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征途 >

第46章

大明征途-第46章

小说: 大明征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fieldset{padding:015px10px15px;}

h1{font…size:2。4em;margin:0;olor:#FFF;}

h2{font…size:1。7em;margin:0;olor:#0000;}

h3{font…size:1。2em;margin:10px000;olor:#000000;}

#header{width:96%;margin:0000;padding:6px2%6px2%;font…family:〃treuhetMS〃;Verdana;sans…serif;olor:#FFF;

akground…olor:#555555;}

#ontent{margin:0002%;position:relative;}

。ontent…ontainer{akground:#FFF;width:96%;margin…top:8px;padding:10px;position:relative;}

……》







ServerError





404…Fileordiretorynotfound。

Theresoureyouarelookingformighthaveeenremoved;haditsnamehanged;oristemporarilyunavailale。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卷龙困浅滩第七十三章老大难题

更新时间:2012…1…240:43:32本章字数:3852

朱常洛的讲学与一般的皇不同,虽然朱翊钧迟迟不答应立储,但显然内和百官早已把朱常洛当成了太来看待。所以内给他制定的讲读完全是按照太的标准来的,这是同时出读书的朱常洵所享受不到的。

除了一般的经史集外,内还专门给朱常洛每天都留出一段时间熟悉或讲读政务,这就是与普通皇的不同之处。为此,内制定了一个方案,那便是内大学士和九卿每天至少都会有一人去文华殿,来为朱常洛解答或者讲解政务上的问题,时间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

不说受益匪浅,但也算是让朱常洛了解了帝国的很多时弊。就像户部尚书杨俊民曾经给他用抱怨的语气讲解户部的难处,作为国库的太仓库的收支不平衡。开始他还不太相信,但经过了一番彻查之后,却不得不信。

把邹义等人了解的情况综合起来,朱常洛曾经算过一笔账,仅仅是他出读书这四年来户部额外的开支情况。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为了准备三个月后朱常洛和朱常洵出讲学,所要用到的典礼和仪物等总共预算了三十万两银,皇宫按照惯例拿出了十万两,户部太仓库出了二十万两。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由于连降大雨,黄河在单县决口,一股由徐州出小浮桥,另一股由旧河道到达镇口闸,被淹城池无数,户部太仓库为赈灾拿出了二十万两白银。

同年八月,江北又发生水灾,户部太仓库又支出十万两白银。

同年十月,湖广发生水灾,除了免除税粮外,户部为赈灾又额外支出白银十五万两。

同年十一月,河南发生水灾、浙江发生旱灾,受灾地除了减免税粮外,户部为河南支出了十八万两银,为浙江拿出了十六万两银用于赈灾。

同年十二月,山东闹饥荒,户部太仓库为了赈济灾民,又支出了十二万两银。

这还是大一点的额外支出,那些没超过十万两支出的还没有计算在内,仅万历二十一年这一年,户部太仓库除了正常开支外,像赈灾等这种额外支出,就花去了近一百四十万两银。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河南大雨不止,多处再次遭遇水灾,五谷没有收成,朱翊钧亲自批示赈济灾民,皇宫内库拿出八万两银,户部太仓库拿出十万两银。

同年四月,山东、河南一带地震,黄河再次决口,户部太仓库又支出十五万两银赈灾。

同年八月,陕西一带遭遇蝗灾,遮天避地,灾难一直蔓延至湖广,太仓库再次支出十六万两银。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后千秋节,由于是整岁,所以按照规矩要大操办,为此除了皇宫内库承担了一部分外,户部支出十五万两银。

算上一些零碎的出项,户部在这一年额外支出了近八十万两银。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京师以及周边和山东地震,户部太仓库共拿出了十六万两银。

同年九月,淮河泛滥,江北连年灾荒,户部再次为赈灾花费了十八万两银。

同年十一月,湖广遭灾,免除灾区税粮之外,户部太仓库又支出了八万两银。

再算上其他额外的支出,户部太仓库这一年又有近七十万两银不在正常的支出之内。

万历二十四年,也就是今年三月初九,坤宁宫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至乾清宫,再加上位于两个中间的交泰殿,三座宫殿全部被火焚毁,都需要重建。根据预算,重建这三座宫殿除了皇宫内库会拿出一部分,工部会拿出一部分外,户部太仓库至少要也要拿出十万两银。

再加上二月河套部布色图再次犯边,大规模掠夺,三月浩尔齐又一次进犯临洮、河州一带,就算户部不用为战争而准备钱粮,但那些地方被掠夺后的灾民需要安置,也需要赈济,除了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外,户部太仓库为此也拿出了八万两银。

至今为止,据朱常洛所知,户部已经额外支出了超过二十万两银。

苦笑了一下,朱常洛知道,如果自己能登上皇位的话,恐怕烦扰自己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来改善和增加户部的收入了。像户部所属的太仓库作为国库,就算有再多的存银,也经不起这样每年都入不敷出的折腾啊!何况,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时期,会蔓延今后几十年,天灾不断,如果不解决户部财政收入的难题,不能及时的赈济灾民,恐怕就会像历史中的那样,因遭灾而活不下去人都会铤而走险,到时国家大乱!

摇了摇头,朱常洛此时反而有些明白那么要强好面顾忌名声的朱翊钧,为何会甘愿顶着骂名,接二连三的派太监去各地征收“矿税”了!作为国库的户部太仓库没钱,而太仆寺的存银和南京国库存银已经花了大半,剩下的还要应付战争不能动用,如果再有地方遭灾等需要花费的时候,只能从皇宫的内库出钱了。

皇宫的几个内库的存银是不少,这是数十代的皇帝积攒下来。但就算皇宫内库的存银再多,也总有花完的时候,何况,数十代的积蓄,总不能就在你这皇帝一任上就败光吧?那将来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总得想办法多点进项吧!只靠皇庄和户部划拨的那每年一共几十万两的收入,怎能维持的住?所以必须要想办法行。

而朱翊钧想到的办法,便是那个宁愿背负骂名的在各地征收“矿税”。

想了半天,朱常洛最终无奈的发现,如果自己登上皇位的话,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措施的话,根本就解决不了钱的问题!作为一个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有着超前思想的人,最常用的方法,无法就是大力扶植工商业而征税,以及官办工商业的做法,但是要做这个事情要面对很多难题,还要掌握住一个平衡的问题。

如今朝廷的官员,来自于南方的居多,大部分是南直隶、浙江、湖广一带的,但也正是这一带是大明如今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可对于工商业,大明如今采取的税收方式是三十税一,甚至达到了六十税一的程度!大明户部太仓库每年三百万两左右的收入,基本是全是地税,商税占的比重少之又少,微不足道。

这就造成了问题,如果要想增加朝廷的收入,就要重视工商业,大力征收工商税,提高目前的税率。但是那些朝廷的大臣肯定会拼死反对,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的官员。

自古每个王朝都是以农为本,打压工商业,这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那时候土地的收成不行,还要靠天吃饭,每年累死累活,能解决温饱问题都是极不容易的,能有存粮的话,就是托天之福了!这不重视农业国家还能稳定吗?人吃不饱了,为了生存,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难道古人不知道工商业能快速增加国家的收入吗?他们又不是傻,当然知道!至少朱常洛在与很多大臣接触后,就发现除了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官员外,大部分官员都是知道工商业的好处的!但是大多数大臣为什么还要反对重视工商业?就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工商业能快速让人富起来,可看到好处的农民都去从事这个行业了,国家的根本——粮食靠什么保障?

这可是个靠天吃饭时代,土地的粮食产量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都低的令人牙疼!当没有了吃的,一切都是笑谈!

**********

PS1:文中罗列的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所有的灾害都是史实。

PS2:北飞对于古代商业的态度是重视和打压,不知算不算是新观点。既要重视,重点扶持一些行业,又要坚决的打压——至少在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是土地的粮食产量有保障之前一定要这样做!。。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卷龙困浅滩第七十四章谋划未来

更新时间:2012…1…240:43:33本章字数:4099

“奴婢张永年参见千岁爷!”

张永年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的来到朱常洛坐着的丰裕亭中,笑着向朱常洛见礼道。

“张永年,你消息倒是一直挺灵通的,每次本皇来这草场不多久功夫,你准会赶来。不过,你的称呼是不是有点问题?叫殿下可以,叫千岁爷是不是还早了点?”

随后,朱常洛摆了摆手,示意张永年站起来回话。千岁爷这个称呼,通常是叫那些已经封了王的亲王郡王的,另外对于已经行了加冠礼或者有了妃而还没有来得及封王的皇,也会称呼千岁爷,因为只要是加冠和有了妃之后,没有封王的皇紧接着便会封王。

不过,对于未成年的皇,一般是不会直接称呼千岁爷的,所以朱常洛有点奇怪张永年的叫法。

“呵呵,奴婢在这里天天盼着殿下来呢,所以专门吩咐了草场外围的人,看到殿下来后一定要及时通知奴婢,奴婢也好尽快来给殿下请安。”张永年笑着说道。

接着四周打量了一下,发现草场周围除了跟在朱常洛身边的邹义并无其他人后,躬了躬身,笑着小声的说道:“至于称呼问题,嘿嘿,奴婢要先恭喜殿下了,不要说千岁爷,说不得过些时候,奴婢就要改口叫小爷了。”

听了张永年的话,朱常洛条件反射般往四周看了看,除了邹义和张永年之外,离这里最近的人恐怕也要几百米距离,放下了心。千岁爷这个称呼传出去还没有关系,最多被人笑一笑便罢了,但是小爷这个称呼在皇宫中是专属于太的,这万一被传出去,免不了就是一场麻烦。

“你这泼货,休的乱讲!找打了不是?”朱常洛佯怒着斥责道。

张永年不以为意,呵呵一笑:“殿下,奴婢可没有乱讲,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朱常洛心里一动,表面上没好气的说道:“你倒还有理了!”

“嘿嘿,殿下,奴婢刚听说了一件事,在内和各部衙门大臣以及言官的不断奏请下,据说万岁爷已经私下里对众位大人所奏请的给殿下加冠和选妃之事终于有了决断,今天早上还就这件事询问了首辅赵志皋的意见,这可是从内传出来的确切消息。”张永年满脸笑意的解释道。

如今的内首辅换成了赵志皋,王锡爵作为朱常洛能够早点出读书的“功臣”,最终还是在首辅任上栽了跟头。在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本以为坐稳了首辅位置的王锡爵,没有忘记那些因为“三王并封”事件而让他狼狈不堪的大臣。他利用京察的机会,借机把之前最活跃的数十位大臣和言官搞了下去,谁知这看似不大的事情却成了一场大风波的导火索。

在有心人的联络以及挑唆之下,朝臣们自然把这些都算在首辅王锡爵的身上,众人再次把矛头对准了他,认为是他一手操纵的,因此对他十分愤恨。在众多言官和大臣对他接连不断的弹劾下,深感首辅难做的王锡爵最终还是没顶住压力,在多次申辩无效和群臣的不配合之下,郁郁的致仕归隐了。

而王锡爵致仕后,这次没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赵志皋的首辅之位劫走,他终于还是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在王锡爵致仕的当月,内也迎来了两位新的大学士,与内原有的两位大学士赵志皋和张位同是隆庆二年进士、也同样是被张居正排挤到南京为官的沈一贯入了,另一位是朱翊钧当年的东宫讲官陈于陛。

看了看似乎没有特别反应的朱常洛一眼,张永年笑着低声说道:“奴婢从内打听到,万岁爷虽然没有给赵志皋明确的意见,但对于赵志皋提出的先让礼部为殿下选妃和加冠的事情做好准备并没有出言反对。嘿嘿,奴婢可是听说了,内的一致意见是按照选太妃的标准和规格给殿下选妃。只要殿下有了妃,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岁爷恐怕也就不会再说什么等殿下年纪再大点之类的推脱之词了,毕竟殿下加了冠纳了妃就算是成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