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445章

江山战图-第445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云起放下报告笑道:“快请相国进来!”

不多时,裴矩踱步走进了大帐,韦云起连忙迎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相国。”

“呵呵!已经过了下朝时间,韦尚书怎么还没有回去?”

“回去也没什么事,正好有几分考核比较急,所以先处理一下。”

“可惜公务不能带回去处理,有点不太方便。”

“公务带回家处理会有很多弊端,当初先帝也不允许。”

裴矩点点头,“说得也是!确实有弊端。”

韦云起请裴矩进帐坐下,又让从事上了茶,裴矩看了一眼桌上的考核报告笑问道:“上次苏相国提出,官员的考核报告最好交给御史台复审,不知韦尚书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裴矩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韦云起和苏威对立起来,苏威提出的方案是制衡吏部的官员考核权,实际上是对吏部权力的一种削弱。

当然,苏威并不是针对韦云起,而是响应张铉制衡原则而提出的一个方案,也是从前朝廷的一个弊端,吏部选曹权力太大,杨广便用七名大臣来负责选曹,虽然抑制了吏部的权力,却又形成了另一种弊端,比如虞世基的独权。

韦云起欠身笑道:“这个方案其实也不错,但御史台本身就有对官员的考察,是实地考察,而吏部的考核报告是根据人口、赋税、路桥、狱罪等等地方政绩来综合考核,实际是一种书面考核,所以我觉得最好将两者结合,既有实地民望考察,又有书面政绩考核,以前北海郡的做法是建立官员档案薄,不管是监察御史的评判还是巡风使的民望调查,还是各部的政绩考核,都统统放在一起,然后吏部官员写考核报告时都能用到,这样的考核报告就比较公允。”

韦云起的意思是可以参考御史台的监察报告,但官员考核权不能拆分,不能削弱吏部的权力。

裴矩点点头又笑道:“那怎么保证吏部官员不徇私枉法呢?当然,我只是打个比方,绝没有半点对吏部的不敬,请尚书千万不要多心。”

韦云起淡淡一笑道:“这就是官员档案簿的作用了,如果这名官员不称职或者犯案,那么就要追查官员档案簿,当时是谁写的考核报告,是谁签字提名推荐,都要承担失察之责,这个追查就是由御史台负责,也是对吏部的一种制衡监督,同时也不干扰吏部平时的政务。”

“北海郡以前就是这样做的吗?”

韦云起点点头,“准确说是青州的制度,不仅仅是北海郡。”

两人闲聊两句,裴矩便将话题转到了他的来意之上,他喝了口茶笑道:“我这段时间去了安阳考察,很多朝中的事务都不太清楚,不知涿郡郡丞有没有任命?”

“相国看到提名书了吗?”

裴矩摇摇头,“尚未!”

韦云起笑道:“那就是了,相国都没有看见提名书,怎么可能有任命呢?”

672。第672章 假手于人

裴矩心中暗暗松了口气,果然是谣言,他呵呵一笑,“我也觉得奇怪,最近有消息说涿郡郡丞已经任命,是寿光县令蒋忠,说得有鼻子有眼,我正纳闷,这消息从何而来?”

“这不奇怪,每次任命前都有各种小道消息传出,这次涿郡郡丞的谣言我也略知一二,其实是涿郡太守崔弘升上书希望尽快任命郡丞,然后准备提名蒋忠出任渤海郡郡丞,两件事情混在一起,就变成了提名蒋忠出任涿郡郡丞。”

裴矩笑着点点头,“原来如此,果然是以误传误了。”

停一下,裴矩又问道:“韦尚书觉得陈涛提名涿郡郡丞的可能性大吗?”

韦云起沉吟一下道:“我仔细看过陈涛的履历,坦率说,他的政绩比较平庸,资历也不够,尤其他遭到过免职的处分,还是纵容突厥人的罪名,我觉得放在武都郡这种腹地或许有一点可能,但去涿郡当郡丞不行,就算吏部提名,苏相国那一关也过不去,更不用说齐王殿下了,相国应该知道,涿郡在河北的地位非同小可,我真的很难办。”

韦云起含蓄地拒绝了裴矩的提名,裴矩心中顿时失望到了极点,他其实并不是为陈涛谋官,他只是想控制涿郡,沉默片刻,裴矩道:“那不知韦尚书准备提名为谁为涿郡郡丞?”

“苏相国建议杜淹出任涿郡郡丞,齐王殿下也同意了,所以我准备提名杜淹为涿郡郡丞。”

裴矩一怔,他连忙道:“杜淹不是出任国子监祭酒吗?”

韦云起摇摇头,“具体我也不清楚,或许是苏相国劝服了齐王,我个人的意见也是杜淹出任涿郡郡丞比较适合,他曾经于大业三年到六年间在涿郡做过几年司马,很了解那边情况,他任涿郡郡丞能很快上手,把涿郡稳定下来后再入朝为官更好,他本人也愿意去涿郡增加地方资历。”

“那谁为国子监祭酒呢?”裴矩又急问道。

“现在暂时还没有合适人选。”

这时,裴矩的心又活络起来了,如果拿不到涿郡郡丞,那让王善出任国子监祭酒也不是不可以,总而言之,涿郡郡丞和国子监祭酒两个官职,他裴矩必须拿到其中一个。

......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部长,主管天下各郡的教育科举,出任这个职务不仅需要自身博学多才,还要有天下名望,另外也有要足够的能力,所以同时达到这三个条件的人并不好找,前任国子监祭酒是张铉的岳父卢倬,因为杨广看中了卢氏家族的天下名望,才使卢倬得以一步青云。

裴矩之所以盯着这个职务,是因为国子监祭酒同时还掌管着太学,在某种程度上,天下才俊都是它的门生,这个职务极容易建立起巨大的人脉,虽然一时看不到效果,但十年二十年后,这种人脉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裴矩也绝不是为了眼前考虑,他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的未来,一旦他成功建立起这张人脉大网,那么无论裴氏子弟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关照。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他裴矩亲任这个职务,但裴矩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相国之位,而他家族中一时也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得让他的亲家王善来出任。

说起来,王善本身就是国子监的官员,在国子监呆了十年,曾经主管过太学,虽然王善的个人名望还不足,但王氏家族的名望却足够了,就像卢倬,在出任国子监祭酒之前,天下又有几个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裴矩在自己官帐里负手来回踱步,这一次他要用迂回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计划。

入夜,裴矩乘坐马车来到了卢倬的府门前,由于官员太多,益都县没有这么多府宅安置,所以大部分官员也只能继续住在贵客馆和驿馆内,只有极少数高官才得到了专门的府宅,就算是单独的府宅也是很小,卢倬这座官邸占地也只有两亩不到,由一处小民房改造而成,谈不上府,只能算一座小宅。

听说裴矩到来,卢倬亲自迎了出来,“迎接来迟,怠慢裴公了!”

裴矩笑眯了眼睛,“哪里!是我打扰卢尚书休息了。”

“外面冷,请裴公到屋里说话。”

卢倬将裴矩请到客堂,又让侍妾上茶,他对裴矩各位恭敬有加,一方面是因为裴矩是他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裴矩在江都救过他的命,使卢倬欠了裴矩一个很大的人情。

裴矩打量一下客堂笑道:“宽敞整洁,还不错!”

“哪里不错,裴公过奖了,实在房子太小,想设个贵客堂也不可能,实在是很失礼。”

“现在大家都有一样,我的房子就比这里稍大一点点,不也没有贵客堂嘛!”

“说得是!”

卢倬叹口气道:“很多官员还挤在迎宾馆暂时,我能有自己的房子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

“不过这次去安阳,我看了看,新城很大,四周包围起来足有近三十里,有足够的土地给大家修建新宅,相信到时候卢尚书就有三个客堂了。“

“呵呵!说得我很期待啊!”

两人闲聊几句,裴矩话锋一转,笑问道:“卢尚书对明年二月要举行的科举有什么想法吗?”

卢倬笑道:“这当然是好事,说起来惭愧,我当了好几年国子监祭酒,却只经历了一场科举,最后还是以闹剧结束,所以我准备建议齐王,应该考虑一下上次那些考中了科举,但没有得到官职的士子,也算是对人才的笼络。”

裴矩摇摇头,“新朝新气象,还是重新开考比较好,反正这次我们也是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一样会有机会。”

“说得也有道理,不过国子监祭酒还没有任命,这倒是比较急的事情,应该尽早任命了。”

卢倬的话正好说中了裴矩的来意,裴矩笑了笑道:“卢尚书觉得王善此人如何?”

“不错,很有能力,才学出众,当初他对我的帮助很大——”

卢倬忽然停住话头,他有点明白裴矩的意思了,便小心翼翼问道:“裴公是想让王善出任国子监祭酒吗?”

裴矩笑了笑,坦率地问道:“我是有此意,但还是想征求一下卢尚书的意见,尚书觉得他合适吗?”

卢倬犹豫一下道:“王善当过国子监主簿,也在国子学出任博士,从资历和学识上是够了,只是名望上还差一点,不过他出身太原王氏,我觉得家世上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卢尚书能替我推荐吗?”

“我?”

卢倬一怔,“以裴公相国的身份,推荐他足够了,为何还用我来推荐,只怕反而效果不够。”

裴矩没有告诉卢倬自己已经向张铉推荐过一次了,他笑着解释道:“因为我们两家世代联姻,王善长子娶了我的次女,所以我不方便推荐,而卢尚书是前任国子监祭酒,又是他的老上司,推荐他也就顺理正章了,怎么样,卢尚书愿意帮我这个忙吗?”

裴矩找卢倬帮忙不仅仅因为他是前任国子监祭酒,更重要的原因他是齐王妃之父,是张铉的岳丈,张铉一定会给他这个面子。

卢倬一时没有说话,其实他刚才只是出于礼貌说了王善的好话,其实王善不仅名声不足,而且学识也差了一点,而且年纪也大了,让他出任国子监祭酒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卢倬欠了裴矩一个很大人情,今天裴矩上门来求自己帮忙,所欠人情自己怎么能不还?

想到这,卢倬点了点头,“好吧!看在相国帮我逃离江都的份上,这个忙我帮了,我来推荐王善出任国子监祭酒,明天我就找韦尚书谈一谈,但有一点我要说清楚,我会尽力而为,如果齐王殿下不选他,或者苏相国不同意,那我也没有办法。”

裴矩微微一笑,“只要卢尚书肯推荐,无论成与不成,我都会感激卢尚书的情意。”

673。第673章 用人不疑

张铉回到益都已是第三天了,这三天来他处理了大量积压的公务,各种繁琐的事情着实令他头痛不已,其实张铉不知道,容易处理的琐事苏威等人已经抢先处理了,留给他的当然都是一些棘手之事。

上午,杜如晦从侧帐拿进来十几份奏卷,对张铉道:“这些牒文都按殿下的意思批复了,殿下请过目!”

杜如晦是张铉的记室参军,他不仅替张铉整理文书,同时也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事务的决策,在很多事情上,张铉也会听听他的意见。

这时,张铉揉了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苦笑一声道:“我就不用看了,直接转发下去吧!”

“卑职遵命!”

杜如晦转身刚要走,张铉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叫住他,“那份北平郡的牒文再给我看一看。”

杜如晦取出其中一份牒文,递给了张铉,“请殿下过目!”

张铉铺开文卷仔细看了一遍,这是关于重新启用幽州船场的建议,是北平郡太守赵耕写的一份奏卷,重启船场的提议张铉已经同意,着令工部实施,但张铉关心的却是另一件事,那就是赵耕在报告提到北平郡盛产适合造船的红稠木以及白蜡木,这让张铉有了很大的兴趣。

现在无论骑兵用的战槊还是步兵的长矛,都是用细柘杆浸泡油晾干后,用鱼泡胶黏合而成,虽然不是像制作马槊那样几年制造一根槊杆,但工序也同样十分繁琐,需要耗用大量人工和物资,而且现在善于做兵器杆的工匠奇缺,他们现有的工匠每个月最多做两千根兵器杆,根本不够军队消耗。

他们现在只能耗用从前朝廷的兵器存货,可一旦存货用完,他们在长兵器上就会出现断档的困境。

所以张铉一直在考虑怎么取代现有的兵器杆,最好的天然兵器杆无疑是稠木杆,但红稠木十分稀少,其次就是白蜡杆,白蜡杆坚而不硬、柔而不折,在宋朝以后开始大量使用。

可惜青州、河北地区无论红稠木和白蜡木都很少,尤其红稠木极为稀少,偶然有也不成林,现在北平郡居然盛产红稠木,这让张铉心中十分惊喜,他把奏卷还给杜如晦,又对他道:烦请参军去找一下军器监的罗少卿,让他派人去北海郡调查红稠木和白蜡木的分布,看能不能替代我们现在的油浸槊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