要对老大动手了啊!

对朝廷的用意,马璁十分清楚,自古帝王,从来就没有一个能够容得下功勋卓著的悍将的。汉高祖刘邦不行,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行,就连大明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依然不行。

发了火之后,他马上就着手写信去福州问张儒的意思。

反正大同的兵将全部要调动,而且还不是调往同一个地方,他有大把的理由推脱。

一封信用军中八百里加急送往福州,而后马璁就开始了焦急的等待。

当然,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召集自己的心腹做了不少准备。

首先,就是将所有心腹全部叫进白虎节堂,将朝廷要调动大同边军的事先跟他们通了气,然后就是问那些心腹到底什么意思。

等到所有心腹全部表态之后,他又开始着手安排这些心腹在调动之后到底该如何准备。内容无非就是尽量保住现在这些嫡系力量,然后到了新地方之后多笼络一下手下的士卒之类的。

朝廷要对张儒下手,马璁自然第一个不愿意,他不愿意,他手下的人未必有人愿意。毕竟这些年在大同,军饷是一般边军的三倍,日子渐渐好了,谁也不愿意突然失去这样的好生活。

有那么大一个朝廷横亘在那里,他们又不能抗旨不尊,做一些准备,只是以防万一而已。

毕竟谁也不知道张儒倒台之后,朝廷到底会不会清算他们这些张儒明面上的嫡系。

三天的安排,已经让马璁整个人都脱了相,不过好在这一切都安排得差不多了。那些手下也十分通情达理,为了取信于人,他们讲家人全部留在了马璁的眼皮子底下。

那些留下的将令名义上是照顾袍泽兄弟的家眷,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些人当做人质。为了防止万一有人叛变,这些留下的将领身上的担子重了不少。

焦急的等待了十来天,福州那边总算是来信了。

果然不出马璁所料,张儒压根就没有跟朝廷死战到底的打算,信上十分明确的要他听从调遣,甚至这次张儒还解释了几句。

其中一句,让马璁彻底放下心来。

这句话是马璁询问的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如果朝廷真的要杀你,皇帝真的要杀你,我离开了大同,没了手里掌握的兵力,该怎么帮你?

张儒的回答是这样的:贤弟稍安勿躁,且先听朝廷安排,圣上要动为兄容易,要动福州十万百姓不容易。十万百姓十万兵,朝廷未必敢遣大军来袭。若朝廷真抛开所有颜面,为兄自有计较。此番博弈,非兵多可胜,实乃人之比拼也。

有了这个解释,马璁离开大同就变得轻松了,弘治八年四月二日,大同总兵马璁正式卸任离开,继任者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同时,大同的所有边将,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之外,其他人都被调往了九边重镇中的其他地方。

弘治八年四月廿八,马璁到达宣府,宣府之兵同时开始调动。

这一次的调动,可以说是大明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调动。宣府、大同、辽东三地军兵完全调动得面目全非。而且这三个地方的调动只是将领调动,小军官和普通士兵完全没有调动。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的调兵过程中发生的粮草损耗,同时也能够让这三个跟张儒有关系的地方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如果这些地方继续由以前的人掌控,就算辽东缑谦已经归老,就算张安能够保持中立,就算马璁能够按兵不动,朱佑樘也放心不下。

那毕竟是几十万军队,而且都是边关重地的精兵悍将,随便拿一个出来就足以碾压京中京军的存在。

作为一个皇帝,他不会去赌。

弘治八年五月初四,马璁正式回到京城,没有理会那个一脸歉意迎接自己的父亲,马璁只是进宫给皇帝请了安,就去三千营上任了。

回到京城正整整三天时间,马璁没想过回家看看已经两鬓斑白的老父,吃住都在军营中的他,仿佛忘了自己曾经是一方总兵。

三千营由于一开始就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这些年在三千营任职的也依然都是当初成祖爷麾下那些蒙古勇士的儿孙。

一般汉人将领,完全没法让这些蒙古勇士后裔言听计从,蒙古将领的话,又没有汉人将领那般忠心。

是以三千营一直都是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这百十年担任三千营主将的人不知有多少,没多少能够坚持一年以上。

到了成化年间,三千营索性就成了一个摆设,朝廷每年花不少银子养着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