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926之崛起 >

第206章

1926之崛起-第206章

小说: 1926之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裕见晋绥军姓王的团长难看,忙笑着对赵不廉说:“这个长官,我们这一路能顺利到达太原。多亏沿途的晋绥军弟兄们多有照看,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这是我主动送给王团长的。”
    宋哲武也笑着说:“麓台先生,这些事情我都知道,王团长绝无勒索之事,要过年了,弟兄们离家在外也不容易,这些东西就当是给弟兄们过年的年礼了。”
    说完,拉着赵不廉的手说:“麓台先生,我可是走了半天的路了,肚子早就叫了,我可是要勒索你一顿酒席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原大战 太原之行(二)
    月锡山得知宋哲武应邀来大原为兴奋。wwW、(www。)他认为。嚷要在这个时候敢来太原,就基本可以判定宋哲武对他阎锡山没有包藏祸心。毕竟他现在还事实上软禁着冯玉祥。
    宋哲武肯来,就说明宋哲武想要和他阎锡山一同反蒋。所以,冉锡山对迎接宋哲武十分重视,不仅把他的十三太保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等一个不拉地都找回来,还邀请了山西名流士伸上百人。
    此外,又把山西师范的青年学生全体拉来迎接宋哲武,以烘托气氛。这些学生一听说是欢迎收复外蒙的英雄宋哲武,都踊跃参加,不用别人吩咐,他们自己就主动把彩旗准备好了,都想一睹抗苏英雄的风采。
    当然,阎锡山也不会忘了把参加倒蒋的各派系及各个大小军阀汇集到太原的代表共五十余人都拉来。他希望能让宋哲武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阎锡山反蒋可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全国一多半的实力派在支持他,他要宋哲武感觉到必须顺应时势。
    这些人中即有国民党改组派汪精卫的代表陈公博、顾孟余、白云梯、王感功;也有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郜鲁、谢持、卓振、李锡九等;更有冯玉祥方面的代表李兴中、刘治州、邸哲熙、陈继淹等。对蒋介石恨之入骨的李宗仁、白崇禧更是不甘人后,也派来了代表潘宜之。
    此外,还有刘文辉的代表胡畏三;韩复杂的代表刘熙众;石友三的代表毕广垣、聂相溪;樊钟秀的代表那洪业;孙殿英的代表胡捷三、高梦琴;何键的代表黄仁欧;刘镇华的代表楚经纬;万选才的代表万殿尊等人;张学良的弈表葛光庭;唐生智的代表袁华选;任应歧的代表刘觉民;井岳秀的代表刘绍庭;马洪逸的代表康玉书;岳相如的代表马骤才;刘湘的代表鸿吉等,还有宋哲元、陈调元、金树仁、刘茂恩、刘桂堂、刘春荣等人的代表。
    宋哲武一行人是在出发的第三天下午才到的太原。离得太原北关还有老远,骑在马上的宋哲武就远远地看到大群的欢迎人群,随着距离的拉近,宋哲武看得出欢迎的人群里即有大批的晋接军高级军官,也有众多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名流士伸。以及数千名青年学生和市民他甚至还看到阎锡山夸张地打出的一个巨大的红色横幅,上面是“热烈欢迎光复外蒙的抗苏英雄宋哲武将军莅临太原
    这个横幅的内容让宋哲武心里不由一阵苦笑,多亏他早已知道阎锡山的为人,离开沫源前给蒋介石去了电报汇报此事,否则蒋介石一定会误解他。阎锡山玩这一手,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宋哲武已经和他阎锡山走到一起了。当然,阎锡山最想让蒋介石知道这件事,他就是想要蒋介石对宋哲武猜忌。
    他认为蒋介石也一定会知道,甚至一两个小时后南京的蒋介石的案头就会摆上他宋哲武到达太原的详情报告。只要蒋介石对宋哲武有猜忌。那蒋介石就会做出拉拢或者试探宋哲武的举动,这样一来,宋哲武就会对蒋介石有所防范,即使他站到蒋介石的一方,也会有很大顾虑。毕竟蒋介石是不会忘记反对过他的人的。这样,宋哲武也就会被蒋介石的脑海里打上反蒋的烙印。
    人群前面,一个身着晋绥军蓝色军装,挂着上将军衔的矮胖粗壮年近五十的军人十分显眼,宋哲武知道这个一定就是阎锡山,上将军衔在晋绥军里也一样只有阎锡山一人。
    宋哲武远远地跳下马,把皮大衣交给梁璧,整了整军服大步向阎锡山走去。
    宋哲武在今世的记忆中留德的那一段时光印象极其强烈,特别是在军容仪表上更是十分严谨,此刻宋哲武一身笔挺的草绿色毛呢军装,肩上的金色将星闪闪发光,本就高挑的身材显得更加威风凛凛英姿勃发。
    赵不廉一溜小跑地抢到宋哲武的前面来到迎上来的阎锡山身前,给宋哲武介绍说:“文戈,这就是阎主席
    宋哲武“啪。地一声给阎锡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说:“第四路军总指挥、北方国民军副总司令宋哲武问候阎长官。”
    宋哲武一副下属觐见长官的谦恭态度,让阎锡山很满意,也很开心。而且宋哲武明确强调他是北路军副心川广,众就是当众表明承认他是阎锡山的部下,要知道山可是中华民国北方国民军总司令。
    宋哲武可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有聚歼数万苏军,收复外蒙莫大功勋的堂堂上将,不仅亲来太原。还对他阎锡山持礼甚恭,这让阎锡山觉得很有面子,也让阎锡山对彻底说服宋哲武跟着他反蒋很有信心。
    阎锡山高兴的满面春风,“哈哈”大笑,几步抢上前,一把拉住宋哲武的手,亲热地摇着说:“文戈老弟仪表堂堂英姿飒爽,不愧是东抗苏军北收外蒙的年轻俊杰,你这个大英雄可是为我们晋绥军争了大光。蒙可是盼文戈老弟盼得望眼欲穿啊!”
    宋哲武看到站在前排的几个西装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知道这些人对阎锡山自作多情地把宋哲武说成是晋绥军感到有些可笑。
    其实,阎锡山这话倒也不假,他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就任北路军总司令,理论上北方各部队都归他管辖。不仅是宋哲武的第四路军,就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也是如此。只是阎锡山偷换了概念,他可以把宋哲武的功劳算到北路军或者他这个北路军总司令的身上,却不可以把它算在晋绥军的身上。
    宋哲武的功劳自然是别人抢不走也抢不到的,阎锡山自然也不会傻到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让他身后的那些各派势力都明白。宋哲武是我阎锡山的人,没有我阎锡山宋哲武绝不会和你们站到一起,我阎家人才是反蒋势力的真正老大,反蒋领袖除了他阎锡山绝没有第二个人选。
    对于阎锡山的话外之音,宋哲武自然是听得出,虽然心里也对阎锡山的心思有些鄙视,可嘴上还是说:“这次哲武北收外蒙东抗苏军,多亏阎长官给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物资,这份功劳哲武不敢独享。”
    “文戈老弟,你是我们晋绥军的大英雄,以后不要再这样称呼蒙,让别人以为我们生分,蒙比文戈老弟痴长几岁,以后就称呼蒙再川兄吧。
    宋哲武的配合让阎锡山很高兴。他倒是真心想和宋哲武称兄唤弟,这样至少让外人觉得他们是一体。至少也是很亲密。宋哲武忙摇着手说:“这万万不可,阎公乃同盟会元老,主政山西十几年来功绩卓著,连先总理都赞誉有加,哲武后进晚辈如何敢放肆。”
    宋哲武虽然不再称呼阎锡山为阎长官,可也不敢称呼阎锡山为百川兄。一来是因为阎锡山的资格确实老,论年龄阎锡山今年已近五十,临年旧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于旧口年口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荧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孙中山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其次,宋哲武虽然对阎锡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很是不齿,可他这今后来人对阎锡山这个名人称兄道弟还真有些心理障碍。所以也就借坡下驴,把阎长官改成了阎公。这样称呼虽然也是敬称,可毕竟有别于上下级称谓。他可不愿意被别人把他当做阎锡山的下属看待;刚才只是为了让阎锡山高兴。
    宋哲武的一句“同盟会元老”让阎锡山兴奋的不得了,这个元老阎锡让还不够资格。公认的同盟会核心元老是宋教仁、黄兴、汪精卫、林森、蔡元培、于右任、陈其美、王宠惠、居正、张继、胡汉民、朱炳麟、孙毓筠、刘插一、章太炎、陶成章等人。至于说到孙中山称赞他的事,那是阎锡山平生最引以为豪的。宋哲武当中提及,这更让阎锡山乐得心花怒放。
    阎锡山呵呵笑着说:“蒙是山西人。自然要为一方百姓谋一方平安。先总理那是对蒙过赞了。来来。文戈,蒙给你介绍各地的前辈、朋友弈旬书晒加凹姗不一样的体蛤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中原大战 太原之行(三)
    月锡山拉着宋哲武的弄来到人群前,用极其亲热的语引多岁。WWw;(www。)重眉大眼,很有风度的西装介绍说:“文戈,这位是得到已故仲恺先生赏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练部主任、广东省农工厅厅长、中央农民部部长、实业部长、工人部部长等职,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长,现在是兆铭先生的得力大将陈公博陈先生。”
    阎锡山在介绍陈公博时。用的是“曾任”这个词,陈公博现在已经被蒋介石不仅免去一切职务,还被开除出党。
    对陈公博这个人,不只是今生。宋哲武前世就久闻其大名,当然,这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大汉奸,不仅是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在汪精卫死后。更任伪国民政府主席。
    陈公博是**一大十二名正式代表之一,广东地区早期**创始人,飞年离党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咕年回国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
    在此期间得到廖仲恺看重,邀请其加入国民党,并极力推荐给汪精卫。短短几个同时间。陈公博就从一个刚刚入党的新党员,跃进国民党核心领导层。这些虽然与汪精卫提携密切相关,可也说明陈公博极有才华。
    旧厉年冬,陈公博等宣告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改组派”组织成立后,陈公博多方活动,与蒋介石形成尖锐对抗,掀起了“护党救国运动”陈公博积极联络各种势力反蒋,两广反蒋,唐生智、石友三反蒋都是陈公博积极策划的。阎锡山刚才介绍的陈公博的那些职务都是以前的事,他现在早已被蒋介石免去所有职务,并遭到通揖。
    对于陈公博后来跟随汪精卫投日一事。宋哲武前世就是恨之入骨,这时见了自然也没有好心情,为了他的计划的实现,他需要逢迎阎锡山。可他却没有必要迎合陈公博。
    陈公博满面笑容地伸出手热情的说:“文戈将军,东北和外蒙两战大胜,不仅打出了第四路军的威风,也大涨了中**人的志气,更为国家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在法国养病的汪先生多次电喻我要带他当面谢谢宋将军。”
    说完,陈公博退后一步,对宋哲武微微一躬说:“这一礼是公博代汪先生谢文戈将军。”
    陈公博在国民党内属于有才干的实务派,就是蒋介石也很看重他的才情。猛年旧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但蒋介石却出于维护个人独裁地个的考虑,提出要迁都南昌,于是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围绕迁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陈公博受蒋介石之托。奔走各方。出谋划策。基于当时蒋介石在政治上还处于劣势。他劝蒋介石同意迁都武汉,等过了危机,然后再想办法。蒋介石考虑再三,接受了陈公博的“韬晦”之计。一方面通电国民党中央。同意迁都武汉,一方面改组国民党中央党部,由陈公博任代理组织部长。
    陈公博代汪精卫这个当今中国政坛唯一有资格和蒋介石在合法手段下一较短长的政治领袖给宋哲武一礼,足见陈公博和汪精卫很看重宋哲武。或者说很看重宋哲武的第四路军。这一举动,不仅让众人侧目,就是阎锡山也是微微一怔。
    宋哲武微一侧身,淡淡地说:“哲武是军人,军人守土有责,保家卫国更是本分,当不得汪先生如此厚爱。”
    陈公博或者说汪精卫如此看重宋哲武,无非就是想要拉拢招揽宋哲武。这是因为汪精卫虽然是孙中山的政治遗嘱的撰写人、国民党政治领袖。可是他一直斗不过蒋介石,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汪精卫没有一支属于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