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英魂 >

第833章

乱世英魂-第833章

小说: 乱世英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公曰:欲攻敌,必先谋。(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谋划好。)

曹公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曹公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伍百为军。’

曹公曰:五百人为旅。

曹公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曹公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公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公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攻击敌人,一开始就谋划好,击败它就容易了。)

(其次伐交,)曹公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曹公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曹公曰:敌国以收其外粮,城以攻之,为下政也。

曹公曰:修,治也;橹,大盾也;贲温者,贲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材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堙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公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曹公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摧毁敌国,不必长久用兵。)

曹公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公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信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曹公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曹公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曹公曰:已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逃之,)曹公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曹公曰:引兵避之也。(敌强我弱,就主动退却,避开敌人。)

曹公曰:小不能当大也。

(辅隙则国必弱。)曹公曰:形见于外也。

曹公曰:縻,御也。

曹公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曹公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公曰:引,夺也。

曹公曰:君臣同欲。

曹公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曹公曰:此上五事也。

“谋攻篇的战争典范是晋楚城濮之战和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2年发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大国争霸中原的一次大战。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占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晋军在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国君、文臣武将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订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锐气,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此场战争的胜利。

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史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有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实事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个大诸侯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四、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各位要细心领会!)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百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曹公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曹公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管理好自己的军队,来等待敌军出现疏漏。)

曹公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曹公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者守也,)曹公曰:藏于形也。(曹操说:不可胜守也,守的意思就是隐匿军情。)

(可胜者攻也。)曹公曰:敌攻己,乃可胜。(敌军进攻我方暴露出弱点破绽时,我们就可以战胜它。)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曹公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曹公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便者,动于九天之上。

曹公曰:当见未萌。

曹公曰:交争胜也。故太公曰:‘争胜于刃之□,非良将也。’

曹公曰:易见闻也。

曹公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曹公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曹公曰:察敌有可取,不差忒也。(能够看出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不会出意外。)

曹公曰:有谋与无虑也。

曹公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曹公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公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曹公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曹公曰:称量敌孰愈也。

(称生胜。)曹公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曹公曰:轻不能举重也。

曹公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此篇的典型战例是秦赵邯郸之战。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攻占了韩国的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阳)地区。韩王非常恐惧,忙派使臣入秦,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出兵攻赵,引发了长平之战。此战最终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予秦而撤军。但是,赵国在秦国撤兵后,又不愿如约割地,因而激怒了秦国,秦国便出兵邯郸,引发了邯郸之战。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继续。在此期间,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惨重教训,改变了军事战略,在强敌面前,力求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来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利势态;对外,赵国积极展开合纵活动。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定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活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顺利建立起来。待到战争开始,赵国制订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远来疲惫,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后,赵平原君赵胜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椎杀晋鄙、率军救赵,楚相春申君也随后杀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秦将王龄率残部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秦军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落下漫长的历史帷幕。

纵观邯郸之战,赵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制订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同时制订了以守为主,等待外援,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之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冒)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迪其百年后世的军事家们。孤军深入敌国,以众国为敌,岂有不败之理?”

五、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贵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曹公曰:用兵任势也。(用兵要善于利用‘势’。)

曹公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曹公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曹公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先出兵正面交战叫正,后出兵从旁奇袭叫奇。)

曹公曰:以至实击至虚。(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