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74章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74章

小说: 乱明天下一根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雄才大略,为了子孙的千秋万代,手段当然不会仅于此。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当然不用说,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他对八股文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然后把它作为了改造文人的最有利的武器。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起自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但文体并无规格,内容也极广泛,没有定则。明定鼎之后,经过朱元璋及其子孙们的不懈努力,至成化年间,八股文终于大成,文体、内容、格式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极严格的规定。
  成形于明代的八股文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统治者对社会思想的控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以前没有,也后也不会再有。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组成部分,写作格式极其刻板,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的题目必须是四书五经中圣人说的某句话,考生答题的内容也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圣人说的话阐述开来,模仿圣人的口气,举其微言大义,不允许出格半分。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朱元璋便是想依靠这种方法来控制人的思想,使得到一官半职的人都成为皇家唯命是从、思想僵化的忠实奴仆。
  朱元璋为了子孙万万年,可谓费尽心机,不过历史却跟这位大皇帝开了个大玩笑。朱元璋一心想把所有的权力尽归于皇家之手,但因为他的低薪政策,使得实际管理国家的官僚集团在根本利益上与皇家是矛盾的。
  陈海平很想知道,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当看到自己最勤力最渴望把朱家江山治理好的子孙坐在紫禁城里,向大臣们哀求捐献点银子救救国家,而那些臣子们又根本不吊的时候,他会是个什么心情。
  明朝对皇亲国戚的供养是极丰厚的,往往一省一年所出还不够供养当地的蕃王的。在那一世,陈海平看书常常看到说崇祯特别照顾蕃王,维护他们的利益,现在他知道这都是屁话。如果有可能,崇祯一定会把他们连皮带骨头都吃了,但还是那句话,崇祯这个大皇帝没辙,对臣子们没辙,对他的这些皇亲国戚同样也没辙。
  崇祯可以以种种理由杀人,杀任何人,杀大臣,杀最大最大的大臣,但,请别谈钱,别谈银子。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简直奇怪极了。
  经过陈海平的解释,孙传庭已经大致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涵,这会儿他又听到了一个新词“弃物”。
  弃物?咂摸咂摸滋味,孙传庭心下黯然。沉默良久,他抬起头,看着陈海平问道:“你想怎么做?”
  沉吟了一下,陈海平慨然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我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而且不仅在我活着的时候如此,就是在我死后,我也要保证我的政策仍然能够贯彻下去。”
  这真是惊人之语,但再惊人的话一旦从陈海平的嘴里说出来,孙传庭也觉得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大哥,我要把全天下的官,也包括吏,进行彻底的整治,我的方法就是把全天下的官都撤了,然后用新官严格治吏,我要按我的意愿,在官场建立一套全新的规则。”
  愕然地看着陈海平,良久,孙传庭问道:“这么做,你知道要面对什么吗?”
  陈海平的目光冷了下来,他淡淡地道:“知道。”
  孙传庭沉默下来,神色有点恍惚,他看到了无数的头颅落地,却……力量似乎正一丝丝地从身体里流走。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势
  这个时间到归化来不是无缘无故的,陈海平是有目的的,但不是为了五月爆发的宁锦大战,他是为了在七月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上,天启七年七月,蒙古发生了一件对历史走势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大事。这件大事就是插汉部西迁,主角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插汉部也就是察哈尔部,蒙古高原的黄金世系。
  1467年,黄金世系的满都督大汗死,留下侧妻所生的一个五岁小孩达延。满都督之妻满多哈将这孩子抚养**,扶立为大汗,并于达延十八岁时嫁给了他。
  达延汗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位数十年,后世近现代蒙古的格局皆出自于他手。1491年,满多哈和达延汗率军击败瓦剌,瓦剌西逃,忽必烈鞑靼帝国恢复在蒙古的统治。达延汗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分为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居东方;右翼分为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居西方。达延汗死后,其帝国为诸子所分。
  嘉靖年间,右翼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开始兴起,他迫使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左翼的插汉部,东迁辽河河套,漠南蒙古本部再度分裂。
  迫走插汉部之后,俺答汗于隆庆、万历年间接受了明廷的封贡,自此大同、宣化一带兵戈不兴,和平至于今日。但是,被迫东迁至辽西河套地区的插汉部却与辽东的朵颜原诸卫及女真勾结,把辽东搞了个天翻地覆,使辽东明军疲于奔命。而偏偏又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倭人侵朝之战,使得明廷在辽东投入的力量大减。
  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后来努尔哈赤乘乱崛起的基础。
  风水轮流转,林丹汗使得插汉部开始兴起之时,土默特部却开始衰落了,但因为努尔哈赤崛起,林丹汗视为心腹大患,所以也就没来得及跟土默特部算旧账。
  到了这会儿,林丹汗虽然还远没有到穷途末路之时,但胆气豪气皆丧,已经没了与女真人争雄的勇气和野心,于是他的目光就落到了归化,插汉部的故地。
  这年七月,没人知道林丹汗是怎么想的,他竟然放弃了辽西河套地区,跑来丰州滩,打跑了顺义王卜石兔。
  这是个致命的错误,本就众叛亲离,这一下,林丹汗又几乎把半个漠南蒙古的部落都变成了自己的死敌。
  林丹汗西迁,对于皇太极那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天大的大礼,不仅来自蒙古的威胁一朝尽去,而且还凭空得了那么广大的土地。
  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份给皇太极的大礼并没有到此就结束,林丹汗给完,崇祯接着给。广宁塞外有炒花、暧兔、贵英诸部,藓镇三协有三十六家诸部,他们原本都是亲近明廷的。林丹汗西迁之后,他们就要单独面对八旗大军的压力。这个时候,明廷本应安抚还来不及,崇祯却因为有传言说这些部落与女真人勾结,就把原先一直给与的封赏全部革除。更有甚者,是年塞外饥荒,诸部请粮,崇祯却坚拒。于是,东边诸部群起而去,尽归皇太极。
  随后的己巳之变,就是插汉部西迁所引起来的,而崇祯的错误政策又为之推波助澜,使之成为可能。
  当时,尽管女真人在军事上占优很大的优势,但对蓟镇外的哈喇慎三十六家而言,他们也时常对明廷占有军事上的优势,但最后又如何了?事实是,他们需要汉人要远远甚于女真人。
  原本,为了因应插汉部西迁,明廷对哈喇慎三十六家更应该多方照顾,但崇祯非但不这么做,还反其道而行之。
  可以说,即便有插汉部西迁的影响,但要是崇祯对哈喇慎三十六家稍微好一点,那就决不会有后来的己巳之变。
  崇祯让原本的护门之犬变成了揖盗之贼。
  如今,察哈尔部西迁已经不可能,那因为察哈尔部西迁引起的蒙古诸部矛盾激化也就不会发生,那延边的蒙古诸部还会不会群起投效皇太极呢?
  这个可能依然是存在的,只要崇祯继续施行错误的政策,这个趋势就不可避免,那么,皇太极还会不会冒九死一生之大险,绕道山海关,突入关内呢?
  陈海平觉得,绕道山海关,突入关内,是皇太极摆脱战略困境的唯一方法,因为没有发生插汉部西迁的事儿,皇太极突破战略困境的压力也就更大,所以,袁崇焕只要杀了毛文龙,皇太极还是会来的。
  现在,他在归化的存在很有可能影响到这一历史走势,如果皇太极能够完全认识到归化所蕴藏的力量,那皇太极的心态就会转变,皇太极的心态可能就会起变化,他就不会再老想着怎么进,而会开始多想怎么退。
  皇太极会意识到吗?陈海平觉得不大可能,因为这太匪夷所思。皇太极当然会留意到这儿的变化,但至于上升到多么高的高度,那还不至于。
  陈海平下令,一切都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对于蒙古各部的笼络也要放慢,规模更要放小,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把归化的影响力尽可能地降低。
  己巳之变一定要按历史原本的轨迹如期到来。
第一百五十章 荒诞
  传庭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清楚陈海平将来要是,那会激起多么大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激烈程度也就意味着相应的要有多少的人头落地,意味着整个仕林必将遭受空前的莫大浩劫。
  皇帝不皇帝的,孙传庭这会儿已经顾不上了,他现在唯一想避免的就是设法挽救这场事关整个仕林的空前浩劫。
  好在,孙传庭还有信心,说来好笑,他的信心竟然是源自陈海平这个浩劫的始作俑。
  陈海平这个人不同于其他过往的他所知道的任何一个枭雄霸主,孙传庭感到难以理解,他竟然在陈海平身上感受不到对权力的那种。
  对身边的人而言,有那种的人是无法掩饰的,何况如果陈海平有,他也根本就不需要掩饰什么。
  陈海平极有人情味,无论何时何地,身边亲近的人都不会对陈海平产生恐惧的心理。因为没有这种对权力的裸的,所以陈海平的人情味就更真实,也更让人感觉贴心。
  一个这么有人情味的人会忍心如此暴虐地杀人吗?孙传庭不相信,所以他还抱有希望。但是,但是,愿望是美好的,事实却每每是残酷的。
  看着案头的一份份报告,就连孙传庭自己都在想,现在的这些读书人是不是真的该杀一杀?
  得宁锦捷报,朝廷上下一片欢腾,极之振奋,有说此为“将洗三朝未雪之恨,械十年匪茹之凶,伟哉
  天启皇帝阅奏后,情不自禁地批曰:“立三捷之奇功,雪耻除凶,洗十年之积恨!”继而又言:“铭州之捷,雪耻除凶,十年仅见,联心嘉悦
  奇功自然要有奇赏。有赏自然就有人受赏。那么谁是宁锦大捷地功臣呢?要论功臣。那自然推就是九千岁魏忠贤魏大公公。
  天启帝赞曰:“宁锦危急。赖厂臣调度以奏奇功。”后又公然称:“宁锦之捷制胜折冲。皆受厂臣秘画。”
  有此奇功。当然要有奇赏。一月之中。魏公公竟累累受赏。一次又一次。这为天启大皇帝也不嫌烦。魏公公地荣宠当真已到了无以复加地地步。魏公公风光了。手下人当然也能跟着喝点淡汤。其下数百人皆受封赏。
  数百人之中没有辽东将士。而“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地袁崇焕不仅迟迟没有得到封赏。指责地声浪却铺天盖地而来。
  胜利原本是不需要解释地。战争。胜利才是最终决定一切地道理。不管你多么英明。多么神物。一旦失败。对地也使错地。同样。不管其中有多少匪夷所思、让人诟病之处。但只要胜利了。那错地也是对地。
  不管对不对。也不管有没有道理。这就是战争残酷地真实。但天启帝地朝廷却违背了这个真实。战争获得了巨大地胜利。却开始有人追究起那些舍死忘生、拼死获得胜利地人地责任来。
  他们追究什么呢?他们先是追究袁崇焕救援锦州地事,跟着又翻老账,追究议和的事儿,最后顺理成章的是推翻袁崇焕关于辽东的总体战略。
  锦州是不能救援的,这既是地势所决定的,更是双方的实力对比所决定的。
  地势,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一旦救援失败,只能循着来路往回跑,很容易就是全军覆灭的命运。而且,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和后方的联系就断绝了。
  实力,宁愿和锦州两地地兵力加在一起也还不到七万人,不要说八旗兵占有围点打援、以逸待劳的优势,就是双方在同等的条件下于旷野争锋,明军也是必败无的。
  在这种形势下,锦州一旦被围困,那就是死地,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锦州虽是死地,却并非没有活路。
  锦州的活路有二。
  一个是自身:袁崇焕早就有见于此,所以锦州城筑的坚固,准备的充分,士兵训练有素,将帅用命,粮秣等守城物资储藏充足。
  锦州解围之后,城内尚有余粮三万数千石之多。由此可见,袁崇焕对锦州准备的多么充分。
  另一个活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