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655章

江山战图-第655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长逊想了想,确实也有道理,李靖派骑兵赶来渡口夺船,显然很不现实,但李靖还是这样做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有点在装样子。

“难道隋军是在故作姿态?”张长逊犹豫一下道。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李靖很清楚,如果没有事先准备,是绝对渡不了河。”

“那他现在是什么意思?”

张长逊心念急转,猛地想起一事,虽然这里没有树木,但如果继续向西走,走出两百里后便是灌溉区了,那边可是有大片树林,绝大部分是汉朝时种下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造船就不成问题了。

“会不会他们的一支军队已经向去了,从西面灌溉区渡河?”

高静笑了笑,“将军在对岸部署了那么多斥候,如果有军队向西去,将军怎么会不知道?”

张长逊想想也对,黄河以南是一望无际沙漠,隋军如果有先遣军不可能从沙漠中走,只能沿着黄河西进,正如高静所言,自己一定会知道。

张长逊更加困惑了,那么隋军到底是什么企图?

。。。。。。。。。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从九原县传来,一支万余人的隋军已经杀到了县城之下,这个消息惊得张长逊目瞪口呆,隋军是从哪里杀来?是怎么过的黄河?

但他已经来不及寻找答案了,他不由惊慌失措,急问高静道:“我们该怎么办?”

高静此时已经醒悟过来,隋军一定有渡河船只或者皮筏子,只是他们放在后面,一万人从后面渡了河,从北面绕到九原县,前面主力为诱饵,将他们吸引在永丰镇,一万隋军就从后面杀到了九原县。

尽管高静也感到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安慰张长逊,“将军不要着急,我们军队人数多于隋军,可以前后夹击,击败这支偷袭隋军,我们就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仓皇跑来禀报:“将军,有船!河面上来了一支船队!”

张长逊和高静急忙赶到黄河边,眼前一幕让两人都惊呆了,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上百艘体型狭长的船只,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在为首一艘大船上,高高飘扬着一面青龙赤旗,这是北隋军的战旗。

对岸隋军一片欢呼,大将们都惊讶万分,隋军蚰蜒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时,李靖走上前笑着对众人道:“这是从娄烦郡过来的战船,因为过来需要时间,还要运送我们后军渡河,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缓慢行军,将敌军拖在永丰镇,我们的一万后军已经变成前军杀到了九原县,攻下县城就在眼前。”

众人心悦诚服,一起躬身道:“李将军之谋,我们远不及也!”

李靖笑着摆摆手,“大家收拾一下,今晚大军开始渡河!”

当天晚上,就在对岸敌军刚刚撤走,数万隋军便开始加快速度横渡黄河,由于九原县形势危急,张长逊已经率军赶回去救援县城,一夜之间,数万隋军毫无阻碍地渡过了黄河,天刚亮,数万隋军便浩浩荡荡向九原县杀去。。。。。。。。

永丰镇距离距离九原县约八十里,大军急行军的话,一夜之间便可以杀到。

张长逊率领一万五千士兵星夜赶赴九原县,九原县不仅是他的老巢,所有粮食物资都囤积在九原县,更重要是大部分士兵的家眷都住在县城内,每天在县城外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县城外辽阔而肥沃的土地足够他们耕种,就算一年一熟,所出产的粮食也能使他们衣食无忧。

正因为有足够的粮食来源,张长逊也是各地军队中粮食最充足的一支军队,仓库里常年保持着三十万石的存粮。

但一夜之间,三十万石存粮似乎已经换了主人。

五更时分,张长逊军队在距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迎面来了一支军队,有士兵前来禀报:“将军,是公子的军队!”

张长逊心中猛地一沉,他儿子可是驻守九原县,儿子的军队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县城已经。。。。。。。

这时,张武被士兵领了上来,见到父亲便跪下痛哭道:“孩儿无能,未能保住县城,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愿受父亲严惩!”

张长逊无法责怪儿子,是他自己判断失误,中了隋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和儿子无关。

他忍住心痛问道:“隋军是怎么攻下县城?”

“回禀父亲,隋军是在夜里攻城,我们士兵没有受过夜战训练,十分混乱,最后被隋军攻上西城,孩儿只能从东城撤退。”

“还剩多少军队?”张长逊又追问道。

“还剩约两千人,阵亡数百人,也有不少人投降,但大部分人都在城破时逃回家了。”

张长逊心中沮丧之极,回城之路断了,后面隋军也应该渡过了黄河,他该何去何从?

这时,高静在旁边道:“将军可撤去永丰县,等待唐军前来救援,我已派人去向朝廷求救,相信圣上不会坐视不管。”

高静唯恐张长逊生出投降之心,连忙劝他去永丰县等待援军,尽管他也知道援军并不靠谱,但至少给了张长逊一线希望。

张长逊已经无路可走,隋军有一万军队,以他们目前的兵力不仅无法攻下九原县,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严重局面,除了另觅他途外别无选择,好在永丰县也有点粮食,驻兵一两个月没有问题,他便点了点头,“好吧!我们先去永丰县。”

两支军队合兵一处,立刻向永丰县赶去。。。。。。。。

中午时分,李靖率领的大军抵达了九原县。

九原县是一座大县,它是在两汉时期修建,是河套移民最先聚居之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屡经重建,九原县已经成为河套地区仅次于灵武郡郡治回乐县的第二大城,城池周长二十余里,人口十余万人,城墙高大坚固,四面有护城河,正是这样一座可以坚守的城池,却因为守军不擅夜战而被隋军一举攻下。

数万大军开进了九原县,县城内已经戒严,家家关门闭户,由于县城内一半是军户,大部分人家的子弟都跟随张长逊逃去了永丰县,所以军户人家尤其紧张,不知他们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整个县城内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李靖首先去视察仓库,对他而言,五万隋军的粮食补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要以河套为根基向南发展,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军粮供应。

仓库已经被隋军接管,九原县的仓库是一座仓城,四周有高墙护卫,相当于一座城中之城,占地数百亩,三千隋军护卫着仓城内的数十座大仓库,防御极其严密。

李靖刚走到仓库后,后面便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靖回头,只见一名送信兵疾奔而至,送信兵翻身下马,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大帅紧急手令!”

士兵将一卷手令呈上,李靖打开看了一遍,顿时大喜,大帅率领一万骑兵已经抵达了榆林郡,正沿着黄河北岸向九原县疾速赶来。

1006。第1006章 争取民心

张铉率领一万骑兵在两天后抵达九原县,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河套平原,河套平原的战略意义对他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要亲自来这里巡视。

拿下河套平原,将是他关陇战略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这里建成南下的战略基地,一步步向南向西挺进,最终完成他的天下霸业。

两天后,张铉率领一万骑兵抵达了九原县,李靖率领众将和一群文官出城迎接主帅的到来。

众人行了礼,李靖拉过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介绍道:“这位是五原郡郡丞崔行枢,有他在,九原城保持了稳定。”

崔行枢连忙行礼,“下官崔行枢,参见齐王殿下!”

张铉听他口音是博陵郡一带,便笑问道:“听口音,崔使君似乎是博陵郡人?”

“下官确实是博陵崔氏子弟,大业二年进士,不过博陵崔氏不太知道我这个族人。”

“为什么?”

“下官是偏房庶子,从祖父一代就在家族中就没有什么地位。”

张铉微微一笑,“那就勤勉做官,积极有为,一步步做到相国,让崔家天天吃后悔药去。”

崔行枢心中感动,又深深施一礼,“殿下之言,下官铭记于心。”

张铉又和其他人打了招呼,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九原县城。

县城内的戒严已经取消,隋军军纪严明,并不扰民,县城便渐渐恢复了从前热闹繁华,而且士兵带来大量购买力,店铺纷纷开业,卯足了劲做隋军士兵的生意,城中各家酒肆、青楼的生意十分火爆。

齐王张铉的到来,使得城中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香案,伏身叩首迎接北隋君主的到来,张铉没有逛城,随即进了郡衙,这里也是李靖的临时军衙。

二十余名虎牙郎将以上将领以及十几名参军从事一起参与了会见,李靖向张铉简单介绍了九原县的情况,尤其告诉主公,仓库中还有三十万石粮食,这是大军能够在河套长期驻扎的关键。

张铉点点头问道:“张长逊的情况如何?”

“启禀大帅,张长逊还有一万七千军队,目前驻守在永丰县,我们军队在攻城战中和他们交过手,战斗力并不强,当然,或许和他们不擅夜战有关,至于装备,都是隋军制式兵甲,和我们披挂完全一样,只是头盔上刷一块白色,据说这是突厥的标志。”

“骑兵有多少?”张铉沉吟一下又问道。

“骑兵不多,只有不到三千人。”

“这是为什么?”

张铉有点奇怪,在河套地区居然只有三千骑兵,这让人有点想不通。

旁边崔行枢道:“回禀殿下,这个问题下官可以回答,最初是没有必要建立骑兵,我们没有敌人,刘武周不会西征,我们和梁师都又隔着沙漠,后来突厥人愿意赠送两万匹战马给我们,但张将军拒绝了,他的借口是士兵不擅骑马,所以后来不想让突厥人多心,便一直没有全部设为骑兵,只装备了三千骑兵。”

“原来如此!”

张铉点点头,又对众人笑道:“大家先回去吧!今天暂时到这里,明后天我们在大帐内再商议如何出兵。”

众人纷纷起身走了,张铉对李靖和崔行枢使了个眼色,两人会意,便留了下来。

这时,大堂内只剩下他们三人,张铉便道:“我想知道怎么歼灭张长逊,想必你们都有方案了,说说看吧!”

李靖笑道:“启禀大帅,其实歼灭张长逊并不难,永丰县城池薄弱,无法抵御大军攻城,一击可破,我们军队三倍于张长逊的军队,全歼他们易如反掌,我们之所以没有立刻出兵,是因为大帅到来,我觉得有必要再和大帅商议一下。”

“商议什么?”张铉问道。

李靖看了一眼崔行枢,崔行枢忧心忡忡道:“启禀殿下,张长逊手下一万七千人都是军户子弟,他们家人就生活在九原县,亲戚朋友,一大半五原郡人都和他们有关,这一万七千士兵就是河套长治久安的基础,如果北隋大军将他们都杀死,隋军就会在河套彻底失去人心了,请殿下三思。”

张铉沉吟一下又问道:“崔郡丞在河套呆了八年,应该很了解张长逊其人,郡丞觉得他会投降北隋吗?”

崔行枢叹了口气,“如果他愿意投降北隋,他就不会去永丰县了,我觉得他投降的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他不肯投降?”张铉不解。

“殿下,他是关中人雍县人,他投降李渊后,便将父母妻儿送回了雍县老家,只有长子在他身边,这是其一,其次便是他的后台是独孤家族,他实际上独孤家族培养出来,没有独孤家族的同意,他不敢投降唐朝的敌人,还有第三个原因,他身边的副将叫做高静,是唐朝将领,名义上李渊派他来协助张长逊,但实际上是监视他,不准他再生异心,所以我说他不会投降北隋。”

李靖也苦笑道:“这就是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想劝降张长逊,保住一万七千士兵的性命,而另一面他又坚决不降,确实有点难办。”

张铉笑了笑道:“我在榆林郡听了汇报,我认为你拿下榆林郡的手段非常高明,完全可以在五原郡故技重施,说不定我还能助逆一臂之力。”

“殿下的意思说。。。。。。”

张铉笑着对崔行枢道:“烦请崔使君召集城内的名望大户,我要和他们谈一谈!”

崔行枢欣喜万分,连忙起身道:“下官这就去安排!”

。。。。。。。。。。

下午,一百多名九原县的望族、大户以及长者齐聚郡衙,众人又是期待又是紧张,齐王殿下亲自和他们共商九原未来,令他们无比期待。

这时,崔行枢快步跑了走进来,双手向众人示意起立,众人纷纷站起身,只见李靖陪同着一名年轻英武大将走了进来,他头戴黄金盔,身穿紫金铠甲,腰束九龙玉带,肩披一件镶有金边的黑缎大氅,这是天子的装束,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谁来了。

“臣民拜见齐王殿下!”一百多人纷纷跪下磕头行礼。

张铉笑着摆摆手,“各位父老乡亲免礼,请快快起身,我们随意一点。”

众人纷纷起身,崔行枢又向张铉介绍了几名五原郡名望人士,张铉和几人一一寒暄见礼,这才请大家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