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572章

江山战图-第572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苏威缓缓道:“我们更关心殿下几时登基?”

裴矩也道:“我们都感到殿下似乎和太后达成了某种默契,事实上,当皇帝年幼之时不需要什么禅让,由太后直接下旨幼帝退位,殿下登基,在殿下未登基之前,我们都认为不宜削殿下之权。”

张铉笑了笑道:“此事我也深思熟虑,放什么权,守什么权,我心里很清楚,请两位相国放心。”

“那登基呢?”苏威追问道。

张铉对登基也同样很矛盾,他明白将士们的期盼,也明白重臣们对于开国功臣的期待,更知道天下民众对他的认可,但无论如何,他张铉才是主角,是否登基是由他自己决定。

从一个大将变成一方诸侯,只是从小到大的渐进量变,而从一方诸侯变成天下帝王,却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谁披上龙袍就可以称孤道寡,他张铉不是孟海公,也不是王世充,更不是李渊。

他需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需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帝国,他还没有考虑清楚,也没有准备好,他还需要时间。

张铉沉吟片刻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上次就说过了,这件事情水到渠成,不需要刻意去做,当然,距离那一天已经不太远了。”

话说到这一步,苏威和裴矩就不好再继续坚持下去了。

这时,苏威终于对相制改革表态了,“殿下要效仿长安相制,我没有意见,也会全力支持殿下,事实上,我们设立紫微阁资政,就是相国改制的开始了。”

“多谢苏相国理解!”

张铉的目光又转向了裴矩,他知道相对于苏威,裴矩更加恋权,不过既然苏威已经表态,裴矩也就无法再保持沉默。

良久,裴矩道:“老臣年事已高,在相位上也呆不了几年,当然不会为了自身的一点点小利益而反对百年大计,但作为臣子,老臣有责任提醒殿下,相制改革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多,唐朝由关陇贵族的支持,利益分配比较简单,但北隋则不同,北隋是得到各地士族的全力支持而得以建立,可是士族间的互相联姻便形成了地域上的利益,不管殿下对这种地域利益再不满,但它却事实存在,而且影响巨大,所以多相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争夺和妥协的过程,希望殿下充分考虑,谨慎推行。”

张铉点点头,“裴相一席话可谓金玉之言,这个问题我也反复考虑过,之前册封紫微阁资政其实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裴相和苏相不仅德高望重,而且一个代表并州,一个代表关陇,萧侍郎代表南方士族,陈尚书实际上是代表军方,云起虽然也是关中士族,但实际他更受青州士族拥戴,他代表青州士族,但我考虑的是七相,还缺两人,其中一个我已经决定让民部李尚书入相,无论资历,还是能力,还是德行威望,都足以让他入相,只是第七人我还没有考虑成熟,希望两位相国能协助我一同考虑。”

苏威笑道:“第七位相国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河北士族吧!”

“虽然我也倾向河北士族,但如果资历才能欠缺,也不一定非要河北士族才行,其他地域也可以,关键是要一个合格的相国。”

苏威和裴矩对望一眼,都笑道:“我们明白了!”

张铉又道:“另外内史省我考虑改名为中书省,内史令改名中书令,门下省名称不变,但纳言改名侍中,尚书省设尚书令,废尚书左右丞,改设为尚书左右仆射,云起出任尚书令兼吏部尚书。”

裴矩沉吟一下道:“如果尚书左右丞变为仆射,对任职之人的要求也高了,不管是左丞李寿节,还是右丞张善,我认为他们都不太适合,能力资历都不足。”

张铉笑道:“我只是说废除尚书左右丞,另外再新设左右仆射,并没有说简单地升级,废除左右丞,张善调为毗陵郡太守,李寿节任河间郡太守,左仆射我考虑让张玄素担任,右仆射为卢楚,工部尚书由侍郎接任。”

苏威暗暗好笑,齐王在等待了一年后,还是将李春升为工部尚书了,看来齐王是铁了心要重用李春,不过这次苏威不再反对了,经过一年的考察,苏威发现李春能力很强,而且清正廉洁,尤其注重道路交道和农业工具的提高推广,苏威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虽然资历还不足,不过李春的能力可以补足资历上的缺陷。

“殿下如果任用李侍郎为工部尚书,老臣没有意见!”裴矩抢先表达他的支持。

苏威苦笑一声,“老臣也支持。”

张铉点点头,“那我们就这样决定了。”

苏威和裴矩起身告辞,张铉望着他们远去,他慢慢负手走到窗前,久久凝视着远方天际如山一般的白云。

他还在回味着裴矩说的那番话,显然,裴矩在情急之下说出了他以前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北隋是存在着士族利益集团的,不管他张铉承不承认,这个事实是存在的,现在还是隋末,距离士族最强大的南北朝时期并不遥远,那种以数百年的互相联姻为基础,各个地域之间形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士族集团,依旧顽强的存活着。

隋朝的灭亡,不就是因为天下两大势力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之间的撕裂而导致的吗?唐朝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而建立,他张铉掌控的北隋却是得到了山东士族的支持而成立。

历史又仿佛走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北齐和北周时代,山东士族和关陇贵族之间的对决。

这时,张铉目光慢慢变得坚毅起来,他绝不会让历史重演,他将来也绝不会容许各个士族地域集团把持朝廷,即使现在他不得不接受它的存在。

张铉不会再重蹈杨广的覆辙,杨广企图凭借皇权彻底摧毁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士族集团两大势力,但他太急于求成,最后终于无法控制局势,导致隋朝灭亡。

这也是张铉迟迟不肯登基的缘故,他需要在两大势力之外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势力,那就是由他张铉牢牢掌控的军方势力,只是他不像李渊有家族来掌控军队,他只能靠自己来牢牢掌握军权,这样在朝权上必然得让步,为了避免朝权旁落,实行多相制就势在必行了。

874。第874章 第七相国

黄昏时分,裴矩的马车在中都大街上缓缓而行,十几名代刀侍卫在两边骑马跟随,往日这个时候,裴矩都会闭目在马车上小憩片刻,但他今天他显得有点心事重重,当初设立紫微阁资政之时,他心中就有点担心,而今天他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

多相制果然要施行了,两相时代要结束了,七相时代开始,从前是他和苏威两人轮流掌握相权,两个人吃的饭要变成七个人吃,决策权变成了表决权,这必然会极大损害他裴矩的利益,让他如何心甘。

但就算他不同意也无济于事,他已经看出了张铉推行多相制的决心,他可不想成为张铉推行多相制的祭品,他必须同意,而且要积极推行,多相制的推行,也就意味着张铉将实质性地放权,比如财权、人事权以及其他朝权,恐怕除了军权、封爵权和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张铉不放手外,其他朝廷事务他都会放给相权了。

裴矩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君相确权的开始,也是权力重新分配的开始,他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派系,就算他无法改变自己权力被削弱的事实,他也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七个相国已经确定了六个,他、苏威、韦云起、萧瑀、陈棱、李纲,还缺第七相没有人选。

在六人中,李纲和苏威虽然早年有矛盾,但李纲封民部尚书,却是苏威极力争取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李纲其实是苏威的人。

而他裴矩也并不孤立,陈留和他关系非同寻常,他完全可以把陈棱视为自己的派系,如果他争取到第七相,那么在紫微阁七相中,他就有三票了。

这名第七相,对裴矩尤其重要。

裴矩基本上可以确定,第七个人应该是出自河北士族,不管张铉再怎么对士族集团不满,但裴矩心里清楚,在张铉的帝国还没有彻底建立起来之前,他必须也只能选择妥协,否则北隋就会从内部开始分裂,这是唐朝最期待之事。

第七相如果是河北士族,那么这个人会是谁?无非是卢、二崔、李、高、白几大家族,裴矩心中一一甄别,按理应该是卢家,但张铉任命卢楚为右仆射,显然就是把卢楚暂时排除在外了,更不会是卢倬,此人志大才疏,非但帮不了张铉,反而会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所以才会被任命去地方,其余卢氏子弟,无论卢庆元还是卢涵都太年轻,不堪大用。

其次是博陵崔氏家族,崔召在徐州被俘后张铉将他释放回家族,听说被家族终身禁足在宗祠悔罪,他儿子崔文象还在为逆贼王世充效力,据说已经升为黄门侍郎,有这对崔氏父子给博陵崔氏抹黑,第七相应该和博陵崔氏无关了。

再其次便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受张金称之乱影响极大,死了不少杰出子弟,像清河太守崔炎,平原郡太守崔鸿信都是河北名臣,不幸死在乱军之中,崔氏学堂也被张金称付之一炬,导致清河崔氏这几年人才凋零,家主崔焕也只能说能力平平,让他当齐郡太守都有点勉强,更不用说相国。

还有就是赵郡李氏,李寿节就无望了,马上出任河间郡太守,倒是他儿子李清明和族侄李靖深得张铉器重,李清明迟早会入相,但现在还不行,张铉会把赵郡李氏的机会留给李清明。

其余渤海高氏、信都白氏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担任相国的重臣出现。

裴矩心中不由有点迷茫了,不过他也清楚,如果不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张铉也不至于到现在还没有定下第七相。

裴矩的马车缓缓在府前停下,一名随从将他从马车里扶了出来,次孙裴隽从台阶上快步跑来,扶住了裴矩,裴矩看见旁边停着一辆马车,便问道:“有客人来访吗?”

“启禀祖父,是刑部郑尚书,他已等待祖父快一刻钟了?”

裴矩眉头一皱,“我和郑尚书事先有约好吗?”

“应该没有,郑尚书自己也说他来得唐突。”

裴矩点点头,既然如此,让郑善果等一刻钟就不是他裴矩的问题了。

“去告诉郑尚书,我换一件衣服,马上就来!”

裴矩回自己书房换了一件居家禅服,他需要时间考虑一下郑善果前来见自己的目的,按理不会涉及到多相制,毕竟这件事张铉只告诉了自己和苏威,除非是苏威泄露了消息。

裴矩想不到郑善果来找自己的原因,换了衣服,便快步向贵客堂走去。

贵客堂内,郑善果正在低头喝茶,显得有点心事重重,他官任刑部尚书,也是北隋的重臣之一,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有点心烦意乱,作为在大隋官场上混了几十年的老官僚,他也敏锐嗅到了权力重新分配即将来临,但他却徘徊在门外,似乎无法参加这场权力分配的盛宴,让他怎么能平静得下来。

这时,门口传来轻轻一声咳嗽,将郑善果从沉思中惊醒,一抬头,只见裴矩已出现在门口,郑善果连忙起身行礼,“小侄冒昧来访,打扰了世叔休息,请世叔见谅!”

郑善果今年五十岁,属于裴矩晚辈,他郑诚是裴矩挚友,所以他在裴矩面前一直以侄儿自称。

裴矩走进房间笑道:“贤侄好歹也是尚书,身份非同寻常,就不用这样委屈自己了,请坐吧!”

两人分宾主落座,有侍女进来重新上了茶,裴矩不急不缓地喝了口茶,笑道:“听说贤侄的族弟郑寿在洛阳被封为吏部尚书,有这件事吗?”

郑善果苦笑一声,“也是被迫任职,为了保家族安全。”

“其实也无妨,只能说郑家很受重视,在长安有个女婿做了太子,在洛阳和中都各有一名尚书,不愧是中原士族领袖。”

虽然裴矩是带着夸赞的语气,但郑善果却听得格外不舒服,他连忙岔开这个话题,“世叔听说了吗?崔召在崔氏宗祠自杀身亡了。”

裴矩一怔,“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五天前,听说崔家封锁消息,但还是传出来了。”

崔召曾极力巴结裴矩,甚至他的儿子崔文象差点娶了裴矩的孙女,此时听闻崔召死讯,裴矩却半点表情,只淡淡道:“他死或不死又有什么区别?”

“但这件事对博陵崔氏的影响很大,听说崔弘升要辞去涿郡太守之职。”

“他不是因为这件事辞职,早在一个月前他便请求告老还乡了,毕竟七十岁的老人,在高句丽又受了很大的折磨,身体已让他无法承受太守的繁重事务了,他的辞呈殿下已经批准了,只是还没有下发而已。”

郑善果面露喜色,他犹豫片刻道:“小侄还听说卢楚要出任尚书右仆射,这是要册封紫微阁资政吗?”

裴矩眼皮猛地一跳,目光锐利注视着郑善果,“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

郑善果被裴矩锐利的目光盯得心中发慌,喃喃道:“下午我听韦尚书说起此事。”

原来是韦云起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