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英魂 >

第916章

乱世英魂-第916章

小说: 乱世英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据说后来江湖武林之中所出现的‘旋风十八骑’便是由此流传而来。石勒所组成的‘十八骑’常常出入于专门繁殖名马赤龙、骐骥的场地,到远处劫掠缯宝,拿回来贿赂汲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当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司马衷失败被废后,他的部将公师藩等起兵赵、魏,要为司马颖报仇。石勒和汲桑就率牧人乘马场马匹数百骑前往响应。公师藩攻打邺城失败被杀,石勒与汲桑便逃回马牧。他们在马牧劫掠郡县,释放囚犯,集山泽亡命之徒,其势力得到扩充。石勒、汲桑在一次战斗中失败,汲桑被晋军杀死,于是石勒又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

石勒投奔刘渊之后,在三四年时间内东征西讨,攻城夺地,为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维护汉国统治的一支劲旅。石勒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扩大。公元3年,投奔刘渊的王弥在其势力得到扩大后,密谋要杀掉石勒,想吞并他的势力。石勒知道后,设计杀掉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加,石勒称王的野心渐起。但是他表面上仍然遵从汉主,同时在他的统治范围中实行优待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把一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自己麾下。他的军师张宾就是其中之一,张宾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的支持,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军师张宾分析了王浚衰弱的境况,指出如果石勒现在表示归顺王浚,那么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拼。张宾要石勒写一封词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乘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石勒在信中推崇王浚为天子,而自己只是一无名小胡,‘我所以投身于兴义兵除暴乱的事业,正是要为您扫除障碍。所以诚心希望您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我石勒崇敬拥戴您就象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您也应明察我的诚意苦心,将我象儿子一样看待。’在给王浚上书献宝的同时,石勒还要王子春以重金笼络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果然是糟糕!)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侯,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他。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便更加信任石勒石大侠,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而向北拜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做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上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仁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他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完全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他先叫回王子春,打听幽州的情况。王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遭了大水灾后,人民吃不到一粒粮食,而王浚却把百万粮食屯聚在仓里,不用来救济百姓。他的刑罚政治又极为苛刻残酷,对百姓征设纳赋十分频繁,残害贤臣良将,诛杀排斥进柬的谋士,下属因不能忍受,逃亡叛变的很多。鲜卑、乌丸在外与他离心离德,枣高、田矫在内贪婪横暴,人心忧惧而动摇,军队虚弱而疲敝,而王浚却还要高筑台阁,排列百官,大言不惭地说汉高祖、魏武帝都不足与他并论。’石勒听王子春谈的幽州饥荒贫困、王浚众叛亲离的情况,决定发兵袭击幽州。但他又怕并州刺史刘琨从背后袭击他。于是他与张宾商量如何应付刘琨。张宾则建议利用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写信与刘琨讲和,请求允许他以讨伐王浚来将功补过。石勒便按张军师所说,办妥了这件事,稳定了刘琨,解除了后患。

公元34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示准备抵抗,王浚却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筵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喝叱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势不妙,开始坐卧不宁了。石勒派手下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即石勒的都城,在今河北省刑台市西南。)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黄重阳终于看完了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他正要往下翻阅,却发现左丞相陈田中急急来到他的书案面前说道:“哎呀黄大人!你还有心思在这里看书!八百里急报!快随我去见皇上!”

“急报何事?”

“北方要塞统万城危在旦夕!”

“怎么?赵高云将军抵抗不住了?”

“契丹大军压境,小小弹丸之地,岂能坚持长久?快随我去见皇上商议对策!”话说之间,陈田中和黄重阳便急急离开了翰林院——

统万城,一座跨地区的军事要塞,北方的防御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说起这统万城,它座落在毛乌素沙漠水南的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即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20公里。夏凤翔元年(公元43年)匈奴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其意即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为太武帝拓跋焘攻取,在此设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远望之,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象。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七个,南城八个,四门均设有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其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就发生过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间的著名战役。当时,中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魏由于能够接授汉族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部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其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止于公元534年,共有48年的历史,都城初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后迁至洛阳。北魏于丙戌(386年)正月建国,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称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它初由拓跋氏执政,后改由元氏执政,至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均由元氏执政。北魏建国初年,后燕乃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军南下,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的击。从此,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宏伟计划。公元428年8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9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修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族游牧民族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