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359章

江山战图-第359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暠便隐隐猜到张铉率军入辽东的用意很深,绝不是他说的这样简单,不过邓暠也并不是迂腐之人,张铉击败高开道,保住了他们的性命,这样让邓暠也心怀感激,只要张铉做得不要太露骨,他也愿意听从张铉的安排。

卢赤峰想得却比邓暠要简单很多,这是因为他的官职不高,只是一名军府副职,现在军府基本上已经解散,他这个鹰击郎将也没有了名份,而张铉是真正的将军,又是河北招讨使,比他的军职高得多,所以他只能无条件服从军令。

当然,卢赤峰也有一点私心,那就是张铉是范阳卢氏女婿,他虽然不是范阳卢氏,但也是一脉家族,每年他都会去范阳参加卢氏族祭,也曾见过张铉妻子卢清,在某种程度上,他和张铉有了那么一点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卢赤峰自然就有了一分投靠之心。

张铉进了郡衙,邓暠请张铉坐下,卢赤峰则坐在下首作陪,几名随从给他们上了茶,邓暠这才低声问道:“请问将军,幽州军怎么会把高开道接走,难道罗都督和高开道真有某种关系?”

张铉笑着反问道:“邓太守为什么会这么说?”

邓暠看了一眼卢赤峰,卢赤峰恨恨道:“如果不是幽州军放水,高开道怎么可能率军北上辽东?我们早就怀疑罗艺和高开道有勾结,昨天亲眼所见,才证实了我们的怀疑。”

张铉缓缓道:“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个程度,那我也不隐瞒两位,罗艺其实是和高句丽有勾结,而高开道本身是高句丽人,他的军队便是高句丽安插在辽东的势力,所以罗艺暗助高开道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该死的卖国贼!”卢赤峰低低骂了一声。

邓暠又低声问道:“将军觉得这件事需要禀报朝廷吗?”

张铉摇摇头,“这件事绝不能闹大,朝廷一旦干涉,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罗艺逼反,一旦罗艺造反,高句丽就会大举进攻辽东,那时邓太守就无路可退了,所以我觉得保持沉默才是最佳的选择。”

邓暠默默点头,他知道张铉说得对,朝廷根本就顾及不到辽东了,可如果保持沉默,那他们只能听从张铉的安排,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张铉的手下,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了。

张铉又继续道:“我打算任命杨善会为燕郡太守,由他负责守燕城县,邓太守继续出任柳城郡太守,辽东所有人口都集中在燕城和柳城,只要守住这两座城池,辽东就不会失守,卢将军,柳城这边的防务我就交给你了。”

卢赤峰连忙起身行礼,“卑职遵令!”

.........

高开道暗暗庆幸自己派六千军队伏击柳城的决定,虽然伏击没有成功,他却给自己保存了一支军队,不至于输得倾家荡产。

不过他在辽东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他不得不服从罗艺的安排。

高开道的六千军队驻扎在北平郡临榆关外,他自己则进入关内,见到了从涿郡赶来的罗艺。

大帐内,罗艺坐在桌案前沉思不语,高开道则忐忑不安地站在一旁,默默等待罗艺的决定。

过了好一会儿,罗艺才缓缓道:“毕竟我现在还是大隋的幽州都督,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分,所以我给你一个选择。”

“请都督直言!”高开道躬身道。

“你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去河北,我放你进临榆关,在河北任你发展,我就不闻不问了,你和我也没有了关系,当然,如果你还是想留在辽东,我也不反对,但你不要指望我会再一次接应你。”

高开道没有想留辽东,留辽东已经不现实了,他的军资粮食丢得干干净净,六千人没有了粮食,只能是自取灭亡。

沉默了片刻,高开道便叹口气道:“请都督说第二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你加入我的军队,你成为幽州一军,继续统帅你的军队驻守北平郡,你所需的粮草由我来供应,基本你可以保持独立,不过这个选择我是有条件。”

“都督有什么条件?”

罗艺目光一挑,锐利地注视着高开道,“你的儿子必须留在蓟县,我会安排他在郡学读书,并保证他的安全,这就是我的条件,你自己考虑吧!”

高开道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留在罗艺身边为人质,他心中不太愿意,但想到自己在河北也无立足之地,首先张铉不会放过他,其次他和窦建德有仇,窦建德也不会饶他,高士达和卢明月也不会给他发展的机会,必然是灭之而后快,想来想去,他除了投降罗艺一条路外,他竟然无路可走了。

万般无奈,高开道只得单膝跪下行礼,“卑职愿为都督效力!”

罗艺点点头,“那今天晚上,你就把儿子送来吧!”

535。第535章 武川新府

中元节是年中祭祖的日子,又叫盂兰盆节,也是自古以来鬼节,这一天长安城彻夜不闭城门,放开宵禁,人们在大小河道中放灯,以接引从地府出来的家人魂魄,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在要门口放一些五谷之食,供给已逝亲人魂魄回家时食用,

长安中元节的各项活动主要集中在曲江和各大寺院,曲江两岸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放灯人群,使曲江中水光倒映,灯火辉煌,蔚为壮观。

而大大小小的寺院则举办盂兰盆法会,僧众们将举办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等各种仪式。

长安报恩寺也不例外,数百名僧人聚集在寺院广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徒将各种食物进奉给僧众,以表示对佛陀的无上崇敬。

但中元节之夜,长安报恩寺还举办另外一项重大事项,那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个秘密集会,重新成立武川府。

这是去年独孤顺和窦庆在洛阳的约定,虽然窦庆已经去世,但并没有影响武川府的重启,相反,独孤顺更加积极,经过一年的筹划和沟通,所有的关陇贵族都被独孤顺说服,一致同意重新建立武川府。

后院禅堂内,二十几名关陇贵族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他们是每个家族的代表,每个人表情都十分严肃,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次武川府重新成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陇贵族正式和隋朝决裂。

大堂上,独孤顺站在主位前缓缓对众人道:“当年杨坚上位是我们关陇贵族共同推举,以取代没落的宇文家族,杨坚将宇文家族杀光,我们也没有反对,只希望他不要触犯我们的利益。

但事与愿违,杨坚不但剥夺了我们的军权,还废除了我们选定的太子杨勇,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承诺,也忘记了是谁支持他登基,但他儿子杨广更加欺人太甚,彻底将我们关陇贵族踩在脚下,我们无法忘记尉迟迥之死,无法忘记独孤罗、元胄、贺若弼、元旻之死。。。。。。。”

独孤顺声音很低沉,目光逐一从众人脸上扫过,每个都在倾听他的言论,都在思索,这是他心中的想法,压抑在心中已经多年,今天他终于能一吐为快。

“没有根基的树木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没有根基的庄稼也很快会枯萎,杨坚父子亲手挖掉了隋朝的根基,没有了关陇贵族支持,他们的王朝注定不会长久,事实证明,隋朝正在迅速衰落,已经无力回天,杨广小儿也逃去了江都,天下即将大乱,所以我们武川会今天重新成立,我们要建立新的王朝,要亲手埋葬这个背叛我们的隋杨王朝。”

。。。。。。。。。

夜已经到一更时分了,参加武川会成立的家族代表都纷纷回去,禅堂里只剩下独孤顺和窦威二人,窦庆去世,标志着窦氏一派的势弱,所以独孤顺才能主导武川府重新成立,毫无悬念地成为新一任会主。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独孤顺可以在关陇贵族一手遮天,窦系实力依旧存在,独孤顺也不敢轻视,没有窦系势力支持,他也做不成大事,窦威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副会主。

“独孤兄刚才为什么不宣布李渊为关陇贵族的代表?”窦威有些不满地说道。

按照他们之前的反复磋商,最终决定由李渊出面为关陇贵族代表,建立新王朝取代隋杨,李渊母亲是独孤之女,李渊之妻是窦威侄女,独孤系和窦系都有共同的利益,而且李渊为人宽厚,绝不像杨坚那样冷酷无情,更重要是杨坚已经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大权,有足够的强势资本,但李渊则碌碌无为,就算当上河东招讨使,军权还在别人手上,由此可见李渊的软弱。

但独孤顺和窦威要的就是李渊的这种老实软弱,他已经吸取了足够的教训,绝不会再让第二个杨坚上台,只有平庸无能的李渊才会更加依赖关陇贵族的支持。

独孤顺叹了口气,很无奈道:“你也看见了元家的表情,如果过早宣布李渊为关陇贵族代表,会激起元家的强烈反对,反而会造成关陇贵族内部不团结,现在元家在江都很重要,不能过早地刺激他们,总之,我答应贤弟,一定会让李渊为代表。”

窦威缺乏兄长窦庆的魄力和资历,既然独孤顺已经明着表态,他也不再坚持,又问道:“江都情况如何?”

独孤顺冷笑一声道:“可笑那个昏君拼命打压关陇贵族,但他的骁果军七成以上都是关中子弟,真是莫大的讽刺,他却忘记了,关中子弟却是受我们的控制,几个虎贲郎将,元礼、司马德戡、赵行枢、孟秉都是我的人,元敏负责策划,利用宇文兄弟来推翻那个昏君,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一旦时机成熟,便可挑起天下大乱。”

窦威叹了口气,“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吧!”

独孤顺点点头,他看了看沙漏,便道:“我还要去一趟元家,安抚他们一下,贤弟早点回去休息吧!”

独孤顺和窦威各自乘坐马车而去,窦威却有点心事重重,他对独孤顺的承诺并不放心,窦威知道独孤顺一直在李渊和元家之间进行选择,李渊在太原有根基,而元家则在陇右有一定的势力,这次武川府重新成立,独孤顺把副会主给了自己,那他又怎么安抚元家?

窦威怀疑独孤顺是想把关陇贵族代表的机会给元家,所以他今天才没有明确表态推举李渊为关陇贵族代表。

窦威暗暗叹了口气,自从兄长窦庆死后,原本窦系势力中的于氏家族和长孙家族都转而投靠了独孤顺,窦氏势力只剩下都窦氏和李氏,他们根本无力与独孤顺、元氏的联手抗衡。

马车进了务本坊,缓缓在窦宅前停了下来,这时,窦轨跑了出来,低声道:“二叔,叔德来了!”

李渊居然来了,窦威不由一愣,既然李渊在长安,那今晚为何让李神通来参加武川府成立,这么重要的议事,李渊居然回避了。

窦威着实不解,他下了马车就向府内走去。

内堂上,李渊正负手来回踱步,中元节是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族祭之日,他特地请假赶回长安祭祀父祖,李渊当然知道今晚是武川府成立的日子,十分重要,但李渊斟酌再三,还是决定让从弟李神通替自己参加这次成立仪式。

这时,堂下传来一声轻轻的咳嗽,紧接着是窦威的声音,“叔德来了多久了?”

李渊连忙上前躬身施礼,“小侄刚到没多久,参见二叔!”

李渊虽然是窦威的侄女婿,但窦李两家是世交,李渊称呼窦威为世叔也并无不妥。

窦威一摆手,“坐下吧!”

两人坐了下来,两名侍女给他们上了茶,窦威喝了口茶问道:“贤侄怎么没有参加今晚的武川府成立?”

“回禀二叔,小侄原本要来参加,但反复斟酌,还有点顾虑。”

“什么顾虑?”窦威追问道。

“小侄知道天子一定在关陇贵族内有内应,小侄有军职在身,如果被天子知道小侄参加这次议事,恐怕对我很不利,会破坏我的计划。”

窦威心中暗暗赞许,李渊的慎重是很有必要,他们都是闲官,就算被杨广知晓也无所谓,但李渊不同,他是河东招讨使,一旦天子知道他在反隋,必然会罢免他,使李渊这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窦威便不再提此事,话题一转问道:“建成情况怎么样?”

“他现在不错,在河内县一带已建立了根基,手中拥有两万五千精锐,一旦我们在太原起兵,这支军队就是我们本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窦威点点头,“想不到他一个文弱书生居然能做成一番事业,我想他应该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确实如此!”

李渊毫不掩饰对长子的夸赞,“可以说他已脱胎换骨,变得沉稳而有魄力,在他身上已完全看不到从前的文弱,就算是真的李密也未必能强于他。”

“他还准备再继续冒充下去吗?”

“暂时还不宜暴露,不过像魏征、徐世绩等心腹手下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也告诉过他,一旦手下值得信任,就应该主动坦白自己的身份,这样才能慢慢取代李密。”

“贤侄说得不错,应该谨慎一点。”

这时,李渊又小心翼翼问道:“我听神通说,今晚独孤会主并没有宣布上次二叔所说之事,这又是什么缘故?”

李渊比谁都关心独孤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