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悍臣 >

第310章

悍臣-第310章

小说: 悍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山白默然点头:“你放心,你的家人我会安排。”

孙江道:“谢了。”

第447章 :死讯

“陛下,臣。。。”一溜小跑跟着皇帝步伐的牟斌张嘴想要解释。

朱佑樘沉声道:“用不着解释,无妨。”

牟斌呆立原地,不知该如何是好。

继续跟上去解释吧,怕真的触怒了皇帝,不跟着解释吧!又怕皇帝心里生闷气,到时候给自己小鞋穿。

其实牟斌根本没搞清楚朱佑樘现在的状态,朱佑樘现在身边能够用的,除了他牟文远之外,哪里还有其他人。

最后,牟斌还是决定停下,让皇帝回宫,自己则转身回去打算收拾杜山白。

孙江的话一直都在朱佑樘脑海中回想,头一次,他开始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回想过往种种,张儒在他的皇帝生涯乃至是人生道路上,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皇位的延续和传承,他选择和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感情相违逆的一条道路,时至今日,似乎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他决定回东暖阁好好想想,想想自己是不是该悬崖勒马。

牟斌回到昭狱二话没说抓着杜山白一顿批,不过他没有像对待石彪一样让杜山白卷铺盖滚蛋。怎么说石彪也是他的心腹手下,让石彪离开锦衣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保护。而杜山白不是,这个年轻人只是因为度过几句书而被飞速提拔起来的后进。

他需要一个替死鬼,杜山白无疑是最好的替死鬼人选。

只挨了一顿批而没有其他责罚的杜山白大感庆幸的同时,不由开始怀疑牟斌的动机。

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似乎并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为什么对待石彪如此严苛,对待自己却如此宽容?

没多久,他就想清了为什么牟斌会这么做,心里冷哼的同时,依然在不折不扣的完成牟斌交代的事情。

那头李孝之惨死的消息传到了福州,少了不少人的鼓浪屿显得有些冷清,范统急匆匆而来,告诉张儒这个消息之后退到一旁不再说话。他不知道李孝之这个人在老大心里到底是什么地位,就算是劝说,他也不知该如何说起。

“他怎么死的。”从张儒口气中听不出一丝喜怒。

范统道:“被锦衣卫千户石彪痛殴至死,死状凄惨。总号那边将近三百万两银子的店铺、货物、现银,没有及时运转出来。孙江现在锦衣卫北镇抚司昭狱,生死不明。”

“我知道了。”张儒依然只是淡淡的说了句。

似乎天津那边的情况他一点都不担心。

范统站在原地没动:“老大,我们该怎么办?”

张儒笑道:“怎么办?能怎么办?佑樘现在是铁了心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估计他晚上睡觉都不安稳。按理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他似乎忘了,我张文轩现在并不是他的臣子了。”

“老大,您说怎么做,兄弟们跟着您。”范统斩钉截铁道。

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张儒发话,反了也就反了,大不了是个死,不能流芳千古,你还能阻止我遗臭万年不成!

张儒放下钓竿道:“你这脑子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谁什么鬼东西,别想多了,该怎么做我心里有分寸。好好回去陪你的******,王周已经走了,你不能让他白走。”

“王周他。。。”范统嗫嚅道。

张儒冷声道:“不用帮他做任何解释,我现在不想听任何解释。他要走是他的事,人各有志,我不是他爹也不是他娘,总不能这么拉着他不妨。再说了,他家老爷子在朝堂上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吧他一家老小都牵扯建立不是。你也别怪我,谁让你家没人在朝中为官呢!”

范统不由老脸一红:“老大,您就别寒碜我了,我这辈子哪里都不去,就跟定老大你了。”

张儒语气稍微有些恼怒:“放屁,我可跟你说,关键时候,你该走还得走。到时候你要是不听话,别怪我不忍你这个兄弟。”

范统争辩道:“我不管,只要老大不走,我就不会走。”

张儒无可奈何道:“行行行,到时候再说,现在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你赶紧滚下去做事去,现在文轩号的银子都在谢仑身上,除了我之外也就他一人知道地方。不用刻意找谢仑,但是要告诉兄弟们,给锦衣卫的人找麻烦,不要让他们有时间去找谢仑麻烦。”

范统多嘴道:“不至于吧!谢仑的藏身功夫一般人根本比不上,再说了,连我们都不知道他的位置,锦衣卫的人未必能找到。”

张儒没好气道:“不管锦衣卫的人有没有那个本事,咱们都要制造疑点。那帮人疑神疑鬼的,不会放过半点蛛丝马迹,这些事交给肖阿奴的人去做。还有,李孝之的家人暂时不能知道李孝之没了的消息,安顿好他的家人,他们要是在福建受了半点委屈,我唯你是问。”

“是!”范统拱手离开。

张儒重新拿起钓竿,心思已经不在垂钓之上,心中思绪百转千回,竟然出现了一丝丝愤怒。

佑樘啊佑樘,你难道真的要看到我死,你的心才安稳么?

为了你,为了你的江山,我张文轩一退再退,现在,我已经快没有退路可言了。你我兄弟真的要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到时候这大好的江山,只怕会毁在你我手中啊!

第二天,厦门港一战有二十匹上好战马清早出发,去向不明。

弘治八年正月廿一,天津知府孙江因涉及谋逆、贪污等罪状,于北镇抚司昭狱秘密处决,一同赴死的,还有他一家老小二十七口。

“我能帮你的,也就这些了,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看你自己。是去找大人要个落脚地,还是带着银子找个地方隐居,看你自己的意思。”德胜门外,一个着青衣的青年对一个老者道。

老者回头看了一下身后一长溜的马车:“你这么大张旗鼓的送我走,难道就不怕上面的人追究?”

青年淡淡一笑:“除了几个抓你的,谁认识你?再说了,现在你只是一个死人而已。”

老者也笑了:“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多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已经老了,不想再掺和这些事了。有朝一日,如果真的能够按照那位的想法发展,还用得着我这把老骨头,可去湖广武陵找我。”

“一路保重!”青年脸色凝重的拱了拱手。

“你自己注意安全,希望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老者讳莫如深的笑了笑,竟是朝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才转身离开。

目送车队离开之后,青年转身钻进德胜门,很快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一场声势浩大的风波,似乎随着孙江的死而落下了帷幕,天津卫指挥使没死,丢了官职变成平民,文轩号总号的几百万两银子尽数收入国库,乐坏了正愁没银子用的户部尚书李敏。

朝中连续一个月都是平静如水,没人攻讦张儒如何如何,也没人站出来为张儒说好话。

以朱永为首的勋贵们,不管是谁提出来的意见,都会随声附和,似乎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勋贵,已经被文官和皇帝压得变成了一群应声虫。

安静了一个月,皇帝那边也没反应,这让某些人开始坐不住了。

弘治八年正月二月廿二日,一个在后世显得十分逗比的日子,户部尚书李敏府上聚集了不少人。

文官之间相约品茗是很正常的事,这次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以相聚畅饮为由。

这样的聚会如果是武将之间,被锦衣卫知道,必定会汇报给皇帝知道,到时候少不了一通雷霆大怒。不过换成文官,锦衣卫倒是会放松不少。

“诸位以为,此番陛下偃旗息鼓,是何用意?”李敏坐在一面屏风前,屏风后人影绰绰。

在座之人心照不宣,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下官以为,陛下前番举动,已是下定决心拿下张党,而今偃旗息鼓,只怕是在酝酿更大的动静。我等只需静候佳音,到时候给予致命一击,便能功成身退。”礼部右侍郎焦芳恭敬道。

工部左侍郎马通也跟着道:“下官也以为当静极思动,近日有传闻说内阁大学士邱老夫子身体不适,恐怕时日无多,陛下今日心神不宁。宫中有宦阉李广,突然蹿起,竟游说陛下斋醮,陛下恐怕暂时没有时间对付张党。”

接着,又有几个人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综合起来,他们的意见就差不多只有一个,那就是等着,等皇帝发飙,然后他们再推波助澜。

李敏点了点头:“诸位所言有道理,这样,大家回去做好准备。”

说完这句话,他决口不提朝堂之事,跟各大小官员开始痛饮起来。

宴至亥时,官员相继散去,厅内杯盘狼藉,李敏并没有马上让下人前来收拾,而是绕道屏风后,在一个老者面前躬身站立。

“他们的话老夫都听到了,公勉以为如何?”老者一边喝着茶一边问道。

李敏皱眉道:“公勉不知,还请恩师指点。”

第448章 :心善之人

老者故作不悦,重重将茶杯放在桌上:“公勉,你也老大不小了,身为朝廷户部尚书,若是这点问题都想不明白,将来如何担当重任!”

李敏将卑微的头颅埋得更低,声音变得更加低沉:“恩师教训得是,公勉定当改之。”

“这陛下,说到底是个心软之人呐!孙江那死鬼说了一通大逆不道的话,却正好说进了陛下的心坎里。张文轩毕竟是陛下身边陪伴最久的人,陛下最艰难的时候都是他在前面披荆斩棘。

咱们这位陛下是心软了,不忍心下手了。”老者胸有成竹的道。

李敏慌道:“那这可如何是好?恩师耗费门生暗子,才将张文轩的罪名往谋反上面拉,若是陛下真的心软,我等一番苦心,岂不是付之东流了。”

老者淡淡道:“公勉,你也不小了,什么时候能够沉得住气一点。陛下现在是犹豫,可只要陛下犹豫,咱们就有希望。犹豫不会有太长时间,江山和朋友,哪一个比较重要,陛下拎得清。”

李敏这才释然的点头:“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好了,这段时间暂时按兵不动,多关心关系宫里的动静,让人送老夫从后门离开。”老者站起来道。

李敏道:“恩师,不如在寒舍将就一晚吧!时候也不早了,黑灯瞎火的,可别出什么事。”

老者不悦道:“这天子脚下,能出什么事。老夫要是在你这里住一晚,明天谁都知道我才是幕后主使。到时候有心人一联想,就能知道一切事情到底是谁弄出来的了。你真以为那些勋贵现在不吭声是被陛下吓到了?你真以为内阁那几个老狐狸不声不响就是被我们的声势唬住了?

他们不过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我们露出马脚的时机。

只要我们露出丝毫马脚,他们马上就会群起而攻之,海运涉及到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关系千丝万缕,更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

李敏不再说话,亲自送老者从后门离开,等到再也看不到老者的身影,他才关上门回家。

邱濬府上。

连日风寒,让这位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内阁大学士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但他听说有密信到达,还是让儿子将信送到自己面前,亲自看了之后,在烛火上彻底烧成灰烬。

儿子邱哲十分不解:“父亲,究竟是何人信件,为何连我都不能看。”

邱濬脸色蜡黄,斥道:“以后这个家需要你扶持,你要是再这般幼稚,要为父如何放心将一家老小交给你。不该问的不要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邱哲满不在乎的道:“这事您还是交给老二吧!我可不是那块料!”

邱濬怒道:“你是长子,不交给你交给你弟弟,成何体统!替我写奏折请求致仕,就说我时日无多,恐不能再替朝廷效力,恳请陛下允许我归老致仕。”

“爹,您这是要干什么,现在陛下又没赶您走。”邱哲瞪大眼睛,似乎对自己老爹的决定十分不满。

他害怕老爹致仕之后,他在京城的生活将会一落千丈,甚至怕自己老爹致仕之后会执意回琼州那穷乡僻壤。

都说知子莫若父,邱濬马上就懂了儿子的意思,严词呵斥道:“如果一定要等到陛下赶人了才走,那就到了邱家穷途末路的时候了。现在走能够在陛下心中留下几分情面,将来有什么事,也好有个回旋的余地。

陛下是个心善之人,他不会太过分。

你爹我为朝廷也算做了些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中大臣得罪的也不多,没人会刻意为难。只怕等到陛下赶人,你老爹已经树敌无数了。

再说了,我这身体我自己知道,只怕真的是时日无多了,与其老死朝堂,还不如回琼州老家看看,也好过客死他乡。”

是的,这位从偏远的琼州府出来的内阁大学士一直都认为,自己并不是京城的一份子。他来京城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是死,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那里生他养他,不管多么贫瘠,都是他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故土。

邱哲心中的惶恐变成了担心:“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