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322章

江山战图-第322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广惊魂稍定,连忙问道:“皇后在哪里?”

“启禀陛下,皇后平安,躲在一户民宅内。”

杨广松了口气,走进县衙,却只见几乎所有的高官都躲在这里,他们聚集在院子里,正七嘴八舌议论,一个个焦急万分,当天子杨广走进大门,院子里霎时间安静下来。

这时,虞世基连忙上前行礼,“陛下,情况有些不妙,有事和陛下商议!”

杨广叹口气,“几位相国来内堂商议吧!”

内堂里,杨广疲惫地坐在县令的坐榻之上,两边站在几名重要大臣,裴矩、萧瑀、虞世基、兵部尚书卫玄,礼部尚书樊子盖以及将军屈突通。

杨广叹口气,对裴矩道:“朕悔不听裴公之言,才落得今日之狼狈,如今悔之晚矣!”

裴矩也暗暗心惊张铉报信准确,他却不好明说,只得安慰道:“陛下不用自责,确实很难想到堂堂可汗之尊竟然行事如此卑鄙,事已至此,相信我们军队一定会守住城池。”

杨广何尝不希望军队能守住城池,他目光又转向屈突通,问道:“屈突将军,守城军队情况如何?”

屈突通连忙躬身道:“启禀陛下,突厥军队攻城只有三天,守城军队已伤亡八千余人,民夫更是死伤数万,虽然我们也杀敌无数,但敌军兵力太多,杀之不尽,弟兄们士气低迷,军心不稳,恐怕。。。。。。。”

“屈突将军是说城池要守不住了吗?”杨广极为忧心地问道。

“卑职建议陛下挑选数千精锐,突围杀出去!”

“不可!”

裴矩厉声喝道:“守城我们还有余力,但轻骑却是突厥人的优势,陛下是万乘之君,怎么能轻易出城冒险!”

旁边樊子盖道:“裴公说得有道理,固守城池才是保全之道,不过屈突将军的担心也有道理,现在士气低下,军心不稳,我们必须激励士气,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微臣建议以重爵厚赏三军,杀一人可为子爵,杀十人可为伯爵,杀百人可为县公,以此类推,若能杀突厥可汗,可封为王,若不幸战死,爵位可传子孙,相信将士会个个奋勇博杀,士气就不是问题了。”

杨广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强忍住怒火没有发作,又回头问萧瑀,“萧相国认为呢?”

萧瑀是个耿直之人,他没有意识到杨广心中的恼怒,还以为天子已经动心,连忙道:“陛下,微臣赞同樊尚书的建议,将士极难获得爵位,一旦将军功和爵位相连,将士们必然愿意为陛下效死命,不过微臣觉得这只是一方面。”

“然后另一方面呢?”

“微臣觉得士气只是一时,关键还是要援军,突厥三十万骑兵,我们只有十余万人,不足以和突厥决一死战,微臣建议陛下下诏勤王,诏令天下各地军队前来雁门关勤王。”

杨广的脸色愈加难看,如果下勤王诏,天下各郡岂不是会趁机募军,自己解散地方军队的苦心将毁之一旦,但他心里也明白,这次突厥人蓄谋已久,数十万军队围攻,如果不下勤王诏,恐怕自己真的会丧命于此。

他又向裴矩望去,声音嘶哑问道:“裴公的建议呢?”

裴矩叹了口气,“陛下,樊尚书和萧相国的建议可以考虑。”

杨广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以裴矩这种精明老辣的人都同意了,也说明形势之危机,他颤声问道:“裴公,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

“陛下,还有就是派勇武之士杀出重围,去向义成公主求救,只是路程太遥远,老臣担心时间上来不及了。”

这时,杨广看见虞世基向自己使个眼色,便点了点头道:“可以让宇文将军杀出重围,去向义成公主求救,至于另外两个方案,让朕考虑一下。”

天下第一猛将李玄霸生病留在了太原,杨广身边只有天下第二猛将宇文成都,他也只能倚重宇文成都杀出重围去求救了,他吩咐卫玄安排宇文成都杀出城求援,又摆了摆手,众人一起告退。

虞世基却没有走,待众人都走尽,杨广才问道:“虞相国是什么态度?”

虞世基沉思一下道:“陛下,虽然樊、萧二人的建议有极大隐患,但事到如今,微臣也只能表示同意,只是微臣觉得有变通之策。”

杨广精神一振,这才是他想听的话,他连忙问道:“什么变通之策?”

“陛下,爵位乃开国元勋或者功高盖世者才能获得,至今也只有数十人获得,守城军队数万人,若杀一敌就获爵,岂不是有上万人获得爵位,这对开国元勋们也不公平,微臣建议陛下可以先答应,等事后再做商议,或者封以勋官,不足者用钱粮补赏,就算士兵会有一点怨气,但至少比破坏法度要好得多,微臣想,他们拿到勋官和赏赐,心态也能平和一点。”

杨广连连点头,虽然天子讲究金口玉言,但杨广很多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承诺放在心上,比如去年英雄会,他先许十大猛将以将军之职,到最后他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许诺,只给了一个猛将的称号。

虞世基的建议可谓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想了想又问道:“那勤王诏令呢?”

“本来微臣考虑只召调各地镇兵通守来勤王便可,各郡太守不用勤王,但就怕各地通守心怀异志,不愿勤王,反而会使勤王令失败,所以微臣也赞成下天下勤王令,尽可能多的军队赶来勤王,给突厥人施压。

微臣的意思是,先解了围,退了突厥之军,然后再考虑如何削除各郡太守趁机招募之军,微臣觉得可以用御史巡查的方式监督各郡解散军队,只要陛下天子之权还在,各地不敢不从!”

虞世基的两个补救方案都是同一个意思,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收回承诺,杨广终于被说动,他当即下了两个命令,一是功爵令,以军功换取爵位,其次是天下勤王令,一时间,军队士气大振,个个奋勇杀敌,争取宝贵的爵位,与此同时,数只信鹰承载着天下勤王令向太原和洛阳方向疾飞而去。

。。。。。。。。。。

夜幕降临,攻打了三天三夜的突厥大军也有点疲惫了,加之隋军士气大振,使突厥军死伤惨重,短短三天便阵亡数万精锐战士。

始毕可汗着实有点心疼,他也知道城池急切不可攻下,好在他清楚对方粮食不多,可以用困死对方的办法,待隋军粮食断绝,城池自然不攻而下。

数十万突厥大军便从东西南三面扎下联营,将雁门县城围困得水泄不通。

南城门内,宇文成都已经收拾妥当,他内穿细鳞甲,外套明光铠,头戴鹰棱盔,手提凤翅鎏金镗,但他却没有骑自己的爱马魔麟兽,而是骑天子赠送给他的一匹大宛马,这匹大宛马速度极快,也能长途跋涉,非常适合突围求援。

“将军,准备好了吗?”一名守城校尉低声问道。

宇文成都点了点头,校尉一挥手,“开城门!”

巨大的城门吱吱嘎嘎开启一条缝,宇文成都纵马便向城外奔去,他站在高处向下望去,只见敌军大营星星点点的火光俨如一条火龙圆卧在大地之上,气势十分壮观,令人心生寒意。

宇文成都眼睛眯了起来,他纵声狂叫一声,催马便向西南角方向杀去,战马风驰电掣,不多时便冲到敌军大营前,突厥士兵措不及防,放箭已来不及,数百人举矛向他杀去。

宇文成都一挥大镗,眼前五颗人头被打得粉碎,挡路的十几名士兵被打飞出去,宇文成都连声怒吼,只见突厥士兵身体断裂,血肉横飞,一片片敌军被割草一般杀倒,瞬间便被他杀死了百余人,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突厥士兵见这名隋将如杀神一般,吓得他们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向两边奔逃。

宇文成都纵马越过数十名士兵的头顶,挥镗向突厥大营的深处杀去......

477。第477章 天下勤王(一)

天下勤王令由鹰信送到洛阳,又从洛阳向天下各地发送八百里加急檄文,要求各地通守和太守赶赴雁门郡救驾。

天下勤王令如一块巨石掉入了平静的水井,一时激起各地的惊涛骇浪,各地军队暂时停止剿匪,准备赶赴雁门救驾,但更多却是各郡以救驾为借口趁机募兵,天下纷乱的苗头开始悄然涌现。

尽管各地军队厉兵秣马,救驾的态度坚决,但最先采取行动的却只有三支军队。

上谷郡易县,一支两万人的隋军正在蒲阴陉前出征誓师,他们每个人的头盔上缠着白布,上写‘必死’二字,还准备一面高达三丈的大旗,旗幡上写着‘救君如父’四个大字,每个人慷慨激昂,仿佛准备以身殉国。

这支军队自然就是王世充的淮南军,由于在清河郡入侵齐郡惹出事端,王世充被调到上谷郡剿匪,一年过去了,他只剿灭了几支小规模的乱匪,至于魏刀儿、王拔须、卢明月等悍匪他压根就没有接触,他不想把军队消耗在这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剿匪之中。

但王世充有一种常人难及的能力,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当去年天子北巡并州,准备与突厥可汗会盟的消息传来时,王世充便感觉到了这次会盟的危险,他派人长驻太原打探消息,当天子勤王令发出,王世充便即刻起身了,他要抓住这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王世充虽然兵力不多,却占了地利优势,他所在的上谷郡有一条穿过太行山前往雁门郡的谷道,也就是涞水河谷,从易县出发,走蒲阴陉到达飞狐县,再从飞狐县走飞狐陉便可到达雁门郡的灵丘县,全程约三百余里,虽然道路艰险,却能行走骑兵,自古便是北方铁骑杀入幽州的一条途径。

“启禀将军,队伍已集结完毕!”一名将领催马上前,向站在土丘上的王世充禀报道。

王世充眼睛眯了起来,战剑一挥,厉声喝道:“出发!”

两万大军开始列队离开原野,向数里外的一条山谷浩浩荡荡而去。



受勤王令影响最快最直接的却是太原,此时李渊已经拥有了军权,从之前太原留守虚职,到今天拥有一万军队的河东讨捕使实职,李渊急需用实际行动来表现他对大隋帝国的忠诚。

云定兴在进攻楼烦关损失惨重,伤亡一万余军队,不得不退回太原整顿,他实际上就是希望李渊能募军加入他的队伍,和他一起北上救援天子。

就在天子勤王令刚刚传到太原,李渊便开始在太原郡大举招募士兵,一时应募者踊跃,短短两天便募集了一万军队,在进行简单的编队后,李渊便亲率一万军队作为后军,跟随云定兴向娄烦关进发。

在李渊的大旗之下,年轻的李世民身穿明光铠,头戴血鹰盔,胯下一片雪龙马,手执一杆五十斤重的马槊,今年李世民已经十八岁了,当长兄李建成长年在外,李世民便渐渐成了李家的顶梁柱,成为他父亲李渊的左膀右臂。

他低声对父亲道:“父亲,我们这次招募的一万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还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战场会一战即溃,不能听从云将军的安排去前军,我们一定要坚持为后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完整。”

李渊点点头,“吾儿说得有道理,我只是担心一直为后军会引人非议。”

旁边长史裴寂笑道:“李公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是去勤王,关键是态度问题,只要我们态度诚恳,积极勤王,就算没有和突厥军一战,天子还是会赞赏李公的忠心,至于和突厥军会战,天下有这么多军队前来勤王会战,也不缺李公这一军。”

李世民笑道:“裴世叔说得有道理,不过样子还得装一装。”

李世民又对父亲李渊道:“父亲,孩儿愿率一支斥候为先锋北上,打父亲的旗号,这样父亲就算为后军也不会被人非议了。”

裴寂赞赏道:“公子此计极妙,只要前方有李公之军,又是公子亲自率领,确实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

李渊略略沉思片刻,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请求,点点头,“二郎自己小心!”

“孩儿明白,请父亲放心!”

李世民纵马向北奔去,只听他大喊道:“斥候军跟我来!”他带着一队三百人的骑兵斥候向北方疾奔而去。

裴寂望着李世民的背影笑道:“二公子果断敢为、智勇双全,却又如此年轻,将来必成大器!”

李渊淡淡道:“他还不行,和大郎相比他还差得太远,就算是天纵奇才,但若缺乏逆境磨练,依然难成大事。”

。。

经过十万隋军连续十天的强攻,楼烦关终于摇摇欲坠,守关的突厥军队已经坚持不住,但此时隋军已付出近三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连大将军薛世雄也被一块滚石砸中,身负重伤,薛世雄军队被迫撤到楼烦关二十里外,改由云定兴前来继续攻城。

这天上午,李世民率三百斥候来到楼烦关下,在刺眼的阳光下,他搭手帘细看关隘,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关隘上竟然没有看见一个突厥士兵。

“或许突厥人躲在城墙背后吧!”一名斥候在旁边道。

李世民摇摇头,又指着最左面的哨塔道:“连哨塔上都没有人,这不奇怪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